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作者:李致忠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時間:2021-02-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00
本類榜單:古籍銷量榜
中 圖 價:¥48.9(4.9折) 定價  ¥99.8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8938
  • 條形碼:9787559648938 ; 978-7-5596-489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本書特色

◎古籍知識百科大全,版本鑒定實用寶典 本書涉及中國古籍的生產材料與生產方法、古籍的裝幀形式、有關古籍版本的類型稱謂與辨?zhèn)危劦焦偶姆椒矫婷。又對一般刻本書、活字印本書及抄本的具體鑒定做了全面精辟的研究分析,實例多,實用性強。曾多次被采用為高校古籍版本課程讀本、古籍保護培訓工作教材。 ◎國圖古籍版本專家50余年經驗總結,增訂13萬字,全新定本 作者李致忠先生從業(yè)50余年,是蜚聲海內外的古籍版本學家,本書匯集其畢生的古籍版本鑒定經驗。本書將古籍版本鑒定提高到知識化、科學化的高度,緊跟鑒定、收藏界新動態(tài),對近年來新見的數(shù)種宋代古籍做了詳細的考定,對古籍愛好者關心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次再版,全書規(guī)模較初版本增訂了約13萬字,成為全新定本,干貨滿滿。 ◎精裝大開本,裝幀典雅,圖文并茂 本書采用172×240大開本,封面設計借鑒了中國古代典籍的裝幀形制,精裝方脊,貼裱書名,底紋印金。卷首配以彩色插圖,文中輔以隨文圖片,力求清楚、生動地說明古籍鑒定的相關方法。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關中國古籍版本鑒定的專著,主要由史證篇、緒論篇、鑒定篇等部分構成,內容涉及中國古籍的生產材料與生產方法、古籍的裝幀形式、古籍版本的類型稱謂與辨?zhèn)危约耙话憧瘫緯、活字印本書和抄本的具體鑒定。作者結合前人論述和自己多年的古籍鑒定經驗,對該領域做了全面精辟的研究分析,在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積累經驗、優(yōu)化方法上為古籍鑒定工作者和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指明了方向。本書過去曾被作為高校古籍版本學課程和全國古籍保護培訓的基本教材。此次再版,作者又根據近年來的心得和發(fā)現(xiàn)對全書做了13萬字左右的增訂。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目錄

