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頭顱記
-
>
食南之徒
-
>
外國文學(xué)名著名譯叢書:漂亮朋友
-
>
(精)我們八月見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0冊:1972-1974
-
>
故事會;刀客
-
>
刀鋒
柳園圖 (大唐狄公案 3)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2786268
- 條形碼:9787532786268 ; 978-7-5327-862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柳園圖 (大唐狄公案 3) 本書特色
□全新無刪減譯本 □高羅佩手繪插圖 □創(chuàng)作背景全解析 □譯者研究高羅佩多年,獨(dú)自擔(dān)綱翻譯,保證文風(fēng)統(tǒng)一
柳園圖 (大唐狄公案 3) 內(nèi)容簡介
“大唐狄公案”成功地造成了“中國的福爾摩斯”,并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在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目前留下重重的一筆。譯文版“大唐狄公案”計劃出版十五種,由研究高羅佩多年的張凌擔(dān)綱翻譯并撰寫兼具學(xué)術(shù)性和可讀性的注釋和譯后記,是目前市面上僅見的一人獨(dú)立翻譯的版本。“大唐狄公案”第三輯包括《紫云寺》《柳園圖》《廣州案》《項鏈案》《中秋案》,每卷配有高羅佩本人創(chuàng)作的插圖,古韻盎然,令人賞心悅目。 《柳園圖》講述公元677年,狄公任京師大理寺卿時,臨危受命兼任京畿道節(jié)度使,由馬榮、喬泰、陶干協(xié)助,破獲了富商墜樓案、公侯被殺案與一樁陳年舊案。
柳園圖 (大唐狄公案 3) 節(jié)選
一 “我的天!”女子將死者破損的頭顱放在漢白玉地面上,喘息說道,“這老鬼居然恁般沉重!過來幫我一把,將他推得再靠近階腳一些。” 女子用衣袖一角揩去面上的汗珠,對著尸首不住打量,薄紗睡袍下肌膚如玉、身段玲瓏,半晌后抬頭說道:“就讓他躺在此處,看去似是下樓梯時一腳踩空,失足跌落,也可能突發(fā)中風(fēng)或暈眩,隨他們?nèi)ゲ脭嗪昧。到了他這把年紀(jì),凡事皆有可能發(fā)生。” 忽然,女子又搖一搖頭,“還是把他的頭放在這根立柱旁邊,如此一來,人人都會以為他跌下臺階后,腦袋正撞在這尖頭柱子上,看去著實(shí)血肉模糊。不妨就照我說的去做。果然甚好,有勞你了。血跡沾在漢白玉柱頭上十分醒目,官府派人來查案時,定會看在眼里。你再從樓上書房里取一枝蠟燭來,就扔在樓梯口處,行走時千萬留神,那里全是漆黑一片。” 男子走上陡峭的漢白玉石階,女子抬頭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明眸中露出焦灼之色。這樓梯位于高大軒敞的廳堂正中,此時唯有月洞門旁條幾上的一枝燭臺照亮,因此頗顯幽暗。 似是許久過后,方才看見一星燭火,在朱漆欄桿的格柵背后一路移至樓梯口,隨即倒在石板地上,亮光閃動幾下便悄然熄滅,四周重又陷入黑暗之中。 “快下來!”女子急急招呼一聲,又彎腰脫下死者的一只便鞋,拋給正降階而下的男子,“接!將這鞋子放在半路的臺階上,這下真可謂是萬無一失了!” 