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頭顱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366638
- 條形碼:9787531366638 ; 978-7-5313-6663-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頭顱記 本書特色
一具故人的遺骨,引出風雨前朝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小說以庚子革命中漢口準備起事反對慈禧專政,被清政府殺害的自立軍首領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7人為原型,講述光緒年間三個湖南年輕人經(jīng)洞庭水路下漢口,生命小舟卷入晚清巨變浪潮之后,所發(fā)生的故事。 作者運用醫(yī)學教授縝密的理性思維,如手術刀一般準確切開百年前歷史的沉積層,為讀者重現(xiàn)一個個血脈噴張的歷史場景。
頭顱記 內(nèi)容簡介
少年獨自在家中挖地洞,被黑暗中出土的一顆頭顱嚇瘋了。八旬老道士前來探視,卻發(fā)現(xiàn)那是一位故人的遺骨,從而引出風雨前朝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光緒年間三個湖南年輕人經(jīng)洞庭水路下漢口,他們的生命小舟從此卷入了晚清大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一品大員愁銀子過年,鉤沉出一筆風流孽債;湖廣總督為了給清王朝續(xù)命而大辦洋務、派出兩湖年輕才俊留學東洋,卻給大清王朝埋下多顆爆雷;戊戌烈士譚嗣同絕命詩中的另一位昆侖之杰,為了給亡友報仇,奔走海內(nèi)外廣泛結(jié)交;庶h、革命黨和哥老會,欲起長江流域十萬之眾,趁了北方的庚子之亂,要興兵勤王倒后,匡扶華夏。
頭顱記 目錄
頭顱記 相關資料
晚清是東西方文明迎頭相撞后的劇烈動蕩時期,中國向何處去,是當時每一位有志之士的天問。他們各自的出發(fā)與探索,卻常常變成被后世遺忘于荒原野徑的頭顱,唐才常自立軍諸烈士即為這樣的歷史失蹤者。該小說極為生動的再現(xiàn)了這群失蹤者的生命激情與搏擊,故事之悲壯令人讀后扼腕嘆息,掩卷長思。 ——馬勇,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讀罷這部小說,我竟然有讀了林語堂《京華煙云》的感覺。 ——郭建龍,歷史系列暢銷書作家 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從事臨床醫(yī)學的彭志翔先生這部《頭顱記》,就是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穿梭完成的作品,作為歷史小說,重述了1900年中國歷史上無比慘烈的那場自立軍覆滅事件。頭顱擲處血斑斑,作者復活了唐才常代表的那些高貴的靈魂,和他們創(chuàng)造歷史而慘遭殺戮的真實場面。歷史就是在一次次重敘中得到確認的。 ——傅國涌,歷史學者 小說如激流放舟,讓你于驚心動魄中,觀風雨晚清一幕幕咆哮往事。那些烈酒與悲歌,密謀與搏殺,熱血與頭顱,展現(xiàn)的不僅是驚魂的前朝故事,亦是側(cè)面解讀民族命運的悲情密碼。 ——傅光明,作家、學者、翻譯家 作者以醫(yī)生般的縝密思維,像拿著手術刀切開了一段歷史的沉積層,讓悲壯年代的失蹤者重現(xiàn)人世,并用文學視角重構了晚清世紀之交從江湖到廟堂的各種生動場景,令讀者似乎穿越進了那個動蕩的風云大時代。 ——葉匡政,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 醫(yī)學與文學的最高理想,都應該跟人文精神有關,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人能通達這種純潔而神圣的境界,醫(yī)學教授彭志翔是少有的幸運者。他心志高遠、悟性極佳、才情過人。長篇小說《頭顱記》,借瘋癲之人開篇,書寫清季發(fā)生在武漢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小說的寫作手法及視野遠勝于一般文學家。作者以此告慰志士們的在天之靈,為被時間吞沒的個人及家國史詩立傳。“這是一種后死之責,活著的我們都無法逃避”,以文學“還原”歷史,彭志翔是智者,也是勇者。 ——胡傳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頭顱記 作者簡介
彭志翔,武漢人,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自由寫作者。曾旅居歐美,現(xiàn)居廣州,晝?yōu)榈玖恢\,夜伏書墨間,聊以自牧。已出版隨筆集《追趕我的回聲》《畫中那些不朽的靈魂》《歷史的隱秘角落》。
- 主題:青史昭昭后死責