導 言 ……………………………1

一 深厚的知識儲備…………………………2

二 不斷提高查詢能力………………………11

三 豐富的經驗積累………………………12

四 不斷優(yōu)化鑒定方法………………………15

史證篇

一 書籍·載籍·典籍·古書·古籍…………………21

二 文字的起源與書籍的產生……………………23

(一)文字的起源 ……………………24

(二)文字的形成 ……………………27

三 正規(guī)書籍的產生與歷代書籍的創(chuàng)作…………………30

(一)正規(guī)書籍的產生 ……………………30

(二)歷代書籍的創(chuàng)作 ……………………34

四 書籍的生產材料與生產方法……………………43

(一)書籍的生產材料 ……………………43

1紙書出現(xiàn)前的書籍生產材料 ………………43

2紙書的出現(xiàn)與流行 ……………………49

(二)書籍的生產方法 ……………………54

1 印制書籍出現(xiàn)前的書籍生產方法 ………………54

2 印制書籍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 57

(三)活字排版印制書籍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 63

1 泥活字印書法的發(fā)明與發(fā)展 ……………… 63

2 木活字印書法的發(fā)明與發(fā)展 ……………… 80

3 銅活字印書法的發(fā)明與發(fā)展 ……………… 84

4 套版印制書籍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 103

五 書籍的裝幀藝術……………………… 109

(一)古代書籍的版式設計 ………………… 109

(二)古代書籍的插圖版畫 ………………… 115

(三)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制 ………………… 126

1 簡策 ………………………… 126

2 帛書卷子裝 ……………………… 128

3 紙書卷軸裝 ……………………… 130

4 經折裝 ……………………… 133

5 梵夾裝 ……………………… 135

6 旋風裝 ……………………… 137

7 蝴蝶裝 ……………………… 140

8 包背裝 ……………………… 141

9 線裝 ………………………… 143

10 毛裝 ………………………… 146

緒論篇

一 版本之論………………………… 149

二 版本學之論………………………… 153

三 版本學的功用………………………… 162

四 善本之論………………………… 170

五 版本類型之論………………………… 178

六 版本造偽與辨?zhèn)沃摗?200

(一)以殘帙充全書 …………………… 201

(二)以叢書零種冒充單刻 ………………… 203

(三)偽改書名作者以充罕見之書 ……………… 203

(四)增換刻書牌記以冒充珍本善本 …………… 205

(五)增刪刻書年款以冒充珍本善本 …………… 205

(六)挖改序跋緊要處或改換序跋以充善本 ………… 207

(七)偽造偽鈐名家藏印以抬高版本身價 …………… 209

(八)染紙造蛀以充古刻舊抄 ……………… 210

(九)以真帶假版本雜拼 ………………… 212

(十)裝幀造偽以充古刻舊刊 ……………… 213

鑒定篇

一 刻本書的鑒定………………………… 216

(一)依據風格特點初步判別版本 ……………… 216

1 宋代刻書的風格特點 ………………… 216

2 元代刻書的風格特點 ………………… 229

3 明代刻書的風格特點 ………………… 233

4 清代刻書的風格特點 ………………… 239

(二)依據原書序跋鑒定版本 ……………… 258

(三)依據刊記牌記鑒定版本 ……………… 263

(四)依據后人題跋識語鑒定版本 ……………… 270

(五)依據原書刻工鑒定版本 ……………… 278

(六)依據書中諱字鑒定版本 ……………… 286

(七)依據地理建置沿革鑒定版本 ……………… 291

(八)依據機構職官變遷鑒定版本 ……………… 296

(九)依據銜名尊稱謚號鑒定版本 ……………… 300

(十)依據書名冠詞稱謂鑒定版本 ……………… 304

(十一)依據卷端上下題名鑒定版本 …………… 308

(十二)依據卷數(shù)變遷鑒定版本 ……………… 311

(十三)依據藏書印記間接鑒定版本 …………… 315

(十四)依據著錄鑒定版本 ………………… 321

(十五)依據原書內容鑒定版本 ……………… 324

(十六)綜合利用考據鑒定版本 ……………… 328

1 關于北宋刊本《禮部韻略》的版本考定 ………… 329

2 關于宋刊本《杭州西湖昭慶寺凈行社集》的版本考定 …… 338

3 關于宋刊本《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jié)》的版本考定 …… 343

4 關于宋拓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的版本考定 …… 350

二 活字印本書的鑒定……………………… 360

(一)依據序跋牌記鑒別 ………………… 361

