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大家小書:蘇辛詞說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墨繪
-
>
(精)中國人的稱呼(簽名鈐印本)
-
>
楓涇史話
-
>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6724
- 條形碼:9787532176724 ; 978-7-5321-7672-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丁景唐(1920-2017),著名文史學者、出版大家,曾任《小說月報》、《文壇月報》編輯,《文藝學習》主編。建國后歷任上海市委宣傳部處長、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以及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二屆副主席。
★丁景唐藏書豐厚。其藏書多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特別是左翼革命文學的珍貴史料,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書記述了大量的文壇史料,涉及眾多左翼文學界名人,不僅具有珍貴的資料性,更具有較高的可讀性
丁景唐(1920-2017),著名文史學者、出版大家。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小說月報》、《文壇月報》編輯,《文藝學習》主編。建國后歷任上海市委宣傳部處長、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以及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二屆副主席。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二十卷本),著有《學習魯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記》等。
丁景唐藏書豐厚。其藏書多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特別是左翼革命文學的珍貴史料,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書為其子丁言模在丁景唐指導下,對其父藏書版本、來歷、傳播等文史信息的考證、辨析的文字結集,亦可在某種程度上看作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左翼文學出版的傳播史。
丁言模在父親的指導下,經十數(shù)年悉心考辨,講述藏書版本源流、著譯者軼事,著文百余篇,并收錄書影百余幅,匯集成書,既是對丁先生的紀念,也堪為中國出版史的一份私人視角的回顧。
全書七十萬字,分上下兩卷,計“諸師絮語”“左翼閃爍”“文壇札記”“外文散葉”“譯介綠廊”“藝苑紛呈”“史林獨步”“民謠韻律”“家父之窗”共九輯,并收錄丁景唐先生遺言為代序。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內容簡介
本書為其第五子丁言模, 在丁先生指導下, 對其父藏書版本、來歷、傳播等文史信息的考證、辨析的文字結集, 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出版的傳播史。其藏書多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特別是左翼革命文學的珍貴史料, 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其子丁言模在父親的指導下, 經十數(shù)年悉心考辨, 講述藏書版本源流、著譯者軼事, 著文百余篇, 并收錄書影百余幅, 匯集成書。全書七十萬字, 分上下兩卷, 計“諸師絮語”“左翼閃爍”“文壇札記”“外文散葉”“譯介綠廊”“藝苑紛呈”“史林獨步”“民謠韻律”“家父之窗”共九輯, 并收錄丁景唐先生遺言為代序。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前言
丁景唐遺言(代序)
(這是家父丁景唐生前寫的兩篇序文摘錄合并而成的,兩篇序文先后寫于2013年初春、2016年8月的上海華東醫(yī)院,原載丁言模:《瞿秋白與書籍報刊——丁景唐藏書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丁言模:《穿越歲月的文學刊物和作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老來多新知,英彥終可喜!边@是我手書陸放翁的詩句,貼在我家石庫門三樓的書櫥玻璃門上,自賞自樂,心底寬廣,安逸晚年。
