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斑斕志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20161744
- 條形碼:9787020161744 ; 978-7-02-01617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斑斕志 本書特色
如果要挑選一位□受現(xiàn)代人關(guān)注的古代文學家,也許非蘇東坡莫屬。作為中華奇人,從享受尊榮到跌落谷底,人生奇崛陡峭,千年熱議不絕。
蘇東坡是北宋□□高產(chǎn)作家,有關(guān)著述可謂汗牛充棟。言說其人遂成為至難至易之事:難在海量資料披覽無盡,作業(yè)俱已周備;易在幾成共識相互借鑒,□可敷衍成書。自現(xiàn)代作家林語堂的“蘇傳”問世,可說高標卓立,追隨者眾,蹊徑難尋。蘇東坡就此成為當代人熟悉的“概念”:面目固定笑容可掬,諸事重疊大同小異。
張煒以十數(shù)年深研之功,兼詩學、寫作學、文學批評、作品鑒賞、歷史鉤沉及社會思潮溯源之綜合探究,力避俗見直面文本,每言必得鑿實,質(zhì)樸求真,還詩性與生存實境,直抵人性深處。全書分七章并一百二十余題,每題必有獨見,每見必得服人,呈顯出獨有的思想深度與文章才情。
蘇東坡以華采越千年,張煒以神思共嬋娟,為網(wǎng)絡(luò)時代的蘇學愛好者再擺一道精神盛宴。
斑斕志 內(nèi)容簡介
如果要挑選一位很受現(xiàn)代人關(guān)注的古代文學家,也許非蘇東坡莫屬。作為中華奇人,從享受尊榮到跌落谷底,人生奇崛陡峭,千年熱議不絕。
蘇東坡是北宋高產(chǎn)作家,有關(guān)著述可謂汗牛充棟。言說其人遂成為至難至易之事:難在海量資料披覽無盡,作業(yè)俱已周備;易在幾成共識相互借鑒,很可敷衍成書。自現(xiàn)代作家林語堂的“蘇傳”問世,可說高標卓立,追隨者眾,蹊徑難尋。蘇東坡就此成為當代人熟悉的“概念”:面目固定笑容可掬,諸事重疊大同小異。
張煒以十數(shù)年深研之功,兼詩學、寫作學、文學批評、作品鑒賞、歷史鉤沉及社會思潮溯源之綜合探究,力避俗見直面文本,每言必得鑿實,質(zhì)樸求真,還詩性與生存實境,直抵人性深處。全書分七章并一百二十余題,每題必有獨見,每見必得服人,呈顯出專享的思想深度與文章才情。
蘇東坡以華采越千年,張煒以神思共嬋娟,為網(wǎng)絡(luò)時代的蘇學愛好者再擺一道精神盛宴。
斑斕志 目錄
**講 出眉山
源與流/三蘇之別/北上/誤入*大人家/*大的虛妄與神秘/諍臣佞臣與人杰/不自覺的強勢/此生此刻有話說/書生為真勇/不曾忘記才華/也說少年書/詩體策用/詩與文的差異/真?zhèn)巫杂蓵?一生刑賞/烏臺的前與后/細膩耐煩/沉浸于人生的細節(jié)/惜別之詩
第二講 不系之舟
旅途上/讓匆忙變得緩慢/從嬌客到棄石/自我的拗力/詩人的氧氣/夢的悟想/居所/自由為至物/陰濁小世界/舟行海市/浩然和快哉/逆境與順境的平衡/只有名花共幽獨/此地食無肉/求證生之意義/張望和走神/到此一游/忍受
第三講 一生功業(yè)
兩個假設(shè)/植造無休止/建筑者/才與能/熱烈沖動之弊/三次大遣散/三州功業(yè)之外/他們在苦熬/享受與盡責/才子的定與戒/中庸和頑皮/仁心如才盛/能吏和文豪/浪漫的枝丫下/策論奏議及詔誥/盛名之下/初無志于著述/詩人與詩國/將歲月記錄在案
第四講 深愛和沉迷
詩意地棲居/遙望陶淵明/陶詩注我/生活不是藝術(shù)/多情應(yīng)笑我/結(jié)伴/充盈強大的愛力/自然與時代之疾/引我飛升/第三種人/品咂生活/小趣味與大志向/魚之趣/草木飲食/醫(yī)藥與修煉/雜記異事/月夜
第五講 世間恩怨
搬動一張桌子/蘇與孔孟管荀/干練與豐腴/水性人/王蘇之分合知恨/身在儒法之間/儒的清晰與晦澀/個人的儒釋道/烏臺一百三十夜/厲友之辣手/眼中無一壞人/直擊淪落客/修竹有投影/陰毒輩出不足畏/及時磨碎絕望/罪孽和果報/向往平庸/出世者的迷戀
第六講 斑斕志
