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教篇+原性篇)(三本組套)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教篇+原性篇)(三本組套)

作者:唐君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4-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1613
本類榜單:政治軍事銷量榜
中 圖 價:¥258.4(7.3折) 定價  ¥354.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教篇+原性篇)(三本組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00009
  • 條形碼:9787510800009 ; 978-7-5108-0000-9
  • 裝幀:平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教篇+原性篇)(三本組套)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是作者從學理上梳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著作。內(nèi)容包括原理、原心(墨莊孟荀)、原名(《荀子·正名》與先秦名學)、原辯(《墨子·小取》)、原言與默、原辯與默(墨莊孟荀)、原致知格物、原道(道家之道)、原太極(宋明理學中之觀念)、原命(天命思想),梳理的歷目前起先秦,下至清代。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為《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之續(xù)篇,主要論述宋明以后儒學思想之發(fā)展,包括邵康節(jié)、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朱陸(朱熹和陸九淵)、、王學傳人(羅念庵、羅近溪等)、東林學、王船山等人的思想。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是唐君毅重要系列著作《中國哲學原論》的第二部,其主要關照對象是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的發(fā)展。歷論春秋至明清中國哲學中的人性觀,包括春秋時期的孔子、告子、孟子、莊子、荀子、《易傳》《中庸》,以《呂氏春秋》《淮南子》為代表的秦漢其他學者,以董仲舒、王充、劉劭為代表的兩漢魏晉學者,以般若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等佛家流派的看法,宋明時期周濂溪、張橫渠、邵康節(jié)、二程、朱子、陸象山、楊慈湖、、東林學派、王夫之等人的人性觀,和清儒中顏習齋、戴東原關于人性的思想。附編從工夫論的角度探討朱陸異同。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原教篇+原性篇)(三本組套) 目錄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自序(寫作緣起、本篇大意與未及之義)1
一緣起1
二本篇大意4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義9
甲、理與心
**章原理上:“理”之六義與名理1
一導言1
二先秦經(jīng)籍中之理及文理4
三魏晉玄學與名理22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與事理33
四佛學與空理33
五宋明理學與性理40
六王船山及清儒與事理45
七結論55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與墨家之知識心58
一本文宗趣58
二論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義62
三墨家之知識心與儒墨思想之所由異70
第四章原心下:莊子之靈臺心、荀子之統(tǒng)類心與《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82
四莊子之對人心之反省與虛靈明覺心或靈臺心82
五荀子之統(tǒng)類心及其與孟莊荀之思想之所由異91
六總論四家之言心,并說《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100
乙、名辯與致知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與先秦名學三宗111
一導論111
二荀子論所為有名、人所緣以同異及制名樞要112
三《荀子·正名》之目標及三惑之所以產(chǎn)生116
四墨者言名,與以名亂名119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與以實亂名121
六公孫龍派之言名,與以名亂實126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結論130
第六章原辯:《墨子·小取》篇論“辯”辨義133
一緣起133
二辨《小取》論“辯”之七事非“辯”之七法134
三辨“或”與“假”137
四辨“效”140
五辨“辟”143
六辨“侔”145
七辨“援”147
八辨“推”150
九辨“辯”之七事151
十言之多方殊類異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153
十一言之多方殊類異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158
十二《小取》篇之論辯之宗趣162
第七章原言與默:中國先哲對言默之運用166
一導言166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對言默態(tài)度之不同166
三漢人之以言益言,與王充之辨言虛,及魏晉清談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173
四佛家之科判與判教,與極言說之量以超言說,及禪宗之以言破言176
五禪宗之傳心,與宋儒之道統(tǒng)及心同理同之義,與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態(tài)度179