(二)依據邊欄界行銜接處的跡象鑒別 …………… 362

(三)依據有無斷版現(xiàn)象鑒別 ……………… 365

(四)依據行字疏密歪斜橫置倒置鑒別 …………… 366

(五)依據印紙墨色的濃淡是否均勻鑒別 …………… 367

三 抄寫本書的鑒定……………………… 368

(一)依據書體的風格特點鑒定 ……………… 369

(二)依據題跋識語鑒定 ………………… 373

(三)依據室名齋號及稿紙?zhí)卣麒b定 …………… 375

(四)依據印記諱字鑒定 ………………… 380

后 記 …………………………… 381

出版后記 …………………………… 383


展開全部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節(jié)選

導言 1997年2月,文物出版社為我出版了《古書版本鑒定》一書。出版幾年后,我感覺有一些欠缺甚至失誤,有意加以補充和糾正。2007年8月,“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啟動實施,為應付全國古籍培訓急需,只好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潤色,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一個修訂本。這個修訂本因是急就,實際上未做什么本質的修改,原已感覺到的欠缺和失誤仍糾結于心,F(xiàn)在總算騰出了一些時間,可以做一次脫胎換骨的修訂了,故謂之為“重訂”。 “鑒定”一詞,概括解釋就是“鑒別與考定”,或者說是“辨別并確定事物的真?zhèn)闻c優(yōu)劣”。具體到古書,“鑒定”則主要是指對古書版本的“鑒別與考定”。它與書畫鑒定家們所說的“虛鑒與實證”基本相同,可以叫作“虛鑒與實考”。所謂“虛鑒”,是指憑借眼力搜索所得之版式行款、字體刀法、印紙墨色、刊工諱字等紙面上顯現(xiàn)出來的風格特點與考據先在內心做出的大致判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過“觀風望氣”所得出來的判斷。所謂“實考”,是指對書內、書外所捕捉到的可資考證的文獻證據,如序、跋、凡例、書牌、刊記,乃至碑傳、墓志等反映出來的證據加以有邏輯的考辨及所得出的結論。然后將“虛鑒”與“實考”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終就能得出可靠的鑒定意見。所以鑒定既是鑒定者由眼入神并進行初步判別的心路過程,也是鑒定者尋求考據并加以邏輯思維*后得出結論的考證過程。這兩個過程都不是輕而易舉所能掌握和完成的,必須靠長期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直接或間接獲得的豐富經驗,才能有效掌握,達到眼別真贗、心識古今、慧眼識珠、得心應手?墒郎峡傆幸恍┤,老想在書畫、版本鑒定上尋求靈丹妙藥,希圖一朝一夕就成為版本鑒定家。這一點我可以負責任地講,靈丹妙藥是沒有的,終南捷徑也是走不通的,必須在上述兩個方面下大力氣,*終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古籍鑒定人才。 一 深厚的知識儲備 古書版本鑒定是較小較偏的學術領域,但它要求從業(yè)人員掌握的知識卻很多。所謂深厚的知識儲備,指從事古書版本鑒定的人要不斷儲備知識、充實自己,鑒定起來才得心應手。但學海無涯,知識淵深,想在有限的生命過程中將所有知識都銘記于心、掌握在手,是根本不可能的。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币馑际钦f只要勤奮刻苦,還是可以在書山學海中獲得自己所應掌握的知識的。古書版本鑒定所應掌握的知識雖然很多很寬,但歸納起來主要還是歷史知識、文化知識、學科知識和某些技術知識等方面。 歷史知識涵蓋的內容十分深廣。一部完整的正史,不僅包括帝紀,還包括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儀、樂章、儀衛(wèi)、輿服、選舉、職官、食貨、馬政、刑法、藝文等諸志,還包含宰輔、宗室、列傳、外國、四夷等諸多內容,要能把二十四史都通讀了,就會獲得全面的歷史知識。可是,話還得說回來,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中,把二十四史通讀的可能性不大,尚不言若干部分根本就讀不懂。所以我們只能就與版本鑒定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多讀一點,有些基本的東西要掌握,甚至要熟記于心。例如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順序,恐怕必須得知道。幾個不太容易鬧清楚的歷史時段與概念,如西周與東周、春秋與戰(zhàn)國、西漢與東漢、三國與兩晉、南朝與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蒙古與元朝、元朝與北元、明朝與南明等,就必須得搞得清清楚楚,否則在古書上遇人遇事,連所屬的時代概念都搞不明白,那還談什么鑒定?筆者曾參與過高級職稱申請者的答辯,有一位答辯者是學宋史的碩士研究生,因而請她將兩宋的皇帝按廟號順序說出來,結果吭吭哧哧說不上來,這就連基本要求也達不到。 