佳句如綠叢之花/佳人詞與才子賦/詞的出身/排遣和游戲/生命的痕跡/隨手文章/蘇東坡與畢加索/異人三視/雜食者/深邃和繁瑣/何謂豪放/文氣的長與短/苦難和藝術(shù)的高點/實與虛的統(tǒng)一/漢語的深處/曲盡宜重開
第七講 迷宮
*可引鑒的標本/私語的世界/煎耗養(yǎng)頹/醉與醒/摯愛和敬重喜賞/雙陪之說/再談應(yīng)物/孤寂與好奇/星光和泥土/為仕之慣性/世間不復清靜地/多聲部/不可套語解東坡/大讀者/知人論世之慎/輪回和轉(zhuǎn)生/簡單而深邃的烏嘴/大河入海/悲劇與正劇/走不出的迷宮
整理后記
附記
斑斕志 節(jié)選
精彩選段 ·*大的虛妄與神秘
封建宮廷不過是人工所能造出的*大神秘,也是*大的虛妄。它曲折隱晦,難以為外人所知;它的晦澀性無論怎么估計都不過分。這個地方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一些奇怪的事情,一些“大事”。這個闊大、偉岸和堂皇的建筑群讓人矚目,在一代又一代的仰望中,被鑲了一道金邊。不過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它在上蒼眼里不過是一處“蜂巢”而已,是微塵聚散之一例。真正的大世界還是天籟自然,是萬里長空,是星辰日月的昭示。人世間對于皇家宮廷的好奇心是無法泯滅的,這是一個傳統(tǒng),是人類積習。有時人們會根據(jù)一些傳說,用*好的想象去揣測,其實一切都是幻覺。
蘇東坡在很小的時候就聽人講起朝廷里的名臣如范仲淹等人,他們革除舊弊,開拓新局,史稱“慶歷新政”。國子監(jiān)直講石介寫了《慶歷圣德詩》加以頌揚,東坡讀到這首詩時剛剛八歲,那時就讀于鄉(xiāng)校,有人把這首詩帶給老師看,引起了他的好奇。因為不了解詩中提及的人名,就焦急地詢問,老師說:你一個小孩子不必知道這些。東坡喊道:難道他們是天上的神仙?只要是地上的人,我為什么就不能知道?由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幼年蘇東坡是何等倔強何等向往,自小駐入胸間的就是一些能吏名臣,一些流傳千古的人物。
那些人物出入宮廷,服務(wù)于朝廷,聲名遠播,事跡動人。這對于一個邊遠地區(qū)的讀書少年而言,影響是決定性的,在此,榜樣的力量顯現(xiàn)出來。一棵茁壯成長的、將要成為巨材的小樹,在那種難得的時代風氣里英姿勃發(fā)、綠色蔥蘢。
民間有一句俗語:“樹挪死,人挪活!碧K軾即將北上,隨父遠行,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個人的前程與國家的前程合而為一,是心中*美好的圖景,在他的腳下化為金光閃閃的道路鋪展開來。人生*初的行走往往如此,有志向、有目標的人尤其如此。他們不愿固守,也不能待在原地,好像總有一束強光在前頭引導,讓他們跋涉不停,讓他們追趕。
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似乎如愿以償。蘇軾二十二歲高中進士,并為皇帝與名臣欣賞,盡管后來仕途蹭蹬,還險些喪命,但五十一歲的時候即侍立邇英閣,弟弟蘇轍緊隨其后。兄弟二人獲此殊榮,成為元政壇上令人矚目的事件,在朝中一時傳為美談。邇英閣古槐參天,花香馥郁,多少名公巨卿在此流連,可謂風光無限。蘇洵將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發(fā)揮到極致,眉山蘇氏就是中國鄉(xiāng)紳文化的縮影,其儒家情懷,蘇家子弟直到*后也難以超越。在宮廷中,即便是*為痛苦的時刻,他們也只能在隱隱的不安中質(zhì)疑。這質(zhì)疑之聲回應(yīng)了更遙遠更恒久的召喚,矛盾重重:有時欣然釋懷,有時痛楚不安,有時迷茫無緒。
蘇東坡的局限也屬于很多讀書人。一個生命置身于體制之中,很難有一個例外。 ·諍臣佞臣與人杰
