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中國傳統(tǒng)技藝“祖師爺”(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53566
- 條形碼:9787565053566 ; 978-7-5650-535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tǒng)技藝“祖師爺”(一) 本書特色
“祖師爺”屬于民俗學的范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大國工匠可供汲取的重要精神資源。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歷史和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為滿足群體生活的需要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內(nèi)容涵蓋人文、藝術、機械制造、醫(yī)學、農(nóng)業(yè)、管理、材料等多個領域,旨在通過他們在自己的行業(yè)和領域中所展現(xiàn)的工匠精神和人格魅力,讓讀者結合自己的所學,傳承中華文化中“精益求精、執(zhí)著專注、作風嚴謹、敬業(yè)守信、推陳出新、堅韌不拔”的精神。
中國傳統(tǒng)技藝“祖師爺”(一)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為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擬出版的校本系列教材《中國“傳統(tǒng)技藝祖師 爺”》的分冊。本書選擇中國歷史長河中在工藝領域有代表性的15位開創(chuàng)性人物,包括黃道婆、劉安、宋慈、畢昇、蒙恬、魯班、李少翁、蘇頌、杜詩、劉洪、華佗、喬維岳、張衡、邢夷、黃履莊等。書中介紹了這15位“傳統(tǒng)技藝祖師爺”的成就和事跡,旨在通過宣傳他們在自己的行業(yè)和領域中所展現(xiàn)的“工匠精神”和人格魅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所學,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精益求精、執(zhí)著專注、作風嚴謹、敬業(yè)守信、推陳出新”的精神。
中國傳統(tǒng)技藝“祖師爺”(一) 目錄
造紙祖師:蔡倫
地動儀始祖:張衡
豆腐始祖:劉安
活字印刷術鼻祖:畢異
中國橋圣:李春
麻醉祖師:華佗
法醫(yī)學始祖:宋慈
毛筆始祖:蒙恬
木匠始祖:魯班
皮影之祖:李少翁
時鐘之祖:蘇頌
水排之祖:杜詩
中華算圣:劉洪
運河復閘始祖:喬維岳
指南車復原鼻祖:馬鈞
中醫(yī)始祖:扁鵲
自行車始祖:黃履莊
中國傳統(tǒng)技藝“祖師爺”(一) 節(jié)選
布業(yè)始祖:黃道婆 程啟貴 眾所周知,位于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古老的國家博物館,這里陳列著一套19世紀30年代英國紳士穿的服裝,嚴格說來,這是一套當時紳士的時裝。上衣為來自中國杭州的絲綢襯衫,褲子則是由中國江南布料做成的紫色印花褲。很少有人知道,這條時髦的紫色印花褲子,布料來自中國上海烏泥涇。 1986年,上海市民評選市花,以開路先鋒、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著稱的白玉蘭榮耀勝出。其實早在1929年,上海市民選擇的是“貌不驚人”的棉花。 上海的棉花與棉布之所以如此聲名顯赫、馳譽中外,與宋末元初烏泥涇農(nóng)家女子——黃道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上海小妞流落崖州】 宋朝末年,當蒙古人的鐵騎奔騰南下、以勢不可擋之勢踐踏江南時,上海烏泥涇還是一片磽薄的海濱灘涂。