一日,五兒言模談起家里藏書,想撰寫一本藏書版本研究之類的專著,我一聽大喜,鼓勵他早日寫出來,這是對我半個多世紀搜尋魯迅、瞿秋白等人物資料的小結之一,也成為言模搞的瞿秋白研究系列叢書的第7本。
查書、借書、買(淘)書、看書、品書、寫書、審書、出書、送書、藏書,這是我大半輩子的主要生活樂趣。記得17歲在上海青年會中學讀書時,我買不起書,就到申報圖書館(后改名量才圖書館)、螞蟻社圖書館借書,飽覽所喜歡的文學作品。以后,我又從圖書館跑到街頭,到四馬路(今福州路)望平街(今山東路)一帶、北四川路橫浜橋、愛文義路(今北京路)王家沙等上海灘舊書薈萃之地“淘”舊書。我翻得多、看得廣,但買得少。今天想起來,我對新文學書刊和魯迅、瞿秋白等人著譯版本能有一些鑒別能力,大半得自那時的經歷。到圖書館查書目、借書,是熟悉各種版本的好機會;到舊書店(攤)翻書、淘書,聽聽那些內行人的議論,更是增長知識的途徑。偶爾遇到心愛的廉價書,也買得一二本,不久,倒也收集了一些魯迅的著作。
1937年冬天,我毅然投入抗日洪流,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學生界救亡協(xié)會(“學協(xié)”)。次年春天,擔任“學協(xié)”的中學區(qū)干事,同年11月加入共產黨。那時我們辦了一個讀書會,每人每月出幾角錢,銖寸累積,陸續(xù)購買斯諾的《西行漫記》《戰(zhàn)斗中的陜北》和生活書店的《青年自學叢書》等等。20卷本《魯迅全集》開始預約,但是哪里來的錢購買呢?我們讀書會里一個同學郭錫洪(又名郭明,1939年入黨,王楚良調到“文委”工作后,組織上調郭明協(xié)助我編輯《聯(lián)聲》。解放初,郭明任華東文化部副科長,1951年積勞病故),家境條件比較好,我們慫恿他去問他父親要錢,用8元錢預定了一部普及本《魯迅全集》。當郭錫洪拿著紅色封面布脊的20卷《魯迅全集》時,我們真是喜出望外,競相傳閱。
40年代,我與王楚良(1934年參加左聯(lián),翻譯A.托爾斯泰《保衛(wèi)察里津》和辛克萊《不準敵人通過》等,“文革”后在中國外交學會工作)負責編輯上;浇虒W生團體聯(lián)合會會刊《聯(lián)聲》,我寫詩歌、散文,寫得多的是短評雜談之類文章。這時我再讀魯迅雜文,倍感親切。
那時我設法弄到一部何凝(瞿秋白)編選并作序的《魯迅雜感選集》,這是我次看到瞿秋白的文章,他對魯迅雜文的精辟分析,使我受益頗多。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侵占上海全部租界后,《魯迅雜感選集》和其他一些馬列主義著作、著作和《西行漫記》等付諸劫火。
1946年10月19日,文協(xié)等12個文化團體發(fā)起在辣斐大戲院(今長城電影院)召開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會,周恩來、郭沫若、茅盾等在會上作了演講。次日,舉行魯迅墓祭,我們上海文藝青年聯(lián)誼會有不少會友參加了這兩次紀念活動。我曾保存一位女青年(已忘了姓名)為魯迅逝世10周年墓祭拍攝的一組珍貴照片。其中沈鈞儒、郭沫若、茅盾、許廣平在場的兩張照片,1981年冬天,我作為黃藥眠為團長的中國作家團成員,參加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研討會”時,贈送給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并在1982年1月5日香港《新晚報》上刊登。
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會期間,恰好20卷本《魯迅全集》再版出書,我用當時得到的一筆稿費買下,還買了《魯迅書簡》,成為我以后有目的地搜集魯迅著作不同版本的起點。
那時,我出于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已經開始收集瞿秋白等人作品。但是在白色恐怖環(huán)境里,收集的材料有限。解放后,隨著革命文物大批發(fā)現(xiàn),見到了許多過去渴望而見不到的革命報刊書籍和圖片,逐漸積累了一部分資料。
1954年,我在方行(上海市檢察署副檢察長,后任文化局副局長)家里聚餐時,首次認識了瞿秋白烈士夫人楊之華。當楊之華得知我和方行在編寫《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時,非常高興。她回北京后,寄來了有關材料,并與我和方行經常通信,可惜這些信件在歷次運動中遺失了。