在官場中,諍臣佞臣與人杰,這三種人不可不加以辨識!罢姵肌背3Jв诙,而“佞臣”必定荒于德,唯有“人杰”*為難得!罢姵肌辈坏扔凇叭私堋,“人杰”往往諍而有度,重視實踐,富于理性,常有大策在胸,既遠離平庸,又不當和事佬。在朝廷政壇上三種人各有大用,連“佞臣”也不例外,因為“佞臣”只要懂得權(quán)術(shù)機心,便是*高權(quán)力者之大備。*高權(quán)力者需要駕馭群臣、調(diào)節(jié)眾僚,即所謂的“帝王術(shù)”,以此確保自身利益,所以“佞臣”的作用從來不容忽視!柏肌奔仁且晃抖舅,又是一味厲藥,更是禍害一個時期政治風氣的主要因素。對于“家天下”的主人,“佞臣”從來都被庇護得很好,只在萬不得已時才將其拋棄,這對“佞臣”來說真是一個悲慘的時刻。說到底封建體制是民眾的對立面,在一般人看來,黑幕重重圍攏,那里面絕對少不了“佞臣”。
蘇東坡在許多時候稱得上是一位“人杰”,但更多的時候只算是一位“諍臣”。他常常因為年輕氣盛而失于度,這種情形直到老年,在其不斷反省和總結(jié)之后才變得稍好一些。這就像血脈不可更改一樣,直到*后,他都未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品質(zhì)。這種激昂沖撞的個性也來自他從政的初衷。在那個遙遠的呼喚當中,有一個不能拋棄的情結(jié),就是要做一位“諍臣”,他眼里的大榜樣從很早開始就確立為范仲淹之類。
癡情而忠貞的蘇東坡在《辯試館職策問札子》中寫道:“臣自聞命以來,一食三嘆,一夕九興,身口相謀,未知死所。然臣所撰《策問》,以實亦有罪,若不盡言,是欺陛下也。”又說:“臣聞圣人之治天下也,寬猛相資,君臣之間,可否相濟。若上之所可,不問其是非,下亦可之,上之所否,不問其曲直,下亦否之,則是晏子所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孔子所謂‘惟予言而莫予違足以喪邦’者也。”他用“喪邦”之諫警示皇上,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就是這樣的一位“諍臣”,在整個朝廷中顯得鶴立雞群。他理直氣盛,堅持己見,追求真理,并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坎坷,不得伸展。
新舊黨爭進入白熾化,作為失敗的一方,他被一貶再貶。后來神宗駕崩太后臨朝,新黨失勢,舊黨重新執(zhí)政,他的良師益友司馬光出任宰相,蘇東坡終于迎來了一生中*好的為政時機。但可悲的是他這一次仍未隨上機緣,在同黨之間仍然據(jù)理力爭。這似乎是他從政的一個疏失,卻又是一生*為閃光的一段記錄,是*可珍視的生命表達。 ·不自覺的強勢
因為天性,因為少年得志,更因為才華和責任,還因為剛直不阿的品質(zhì),這一切綜合一起,使蘇東坡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強勢”。這往往是不自覺的。道人所未道,察人所未察,總有敏捷的先手,這都給人一種強勢感,客觀上也必然招致嫉恨。恃才縱氣,而不是恃才斂氣,這似乎是他這一類大才子*顯著的特征,實際上也是他們命運的死穴。記錄中蘇東坡辯論起來豪情萬丈,可謂“橫掃千軍如卷席”,痛快之余也對他人形成了壓抑。他在《文說》中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這是怎樣的豪邁,這里有自許自足、夸耀和自豪。雖然說的是實情,是一種真實的表露和描摹,但如果由他人說出豈不更好。
蘇東坡的“強勢”實際上根源頗深。早在宋仁宗時期,兩兄弟同為進士的時候,皇帝就對皇后說道:“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此話不會止于后宮,而必定遠傳,于是也將招致更多的嫉妒和警惕。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對蘇東坡盛贊之至,他的一句褒貶即關(guān)乎青年士子一生的榮辱。從處世的智謀來看,蘇東坡有了這樣的聲望和期許之后,自當安于謙卑,謹慎從事,這是東方智慧的重要元素,而他卻鬼使神差地忘卻了?傊鞣N緣由綜合一起,使他走向了一個宿命般的結(jié)局:眾矢之的、群僚惴惴。似乎他的每一步行走和每一次發(fā)言都被記錄、觀測和挑剔,于是鑄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后果。這也是蘇東坡自己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果相襲,化為陌生之物將他包裹起來,*后使他舉步維艱,受盡折磨和屈辱。