———讀彭志翔近著長篇小說《頭顱記》 張詠(南通大學生態(tài)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甲辰四月,有幸拜讀彭志翔先生近著、春風文藝出版社新近出版之《頭顱記》,在當今圖書出版泛濫成災、品質(zhì)每況愈下之際,此著之超卓特出、不同凡俗,可謂鐵中錚錚、庸中佼佼,其間忠義凜然之氣可貫日月,亦足推倒一世之豪杰,開拓萬古之心胸,讀來令人蕩氣回腸,為之低徊不已。 作為以清末民初戊戌變法維新等革命史實為主題,眾多革命志士舍生取義、忘我成仁之長篇歷史題材小說,《頭顱記》將戊戌變法之譚嗣同、康有為,庚子起義之唐才常、史堅如,辛亥革命之孫中山、朱和中諸人,以新學之士銳意變法圖強、立志推翻滿清政權,這一段波瀾壯闊、風起云涌的歷史,作為全書隱然存乎其中的三條主脈骨干,以此三大重要事件為經(jīng),以其間代表人物及事跡行止為緯,經(jīng)緯交織、表里互顯,漸次演進推展,構成一幅恢宏壯闊的革命壯士群芳譜。 《頭顱記》全書逾四十萬字,采用明清章回體小說形式,共分“江城”、“諜影”、 “東瀛”、 “縱橫”、 “游歷”、 “風起”、 “潮急”、 “明滅”、 “凝望”、 “回蕩”十章。每章之下,復分列若干小節(jié),起承轉(zhuǎn)合自然得體,天造地設、擘畫得宜,將其間重要歷史事件悉數(shù)貫穿銜接、串玉成珠,聯(lián)結(jié)成為渾然一體之大著作。 全書壯懷激越、文辭暢達,夾敘夾議、史論相參,對于時代背景、事件經(jīng)過、人物風神之刻畫,宛如行云流水般游行自在,藉此緬懷感念戊戌維新死難之忠肝義膽,令人動容感佩,讀來不忍釋卷。竊以為,就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諸方面而論,足可與李敖《北京法源寺》并駕齊驅(qū)而毫無愧色。 就創(chuàng)作手法而言,全書虛實結(jié)合、真幻交織,是歷史題材小說和長篇紀實文學之完美融合。所謂實者,是書中真名實姓之百余人,均為真實存在之歷史人物,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梁啟超、張之洞、梁鼎芬等;所謂虛者,乃將數(shù)位烈士先賢之生平事功,融匯整合成一虛構人物,如作為主角之一的華浩這一人物形象,即由兩位庚子烈士林圭、傅慈祥,以及一位維新派人士狄葆賢之部分事跡,綜合貫串而成,遂使此一人物更見飽滿立體,又不失歷史之本真面目。就書中所援引史料而言,乃以正史、信史為主,以稗官野史為輔,正史求其真切,野史求其生動,交相為用,方能窺見全璧。 書中主人公唐才常,其人有文才、抱大志,甲午中日之戰(zhàn),清廷辱國喪師,其與摯友、刎頸之交譚嗣同等,潛心西學,以改制圖存為天下倡。戊戌政變后,投身于革命。庚子義和團之役,唐才常與林圭等謀劃,策動乘機起義,期冀推翻清室,后事敗被逮,就義于武昌。作為全書第八章,亦即最高潮部分之“明滅”一章,作者運濃墨、揮重彩,對于唐才常及其武裝組織自立軍之勃興、發(fā)展,乃至最后黯然失敗、被捕入獄,皆有十分深刻之描述,充分刻畫出受反抗壓迫者,矢志沖決帝制羅網(wǎng)的英勇大無畏氣概。誠所謂“頭顱擲處成地標”、“壯士紛紛踏血來”,豪杰之士前赴后繼、不絕如縷,猶令我輩后人迄今緬懷憑吊不已! 全書格局闊大,章節(jié)設置大開大闔,即如各小節(jié)標題,亦充溢著古典意境及詩詞韻味;蛩奈逖,或七八言,或古樸雅潔,或清通流暢,其表述俱能達至高華典雅、不落窠臼之境域,諸如“富貴窺人豪客來”,“誰愛名山山愛誰”,“懸首猶待夢里人”,“壯士紛紛踏血來”,“驚鴻一瞥,春水微瀾”等,融古典今情于一爐,有如羚羊掛角,了無痕跡。此外,行文之遣詞造句備極精準妥適,可見作者古典文學史學根柢之深邃堅勁,迥非時下戲說歷史、腹笥儉陋之輩所能望其項背。有關章節(jié)則融入“唱婆子”、“鬧元宵”等民俗藝文表現(xiàn)形式,亦見生動傳神。 作者彭志翔先生,日常執(zhí)業(yè)牙醫(yī),而能于霜晨夜雨之余暇,專心致志從事于史學研究著述,此前已出版著述多種,如《追趕我的回聲》、《畫中那些不朽的靈魂》、《歷史的隱秘角落》,可謂從醫(yī)從文,兩倶可觀,實屬難能。對于創(chuàng)作此書之初衷,他在“后記”中有一段如下表述——“至少,你要承擔起替已經(jīng)永遠沉默的他們言說的責任。如果當時的他們,是為了將來的你我,才去慷慨赴死,那么你就更有倫理責任,去為他們說出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理由了”,“這是一種后死之責,活著的我們都無法逃避。”這所謂“后死之責”,就筆者粗淺了解,或即是史家所說具有“了解之同情”者。 一九三〇年夏,陳寅恪先生在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卷上之“審查報告”中提出,“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首先提出研治古代哲學暨思想史,須具有“了解之同情”這一論點。今觀彭志翔先生所著《頭顱記》,已然對于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學術事功及其偉岸人格魅力,既已稔熟于心,而后發(fā)為文章著述,為此輩先賢烈士傳神寫照!昂笏乐煛,志翔先生已盡之;“了解之同情”,志翔先生已得之;文以載道、禮敬前賢,志翔先生亦且行之矣!
