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動植物指南
-
>
生命是什么/[奧]埃爾溫·薛定諤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鬼谷藏龍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
>
勺子飛來了
繽紛的生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53495
- 條形碼:9787508653495 ; 978-7-5086-5349-5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繽紛的生命 本書特色
1.“博物學家”、生物多樣性之父、兩屆普利策獎得主愛德華·威爾遜典藏作品,達爾文《物種起源》佳續(xù)篇,《寂靜的春天》以來重要的HUAN保作品,了解“生物多樣性”的開山之作。 2.生動講述輝煌偉大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一場對地球繽紛生命的贊歌和挽救。從熱帶雨林到海底世界,從基因到物種,再到生態(tài)系統(tǒng),講述物種的起源、進化、分化與死亡,描繪生物圈的復雜精妙及其重要性,人類對整個生物圈中的影響和沖擊已敲響警鐘。 3.行文流暢優(yōu)美,案例豐富獨到,邏輯清晰緊湊,能夠激發(fā)讀者深入閱讀和探索的樂趣,兼具科學QUAN威與閱讀品位。 4.內(nèi)涵16頁精美彩色插圖,記錄威爾遜對自然的探索歷程,展示自然世界和繽紛物種的曼妙;文中近百幅圖表,不僅輔助文意理解,也是一場罕有的視覺盛宴和共鳴。 5. 暢銷英、德、日等全球多個國家,斬獲諸多獎項和榮譽,口碑不衰。推進“生物多樣性”成為影響全球HUAN保的重要理念,為喚醒各國人民對生態(tài)HUAN保理念的認知做出貢獻。
繽紛的生命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場生命的盛大冒險,威爾遜帶領我們從洪荒一路走來,攀上熱帶雨林的濃密樹冠,潛入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看螞蟻、蝴蝶、飛鳥、浮游生物等紛紛登場,上演一部輝煌偉大、異彩紛呈的地球生命演進史詩。從基因到物種再到生態(tài)系統(tǒng),威爾遜以生物學家的博學多識、孩童般對自然之美的熱情追逐,以及優(yōu)美典雅的文字,勾勒出地球生命變遷的脈絡,細致描繪了地球生命圖景中教人屏息的絢麗景觀。地球上的物種古老、獨特而珍貴,每一個都是千百萬年進化的杰作。地球生命既堅強又脆弱,歷經(jīng)五次大滅絕,從絕境中新生、繁衍、變異,才成就了自然界的豐富瑰麗。如今,它們卻在人類的手中迅速凋零。威爾遜提醒我們,生物的多樣性是維系世界之鑰,更是驅(qū)動著生物進化的活力。人類應當回歸為自然的一份子,珍視生命多樣性這個寶藏。這是一部只有博物學家才能寫就的精彩之作,被媒體贊譽為“自《寂靜的春天》以來ZUI重要的HUAN保著作”。翻開這本書,它將以科學的理性與人文的真誠,撼動你的心靈。
繽紛的生命 目錄
繽紛的生命 節(jié)選
第六章 進化驅(qū)動力 一個基因可能會改變頭顱的形狀,延長壽命,重構翅膀的花色與形態(tài),或創(chuàng)造出一個體型碩大的族群。 進化是靠什么力量來驅(qū)動的?達爾文曾經(jīng)回答過這個問題的本質(zhì),而20 世紀的生物學家將之綜合精煉成“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但想要用現(xiàn)代詞語回答這個問題,便得從構成物種及亞種的基因和染色體的層面上來解說,也就是進入生物多樣性的源頭去探索答案。 進化的基本模式就是族群內(nèi)的基因與染色體的組態(tài),其出現(xiàn)頻率發(fā)生了變化。例如某蝴蝶族群在一時間內(nèi),藍翅個體的比例由百分之四十增加到百分之六十,而且藍翅是一種遺傳性狀,那么這一族群就發(fā)生了某種簡單的進化。許多這類統(tǒng)計學上的變化加總起來,就會造成較大的進化變化。但有時基因發(fā)生的變化,并不會呈現(xiàn)在翅膀的顏色或其他身體的外顯特征上。不過,無論變化的本質(zhì)是強是弱、程度是大是小,進化過程中的變化總是可以用族群內(nèi)或族群間個體所占的百分比來表示。進化絕對是族群的現(xiàn)象,個體及其直接親代是不會進化的。族群的進化就是不同基因之攜帶者的比例隨時間而變化的現(xiàn)象。以族群為單元的進化觀離不開天擇的觀念,而此正是達爾文主義的核心思想。驅(qū)動進化的原因很多,然而天擇卻是*重要的一項。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由天擇驅(qū)動的進化,是一個不會止息的循環(huán)現(xiàn)象,唯有在整個族群消亡后才停止。