這是一位天才的不幸、一種文化的不幸,從古至今大致如此。在這種可怕的循環(huán)與強大的合力中,沒有人能夠?qū)⑹茈y者牽拉出來,將其引上灑滿陽光的人生坦途。 ·此生此刻有話說
綜觀蘇東坡的諍諫之言,包括一些“閑文”,都有一股強大的內(nèi)在推動力,給人一種此生此刻有話說的感覺。他始終是一位“在場”者,進入了一種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而不全是源于心中不能泯滅的那份責任。如果不是出于生命的本能,而僅僅是出于責任,已經(jīng)晚了半步。一個人天性如此,才能夠隨時保證自己“在場”。實際上他的“強勢”感也不過是來自天性,這樣的人從世上走過,是一定要發(fā)言的。時光匆促,機會稍縱即逝,對他來說每一次發(fā)言都是“這一次”和“**次”。他的忘情與沖動,既來自一次次的直覺和判斷,也來自深刻的理性。那些深植于生命底層的責任感,會讓他堅持和重復,使他變得更為執(zhí)著。這種執(zhí)著充分表現(xiàn)于他對新黨所倡導的新法的強烈反對,在一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斗中,雙方對峙,互不讓步,仗理執(zhí)言,氣沖斗牛。
新黨的代表人物王安石干硬、銳利、透徹、毫不讓步,足以抵消司馬光和蘇東坡等人的厚重、雍容、雄魄與廣博。司馬光等舊黨人物因為擁有了蘇東坡這樣的雄辯之才,顯得聲勢愈加壯大,可惜*終仍未能挽救頹勢。作為勵志改革的宋神宗,急于讓一個積弱的北宋走向康復和強大,“家天下”的利益、社稷的利益,壓倒一切。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沒有銳利的絕地反擊,北宋王朝一定會走向末路。這對當政者來說當然是一種理性之思,對那些舊黨人物而言卻是一次重大的冒險,如果失敗,必會帶來不可挽回的頹敗。
新黨舊黨中的代表人物可以擱下私利,卻難以放下意氣風發(fā)的沖動性格,這對舊黨的代表人物蘇東坡尤其如此。讓人惋嘆的是他恃才縱性的脾氣,如兩次上書宋神宗,**次竟然長達萬言,不僅宏巨,而且文辭絢爛,有縱橫家的氣勢和辭賦家的文采,氣概奪人。作為一篇美文欣賞是一回事,作為一篇勸上的進言卻是另一回事。這對于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宋神宗而言,顯得過于偏執(zhí)和孟浪,更不用說大言滔滔和意態(tài)凌人了。皇上肯定有許多不適,這對人臣而言當是忌憚。蘇東坡的意氣用事在這部萬言書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從政者將從這段歷史中看到許多端倪,一代又一代都得到了教訓:畏言求安,察言觀色,將社稷安危丟在腦后。
*后,舊黨在這場爭斗中不出意料地大敗而歸,蘇東坡也離開了朝廷,這是他從政以來受到的**次重大挫折。
何止是從政,他的暢達無忌、發(fā)自肺腑的直言表現(xiàn)在更多方面。他對人對物,對細微和宏巨,無不如此關(guān)切和放任。他對江河,對高山,對故友,對愛人,都是如此。他的言說并非僅僅是一種聲氣和語調(diào),而是*富于表達的千變?nèi)f化。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婉轉(zhuǎn),時而輕柔。作為一場生命的傾訴和表述,他已經(jīng)使用了*大的真切和情意,拋出了千萬噸的言辭,有時奮不顧身。 ·干練與豐腴 王安石與蘇東坡有很大不同,兩人在許多方面都是這樣界限分明:一個嚴厲、干練、果決、冷峻;一個豐腴、溫和、飽滿。但他們兩人都是北宋王朝的能吏與文豪,而且都是清廉為政之人。這兩個人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有些極端化,好像上蒼有意送給這個時代兩個典型人物一樣,讓他們雙雙對峙,并且在很長時間里成為不同的概念和符號。