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荀子研究(第三輯)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2676221
- 條形碼:9787542676221 ; 978-7-5426-762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荀子研究(第三輯) 本書特色
《荀子研究》(第二輯)是一本學術(shù)性較強的專題論文集!盾髯友芯俊芳缮綎|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本著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的精神,以嚴肅、嚴謹?shù)膶W術(shù)態(tài)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為荀子思想與儒家思想的海內(nèi)外交流提供學術(shù)平臺。
荀子研究(第三輯) 內(nèi)容簡介
《荀子研究》(第三輯)是一本學術(shù)性較強的專題論文集!盾髯友芯俊肥遣欢ㄆ诔霭娴膶W術(shù)專題論叢,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本著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的精神,以嚴肅、嚴謹?shù)膶W術(shù)態(tài)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為荀子思想與儒家思想的海內(nèi)外交流提供學術(shù)平臺。本書稿是第三輯,精選了《<荀子>真?zhèn)危涸瓌t、方法及其問題》《荀子二元對治下的人的非主體性》《治人與治法——從蕭公權(quán)先生對荀子的評價說起 》《“君-臣-民”倫理關(guān)系的重建:荀子“忠”與“誠”概念探析》《論平等與秩序的沖突——對荀子與列維納斯的一個比較》《荀子之“禮”:在內(nèi)外交融中成善》《陸九淵的荀子觀論析》等相關(guān)研究文章,對《荀子》的人性觀、道德觀、政治觀念、禮治觀及《荀子》一書的流傳、《荀子》的歷史地位等問題做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很好傳統(tǒng)文化。
荀子研究(第三輯) 目錄
《荀子》真?zhèn)危涸瓌t、方法及其問題
——關(guān)于《荀子》真?zhèn)螁栴}的方法論考察
荀子“二元對治”結(jié)構(gòu)下的人的非主體性
“內(nèi)圣”與“外王”的不同側(cè)重
——孟子和荀子人格觀比較
荀子道德哲學中“善的來源”問題續(xù)論
“性惡”何以成“善
——荀學進路下從自然之性到禮義之文的跨越
論荀子的”義
治國理政思想研究
治人與治法
——從蕭公權(quán)先生對荀子的評價說起
“君一臣一民”倫理關(guān)系的重建:《荀子》“忠”與“誠”概念探析
論平等與秩序的沖突
——對荀子與列維納斯的一個比較
賡續(xù)與發(fā)揮:荀子“君臣關(guān)系論”探析
《荀子》“法后王”思想新探
禮義教化思想研究
荀子之“禮”:在內(nèi)外交融中成善
善《易》者不占:“文教”視域下荀子易學觀
著誠去偽與窮本極變:荀子禮樂合一的教化觀
荀子樂治思想探析
荀子“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探究
荀學史研究
荀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的傳授
陸九淵的荀子觀論析
求同視角下的荀子思想比較研究
——論近年來海外荀子研究的一種趨勢
荀子研究(第三輯) 節(jié)選
基于荀子所理解的人性結(jié)構(gòu),人性中應該包括了“好利”“嫉惡”“好聲色”的生理欲望、欲求以及相對中性的感官知覺能力和理性能力,荀子所講的性惡也主要是針對生理欲求而言的,他強調(diào)生理欲望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和規(guī)范必然會走向過度,必定會產(chǎn)生惡。上文我們分析了中性的理性能力通過特定的運作機制可以產(chǎn)生道德,從而構(gòu)成荀子哲學中道德或善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和來源。實際上,人的生理性感情和欲望也具有復雜性和兩面性。所謂的復雜性是指人的情感欲望、生理欲求不僅僅只有“好利”“嫉惡”“好聲色”這些荀子所強調(diào)的方面,它還有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兩面性則是指情感欲望、生理欲求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力量自然會走向過度和無節(jié)制,然而就其在走向過度和無節(jié)制之前,本身無所謂善惡,而且它有可能成為善的來源和道德的推動力量! ∪说母星橛蠓矫鎯(nèi)容豐富,比如人們對親情、友情、愛情等的追求,這些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求,這種欲求本身是中性的或者說不必然是道德的,而且如果不加禮義的指導和限制的話,它們也會導致混亂,從而也就與荀子的“性惡”判斷不相違背。然而,這些感情要求實際上可以成為道德的有效基礎。此外,如果把追求名譽、名聲、別人的肯定等也看作是人的自然情欲或要求,那么道德的來源就更容易在人的情感欲求中找到根據(jù)。荀子一方面說“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榮辱》),承認了君子小人都好“榮譽”,又認為好榮、好名之要求可以推動人的道德修養(yǎng)!毒馈菲姓f:“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薄吨率俊菲幸仓v:“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睂嶋H上都是強調(diào)“貴名”對于自身道德提升的積極影響。正因此,荀子并不是一味排斥人的欲望、要求,而是主張“養(yǎng)欲”:“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保ā抖Y論》)總之,在荀子的哲學中,對于人的這些情感要求也是承認的,而這些情感要求實際上也可以構(gòu)成荀子道德哲學中善的來源的一個重要基礎。 即使“好利”“嫉惡”“好聲色”這些荀子認為如果不加約束必然會走向無節(jié)制的欲望、欲求,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未嘗不可以成為善的來源。以“好利”之性為例,是在荀子看來,“好利”是人的本性,如果不通過“偽”的努力,“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性惡》)。然而,在未走向過度的情形下,自利的“好利”之性不一定和利他相矛盾。鄧小虎在 黃百瑞考察了荀子哲學中的一些自然情感,比如對故去親人思念的悲情、對仁慈心懷感戴的溫情、受音樂的激發(fā)而調(diào)整行為的傾向、對和睦關(guān)系的向往及“以德報德”(return good for good)的強烈沖動等等,他指出這些自然情感與道德存在一種“意氣相投”(congenial)的關(guān)系。②這些自然情感與人性的自利相關(guān),并不直接就是道德情感,但是這些自然情感與道德存在著天然的親近性,正是由于這些內(nèi)在于人性的自然情感為人們*初的道德義務感的養(yǎng)成提供了動機和條件。 ……
荀子研究(第三輯) 作者簡介
炳罡,山東臨沂人,1960年生,F(xiàn)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社會兼職有靠前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等。2015年10月,當選為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會副會長。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