自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40)起,其后歷朝皇帝都建號紀年,而且一個皇帝可以有幾個年號,記起來很不容易,F(xiàn)在有各式各樣的歷史年表可供查檢,但什么都要靠查檢恐怕也不行。唐、五代皇帝的年號仍比較復雜,全部記清較難,可以靠查檢來解決。兩宋以后皇帝的年號,對搞古籍工作的人來講,就不能總靠查,而是要靠記,要印在腦子里。原因是版本學的源頭就在兩宋,連兩宋皇帝的順序及年號都記不清,版本鑒定就無法進行,遇到書中序、跋、正文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就無法加以判別。明明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考據也會白白溜走。所以兩宋及其之后的元、明、清歷朝皇帝和相應年號,要盡可能記。明、清兩朝一位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很容易記清,應當爛熟于心。 當然,除皇帝紀年,中國還有利用天干地支組配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習慣,因此對天干地支的基本知識及組配方法也要有所了解。現(xiàn)存的殷墟甲骨中,已有干支紀年表。所謂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所謂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后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朝廷下令推行干支紀年法,一直行用到清朝滅亡。用干支紀月,似比紀年更早,《史記·律書》記載“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這里的“子”是“支”,“母”是“干”。只是因不同朝代每年開始的月份不同,也就是正月建始的干支不同,表現(xiàn)出的干支組配也不同。至若紀時,則將每天二十四小時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地支分配兩小時。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五十七云:“干言五行者,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也!庇衷唬骸爸а运臅r者,寅、卯、辰屬春,巳、午、未屬夏,申、酉、戌屬秋,亥、子、丑屬冬。”又曰:“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正謂十干周旋于十二支,以成六十日也。”總之,對天干地支組配紀年、紀月、紀日以及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的關系,也要略知一二,對讀古書、定版本也會有所幫助。 歷史上還有些重要的人物、重大的事件、影響深遠的歷史變革等,也應該知道,如呂后專權、吳楚七國之亂、王莽篡位、董卓亂政、曹操擅權、三國鼎立、三武滅佛、陳橋兵變、澶淵之盟、王安石變法、金人破汴、宋室南渡、南宋中興、韓侂胄專權、賈似道兵敗、元人滅宋、恢復科舉、朱元璋滅元、諸王分封、燕王靖難、詔修《永樂大典》、明初三楊、前后七子及其文學復古運動、朱宸濠謀反、張居正變法、宦官弄權、崇禎自縊、李自成進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康熙殺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乾隆十大武功、詔修《四庫全書》、火燒圓明園、康梁變法、庚子之變、立憲與革命、辛亥革命等,不一而足。這些不僅應該知道,而且應該圍繞這些人物與事件,弄清背景、經過、結局,借以深知或熟悉歷史。 行政區(qū)劃、地理沿革,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州、府的區(qū)劃變遷、名稱變換,都發(fā)生得很頻繁,也都有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利用這種沿革變遷,也能幫助我們大體斷限。例如《寶刻類編》一書,不著編者名氏。但該書內容中已出現(xiàn)北宋末年宣和、靖康等年號,因此可以肯定編纂之人已入南宋。而內容中又多以“瑞州”標目,又可進一步斷定編纂之人當是南宋理宗以后人。原因是南宋理宗名趙昀,按規(guī)定要規(guī)避他的御名及嫌名,故改江西筠州為瑞州!端问贰肪戆耸恕兜乩硭摹份d:“瑞州,上,本筠州,軍事。紹興十三年,改高安郡。寶慶元年,避理宗諱,改今名!泵鲃⒒洞竺髑孱愄煳姆忠爸畷肪砦逡嘣唬骸八螌殤c初,改筠州為瑞州,縣仍屬焉。元仍其舊,本朝因之!薄秾毧填惥帯分卸嘁匀鹬輼四,證明該書之編纂者當是寶慶之時或之后人,至少是書之始編當在寶慶之時。這類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事古書版本鑒定者,應多留心這方面的知識。 職官之制,可以遠紹《周禮》。其后正史幾乎都有職官一類,從事古書版本鑒定之人要略知一二。中國古人有個習慣,寫文章稱呼別人時,常在所稱之人名、字、號前加稱時任*高官職或死后所得*高官職;而自己為別人撰寫序、跋、傳記、墓志銘、神道碑等*后落款時,常在自己的名號之前加題自己一生所從事過的官職銜名。