二 狄公身著繡金官袍,雙肩低垂,兩手支在漢白玉平臺的雕花石欄上,郁郁凝望前方。夜中一片漆黑,暗無星月,飛檐與雉垛在天幕上映出剪影,空中低低飄浮著大片陰云。此處只點(diǎn)了一盞燈臺照亮,腳下便是寂靜無聲的都城。 “圣上與文武百官皆已離京而去,”狄公啞聲說道,“京師如今死者枕藉,陰氣森森,成了一座恐懼之城! 一名戎裝大漢從旁站立,默默傾聽,相貌英俊端嚴(yán),面帶憂色,胸甲上佩有一枚金徽,雕成雙龍盤繞的紋樣,可知乃是禁軍統(tǒng)領(lǐng),腰間懸著一把長劍。只見他松開劍柄,抬手將鐵盔從汗?jié)竦那邦~朝后一推。雖然身處宮殿的四層高臺上,仍是酷熱悶塞。 狄公站直起來,手籠袖中,兩眼定定凝望黑暗的京城,接著說道:“在白日里,惟見戴兜帽的收尸人四處走動,推著板車運(yùn)送死者。到了晚間,城內(nèi)只是一片漆黑,死氣沉沉!闭f罷半轉(zhuǎn)過身,對旁邊那人又道,“不過,就在這下方深處,在舊城的窮街陋巷、地窖廢窟里,卻有人正暗中醞釀,蠢蠢欲動。喬泰,你可覺察到一股陰腐之氣正日益濃重?如同裹尸布一般彌漫在城里,幾乎令人窒息! 喬泰緩緩點(diǎn)頭,“正是,寺卿,城內(nèi)寂靜得出奇。在頭幾日里,眾人自然少有出行,但是每天都有人抬著龍王的塑像游街乞雨。每逢早晚時分,寺廟里鑼鼓齊鳴,許多人去向觀音娘娘禱告。然而時至今日,眾百姓已心灰意冷。*近這半月中,連小商小販的叫賣聲都聽不到了。” 狄公搖一搖頭,朝漢白玉大桌旁的圈椅走去,桌上堆放著公文卷冊,后方豎著幾根朱漆大柱。此間乃是京畿道節(jié)度使的府邸頂層,狄公將其用作官署,居此高處,可以俯瞰整個京城。 狄公在椅中坐下,烏紗帽上鑲嵌的金色官徽發(fā)出叮叮幾聲輕響,抬手拽拽硬挺的繡花衣領(lǐng),低聲嘆道:“這空氣污穢凝滯,簡直令人艱于呼吸。”又抬頭疲憊問道,“城內(nèi)各里長今晚送上的呈文,陶干可否點(diǎn)算完畢?” 喬泰俯身查看桌上的一卷文書,皺眉說道:“回寺卿,死者的數(shù)目仍然有增無減,尤其是男子與年齡大些的孩童,婦人與嬰兒則要少得多多! 狄公抬手無奈地一揮,“關(guān)于這疫病如何傳播,我們幾乎一無所知。有人說是空氣污濁,有人說是水不干凈,還有人說是耗子作祟的結(jié)果。自從我臨危受命、就任京畿道節(jié)度使以來,已過去了二十天,卻仍是一籌莫展、毫無作為!闭f罷惱怒地揪一揪花白長髯,又道,“今日午后,城中集市的里長告急說無法順利分派食物。我命他無論如何也要解決此事。尚且無人可代替大商人梅亮,留在城里的幾個名流士紳都未能服眾。梅亮意外身亡,真是禍不單行。” “正是,寺卿。梅先生負(fù)責(zé)分派米糧,著實(shí)得力。他不顧年事已高,從早到晚四處奔忙,身為巨富大賈,時常在黑市上用高價購入許多緊缺的肉菜等物。此老居然在自家宅內(nèi)跌下了樓梯,實(shí)乃大不幸之事!” “他定是下樓時突然發(fā)病,或是一時頭暈。不過不會是失足踩空了臺階,因?yàn)槲伊粢獾剿哪苛θ允置翡J。如此一個正人君子,居然在我們*為倚重時,由于一場意外而不幸喪生!边@時喬泰送上一杯茶水,狄公接過呷了一口,又道,“當(dāng)時還有一位名醫(yī)在場,我記得此人姓柳,似是專門替梅家診病。喬泰,你去查明他的住處,再命他前來見我。我對梅亮十分器重,想要問一問柳大夫,看能否為新寡的梅夫人略盡綿薄之力! “梅先生突然辭世,使得京城中*為古老的三大世家之一從此絕了后嗣!庇腥嗽诒澈笮煨煺f道。 