-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兩京十五日(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496715
- 條形碼:9787540496715 ; 978-7-5404-9671-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京十五日(全2冊) 本書特色
大明洪熙元年五月,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劇變,令太子朱瞻基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他必須在十五天內跑完兩千兩百余里路,從南京趕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他別無選擇…… 1.馬伯庸2020年全新長篇歷史小說,繼《長安十二時辰》后又一個備受影視圈追捧的項目。 2.“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xiāng),受遺詔,入宮發(fā)喪!薄睹魇贰芬痪40字的記錄變成一個40余萬字長篇小說,主要人物和史實多有據可查,馬伯庸讀史解史的功力堪比“文字考古”。 3.兼具懸疑推理特征的歷史小說,本書明線是太子朱瞻基沿大運河還朝,暗線是女醫(yī)師蘇荊溪復仇。以明朝初期熱門話題遷都、漕運、靖難等為故事背景,用小人物的故事和小團隊的經歷串起了大明王朝的社會生態(tài),為什么天子守國門,為什么漕運如此重要。 4.“面對命運,沒人能置身事外”,在歷史故事中看小人物如何掌控自己的命運。 5.全兩冊大護封包裝,附贈長達一米的“宣德兩京行跡坤輿圖”。
兩京十五日(全2冊) 內容簡介
《兩京十五日》是馬伯庸創(chuàng)作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 本書故事源于《明史》里關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xiāng),受遺詔,入宮發(fā)喪。” 史書中的寥寥幾字,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匆匆數句記載,誰才是真正的書寫者? 千里長河,星夜奔馳,四面楚歌,命懸一線。太子這一場沿著大運河的極速奔跑,跑出了皇權與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宮闈與官場的心機搏殺,跑出了糾葛數十年的復雜恩怨,也跑出了從崇高到卑賤的幽微人心。 這是一個小捕快、一個女醫(yī)生、一個芝麻官和一個當朝太子的心靈之旅,一幅描繪明代大運河沿岸風情的鮮活畫卷。
兩京十五日(全2冊) 目錄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兩京十五日(全2冊) 節(jié)選
曜曜……曜曜…… 一只油亮的蟋蟀擺動觸須,發(fā)出陣陣清脆的蟲鳴。這是一只上好的壽星頭,赤須墨牙,一望便知是一員驍將。它此時正順著一段狹長的舷墻的上緣游走,得意揚揚地東張西望。 這段山形舷墻長約五丈,對蟋蟀來說是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可它不過是一座巨型樓船的船尾右側部分。整條樓船足足長三十丈,通體漆成黑紅二色,底尖上闊,粗桅寬帆,渾似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的寶船。 不過,真正的寶船,在雙桅之間只安放一個平層,這條船在同樣的位置卻拔起一座四層雕欄彩樓。樓頂歇山,樓角飛檐,一層層的魚鱗亮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種設計比寶船氣派得多,只是一旦出海,不出半日便會被大浪晃翻。 好在這條船此時不在海上,而是正浮于長江水面,頭西尾東。區(qū)區(qū)江波,撼不動這個龐然大物,所以那只小蟋蟀得以安穩(wěn)地趴在舷墻上緣的突起處,對著浩渺的江面暢聲鼓噪。 突然,一柄金絲小罩網從天而降,牢牢地把它扣在里面。隨后,罩網被輕輕抬起一角,受到驚嚇的蟋蟀奮力一躥,躍入早已等候多時的紫砂鼓罐里。 “哈哈,成了!” 朱瞻基迅速地把蓋子扣緊,用指頭拂了拂上頭的錢形氣孔,笑嘻嘻地從地上爬起來。 這只蟋蟀名喚“賽子龍”,是他一路上悉心調教的愛將。誰知這“賽子龍”身在曹營心在漢,剛才居然從罐里逃走了。朱瞻基在大船上轉悠了半天,這會兒才把它擒回營中。他左手托著鼓罐,右手駢指一點,嘴里念念有詞:“傳令三軍,我要活趙云,不要死子龍! 戲詞后頭的拖腔還沒哼完,一個身穿云肩貼里的老宦官跌跌撞撞地跑過來,顫聲喊道:“千歲爺……千歲爺,別靠在船邊上。江面風大,要是一晃悠掉水里頭,奴婢萬死莫贖呀! 朱瞻基哈哈大笑道:“大伴,你真是沒見識。這可是兩干料的寶船,區(qū)區(qū)江水怎么晃得動。”說完他把罐子一舉,“你瞧!賽子龍回營了! “好,好,抓回來就好。”老宦官趨步走到他身邊,滿臉堆笑,“咱們趕緊回彩樓吧。幾位東宮師傅都問了幾遍啦,催促千歲爺您去準備。” 朱瞻基一聽便大皺眉頭,道:“他們急什么?”