起始點就始自各種突變產(chǎn)生的變異,這些突變是基因的化學組成、染色體上基因位置與染色體本身 數(shù)目的隨機改變;蚴敲撗鹾颂呛怂幔―na)的一部分,就是靠Dna 呈現(xiàn)了生物外在的遺傳特征(例如簡單的羽翅顏色與復雜的飛行能力);蛴蓴(shù)千核苷酸對(nucleotide pairs)組成,每對相當 于基因的“字母”。連成一排的三個核苷酸對對應著一個特定的氨基酸。許多氨基酸組成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是建構細胞的基本單位,而細胞是建構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一個較大型生物體(如人類)的基因數(shù)約為10 萬個。染色體上至少有5 個基因位置的改變,才能表現(xiàn)出影響生物體的定量遺傳特征(例如植物開花期、果實的大小、魚眼睛之直徑與人類之膚色)的差異。要綜合100 種基因的運作,才能制定出復雜的遺傳特征(如耳朵之結構或皮膚質(zhì)地之粗細)。需要極多的分子作用步驟,才能把核苷酸編碼轉譯成某物種的特有性質(zhì)之組合。依照精確的行進順序,由Dna 合成傳信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并依傳信rna 上的堿基序列,接受自轉送核糖核酸(transfer rna)運來的氨基酸;這許多氨基酸結合成蛋白質(zhì);有些蛋白質(zhì)組成細胞結構,其他的則稱為酶,用以催化建立細胞結構本身和加速新陳代謝作用;*后構成整個生物體呈現(xiàn)的結構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特質(zhì)。借由這些特質(zhì),生物體產(chǎn)生生存、死亡、繁衍或不孕等生命現(xiàn)象。 鐮形細胞與惡性瘧疾*普遍、*基本的一種突變是基因化學之改變,特別是某核苷酸對被另一對取代掉的情況。人類的鐮形細胞貧血癥(sickle-cell anemia)便是Dna 分子層階的進化問題,也是類問題中研究得*透徹的例子之一。鐮形細胞的單一基因改變病例,每代中也許十萬人里才有一人。細胞中對于每個基因性狀的控制基因,通常都是成對的,一個來自父方染色體,另一個來自母方染色體。如果這一對鐮形細胞基因都發(fā)生突變,就會患上嚴重的貧血癥。當細胞中帶有一個正;、一個鐮形細胞基因時,此鐮形細胞基因改變了血紅素分子的化學性質(zhì)。當血液里的溶氧量下降時,便使該血紅素分子變成長條狀。紅細胞正常時呈中央較薄的圓盤狀,內(nèi)富含血紅素。當攜帶鐮形細胞的變形血紅素分子變成長條形時,紅細胞被拉長成鐮刀狀。這類外形改變的紅細胞,會阻塞*細微血管之流通,使其后血液的循環(huán)緩慢,因而引起局部貧血癥。雖然這一影響效果并不太嚴重,但是若干人類族群中,已有很多這類突變的鐮形細胞基因廣泛散布了。生物學家從基因化學到生態(tài)學研究,將這微小的人類進化全程,組合成下列的說法。鐮形細胞基因突變的發(fā)生,是由于人類46 條染色體上面的10 億個核苷酸,其中一對核苷酸(一個基因字母)發(fā)生了隨機代換,由其他的核苷酸取代而造成的。每個血紅素分子是由574 個氨基酸組成的,其中有兩個是谷氨酸(glutamic acid)。這一基因字母的改變,使得纈氨酸(valine)取代了其中一個谷氨酸。 由于紅細胞上的纈氨酸取代了谷氨酸,這使得當紅細胞附近環(huán)境缺氧時,各個血紅素分子便做長紡錘體狀線形排列。這個排列方式將紅細胞扭變成鐮刀狀。帶有兩個這樣的基因,會把三分之一的紅細胞變成鐮刀狀,并引起嚴重的貧血癥。若只有一個鐮形細胞基因,只會把百分之一的紅細胞變成鐮刀狀,至多造成輕度的貧血。但是,帶有一個或兩個鐮形細胞基因的人,可免于罹患惡性瘧疾,故鐮形細胞有其重要性。這種惡疾是由像變形蟲的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引起的,它們進入血管,寄生于紅細胞中。鐮形血紅素較能抵抗瘧原蟲造成的傷害。由于鐮形血紅素的這種抗力,在惡性瘧疾常發(fā)地區(qū),細胞中帶有一個鐮形細胞基因自有其益處。晚近的歷史時期,有惡性瘧疾的疫區(qū)包括熱帶非洲、地中海東部、阿拉伯半島及印度,這些地區(qū)的天擇有利于鐮形細胞基因的存在。莫桑比克、坦桑尼亞與烏干達的少數(shù)地區(qū),鐮形細胞基因發(fā)生率多達百分之五以上,甚至高至百分之二十,天擇呈平衡狀態(tài)。當這種基因變得普遍時,有較多的人身上會得到兩個鐮形細胞基因,故死于遺傳性貧血癥的人較多。當它變得罕見時,就有較多的人死于惡性瘧疾。幾個世紀以來,非洲和其他地區(qū)出現(xiàn)的這類基因百分比,依據(jù)他們罹患惡性瘧疾的頻率多寡而升降。人口族群里的每一世代基因突變和染色體重新配置,有很多極其微弱,不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同時,影響量化遺傳特征(如身高和壽命)的增減亦難察覺。效果大到足以察覺的基因改變,通常都會造成傷害。