- 主題:一個重現(xiàn)人世的偉大歷史失蹤者
該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1900年唐才常領導自立軍在長江沿岸地區(qū)發(fā)動的一場反清武裝起義。 湖南人唐才常與同鄉(xiāng)好友譚嗣同均為維新派人士,在湖南發(fā)起變法運動,后應譚嗣同之邀赴京,準備參與戊戌變法新政,行至漢口即得到慈禧發(fā)動政變、光緒帝被囚、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的噩耗。他悲憤至極,決心推翻以慈禧為首的清朝封建頑固派政權,擁立光緒帝復辟,恢復變法新政。為此輾轉(zhuǎn)海內(nèi)外,在日本謁晤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廣泛聯(lián)絡海內(nèi)外的志士,以圖匡救祖國。書中另一位主人公,虛構人物華浩是湖廣總督張之洞派遣的赴日留學生,在日本受到孫中山、梁啟超、唐才常影響,回國投身于以君主立憲為宗旨的自立軍勤王起義。 康、梁的;庶h和孫中山的革命黨,都把唐才?醋髟趪鴥(nèi)組織武裝起義的倚重人物,康有為表示愿以募集到的海外巨款支持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但由于唐才常與;逝珊透锩啥急3置芮新(lián)系,受到雙方的影響,思想上呈現(xiàn)自相矛盾的狀態(tài)。他所領導的自立會既有反滿傾向,卻又主張;省K噲D利用1900年北方義和團造成的動蕩局面,廣泛聯(lián)絡哥老會等江湖會黨發(fā)動武裝起義,在長江兩湖地區(qū)發(fā)展到十萬之眾。起義原定于中元節(jié)在漢口發(fā)動,湘、鄂、皖各地五路兵馬同時響應,但因康有為允諾的匯款遲遲未到,自立軍糧餉無著,起義日期只得一再后延。最后被張之洞派兵鎮(zhèn)壓,唐才常等多人被殺。 該小說的特點,在于其填補了一個重要的晚清歷史事件、1900年庚子自立軍起義在中國文學領域的空白。作者以大量的史料為基礎,將該歷史事件還原為生動鮮活的現(xiàn)實場景,卻不失歷史本身的真實質(zhì)感,故該小說有幫助讀者了解晚清史的學習價值。 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一顆意外出土的頭骨引出的前朝往事寫起,一路寫下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峰回路轉(zhuǎn),讀來令人一擊三嘆。它寫盡了那個大歷史中、一群命運交織者的愛恨情仇。作者運用醫(yī)學教授縝密的理性思維,如手術刀一般準確切開百年前歷史的沉積層,為你重現(xiàn)一個又一個歷史場景:捻軍起義,甲午海戰(zhàn),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海外留學,已亥立儲,庚子事變,慈禧西狩,勤王舉義,光緒暴亡,溥儀登基。卻又不落窠臼,避開了宏大敘事的空泛寫法,而是以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寫出有質(zhì)感、流動著的生活。這些人物中,有士子學生,封疆大吏,文武幕僚,也有江湖藝人,算命先生,哥老會眾,茶葉商人,碼頭苦力,東洋間諜,街頭乞丐。有;庶h,革命黨,留學生,也有日本浪人,英國領事,洋傳教士。他們?nèi)缤涣AO笏,構成了十九世紀末晚清社會的生動歷史畫卷。 小說作者不僅大量運用詳實的史料,還對故事人物作出個性化塑造,與人性的多面刻劃,清朝大官的人格底色中,有狡猾殘忍也有廉潔與悲憫;革命領袖的個人生活中,有浪漫也有薄情;熱血義士的兒女情長,愚忠武夫的知恩圖報,懦弱書生的舍命一諾,書中在在可見。小說作者化用史料為故事的能力頗強,很多章節(jié)都有拍案驚奇的趣味。這些情節(jié)都讓小說有了相當強的吸引力,讓讀者可以從一個個精彩故事中一窺晚清社會全景。以至于多部歷史暢銷書的作家郭建龍先生在讀完初稿后評價道:我竟然有讀林語堂名著《京華煙云》的感覺。 著名晚清歷史學者馬勇教授對該書評論道:晚清是東西方文明迎頭相撞后的劇烈動蕩時期,中國向何處去,是當時每一位有志之士的天問。他們各自的出發(fā)與探索,卻常常變成被后世遺忘于荒原野徑的頭顱,唐才常自立軍諸烈士即為這樣的歷史失蹤者。該小說極為生動的再現(xiàn)了這群失蹤者的生命激情與搏擊,故事之悲壯令人讀后扼腕嘆息,掩卷長思。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