不過新黨中的王安石畢竟不同于另一些人,他比周邊的那些同黨要純粹得多,也要深刻得多。他的作為之大以及出發(fā)點之純正,都是有目共睹的。北宋的這個時期,以及后來,都深深地烙上了王安石的印記。后來舊黨把宋代的羸弱和凋敝,甚至*后的覆滅,都從那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之中尋出端倪,認為是一個久病在身的國體被施用了有毒的猛藥,從此才走向虛敗和潰散。這樣的論斷或許不夠公允。 在新黨一派,有一個人與王安石稍稍接近,其實又是大為不同的人物,這就是后來同樣做了宰相的章。這同樣是一個下手銳利、堅毅不屈、為大宋王朝做出重要貢獻的人。但他遠遠算不得一個純謹和潔凈的人,他身上的那種刻薄和陰鷙,王安石是沒有的。章還不配與蘇東坡作為一個對立的人物加以研究,而這樣的一個人,似乎只有王安石才可以充當。我們將從他們兩人身上找到太多的同與不同,這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作,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對王安石有些苛刻,在這方面蘇東坡是不能茍同的。隨著時間的延續(xù),隨著那場劇烈的黨爭漸告平息、王安石告老還野,蘇東坡也變得理性多了,對待這位曾經(jīng)高居相位的人寬容多了。王安石也同樣如此。他們之所以在后來能夠有一些交往、有一些非常動人的時刻,也完全是因為一個*重要的人性基礎(chǔ):二者皆擁有純粹的生命品質(zhì),也都是極有趣的人。他們都能夠多多少少地脫離和超越“私敵”的范疇,彼此之間都有一些欽佩在。這對于曾經(jīng)作為極其尖銳的一對政敵來說,當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現(xiàn)象。政治往往是你死我活,而王與蘇*后竟能走到禮讓和諒解,甚至是相互崇敬的地步,實在也令人驚訝。 蘇東坡當年對于王安石變法之峻急絕不通融,而且奮力抵抗。王安石就像一塊堅硬的石頭,在舊黨密集的火力之下不僅沒有破碎,而且頑硬如初,成為整個新黨堅實的核心。他具有法治人物*可貴的品質(zhì),同時也有這類人物*大的缺憾和特質(zhì),即整齊劃一與嚴厲苛責。這一點,甚至在其追隨者身上也可以看出端倪。比較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蘇東坡的所有弟子都呈現(xiàn)出各自生長的狀態(tài),而王安石的弟子卻處處遵循師長,成為一種模板性格之下的復制品和犧牲品。蘇門弟子中不乏名垂千古的大文人,而王安石的門生中留有文名的似乎只有一個王令。沒有比藝術(shù)創(chuàng)作更需要自主開放和多元包容了,而這種爛漫生長,與法家的那種生硬和強固是格格不入、難以兼容的。弟子皆要服從老師的單一標準和模式,審美志趣也就變得單調(diào),生活方式及政治立場也會如此。 記載中的王安石有許多怪癖,或者說異趣,一如他的為政風格。他是如此樸素如此清廉,但對日常生活之美沒有什么追慕,竟然可以長時間不洗澡,因臟氣而多被詬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能寫出那么好的詩句,成為一個風格特異、意蘊深邃的文人。無論是為文還是為政,他都算得上一個大有成就的歷史奇人。干練與恪守成為他的短板,也成為他的特質(zhì),使他走向自己的成功和卓爾不群。 王安石和蘇東坡一樣深結(jié)佛緣,都對佛經(jīng)佛理深感興趣。他們都屬于思路清晰、求真求實之人,都關(guān)心國政,勵精圖治,恪守儒家治世思想和至高的道德原則,而且都一樣正氣充盈。后來的朱熹評價王安石,認為他文章和節(jié)行都高人一等,尤其是在道德經(jīng)濟這些方面*有作為,只是對他的用人不敢恭維,說:“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保ā冻o后語》卷六)在這個方面,朱熹之論算是公允的。