認識楊之華之前,我已經開始閱讀和收集瞿秋白著作和譯文,陸續(xù)編成《瞿秋白文學著作翻譯書目》。1955年4月1日,上海市人民圖書館(后并入上海市圖書館)特地油印了50份,正文前附有我寫的“前言”。這是我早年研究瞿秋白時編寫的本小冊子,見證了我那時的研究活動。但是,這珍貴的油印本我沒有保存下來,以為再也見不到它的原貌。今年春節(jié)期間,“忘年交”金峰突然告知,已在網上花錢購得這油印本,并且特地送到我所在的華東醫(yī)院。我驚喜不已,小心地翻開這油印本,看到我寫的“前言”,記憶閘門猛然打開了……
1955年至1957年,我有系統(tǒng)地整理、研究瞿秋白筆名、別名,初編寫的《瞿秋白筆名、別名集錄》,分為兩次發(fā)表于《學術月刊》1957年第8期、第9期,并且著手編寫《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
1959年1月,瞿秋白誕辰60周年之際,經華東局宣傳部部長石西民批準,我和方行(文操)合編的《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解放后部研究瞿秋白的學術專著,長期以來一直是海內外學者研究瞿秋白和搜檢有關資料的重要工具書之一。
我以魯迅日記作為考證、研究魯迅與瞿秋白之間關系的有力依據(jù),以此順藤摸瓜,進一步挖掘資料,觸類旁通。我撰寫的《學習魯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記》,新文藝出版社(后改為上海文藝出版社)1958年8月出版,以后多次再版。這是解放后部研究魯迅、瞿秋白及他倆交往的論文集,其中一些重要結論,至今仍有一些指導意義。隨著我研究范圍不斷擴大,以后陸續(xù)出版《左聯(lián)五烈士研究資料編目》(與瞿光熙合編)、《詩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和《殷夫集》(與陳長歌合著)、《魯迅和瞿秋白合作的雜文及其它》(與王保林合著)、《瞿秋白研究文選》(與陳鐵健、王關興、王鐵仙合著)等。我寫的大量重要文章收錄在《六十年文集——猶戀風流紙墨香》(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1958年到1962年,我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后調到上海市出版局)工作期間,得到當時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前身)領導人李俊民、蒯斯曛等支持,和周天合作,先后影印了兩批40余種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革命文學期刊,其中包括已成為海內孤本《前哨》《文學導報》《文藝新聞》,以及其他罕見的珍貴文獻。1962年后,我又選定了第3批影印目錄,范圍較大,除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期間的刊物之外,還有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統(tǒng)區(qū)和解放區(qū)的文學期刊,另外一部分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解放區(qū)刊物,可惜后來由于來自上面的“左”傾思想的重大干擾,第3批書目只印了幾種,不得不中止了。
“文革”后,我復出工作,擔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黨組書記,又主持影印《語絲》《光明》等刊物。1980年為了紀念左聯(lián)成立50周年,我以自己藏書作底本,影印當年瞿秋白編選并作長序的《魯迅雜感選集》。重印《前哨》《文學導報》等這批影印書刊,不僅保留了已經在戰(zhàn)火動亂中散佚無幾的珍貴資料,為各層次的研究者和讀者提供了一批極有價值的文獻珍品,也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我還主持影印抗戰(zhàn)前趙家璧主編的10卷《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并主持編纂20卷《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此后,我繼續(xù)為編纂此大系奉獻自己的力量。影印舊書刊和主持編纂《中國新文學大系》的艱辛工作成果,成為我一生編輯生涯中為傾心的兩件事。