六清代學者之重輾轉互證以訓詁,與以言釋言182
七總述中國思想對言默之態(tài)度與儒墨道之三型183
第八章原辯與默:墨莊孟荀之論辯186
一墨家之論“辯”186
二《莊子·齊物論》之言“辯”與成心190
三以明、兩行與道通為一194
四言與無言201
五葆光與物化205
六孟子之論“辯”210
七孟莊之相異與二家可有之契合214
八荀子之論“辯”218
九孟荀之辯與默223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fā)展228
一導言228
二朱子《大學補傳》之得失233
三王陽明以《大學》之知為良知之說之得失239
四重訂《大學》章句及朱子陽明釋物為事之誤241
五附論朱王二家以外與本文所陳者相類似之格物說250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fā)展256
一朱子論格物致知與《大學》之止至善256
二王陽明之致良知與《大學》之知止及明明德265
三德性之知、聞見之知,及以格物致知為致知識之知之說270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與知識之知之融通274
結論:知識之知與德性之知之四種關系278
丙、天道與天命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義285
一序言285
二道之**義——有通貫異理之用之道287
三道之第二義——形上道體288
四道之第三義——道相之道289
五道之第四義——同德之道293
六道之第五義——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294
七為事物及心境人格狀態(tài)之道296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義貫釋300
一如何會通此六義之道之討論300
二道體之存在之直覺的印證及要終以原始之道體觀303
三辨道相之對照物而呈于人心,當次于道體308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310
五道之為自然律義及物之無常與道之常316
六道為生活之道義及自然律與生活律320
七道為心境及人格狀態(tài)等之狀辭義及“不道”一名所自立323
八老子論道之思想之外限324
第十三章原太極上:朱陸太極之辯與北宋理學中太極理氣思想之發(fā)展328
一導言328
二《太極圖說》之歷史性問題329
三太極一名之古訓問題333
四周子言太極之不同于漢晉諸儒之所在336
五《太極圖說》之太極與《通書》之誠道及周子所謂無極一名之詁釋339
六張橫渠之依太和、神、兩、一以言太極義344
七邵康節(jié)之合陰陽之象之和以言太極,及其道為太極、心為太極之說346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與氣之生生不息義349
第十四章原太極中:天地之根原問題與太極一名之諸義,及朱子太極理氣論之哲學涵義357
一對天地萬物根原問題之諸說與太極一名之諸義357
二統(tǒng)體之理之所以必須建立之理由與實現(xiàn)原則364
三生生之理與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氣與西哲所謂料之不同366
四朱子之理不離氣義之說明370
五朱子之太極動靜義之說明372
六朱子理氣為二而不相離亦不相雜義之說明377
七朱子之理先氣后及理生氣義382
第十五章原太極下:朱子太極理氣論之疑難與陸王之言太極及即心言太極之說386
一后儒對朱子之太極論之疑難與對太極之異釋386
二理不離氣之二義及后儒之說與朱子之說是否可并存之討論387
三朱子之言心與氣之靈393
四心之昭明靈覺與生生之理之自覺397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現(xiàn)400
六象山之言心與理及己分內(nèi)事與宇宙內(nèi)事之合一401
七朱子之心猶陰陽義,及心有動靜,與性無動靜非陰陽義403
八綜論心理氣三者之相依405
九象山之皇極及陽明之言心之動靜皆涵心即太極與本文結論407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發(fā)展411
一導言411
二《詩》《書》中之言命412
三春秋時代之天命觀417
四孔子之知命421
五墨家之非命426
六孟子之立命義429
七莊子之安命論433
八老子之復命及荀子之制命觀437
九《易傳》《中庸》《禮運》《樂記》及《大戴禮·本命》中之天命與性命論440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漢魏晉天命思想之發(fā)展444
一導論444
二五德終始說中之帝王受命之三涵義445
三帝王受命之思想與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發(fā)展448
四董仲舒之天人關系及受命論451
五漢人三命之說之即人之命祿以言命460
六王充之自然之命論,及性之善惡與命之吉兇之分別論462
七《列子·力命》論之無“命之者”之命論466
八郭象之即遇言命論469
九附論郭象與莊子言命之異同471
十佛家之以業(yè)識言命根論,及范縝之撥無因果論476
第十八章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發(fā)展479
一宋代理學家之即理言命,與別命于遇之說479
二濂溪之即性即論,與橫渠之變化氣質以立命論481
三程子之窮理盡性即至命論,與天命及外所遇之命484
四朱子對“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氣分三命之論488
五陸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義492
六王船山之命日降與無定命義,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義495
七戴東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轉移趨避者為命之說,及阮元之《性命古訓》之陋497
八結論:總述中國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觀念499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展開全部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