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
>
(精)奎文萃珍:考工記圖
-
>
四書五經(jīng)(全4冊)
-
>
奎文萃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精裝)
詩經(jīng)通釋(全四冊)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03118183
- 條形碼:9787203118183 ; 978-7-203-11818-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經(jīng)通釋(全四冊) 本書特色
◎打破兩千年來定論,《詩經(jīng)》并非詩歌總集,而是尹吉甫一人之作。 ◎風、雅、頌是理解詩義的zuida障礙,跳出既定框架,重新排列詩三百。 ◎逐字逐句進行解讀,深入揭示詩義,這是一本可以真正讀懂的《詩經(jīng)》。 ◎改變《詩經(jīng)》研究汗牛充棟卻“詩無達詁”的局面,走出眾說紛紜的迷宮。 ◎伴隨尹吉甫的發(fā)現(xiàn),不僅得知詩人的愛情故事與一生經(jīng)歷,也充實了一段活生生的古代史。 ◎裝幀精美,開本適宜,值得收藏。
詩經(jīng)通釋(全四冊)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全新角度解讀《詩經(jīng)》,打破兩千年來《詩經(jīng)》是詩歌總集的定論,力主《詩經(jīng)》是尹吉甫一人之作。并跳出風、雅、頌的既定框架,以尹吉甫一生經(jīng)歷重新安排詩篇次第。結(jié)論驚世駭俗,卻是一字一句讀通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結(jié)果。作者將《詩經(jīng)》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立足《詩經(jīng)》本身尋求內(nèi)部規(guī)律,歸納出數(shù)條研究法則。然后運用這些法則,對每一篇詩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廣泛利用文獻追究詩中出現(xiàn)的地名、時間、人名、事件、名物、制度、風俗,并觀察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獲得許多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很后,種種發(fā)現(xiàn)連綴成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不僅包含著一部周宣王復(fù)興史與周幽王亡國史,同時也是尹吉甫的自傳。
詩經(jīng)通釋(全四冊) 目錄
代 序:輕易繞不過去……阿城 1
三版修訂自序……15
再版自序……16
自 序……17
【第 一 編】平陳與宋前后詩篇……1
【第 二 編】西迎韓侯與韓侯迎親詩篇(宣王四年)……167
【第 三 編】西征??狁時詩篇(宣王五年)……195
【第 四 編】護送委積至謝城時詩篇(宣王五年)……283
【第 五 編】與南仲在方山會師時詩篇(宣王六年)……301
【第 六 編】南征淮夷時詩篇(宣王六年)……337
【第 七 編】與南仲在曲沃會師時詩篇(宣王六年)……393
【第 八 編】南仲在方山祭祖時詩篇(宣王六年)……423
【第 九 編】與南仲在首陽山會晤時詩篇(宣王六年)……483
【第 十 編】宣王在鎬京祭祀時詩篇(宣王六年)……503
【第 十 一 編】西征時思歸的詩篇(宣王五至六年)……569
【第 十 二 編】南征荊蠻前后詩篇(宣王六年)……637
【第 十 三 編】戍申、戍甫、戍許時詩篇(宣王七年)……699
【第 十 四 編】東迎莊姜時詩篇(宣王七年)……735
【第 十 五 編】復(fù)周公之宇時詩篇(宣王八至十年)……765
【第 十 六 編】東征時思歸及初還家時詩篇(宣王八至十年)……807
【第 十 七 編】東征時仲氏思念尹吉甫的詩篇(宣王八至十年)……829
【第 十 八 編】尹吉甫向仲氏求婚時詩篇(宣王六年)……841
【第 十 九 編】尹吉甫與仲氏結(jié)婚時以及婚后詩篇……869
【第 二 十 編】尹吉甫與仲氏仳離時詩篇(宣王十至十一年)……891
【第二十一編】衛(wèi)武公即位時祝賀詩篇(宣王十六年)……943
【第二十二編】衛(wèi)武公在南畝祭祖時詩篇……955
【第二十三編】逃荒與父母死亡時詩篇(宣王二十五年)……989
【第二十四編】出征西戎時諫諍伯氏詩篇(幽王四至六年)……1003