如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臨安府學刊本賈昌朝《群經音辨》,卷后有王觀國寫的后序,曰:“上留神經術,登用鴻儒,親札《中庸》,班賜多士,發(fā)明奧境,表章六經。州建學官,教覃溥率。紹興己未夏五月,臨安府學推明上意,鏤公《音辨》,敷錫方州,下逮諸邑!B興壬戌秋七月中浣日,官舍西齋序!倍蚝舐淇顒t加題“左承務郎、知汀州寧化縣、主管勸農公事兼兵馬監(jiān)押”等職銜。我們就可以透過這些職銜,來核實王觀國的行跡,而透過他的行跡又反而驗證此書刊刻的具體時間。這方面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應學會利用。 自《漢書》開《藝文志》一目之后,《隋書》有《經籍志》,《舊唐書》有《經籍志》,《新唐書》有《藝文志》,《宋史》有《藝文志》。明修《元史》,急于求成,舍掉《藝文志》,清朝人一補再補,《明史》有《藝文志》,《清史稿》也有《藝文志》,形成了比較連貫的史志目錄。我們利用這些目錄,可以了解一代藏書之盛或一代著述之盛。史志目錄之外,還有官修目錄和私撰目錄,更有若干藏書家的藏書目錄。透過這些書目,不僅可以了解書,也可以了解本,這一點不必多說,從事古籍工作的同行,都心知肚明。所以目錄學知識,是從事古書版本鑒定之人必須要熟知、深知的內容。歷史知識之外,還有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包羅萬象,諸如時令習俗、農桑耕織、琴棋書畫、鳥獸蟲魚,乃至投壺打馬、走狗斗雞等,都可以包羅在文化知識里邊,領略一二,不無補益。但與版本鑒定比較貼近的則是藏書方面的文化知識。 中國的公、私藏書文化,歷史悠久,傳統(tǒng)優(yōu)良,許多關于書的知識、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可引人入勝。典籍在中國古代也可以稱為書籍、載籍、典籍、經籍!端鍟·經籍志》總序曰:“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贝颂幩^的“經籍”,實際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書籍、載籍、典籍。意謂經籍者,乃機智神思外化出來的妙旨,圣哲能事物化出來的載體,可以用來經劃天地、緯度陰陽、矯正紀綱、弘揚道德。其仁道顯揚時十分有利于天地萬物的發(fā)展,潛藏其功用時,亦可以保持個人的節(jié)操,獨善其身。殖者,生長、繁殖、蕃息。落者,停息、定止。意謂堅持不斷學習這些經籍的人,將會溫故而出新,提高修養(yǎng),傳揚道德;若不學習這些經籍,就會停息定止自己的修養(yǎng)而落后?梢姽湃耸挚粗貙Φ浼膶W習。也唯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圣哲的機神妙旨,大者可用以經天地,小者可以獨善其身,保持個人的節(jié)操修養(yǎng)。既要不斷學習,就要不斷搜求典籍,于是藏書之事生焉。 中國的公藏可以追溯到老子,他曾是周朝的柱下史,專事文獻典籍的守藏。“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保ā稘h書·藝文志》)而“建藏書之策”的具體措施便是“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這是**次將皇室藏書與官署藏書區(qū)分開來的明確記載。隋朝則以嘉則殿為藏書之府,有書三十七萬卷。唐貞觀中,魏徵、虞世南、顏師古充秘書監(jiān),請購天下遺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藏于內庫,以宮人掌之。玄宗時,令諸儒會幸東都洛陽,又借民間異本傳錄,及還西京,又遷書東宮麗正殿。既而太府月供蜀郡麻紙五千番,季供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歲給河間、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一千五百皮為筆材,集博士儒徒,重錄其書,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為四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簽皆以異色別之,分藏東、西兩京各一部。 至五代,干戈相尋,海隅鼎沸,民不復見《詩》《書》《禮》《樂》之化,故至宋初只有圖籍一萬余卷。其后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加之下詔遣使,購求散亡,圖籍始有增益。太宗乃于左升龍門北建造崇文院,徙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一萬余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真宗時,命三館繕寫經、史、子、集四部書兩部,分處禁中之龍圖閣及后苑之太清樓。而玉宸殿、四門殿亦各藏書萬余卷。其后又有清心殿、御書苑、資政殿、翔鸞閣、天和殿、宣和殿、緝熙殿,先后為宋代皇家的藏書之所。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宋刻《文苑英華》,就鈐有“緝熙殿寶”官印,可作為見證。 