舊黨的代表人物司馬光是王安石從政的死敵,他評價王安石也比較公允,說:“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保鳌り惏钫啊端问芳o事本末》卷八)在這里,“不曉事”三個字顯得有趣,不曉事理、不通融,像個執(zhí)拗的孩子。蘇東坡的摯友和*重要的弟子黃庭堅評價王安石說:我曾經(jīng)反復觀察過這個人,他真是視富貴如浮云,從來不貪婪錢財酒色,是一世的偉人。能有這番評價,實在是中肯而感人。 蘇東坡本人對王安石的*高評價表現(xiàn)在《王安石贈太傅敕》一文中:“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于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边@番話鏗鏘有力,絕無敷衍虛妄之辭。這讓我們想起中國現(xiàn)代的兩個大文人,通常人們把他們作為兩極人物,甚至是不可調(diào)和的兩大陣營中的代表人物來對待,就是魯迅和胡適。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不求甚解,是出于某種目的而強行劃分出來的兩大“陣營”,實在荒謬之至。他們二人盡管常常表現(xiàn)出不盡相同的文化與思想傾向,那也屬于知識人的“和而不同”。當有人惡毒褊狹、不留余地中傷魯迅的時候,胡適即大為反感。他后來還說“魯迅是我們的人”,對魯迅給予了至高的評價。古往今來,凡純潔之人總是執(zhí)守中庸,實事求是,許多時候能夠施以仁慈和公允。這實在是衡量人格的一個重要標準。 比起喜好熱鬧、頑皮多趣而又極愿享受物質(zhì)的蘇東坡來說,王安石的日常生活是那樣樸素。這個人不修邊幅,一件官服可以穿十幾年,對吃的東西從不挑剔。有人曾發(fā)現(xiàn):他坐在飯桌旁,哪個菜離他近,他就只吃這一個菜。他當年貴為宰相,接待親戚卻未曾大擺筵席,記載中飯桌上只有一小碟肉和幾塊胡餅,還有一壺酒。被招待者不高興,喝了幾杯酒,把餅掰開,吃掉中間的瓤,剩余的就扔在桌上。王安石二話沒說,把扔下的部分拿過來吃掉了。這個細節(jié)包含的東西太多了,雖然是一個局部場景,但通觀一事,即可以作為他的行為風范去看待了。他去世后留下的遺產(chǎn)極少,其夫人不得不靠親戚的幫助才得以維系生活。王安石一生不近女色,這與蘇東坡也大為不同。蘇東坡對異性的美是敏感的、熱情的,甚至也不乏貪婪,這是他生活中的重要色彩之一。對于世間的斑斕顏色,蘇東坡全都是著迷的、沉浸的,從自然到人生,常處于一種飽覽和探究的狀態(tài),并作為一種性格特征被固定和確認下來。王安石和妻子吳氏相守一生,妻子出于當時的習俗曾給他買來一妾,當這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的時候,王安石卻不無驚訝地問對方是誰?當他知道女子是因欠官債而被迫賣身時,不僅沒有收她為妾,還送了一筆錢幫她還清官債,讓她離去。他的獨生兒子患了精神病,犯病的時候就要打妻子,王安石非常著急,竟說服兒媳和兒子離婚改嫁他人,足可見出理性與仁心。比起蘇東坡,王安石在許多方面實在更接近于一個現(xiàn)代人。
斑斕志 作者簡介
張煒,當代著名作家,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1956年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197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你在高原》《獨藥師》等。其中《古船》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赌阍诟咴窐s獲茅盾文學獎等十余種獎項。 專為少年朋友們創(chuàng)作的《半島哈里哈氣》《少年與海》《尋找魚王》獲全國“五個一”獎、中國好書獎、暢銷書獎等各種獎項。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jīng)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