根據(jù)定義,這種基因改變,在天擇下會消失,因而極少出現(xiàn)。人類的這類基因遺傳缺陷,稱為遺傳疾病,包括唐氏綜合征,泰—薩氏綜合征、纖維化囊腫、血友病和鐮形細胞貧血癥及其他數(shù)千種異常的病癥。另一方面,當一個新突變或前所未有的罕見“等位基因”(allele,坐落在同源染色體上控制同一個性狀的一對染色體之一)之新組合,優(yōu)于“正!钡倪z傳等位基因時,就會擴散到族群之內(nèi),傳承數(shù)代,就變成新的基因型。如果人類遷至一個全是(并非部分是)適合鐮形細胞血紅素運作的新環(huán)境,那么達爾文的 擇優(yōu)”,就是選擇具有鐮形細胞血紅素的人,時間一久,這個鐮形細胞就成為遺傳特征與標準型。 鐮形細胞的遺傳特征稍稍歪曲了道德上的推理,值得稍做省思。它提醒我們,天擇在道德上是中立的,鑒于瘧原蟲特殊的生存方式,遺傳性貧血可以抗衡瘧疾性貧血,死于瘧疾的人是惡劣環(huán)境的犧牲者。死于兩個鐮形細胞基因的是達爾文所說的被淘汰的人,就像拋棄意外突變的偶發(fā)副產(chǎn)品。遺傳造成命的不幸事件,不斷地一再大量發(fā)生,因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天擇剛好達到平衡,而朝一定的方向進行 著。這并非神的旨意,也不是來自道德的規(guī)范。鐮形細胞基因之所以剛好分布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是因為血紅素分子靠著一個現(xiàn)成的突變型媒介,擊敗當?shù)氐赜蛐约纳,唯其手法相當拙劣。天擇的進化過程可以概述如下;騼(nèi)核苷酸的隨機取代現(xiàn)象,改變相對的生命結構、生理或行為。這個過程在族群里播下許多用這種方式制造出來的多種基因。遺傳的改變也會因染色體上基因位置的更動,或染色體數(shù)目(且因此也是基因數(shù)目)的增減而發(fā)生,即生物學上的基因型(genotype)會因某種突變型或其他方式而改變,結果產(chǎn)生了一個不同的表現(xiàn)型(phenotype)。新的表現(xiàn)型就是改變生物體的結構、生理或行為的遺傳特征。表現(xiàn)型通常會影響生存和繁殖。如果影響是正面的,例如會提高生存率與繁殖率,該突變基因就會在族群中散布。如果影響是負面性的,該基因就會衰減,甚至可能完全消失。這時便很容易看出來,達爾文主義不僅是19 世紀*偉大也是*簡單的觀念。它的權威來自天擇的形式,簡直千變?nèi)f化。有時候,擇汰是借由捕食、疾病及饑饉,置生命于死地。其他時候是仁慈地用變異來增加族群大小,至少不會以增加死亡率的方式來改變族群的數(shù)量。天擇的管轄范疇,可從改善蒼蠅翅膀的毛發(fā)數(shù)量,到人類腦容量的增加,有如古希臘的海神,可千變?nèi)f化其形態(tài),故包含可理解的自然信息。天擇擁有這些幾近神奇的特質(zhì),也可以說,它是人類溝通表達上創(chuàng)造的詞語。它只是基因型之間所有生存與繁殖差異上,一個主動語態(tài)的隱喻,此基因型源自生物體的基因型發(fā)生作用的結果。但是天擇所代表的是真實與萬鈞之威力。 誠如生態(tài)學家哈欽森(g. evelyn hutchinson)所言,環(huán)境是舞臺,進化現(xiàn)象是劇本;進化發(fā)展過程的遺傳規(guī)則是語言,突變是即興臺詞——但如一個白癡的胡言亂語;*后,天擇乃是編劇、策劃與制片沒有遠見的引導,無長遠目標的導向,進化自行一字接一字地寫出劇情,每次只應一兩世代的要求。
繽紛的生命 作者簡介
生于1929年,當今國際生物學界翹楚,螞蟻研究QUAN威,世界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稌r代》 雜志將他評選為“全美具有影響力的25人之一”、“ 世紀人物”。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昆蟲館榮譽館長。 他以杰出的科學成就,引發(fā)了20世紀生物學的數(shù)次革命:與麥克阿瑟共同提出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奠定現(xiàn)代物種保護的理論基礎;創(chuàng)建“社會生物學”這一-全新學科,引發(fā)美國學界與民眾的大討論;倡導“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其成為影響全球的HUAN保理念。他獲有100多項大獎,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fā)的克拉福德獎、泰勒環(huán)境成就獎、世界自然基金會頒發(fā)的金質(zhì)獎章等。 他非常擅長著述,是JI具文采的科學家。先后以《論人性》和《螞蟻》兩度獲得普利策獎。此外,代表作還有《社會生物學》《繽紛的生命》《生命的未來》《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