我長期從事宣傳、文藝、出版工作,堅持研究魯迅、瞿秋白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等,為保存、收集和研究中國現(xiàn)代革命文學資料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
我有一些珍貴的初版本,或是無意中淘到,或是朋友贈送,或是請朋友百忙之中留意買到的,或是與朋友交換的。凡是我中意的書籍版本,我都要蓋上自己的章印,有時隨手寫上幾句說明和時間,許多書籍中至今還保留著當初購買書籍的發(fā)票。這些都是搞版本學的一部分,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旁證。果然,言模撰寫此書時,不斷向我匯報情況,他憑著這些不可多得的當年各種旁證和線索,依此查找,用“滾雪球”的辦法,解決了不少重要問題。
我曾寫過一文《搜集魯迅著作版本的樂趣——兼談建立魯迅著作版本目錄學的一點設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版),認為版本學目錄學在我國有書以來的歷史上有著極好的傳統(tǒng),版本目錄、書籍校讎從來就得到學者的重視。解放前,一本書的出版、再版、改版,公開的、私印的,乃至盜版的,都應該受到重視,搜集、研究魯迅著作版本是研究魯迅思想、著作、生平等不可缺少的方面,也是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出版史的重要一面。這些同樣適用于瞿秋白研究領域,言模已經在默默地開墾這塊“處女地”,此書便是一個嘗試。
我96歲了,由于長期研究左翼文學,迄今依然感興趣,特別是新資料、新觀點。
去年秋天,言模完成瞿秋白研究叢書第7本書(原擬寫10本,因故暫且中止)以及張?zhí)籽芯繀矔?本書之后,說起想研究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進步)文學期刊,我聽了非常高興,這是我的老本行。
左聯(lián)會址紀念館副館長何瑛來看望我時,談起“虹口記憶”的工作思路,這是一個宏偉計劃,牽涉到虹口區(qū)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會發(fā)展、城市更新、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民風民俗等文字和口述的記錄等,并使之服務于如今虹口的城市規(guī)劃、城市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及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等各項工作。
言模的研究課題主要對象是左聯(lián)刊物和左聯(lián)解散后的左翼(進步)文學期刊,述評的主要對象也是左聯(lián)(進步)作家及其文學作品,而且每個左翼(進步)文學期刊的編輯、撰稿人的人脈關系長鏈分別以不同方式鏈接左聯(lián)盟主、左翼文化運動的首要代表人物魯迅(住在虹口區(qū)山陰路大陸新村),對于研究左聯(lián)發(fā)展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此研究課題可以納入“虹口記憶”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便與何瑛一拍即合。并且,我們進一步設想這個課題可以作為一個長期的叢書工程即“解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期刊”,現(xiàn)在呈現(xiàn)給各位讀者的這本書便是這一工程的成果之一,以后還要牽涉到各種左翼(進步)文學期刊,包括文化理論、戲劇、電影、詩歌等各種期刊,包括左聯(lián)成立前的左翼(進步)文學期刊。
我也有一個“虹口記憶”,曾寫下《長憶虹口少年游》(未刊稿),把虹口比作“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11歲從寧波鄉(xiāng)下到上海,住在虹口區(qū)鴨綠江路周家咀路三昇里,第二年搬到附近的狄思威路常樂里,直到1937年上!鞍艘蝗笨箲(zhàn)爆發(fā),才離開那里,前后住了6年。1937年底,我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學生界救亡協(xié)會(“學協(xié)”),1938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虹口區(qū)多倫路201弄2號的左聯(lián)會址紀念館原來是竇樂安路233號中華藝術大學,1930年3月2日,左聯(lián)在那里宣告成立,魯迅前去參加并演講,在此前后魯迅又去過兩次該校并演講。左聯(lián)會址紀念館與魯迅紀念館很近,“文革”前后,這兩處我曾去過多次,與新老朋友相聚,參觀、開會、合影留念,我還提出過各種建議,心情很是舒暢。