元朝雖是起自朔漠的蒙古族貴族靠金戈鐵馬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但“自太祖、太宗即知貴漢人,延儒生,講求立國之道”(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至元三年(1266),世祖忽必烈將平陽經籍所從山西遷至京師。至元四年(1267)設翰林國史院,肩負翰林院和國史院兩項職責,藏書甚夥,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元大德九年(1305)湖南茶陵東山書院陳仁子所刻《夢溪筆談》,鈐有“翰林國史院官書”長方官印,即是見證。至元九年(1272)設秘書監(jiān),掌歷代圖籍并陰陽禁書,成為元代*重要的藏書機構。及至平定南宋,典章圖籍皆歸秘府。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下詔,秘書監(jiān)所藏書畫,“非奉圣旨及上位,不得出監(jiān)”。至元二十七年(1290)設興文署,為集賢院的下屬機構,既掌刻書,又掌藏書。天歷二年(1329)置藝文監(jiān),既負責翻譯儒書,其下又設藝文庫,專掌收儲圖籍。后至元六年(1340),改藝文監(jiān)為崇文院,但職責未變。足見皇家藏書的文化傳統(tǒng)到少數(shù)民族掌政的元朝也并未改變。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大都,命大將徐達將元都奎章閣、崇文閣所藏宋元版本及舊抄本運至南京;復下詔廣求天下遺書,設秘書監(jiān)丞以掌之。尋改為翰林院典籍,掌凡國家所有古今經籍圖書之在文淵閣者。永樂四年(1406),帝詢問文淵閣藏書,解縉對以尚多闕略!暗墼唬骸渴疑杂杏噘Y,尚欲積書,況朝廷乎?’遂命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訪購,惟其所欲與之,勿較值!保ā睹魇·藝文志》總序)待北京建成,又詔修撰陳循,取南京文淵閣書一部至百部,各擇其一,得百柜,運至北京,先儲于左順門北廊,后移儲于文淵閣、東閣和文樓。是時秘閣儲書二萬余部,近百萬卷。其中刻本十之三,抄本十之七,遠超其前各代,致使《明史·藝文志》無法再記一代藏書之盛,只能僅就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稍為厘次,勒成一志”(《明史·藝文志》總序)。 正統(tǒng)七年(1442),南京文淵閣失火,火勢延及大本堂,所藏之書全部化為灰燼。正德四年(1509),北京文淵閣失火,損失殆盡。明世宗嘉靖年間,將文淵閣燼余之書移至古今通集庫及皇史宬。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內三宮再火,帝坐鎮(zhèn)指揮,急命轉移文樓所藏《永樂大典》,幸被保全。為防日后不虞,遂令組織廷臣書手,依原樣抄副。抄成,正本運回南京,副本則別儲皇史宬。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文淵閣舊藏再次遭毀。 清代是中國*后一個封建王朝,皇家藏書也達到了極盛。大內藏書處所繁多,舉凡皇帝處理政務、批閱章奏、日常起居、讀書、休憩、游樂等常至之地,包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盛京故宮等,都有圖書陳列或儲藏。如外朝東路的內閣大庫、文淵閣、國史館、實錄館、會典館、皇史宬,外朝西路的武英殿、方略館,內廷中路的乾清宮、昭仁殿、上書房、懋勤殿、南書房、摛藻堂、位育齋,內廷東路的毓慶宮、景陽宮、古董房,內廷外東路的皇極殿、寧壽宮、景福宮,內廷西路的養(yǎng)心殿、壽康宮等,都有多寡不同、內容不同的藏書。紫禁城外北京的翰林院、國子監(jiān)、景山壽皇殿,盛京的故宮、文溯閣、翔鳳閣、七間樓、崇謨閣、敬典閣、鳳凰樓,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煙波致爽、四知書屋,乃至盤山行宮的四面云山、智仁樂處,湯泉行宮的惠澤閣、瀾碧殿、水鏡秋霜殿、瞻睇殿、淵清玉潔殿,圓明園各園以及文源閣、味腴書屋等,也都有多寡不同、性質不同的藏書。至若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所藏之《四庫全書》,也都是朝廷賜藏。當然,上述還只是公藏之中的皇家藏書,歷朝中央及地方官署、王府、各級各類學校,乃至書院,也都有多寡不同的收藏,形成了公家藏書的文化一脈,我們應該盡可能多知。 與歷代公藏傳統(tǒng)并行不悖的還有一脈,那就是私家藏書的文化傳統(tǒng),較之公藏更具文化韻味、文化情趣、文化故事。宋王觀國《學林》卷五有“好癖”一節(jié),謂:“凡人有所好癖者,鮮有不為物所役。杜預有《左傳》癖,和嶠有錢癖,王武子有馬癖,梁簡文有詩癖……王僧孺好聚書……諸家所嗜好,雖皆不免役于物,而校其優(yōu)劣,則好聚書者為勝也。晉張華徙居,載書三十乘;范平有書七千卷;齊劉善明有書八千卷;王僧孺有書萬余卷,率多異本;梁沈約有書二萬卷,都下無比;任昉有書萬余卷,率多異本;宗室蕭勵聚書三萬卷;隋許善心有書萬余卷;唐韓王元嘉有書萬卷;蔣乂有書萬五千卷;蘇弁有書二萬卷,當時稱與秘府埒……”王觀國,字彥賓,長沙人,政和五年(1115)進士,以承務郎知汀州寧化縣;顒釉诒彼文┠纤纬酢K线叺囊幌,不是專門談私家藏書的,是談歷來愛好成癖之例的。其中愛好成癖中,則以好聚書者為勝。