現(xiàn)在的烏泥涇鎮(zhèn),早已是聞名中外的上海古鎮(zhèn),其實這里開發(fā)得很遲。南宋時期,一名張姓地主在這里修建了一座石橋,將黃浦江潮水導入烏泥涇,這里才開始經(jīng)營水田。雖然人們起早貪黑地干活,但仍然無法維持生計。我們要說的故事主人公——黃道婆,就出生在這個灘涂小村。 黃道婆出身貧寒,老實巴交的父母生育了這個女兒之后不久,便在貧病交加中撒手人寰。黃道婆8歲時就淪為本村一戶人家的童養(yǎng)媳。 黃道婆12歲那年冬天,地保開始為官府物色歌伎。在那個年代,歌伎是侍奉官員的合法角色。唐、宋時官場應酬宴會,就有歌伎侍候。歌伎的來源有二:一是大戶人家被抄家后,女性被虜為歌伎;二是各地地保在民間物色,向官府推薦后培養(yǎng)而成。一人歌伎之門,身份就不可改變,除非再花費大筆銀子,才可以贖回平民身份。地保相中了黃道婆,黃道婆婆家竟真的與地保談起這筆交易。年幼的黃道婆,哪里知道這些事!鄰居嬸嬸聽說后,為了救下這個可憐的姑娘,便將這一消息悄悄告訴了黃道婆,暗示她趁天黑逃跑,否則將來的命運將更加凄慘。 黃道婆眼含淚水,恨老天不講公道。當晚,她悄悄出門,來到鄰居嬸嬸家門口,對鄰居嬸嬸千恩萬謝。鄰居嬸嬸叫她趕緊逃。黃道婆趁著夜色,跑出村莊。約莫2個時辰后,只見眼前水色茫茫,一望無際,這里已是海邊。黃道婆停住腳步,不知道該往何處去了。 黃道婆沿著岸邊,深一腳淺一腳地繼續(xù)往前走。突然,遠處傳來狗叫聲,原來,不遠處的一個港灣里,停泊著一艘船。顯然,船上有人。黃道婆走過去,狗叫得更厲害了。船主夫婦走出船艙,看見一個小女孩深更半夜一個人走在荒郊野外,頓生憐憫之心,遂將黃道婆叫上船。 船主夫婦是漁民,他們問明原因之后,給黃道婆煮了碗熱米糊,第二天天不亮,就將黃道婆帶到河對岸,囑咐她繼續(xù)往西走,因為再往東就是大海,沒有落腳之地。 黃道婆按照船主夫婦的指點,一直西行,直到傍晚,走進一座道觀。道觀里面,一位年長師太正在坐禪。當她睜開眼看見黃道婆時,問:“小姑娘,天都黑了,你到這兒來干什么?”黃道婆將自己的遭遇一一說與師太,師太心疼地撫摸著姑娘冰冷的一雙小手。師太發(fā)現(xiàn),這雙小手粗糙、皴裂,不應該是這個年齡應該有的。好心的師太收留了黃道婆。 身在道觀,黃道婆還是心神不寧。她知道,這里與烏泥涇只一河之隔,萬一婆家人找來,不僅自己的后果不堪設想,還會連累師太。師太知道姑娘的心思之后,安慰她說:“平時,你盡量不要在外面走動,遇見來人,就躲避一下。等到來年春天,有南方海船來,到時候你可以遠走海南!边@樣,黃道婆就暫時隱藏在這座小道觀里。 南方的海船,果然伴隨著春汛,紛紛北上而來。船上有位年近40歲的師姨,是專程從海南崖州來看師太的。黃道婆不知道崖州在哪兒,但聽這位師姨的描述,崖州是個天氣暖和、盛產(chǎn)木棉的地方。師姨身上穿的是布料平整的衣褂,與烏泥涇人所穿衣物的布料質(zhì)地有明顯差別。 師姨該回程了,黃道婆便跟隨她乘海船千里迢迢來到崖州,落腳在現(xiàn)在的三亞市水南村。 雖然語言不通,但海南風光以及黎族姐妹們的熱情好客,使黃道婆并不感到孤獨與寂寞,她很快融人了這個群體。 【手巧心靈學藝黎家】 崖州,位于祖國的南端,是我國很早就種植棉花的地方。棉花的原產(chǎn)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人中國之前,中國只有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綿”字,而沒有“棉”字。棉花傳人中國,據(jù)稱是在宋末元初,也就是黃道婆所處的時代。 來到崖州,黃道婆與黎族姐妹朝夕相處,與她們一起種棉花、采棉花,并紡紗織布。黎族姐妹們紡紗織布的工具極其簡陋,但織布技藝十分高超,這種生產(chǎn)方式,特別適合發(fā)展家庭經(jīng)濟。海南黎族人的紡織杰作是黎錦,黎錦以棉線為主,多用來制作黎族婦女的筒裙。其織造方式是“腰織”:一把棉線,一頭纏在樹上,另一頭纏在腰間。 P1-3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山海經(jīng)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