言模撰寫這本書時,經常向我匯報寫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新的發(fā)現(xiàn)。其中《文學新地》發(fā)表的艾蕪短篇小說《太原船上》,他因被捕入獄,由沙汀轉交發(fā)表,艾蕪始終未能見到。新中國成立后,他聽說“上海曾重印一批三十年代的文藝刊物,并在全國文聯(lián)大樓展覽,其中就有登載《太原船上》的《文學新地》,作者署名喬誠,這是沙汀同志取的筆名!卑忨R上請夫人王蕾嘉抄錄《太原船上》。艾蕪說的“上海曾重印……”正是我主持的批影印本,具有搶救現(xiàn)代文學史、現(xiàn)代出版史、現(xiàn)代文化史等有關資料的重要意義。
這種“搶救”意識也體現(xiàn)在許多有關專業(yè)書籍里,其中就有兩卷本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期刊目錄匯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以后再版)等專業(yè)工具書和有關辭典,有關專業(yè)人員已經利用高科技手段,在網絡平臺上建立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期刊數(shù)據(jù)庫。同時,對于這些文學期刊的研究工作也有許多可喜的成果,從各個不同側面、不同層面評述了許多中國近代、現(xiàn)代文學期刊。復旦大學姚福申教授撰寫的《中國編輯史(修訂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對于中國有關編輯方面的文史知識作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其中介紹了大量的書籍刊物。
由于諸多原因,迄今還沒有出現(xiàn)有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的現(xiàn)代左翼(進步)文學期刊的專著,固步自封的陳舊理念、掃描式的點評、散點式的研究,已經跟不上新世紀的社科研究發(fā)展的趨勢。因此,言模嘗試以“解讀”的形式評述那個年代的現(xiàn)代文學期刊,牽涉社會背景、創(chuàng)刊的宗旨、編輯的思路、撰稿人的心態(tài),引起爭論的風波,與其他刊物之間的不同關系等。其中評述這些期刊發(fā)表的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譯作是個重點,也是難點、疑點,不僅要把評述的詩文作品放在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活動的縱橫交叉點上,還要顧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發(fā)展進程和階段性的特點,才能逐漸探尋這些文學作品的地位和價值,其中有許多作者使用臨時性的筆名,難以考證,勢必產生各種影響。
言模利用我的豐富藏書,長期收集的大量文史資料,以及各種老版本的珍貴報刊書籍,耐心地挖掘鮮為人知的文史資料,填補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各種空白,努力走近這些著名文學家、翻譯家、學者和革命者,試圖還原那時的左翼(進步)文學期刊的真實面貌。但是,本書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冰山一角,亟需刻苦學習,進一步深入研究,大膽地開拓思考空間,竭力提升述評水平,還有大量的艱苦、繁瑣的工作擺在面前。需要長期甘愿寂寞、枯坐冷板凳的勇氣和毅力,腳踏實地,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才能逐漸接近這個理想的目標,我也希望更多的有志向、有魄力、有意志的年輕人投入這項工作。
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夏衍、田漢、周揚等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分別占據(jù)重要地位,張?zhí)煲怼⑼跞问、聶紺弩、歐陽山、艾蕪、沙汀、周立波、周而復等左聯(lián)(進步)作家當時都很年輕,后來成為著名作家,他們以不同的形象先后出現(xiàn)在言模的這本書里,留下了說不盡的話題,以及許多難解之謎。