一個瘦高男子走上平臺,腰背微微佝僂,氈底鞋踩在地上略無聲息,身穿一件褐袍,從繡金衣領(lǐng)與鑲邊可知乃是主簿,頭戴一頂黑紗高帽,容長臉面上總顯出冷嘲之色,蓄著稀疏的胡須和細(xì)細(xì)一綹山羊胡,左頰上生有一顆黑痣,上面冒出三根長毫。只聽他接著說道:“梅先生原有二子,皆是年紀(jì)輕輕便已亡故,他本人續(xù)弦后仍無子嗣,因此家業(yè)將由一個遠(yuǎn)房族弟來繼承。” 狄公驚問道:“陶干,你已讀完了有關(guān)梅亮的所有文書?梅亮昨晚故去,今早才剛剛傳來消息!” “回寺卿,早在一月之前,我就看過了梅家的案卷。”陶干沉著答道,“每隔一晚,我都會研讀所有世家大族的官府文錄,迄今已有一個半月! 喬泰插言說道:“我在公廨的檔房里也見過那些案卷,裝了滿滿幾大箱!敢說看上一卷,就得花費(fèi)整整一夜的工夫哩!” “有時確實(shí)如此。不過我一向睡得很少,那些案卷正好用來消磨長夜,有時竟還頗為得趣!薄 狄公聞聽此言,不禁好奇地瞥了陶干一眼。此人性情沉穩(wěn),寡言少語,卻又足智多謀,雖說為自己效力多年,卻總有令人驚異之處。 “梅家既已絕嗣,如今的舊族大戶里,便只剩下易家與胡家了。”狄公說道。 陶干點(diǎn)點(diǎn)頭,“一百年前,本朝尚未創(chuàng)立基業(yè) ,時逢蠻人入侵,兵荒馬亂,這三大世家曾以鐵腕手段統(tǒng)轄過周圍地方。” 狄公輕捋長髯,“這三家被人稱為‘舊族’,也是頗可玩味。他們將不屬于三族之人統(tǒng)統(tǒng)視為外來者,敢說對于皇室也是一樣!我聽說他們私下相見時,仍用那些舊日的頭銜,并操著自己的方言! “回寺卿,他們對現(xiàn)今故意視而不見,極其固步自封,從不出來為官府效力,不但彼此層層聯(lián)姻,主仆之間也多有穢亂之事——實(shí)屬舊日世家大族遺下的陋習(xí)。雖然身在人煙阜盛、繁華熙攘的京城,他們卻獨(dú)居一處、自成一統(tǒng)! “梅亮并非如此,他十分看重為國為民效忠盡責(zé)!钡夜了颊f道,“至于易胡二人,我還從未謀過一面!” 喬泰從旁默默聆聽半日,此時開口說道:“回寺卿,下城中的百姓將梅先生之死視為兇兆。他們篤信這些舊家的命數(shù)與其統(tǒng)轄的舊城冥冥中有所關(guān)聯(lián)。那些口口相傳的歌謠,似是預(yù)示著三家都將走向末路。百姓對那些歌謠十分敬畏,說是預(yù)示著舊城氣數(shù)已盡。自然都是無稽
柳園圖 (大唐狄公案 3) 作者簡介
高羅佩(1910—1967),荷蘭外交官,著名漢學(xué)家,先后在荷蘭駐日本、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使館工作,精通多種歐亞語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傳奇人物。他曾評價自己一身三任:外交官是他的職業(yè),漢學(xué)是他的終身事業(yè),寫小說是他的業(yè)余愛好。代表作有《琴道》《m戲圖考》《中國古代房內(nèi)考》等,而大型推理探案小說系列“大唐狄公案”在東西方讀者中影響巨大。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jìn)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xué)評論
- >
隨園食單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