老宦官勸道:“咱們馬上就到南京啦,百官可都在碼頭候著呢,得早點準備。”他見太子面色漸漸沉下來,趕緊又安撫道:“殿下權且忍忍,等到了南京城里頭,想怎么玩都成。” 朱瞻基望著起伏的江波,臉上的笑意漸漸消失了,道:“到了南京,只怕更沒時間逍遙啦。眼下還有幾個時辰,你就讓我*后再快活一陣吧! 他口氣可憐,老宦官先是一陣心軟,可轉念一想,又“撲通”一聲跪了下去,道:“這次咱們來南京,關乎大明社稷,殿下您有皇命在身,可不能這么任性!”朱瞻基苦笑著搖搖頭,沒再吭聲。他知道老宦官說得半點不錯,可正因如此,才倍覺郁悶。 這樁皇命,還得從朱瞻基的爺爺永樂皇帝說起。 永樂十九年,永樂皇帝把大明京城從金陵遷至北平,從此大明有了兩個國都——正都北京及留都南京。三年之后,永樂皇帝駕崩,廟號太宗。太子朱高熾即位,次年改元“洪熙”。 洪熙皇帝一直想把國都遷回南京,不過茲事體大,始終未有定論。洪熙元年四月十日,天子突然頒下一道詔書,讓皇太子朱瞻基南下留都,監(jiān)國居守,兼撫軍民。是詔一出,朝野為之嘩然。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極其明確的信號:皇帝陛下終于決心遷都了。 太子這次南下,應該就是為了遷都打前站,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當年永樂皇帝遷都北平,在南京留下了一套朝廷架子: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等官署一應俱全,體制與京城無異。何況天下賦稅,泰半出自江南,地方上有諸多士紳大族盤根錯節(jié),局面極其復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亂起來天下都要震動。 這是二十七歲的太子**次獨立處理政事。往小了說,這是天子在考驗儲君的資質;往大了說,這是關乎大明百年興衰的節(jié)點。天下人都在拭目以待,看他能不能把握住留都的局面,老宦官一念及此,只能硬起心腸,擺出一個死諫的姿態(tài)。 朱瞻基縱然心性貪玩,總算分得出輕重緩急。他拎起蟋蟀罐子,幽幽道:“子龍啊子龍,你總嫌自己被圈在方寸之地,我又何嘗不是?也罷,你我相熟一場,好歹有一個能逍遙的吧……” 太子順手要打開蓋子,可環(huán)顧大船四周,無不是煙波浩渺,這蟋蟀即便被放生,也無路可走。他無奈道:“你瞧,你離了罐子又能如何?外頭還是重重牢籠,又如何真正走得脫呢?”——話音剛落,忽然聽到長江北岸傳來三聲清脆的炸晌:“啪!啪!啪!” 朱瞻基手中一顫,蟋蟀罐差點摔在甲板上。他有些惱怒地轉頭去看,見到半空三團黃褐色的煙花正次第綻放,煙形四散,轉瞬便消逝于無形。煙花下頭是一片白花花的搖曳的蘆葦,看不見放炮之人。這大概是江邊哪戶人家在娶親吧? 聲響離大船尚有數里之遠,并不值得多加留意。朱瞻基又糾結了一陣,到底沒舍得放走蟋蟀,悻悻地捧著鼓罐,跟隨老宦官返回彩樓。 兩人并不知道,此時在他們頭頂的桅桿之上,一個頭纏羅巾、身披皂褂的船工也在凝望著那三團煙花。 這個人皮膚黝黑,面貌與尋常船工無異。此時他正一手攀住橫桿,一手搭起涼棚,面無表情地觀望著天空。待煙氣徹底散盡之后,他挽起索具,靈巧地順著桅桿滑下甲板。 像他這樣的船工,在船上有百十號人,分散在各處甲板操船。除非太靠近彩樓,否則禁衛(wèi)們根本不會特別留意這些人。這個船工混在忙碌的人群中,謹慎地避開彩樓的視野,徑直來到船首靠近右舷的甲板。 甲板上有一個小小的鐵把手,他俯身抓住輕輕一抬,地上露出一個方形的艙口,一截雙排木梯延伸到下方。船工雙手扶著梯子,緩緩爬下位于甲板下方的船腹。 這條船雖然形制上模仿寶船,可建造初衷是享樂,因此船腹頗為巨大。從甲板到船底一共分了四層。甲下一層是伙房與存放飲宴器皿的內庫,甲下二層是水手歇息的號房及櫓口;甲下三層是存放資材與糧食的大庫,底層則堆放了幾百塊壓艙用的石頭。 每下一層船艙,空間便越逼仄,光線越弱。船工一路沿木梯降到底艙,周圍已是一片晦暗,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混雜了陰濕霉水、朽爛木料和嗆鼻石灰的氣味。附近一個人都沒有。除非船舶大修,否則沒人愿意待在這種鬼地方。 ……
兩京十五日(全2冊) 作者簡介
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 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的譜系”,致力于對“歷史可能性小說”的探索。 代表作《古董局中局》入選第四屆“中國圖書勢力榜”年度好書文學類十大好書。 代表作:《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草原動物園》《七侯筆錄》《龍與地下鐵》《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三國配角演義》。
- 主題:新書一出,迅速影視化。
一開始是被馬親王微博上免費閱讀的前十章所吸引,然后中圖的價格也確實比較友好,也隨書送了地圖,書塑封很好,防震包也包得很到位,很愉快的購書體驗。這部作品馬親王敘事還是一貫的風格,一寫女性和感情線就兩眼一抓瞎的情況也比以前好多了,也確實很適合影視化。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