那時的左翼期刊反映了左翼文學家和進步文化人士的政治信仰、思想情緒、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寫作動態(tài),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傾注在這些左翼(進步)文學期刊發(fā)表的文章里。這些左翼(進步)文學期刊也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左聯(lián)等組織進行文化斗爭的一個重要的宣傳輿論陣地,包括針砭時政、抨擊反動統(tǒng)治、呼吁抗日救亡、建立聯(lián)合戰(zhàn)線,以及運用各種方式傳達黨組織有關重要指示等。
其中,《海燕》策劃刊登抗日救亡的報告文學并不是偶然的,與當時的新文委(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以及在此基礎上成立“臨委”(中共江蘇省臨時工作委員會)有著密切關系!冬F(xiàn)實文學》刊登馮雪峰起草、魯迅點頭同意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引起遠在莫斯科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高度關注,撰寫專文,影響深遠。張?zhí)煲怼W陽山、王任叔等人發(fā)起的小說家座談會、創(chuàng)辦《小說家》月刊,試圖打破“兩個口號”論爭引起的雙方之間的隔閡,這與中共中央特派員馮雪峰等人有關聯(lián)。這些都是過去未曾涉及的“空白”,此類例子在本書里比較多,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從編輯的角度來看,徐懋庸、曹聚仁主編半月刊《芒種》,策劃精妙,不著一個字的“刺汪”(汪精衛(wèi)),成為那個年代左翼期刊“無字的評論”的一大“杰作”,但是一直被湮沒在歷史塵埃里。類似的例子很多,各位讀者不妨先看看這本書的目錄,其中有這本書介紹的十幾種期刊的簡要內容和精彩“閃點”。左翼期刊的出版、發(fā)行,不得不提到當時一位精明的上海群眾雜志公司老板張靜廬(1898—1969),這是迄今還未能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我過去寫的大量的重要文章,收入于我的《六十年文集——猶戀風流紙墨香》(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其中除了研究魯迅、瞿秋白論文之外,還有《茅盾關心文學青年——三十五年前的一次會見》《郭沫若書贈我的〈詠梅〉詞字幅》《關露同志與〈女聲〉》《懷馮雪峰同志》《難忘的一面——憶王任叔同志》《九二歲暮訪巴金》《懶尋舊夢二三事——憶念夏衍同志》《憶念胡喬木同志的三件事》《憶念趙家璧同志》《憶念吳朗西先生》《胡繩談〈中國新文學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中的雜文〈報復〉》,以及《關于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大會的盟員名單(校訂稿)》《〈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校對記》《十年辛苦非尋!闯霭媸妨稀祫(chuàng)刊十年隨感》等文。這些文章的內容或多或少出現(xiàn)在本書里,并且得以延伸、補充、發(fā)揮,滲透在本書的各個章節(jié)里,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我感到很欣慰。
衷心感謝所有關心我身體健康的新老朋友,也感謝所有支持和幫助言模的朋友們,祝大家工作順利,健康快樂!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目錄
丁景唐的遺言(代序)1
輯一 諸師絮語
瞿秋白佚文《大眾文藝的問題》(初稿片段)
郭沫若“兩難選擇”的《反正前后》
夏丏尊的《文藝講座ABC》與《文藝講座》
巴金的《短簡》首次晃動著“少女”蕭珊的身影
茅盾《故鄉(xiāng)雜記》:“農村三部曲”前奏的一個音符
“全國作家總動員”《世界文庫》樣本
巴金出版曹禺的抗戰(zhàn)名劇《蛻變》
郭沫若的“另一種”佚文《文藝與科學》講演稿
孔另境主編“今文學叢刊”**本《跨著東!
輯二 左翼閃爍
潘梓年的珍貴初版本《文學概論》
洪靈菲的**部長篇小說《流亡》
阿英的“孤本”《現(xiàn)代文學讀本》
阿英筆下的“秘錄”
阿英謹慎“刪改”魯迅《新秋雜識》
魯迅指導、樓適夷編輯《創(chuàng)作的經驗》
陳白塵在囚籠里“老僧入定”寫作
周揚、魯迅等人論爭的兩本專題選集
意猶未盡的《魯迅訪問記》
楊騷坦陳的《急就篇》
范長江等人的《今日的中國》
“文武雙全”丘東平的遺作《茅山下》
聶紺弩不愿意談起《巨像及其它》三篇短文
草明回避觸及《遺失的笑》