【第二十五編】譴責皇父等詩篇(幽王六至七年)……1049
【第二十六編】咒罵伯氏詩篇(幽王五至六年)……1097
【第二十七編】痛恨蹶父詩篇(幽王五至六年)……1117
【第二十八編】斥責仲氏詩篇(幽王六年)……1139
【第二十九編】被逐出衛(wèi)時詩篇(幽王六年)……1151
【第 三 十 編】 被逐出衛(wèi)后詩篇(幽王七年)……1173
附錄一 補義與解答……1185
附錄二 毛詩篇次在本書中頁數(shù)……1233
附錄三 參考書目……1243
詩經(jīng)通釋(全四冊) 節(jié)選
**卷平陳與宋時詩篇(宣王三年) 一 擊鼓(邶風)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釋音:鏜,音湯。契,音挈。說,音悅。洵,音宣。 【詩義關(guān)鍵】 這首詩的關(guān)鍵就在: **,“土國城漕”的“漕”在什么地方? 第二,“從孫子仲”的“孫子仲”是誰?他是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的人?他與漕有什么關(guān)系? 第三,“平陳與宋”是什么時候的陳宋?為什么要平定它們? 第四,“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定是一對男女自訂婚約,絕對不是對孫子仲講的話;孫子仲是男的,怎么可以與他白首偕老呢?這首詩里明明有一對男女,男的就是“我獨南行”“不我以歸”“不我活兮”“不我信兮”的“我”,也就是詩人。女的就是“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的“子”。然詩所講的是平陳與宋,怎么會在平定陳宋時發(fā)生戀愛的事情呢?此中事故如果弄不清楚,詩義也就無法解釋。 第五,“爰居爰處”的“居”“處”是在什么地方?“爰喪其馬”又是在什么地方?“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的“林”是在什么地方? 第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是在什么地方訂的婚約?從孫子仲出征的是“我”,“我”是男的,怎么突然出現(xiàn)一位女子?這位女孩子一定與孫子仲有關(guān)系;否則,怎么會在孫子仲平陳與宋中出現(xiàn)呢? 第七,“不我以歸”的“歸”是歸到什么地方?他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這些問題統(tǒng)統(tǒng)都得解決,才能了解這首詩。茲一一解答于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六)于滑縣白馬廢縣說:“春秋時衛(wèi)之曹(按應(yīng)為漕)邑!庇忠独ǖ刂尽氛f:“白馬城在衛(wèi)南縣西南三十四里。”又引《志》說:“今縣西北十里有白馬古城。一云在縣南二十里!庇纱丝芍钤诮窈幽鲜』h,春秋時為衛(wèi)邑。然漕是什么時候才屬于衛(wèi)國呢?同書(卷十六)又于滑縣說:“古豕韋氏國,春秋時衛(wèi)地,漢置白馬縣!庇纱丝芍遵R縣是春秋時的豕韋氏故國。《新唐書》(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說:“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封為杜伯,亦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豕韋氏國是宣王時候滅掉的,換言之,也就是宣王的時候才屬衛(wèi)國。到此可得一結(jié)論:漢時的白馬縣就是周時的漕,漕原是豕韋氏國,到宣王的時候才把它滅掉而屬于衛(wèi)。 《新唐書》(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說:“孫氏出自姬姓。衛(wèi)康叔八世孫武公和,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為衛(wèi)上卿,食采于戚,生武仲乙,以王父字為氏……世居汲郡。”《新唐書?地理志》:“衛(wèi)州、汲郡,望……縣五:汲、衛(wèi)、共城、新鄉(xiāng)、黎陽!庇诶桕栕⒄f“有白馬津”。由此可知白馬津?qū)儆诩晨,而為衛(wèi)武公這一支系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地方。詩言“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孫子仲既在城漕,他一定是衛(wèi)國人。