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作者:張健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時間:2020-02-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240
本類榜單:政治軍事銷量榜
中 圖 價:¥53.4(6.0折) 定價  ¥89.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3183
  • 條形碼:9787542673183 ; 978-7-5426-731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本書特色

這些傳統(tǒng)作為活態(tài)遺產(chǎn),可以作為今后政治傳播行動的工具箱,包括理念、技巧與風格,成為動名詞意義上的社會行動架構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內容簡介

以象征為用,以認同為體。中國女排與“女排精神”、“中國電視法治節(jié)目”、抗戰(zhàn)題材電視劇、歷史人文類紀錄片以及視聽新綜藝等傳播案例,皆從屬于“國家建構”,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作為歷史—文化共同體與政治—法律共同體的“必修課”。40年來,“認同辯證法”強調作為政治認同主體的公眾與作為政治認同客體的國家之間在“共現(xiàn)”、“共構”及元傳播基礎上的主體間性。在 “體”“用”融通的動態(tài)摸索中,逐漸隱現(xiàn)某些新型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作為活態(tài)遺產(chǎn),可以作為今后政治傳播行動的工具箱,包括理念、技巧與風格,成為動名詞意義上的社會行動架構。與此同時,這些新型傳統(tǒng)不斷接受快速變遷的媒介技術的巨大沖擊,正緩慢而有序地重構新的“行動路線圖”。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目錄

緒論“亨廷頓之憂”逼視下的思考 政治認同的雙重主體性與雙重客體性 認同建構的辯證法 政治認同是行動者與政治體系之間的傳播“攻防戰(zhàn) 歷史主義研究路徑 “長時段”研究框架 **章 民族自豪感:“女排精神”的養(yǎng)成與符號化(1978-1986) **節(jié) “祖國至上”:“女排精神”的養(yǎng)成 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 頑強拼搏的意志品格 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 第二節(jié) 偶像的誕生:“女排精神”的新聞符號化 政治權威的認可與號召 “女排精神”在體制管道內的層級推動 大規(guī)模的新聞報道 第三節(jié) 偶像的誕生:“女排精神”的藝術符號化 “國家”的具象呈現(xiàn) 人物的形象刻寫 本章結語 第二章 “法律共同體”:法治節(jié)目“中國特性”的生成與定位(1985-2004) **節(jié) “法律共同體”對電視媒體的功能賦予:70年代末80年代初 “法律共同體 作為新媒體的電視 第二節(jié) 法治節(jié)目試圖”自己走路“:1985-1993 借鑒與模仿 灌輸式宣傳 第三節(jié) 法治節(jié)目成為影像化的”思考方法“:1994-2004 法治節(jié)目市場化 法治節(jié)目的類型特征 法治節(jié)目的中國屬性 第四節(jié) “中國電視法治節(jié)目”的內生悖論與戰(zhàn)略定位 “中國電視法治節(jié)目”的內生悖論 “中國電視法治節(jié)目”的戰(zhàn)略定位 本章結語 第三章 抗戰(zhàn)劇:體制化與類型化的記憶刻寫(2005-2015) **節(jié) 集體性與類型化:電視劇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站位 第二節(jié) “我者即善”:抗戰(zhàn)劇中的“我們感”營構 平民化的英雄 國民黨“回歸”英雄系列 女性人物 第三節(jié) “他者即惡”:抗戰(zhàn)劇中“敵人”的身份構建 侵略者形象 漢奸形象 腐敗分子形象 第四節(jié) 個體被拖進“歷史場域”:抗戰(zhàn)劇的敘事邏輯 …… 第四章 國家相冊:中華民族審美意象的架構與生成(2010-2017) 第五章 讓青年歸心:新綜藝節(jié)目觸碰青年的認同密碼(2012-2018) 第六章 全書結語:認同建構的邏輯與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千磨萬擊還堅韌!——代后記
展開全部

“我們”從何而來:象征、認同與建構(1978-2018) 作者簡介

張健,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道德與學術仲裁委員會委員,江蘇社科英才,蘇州大學“傳播與認同”人文社科學術團隊帶頭人。先后主持2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等省部級項目,出版有《自由的邏輯:進步時代美國新聞業(yè)的轉型》《民意表達與危機治理》《視聽節(jié)目類型解析》《用數(shù)字說話:民意調查如何塑造美國政治》(譯著)等書,在專業(yè)或綜合性學術刊物發(fā)表CSSCI論文40余篇。主要學術興趣包括政治傳播、新聞傳播史論、視聽節(jié)目類型等。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