露出“馬腳”的盜版《丁玲選集》
蔣天佐的文學理論集《低眉集》
輯三 文壇札記
“中國西學**人”嚴復的佚文
王國維:世之為此學者自余始
近現(xiàn)代小說觀念轉型時期的《小說通論》
朱自清、俞平伯等的《我們的七月》
續(xù)篇《我們的六月》
另一個李宗武贈書魯迅后“交惡”
周全平陪同郭沫若的宜興之行
“別有天地”的《菲律賓研究》——兼談魯迅與暨南大學秋野社
周作人在輔仁大學“信口開河”
《中國新文學運動史》的作者王哲甫“一夜爆紅”
朱雯編選“饒有趣味”的《中國文人日記抄》
作家印象中的作家印象
梁遇春《淚與笑》的任性和智慧
李健吾:福樓拜的中國“知音”
林語堂“一團矛盾”《我的話》
魯迅與“新月派”等的《日記與游記》
“飛回的孔雀”袁昌英《行走四十》
趙景深的自選集《文壇憶舊》
連載《魯迅書簡補遺——給李小峰的三十六封信》
“拉大旗作虎皮”的《文壇史料·關于魯迅》
雜湊、編造的《中國革命作家小傳》
輯四 民謠韻律
郭沫若作序的《民謠集》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各省童謠集》**集
胡懷琛的“國難后**版”《中國民歌研究》
鄭振鐸等四人作序的《嶺東情歌集》
楊蔭深首次用大白話講述“愚公移山”
橫穿湘黔滇三省的《西南采風錄》
“魯藝”與王洛賓等作品的《民歌初集》
輯五 外文散葉
史沫特萊的簽名本《大地的女兒》
稀少“批語”的英文初版本《中國的戰(zhàn)歌》
內山完造的自述傳記《花甲錄》
波茲德涅耶娃**本專著《魯迅》
輯六 譯介綠廊
李大釗“駁議”之延伸“軼事”
胡愈之改題、校閱楊昌濟《西洋倫理主義述評》
“難得的編輯”徐調孚及其《木偶奇遇記》
李偉森初版譯作《十年來之俄羅斯》
“革命程序的預想”《浮士德與城》
“被遺忘”的瞿秋白譯作《愛森的襲擊》
魯迅譯文集《惡魔》“正版”之謎
茅盾“急就章”的《漢譯西洋文學名著》
茅盾“深入淺出”的《世界文學名著講話》
施蟄存的簽名本《域外文人日記抄》
戴望舒首譯小說《羅密歐和朱麗葉》
胡風編譯的《山靈》集子
《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目錄》公開的秘密
魯迅并不“質疑”《蘇聯(lián)版畫新集》
“半中半日”的奇特之書《現(xiàn)代支那趣味文選》
羅稷南的譯作《高爾基論》
羅稷南的初版本譯作《怒吼吧中國》
日本反戰(zhàn)作家鹿地亙的《我們七個人》
楊潮的獄中翻譯《我的爸爸》(遺作)
茅盾、曹靖華、錢君匋“合作”的譯本《團的兒子》
夏丏尊修改范泉的譯作《魯迅傳》
丘成首次節(jié)譯《中國之戰(zhàn)歌》
戈寶權、葛一虹合作的《高爾基畫傳》
輯七 藝苑紛呈
鄭君里“一年寫一章”的《角色的誕生》
齊如山口述《梅蘭芳游美記》
舒湮主編《演劇藝術講話》
洪深獨立寫作與《十年來的中國》
罕見的土紙初版本——丁聰《阿Q正傳插畫》
**本研究新興木刻理論著作《魯迅與木刻》
“**本”中國現(xiàn)代新興木刻運動史(1930—1942)
鄭野夫首次推出“后生”黃永玉的木刻作品
;懙碾娪皠”尽栋分心辍
董林肯“出格”改編《表》
紀念青年木刻家宋城甫
輯八 史林獨步
**本紀念冊《殉國烈士瞿秋白》
三種張?zhí)仔?
歷史文獻《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記》
《論語》專號發(fā)表刪改的史沫特萊記錄稿
鄒韜奮《萍蹤寄語選集》
超前意識的《上海的將來》
馬敘倫自傳《我在六十歲以前》
張次溪“活的天橋”
“**個”赴北平的和平代表團
為何收藏《新鮮笑話》
輯九 家父之窗
自費出版的**本詩集《星底夢》
詩歌《秋瑾墓前》刊登于《九月的海上》
點評《六藝》月刊
指導沈惠龍編輯《莘莘月刊》
與王楚良、蕭岱合辦“譯作文叢”《谷音》(丁景唐遺作)
“文委”支持的《文壇月報》創(chuàng)刊號
初訪茅盾
首次“亮相”于“群星璀璨”超長照片
祥林嫂、孟姜女的“鏈接”故事
“緊急撤離”前留下的《怎樣收集民歌》
避難香港時評述歌謠集《憤怒的謠》
《滬江文藝》創(chuàng)刊號
合編《南北方民謠選》
蕭乾寄贈英文抽印本
劉伯承元帥夫人等贈書
《陶晶孫選集》《給日本的遺書》“雙璧生輝”
后記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節(jié)選
書香傳情--丁景唐藏書考辨 作者簡介
丁言模,丁景唐第五子,專治左翼文學研究,尤其對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有精深研究。著有《穿越歲月的文學刊物和作家》系列叢書,專著《鮑羅廷與中國大革命》《張?zhí)讉鳌贰饿那锇、魯迅等人往事探秘》《瞿秋白與書籍報刊》《瞿秋白與共產國際代表》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