漕在宣王時才由豕韋氏國改為漕而屬衛(wèi),那么,城漕一定也在宣王的時候。惠孫既是衛(wèi)武公的兒子,宣王時人,又世世代代居在汲郡。古人是聚族而居,在這個地方找孫子仲,自然是惠孫了。孫是輩分,對衛(wèi)釐侯而言,仲是老二,衛(wèi)武公的長子叫揚,所以詩人稱他為“孫子仲”。到他的孫子武仲乙的時候,就拿他的名字作姓了。武仲乙所以拿他祖父“惠孫”的“孫”字作姓,顯然是受《詩經(jīng)》的影響。春秋的時候,《詩經(jīng)》雖沒有“經(jīng)”的尊稱,然已是士大夫必讀的課本,等于《圣經(jīng)》一樣,以《詩經(jīng)》中的名字命名的,比比皆是。如《詩經(jīng)》中有“家父”,春秋時也有家父;《詩經(jīng)》中有三良,名叫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鍼虎,春秋時子輿家也有三良,名字完全相同。武仲乙知道《詩經(jīng)》中的孫子仲就是他的祖父,引以為榮,也就以“孫”為姓了。否則,怎么會無緣無故把自己的“姬”姓改了呢!既然指實孫子仲就是惠孫,惠孫是衛(wèi)釐侯的孫子、衛(wèi)武公的公子,都得與歷史的事實相合才算,那么,我們以下就要以這個人物為中心來解釋歷史的事實了。 然為什么平陳與宋呢?先看陳宋在什么地方!蹲x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于陳州(今之河南省淮陽縣)說:“周初封舜后媯滿于此,為陳國!笔顷悋诮窈幽鲜』搓柨h。又(卷五十)于商丘縣說:“古商丘為閼伯之墟,春秋宋國都也!笔撬螄诮窈幽鲜∩糖鹂h。既說孫子仲就是惠孫,而惠孫是衛(wèi)釐侯的孫子、衛(wèi)武公的兒子,就從這條路線來找為什么平陳與宋!吨駮o年》于《厲王紀》說: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即于王位,號曰共和。 又于二十六年說: 王陟于彘。周公、召公立太子靖為王,共伯和歸其國。 雷學(xué)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二十四)引《魯連子》說: 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共伯使諸侯奉太子靖為王,而共伯復(fù)歸于衛(wèi)。 由此可知,“共伯和”是衛(wèi)國人。我們再看《史記?衛(wèi)世家》說: 釐侯十三年,周厲王出奔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余立為君。共伯弟和有寵于釐侯,多予之賂。和以其賂賂士,以襲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衛(wèi)人因葬之釐侯旁,謚曰共伯,而立和為衛(wèi)侯,是為武公。 同時同地不可能有兩個共伯:一個是共伯余,一個是共伯和。我的論斷是共邑的伯原是和,后來共伯和殺了余,衛(wèi)人立他為衛(wèi)侯,才將共伯作為余的謚,所以《衛(wèi)世家》說:“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衛(wèi)人因葬之釐侯旁,謚曰共伯,而立和為衛(wèi)侯,是為武公。”古時,長子在國,不封藩地!队[》二百四十一引《魏武令》:“告子文:汝等悉為侯,而子桓獨不封,而為五官中郎將,此是太子可知矣。”(見《全三國文》卷二)長子既不封侯,那么,共伯余是太子,他活的時候怎可以稱為共伯呢?所以共伯本為和的封號,余被弒后,和立為侯,才將共伯作為余的謚,不是極為明顯嗎? 宣王的復(fù)興與衛(wèi)國有莫大的關(guān)系。南仲、方叔、召伯、召虎、蹶父、仲山甫、尹吉甫都是宣王復(fù)興的中堅分子,而他們不是衛(wèi)國人,就是南燕人,或與衛(wèi)國有關(guān)系的人,F(xiàn)在共伯和也是衛(wèi)國人,而且與周公、召公共同扶立宣王為王,所以復(fù)興工作也就先從平定陳宋起。宣王復(fù)興的兩個*大勁敵,一是西北的??狁,一是東南的淮夷,而??狁已經(jīng)快侵到鎬京,情勢非常危急,不得不先行驅(qū)逐,所以平定淮夷只得略為置后?墒沁@時的安徽、江蘇、山東一帶都被淮夷占據(jù),陳宋適居南北要沖,必須先平定陳宋,才能集中力量與??狁作戰(zhàn)。《清人》篇“清人在彭”的彭,就是指宋國的彭城。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九)引杜注說:“彭城,宋邑!庇终f:“春秋時,吳晉往來之通道……南守則略河南、山東,北守則瞰淮江,于兵家為守攻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于徐州也說:“彭城之得失,輒關(guān)南北之盛衰。”