因此,他所舉喜好藏書之人,亦未嘗不可視為南宋初年以前著名的藏書家。入宋以后,雕版印書大興,為喜書之人提供了購藏的良好條件,藏書家更多。北宋趙安仁“尤嗜讀書,所得祿賜,多以購書!^舊闕虞世南《北堂書鈔》,惟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詔褒美”(《宋史》卷二百八十七)。這是喜讀書而成為藏書名家之例。宋許棐《梅屋書目序》曰:“予貧喜書,舊積千余卷,今倍之,未足也。肆有所刊,知無不市;人有奇編,見無不錄,故環(huán)室皆書也!边@是喜書而成為藏書名家之例。宋洪邁《容齋題跋》卷二謂東武趙明誠“連守兩郡,竭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日勘校裝緝”。這是喜歡丹黃手校而成為藏書名家之例。這類的藏書家,舉不勝舉,一部《藏書紀事詩》所錄五代迄清的藏書家就有一千一百余人,不啻為一部私人藏書史。只不過越往后來,藏書家所追求的志趣越豐富,傳統(tǒng)越發(fā)展。明人朱大韶,字象玄,華亭(今上海)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以親老,改授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尋解歸,筑精舍,構文園,以文酒為事。性好藏書,尤愛陸放翁、劉須溪、謝疊山手評錦函玉簽之宋版《后漢紀》,知在吳門故家,出多少錢人家都不賣,朱大韶遂狠心用自己十分喜愛的美婢換得此書。婢臨行前題詩于壁:“無端割愛出深閨,猶勝前人換馬時。他日相逢莫惆悵,春風吹盡道旁枝!鼻宕貢要q夥,追求不一,有以“佞宋主人”自詡的黃丕烈;有得宋版陶淵明集,先將自己的藏書室名之曰“禮陶齋”,《禮書》散出后又更名“寶陶齋”,當陶集也被人騙購后,非但潸然淚下,并又更名為“望陶齋”的顧春等,也是不勝枚舉。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嘗曰:“藏書家有數(shù)等:得一書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謂考訂家,如錢少詹大昕、戴吉士震諸人是也。次則辨其版片,注其錯訛,是謂校讎家,如盧學士文弨、翁閣學方綱諸人是也。次則搜采異本,上則補石室金匱之遺亡,下可備通人博士之瀏覽,是謂收藏家,如鄞縣范氏之天一閣、錢唐吳氏之瓶花齋、昆山徐氏之傳是樓諸家是也。次則第求精本,獨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縱未盡窺,而刻書之年月*所深悉,是謂賞鑒家,如吳門黃主事丕烈、鄔鎮(zhèn)鮑處士廷博諸人是也。又次則于舊家中落者,賤售其所藏,富室嗜書者,要求其善價,眼別真贗,心知古今,閩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槧元槧,見而即識,是謂掠販家,如吳門之錢景開、陶五柳,湖州之施漢英諸書估是也!边@種分類雖未必科學,但清代藏書家的基本情況大體如此,反映出清代藏書家的價值取向確比其前更豐富。 與藏書文化直接相關的藏書印鑒、諱法、謚法等文化知識也應該領略一二。私家藏書印鑒形式多樣、布局變換、篆法不一,需要先有一定的辨識能力,才能弄清印文內容,才能查清印主,才能于鑒定版本有所助益。官印形式也不少,好在歷代公藏多毀于兵火,真正流傳于今者寥若晨星,迄今可知者也不過是南宋的緝熙殿、元代的翰林國史院、明代的文淵閣、清代的翰林院等印鑒。所以我們要懂一點篆刻知識,乃至印泥知識。 謚號是對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重臣等死后,由朝廷根據其生平事跡、風格品質加以褒貶的稱謂。大約起于周,成于秦,行于兩漢魏晉南北朝,盛于唐宋。有時人死后即謚;有人因罪而死,后得平反才謚;有人謚兩次。加謚都有具體的時間,掌握了加謚時間,于鑒定版本是很有益處的。如明代名將于謙,本來守衛(wèi)北京有功,但英宗復辟后,石亨等卻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而將其處斬。成化初獲平反,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追謚“肅愍”。萬歷中又改謚“忠肅”。因知《于忠肅集》不可能有萬歷以前刻本。歷史上還有所謂私謚習俗,多由友朋、弟子等加贈。

新書--后浪·古書版本鑒定(精裝) 作者簡介

李致忠,北京人,1938年生。196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同年供職于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工作至今。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古籍版本鑒定、目錄編制、書史研究和業(yè)務管理工作。先后出版《中國古代書籍史》《歷代刻書考述》《古書版本學概論》《中國古代書籍史話》《古書版本鑒定》《古籍版本知識500問》等專著,發(fā)表論文數(shù)百篇,在海內外中國古籍版本鑒定領域有較大影響。現(xiàn)任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華再造善本工程規(guī)劃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