(詳細論證請看下邊解釋的《清人》篇。)宣王復(fù)興的中堅人物都與衛(wèi)國有關(guān),也就知道衛(wèi)人平定陳宋的原因了!对娊(jīng)》這部書就是活生生地表現(xiàn)了諸侯怎樣“復(fù)宗周”的實際情形。然平陳與宋是在哪一年呢?據(jù)《詩經(jīng)》里所表現(xiàn)的宣王復(fù)興的過程來看,應(yīng)該是宣王三年。怎樣得出這個結(jié)論,把平陳與宋這一時期的詩篇看完后再作討論。 不過《擊鼓》這首詩里的事跡固然是平陳與宋,而實際所要表現(xiàn)的是在平陳與宋時所發(fā)生的一件戀愛故事。要想知道此中的故事,得先有一個了解: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詩經(jīng)》次第是周樂的次第,所謂十五國風、大小雅與三頌都是周樂,換言之,所謂“《詩譜》”實際是《樂譜》。樂章是斷章取義,并不是真正的詩義;可是自從《毛序》《鄭箋》,把它當成《詩譜》,要在其中尋找詩義,那就南轅北轍,所以始終解不通了。關(guān)于這一點,我在《詩譜是了解詩經(jīng)的*大障礙》中已有詳細的辨正,此處不再重復(fù)。如能打破《詩譜》的束縛,將三百篇貫通來看,換言之,就是把三百篇里凡有陳宋兩國地名的詩篇統(tǒng)統(tǒng)歸納到一起就發(fā)現(xiàn)了事跡的全貌。比如陳城有宛丘,《東門之枌》篇說:“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弊又僦尤缃鉃閷O子仲之子,不是極自然嗎?“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就是孫子仲的女兒在那下邊婆娑起舞!锻鹎稹菲f:“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庇痔崴谕鹎鹞璧,這也不會是偶合吧?從這“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可知她在戀愛,然而男的感到?jīng)]有成功的希望。陳城東門內(nèi)有池,《東門之池》篇說:“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睂O子仲是衛(wèi)人,姬姓,“彼美淑姬”則提出了姓氏,不是無緣無故吧?這個女孩子在陳國時住在陳城的東門,所以《東門之楊》《東門之》《出其東門》,這些有關(guān)“東門”的戀愛詩,都不是無故而產(chǎn)生的吧?再者,陳城的北邊有邛地,邛地有一防亭,《防有鵲巢》篇說:“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边@首愛情詩,也不是虛構(gòu)的吧?由這些地名將事跡連貫起來,而勾出了一幅極美麗、極生動、極可愛的戀愛故事。說得更明白一點,也就是尹吉甫與孫子仲女兒的愛情故事。然怎么知道是他們倆的故事呢?等到講尹吉甫的求婚、結(jié)婚與仳離詩篇時就可證明。 他們不僅在這里戀愛,而且在這里自訂婚約;可是訂婚不久,女的回衛(wèi)時并沒有告訴男的,以致男的再到陳城看她時,見不到她,既著急而又起了疑心,是不是她變了心;于是他就追到株林才見到她!半季与继,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就是敘述這件事!稉艄摹愤@首詩也就是在株林這個地方唱出來的。見面后,她解釋為什么不告而別,然后也就回衛(wèi)了。俟將這一階段的詩,一篇一篇解釋清楚后,就可知道此中的詳情。 以下再一字一句將此詩作一解釋。 ……
詩經(jīng)通釋(全四冊) 作者簡介
李辰冬(1907-1983),河南濟源人,燕京大學(xué)畢業(yè),法國巴黎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曾執(zhí)教于天津女子師范學(xué)校、西北師范學(xué)院、臺灣師范大學(xué)等校。1947年開始研究《詩經(jīng)》,傾力二十年完成鴻作《詩經(jīng)通釋》,另著有《詩經(jīng)研究》和《詩經(jīng)研究方法論》。其研究結(jié)論石破天驚,卻因離經(jīng)叛道招致許多冷眼。支持他的人則有梁實秋、田培林、巴壺天、李曰剛、徐高阮、虞君質(zhì)、穆中南、趙友培、王德昭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山海經(jīng)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