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
中國的民主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實錄(套裝共10冊)
-
>
新書)社會主義發(fā)展簡史(大字本)
大國興衰與國家安全(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205
- 條形碼:9787519504205 ; 978-7-5195-0420-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國興衰與國家安全(修訂版) 內容簡介
"套叢書,試圖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以及新發(fā)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這“兩個格局”的高度,立足“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的特殊時間節(jié)點,從不同角度和維度,全景式、大視野認識國家安全。 本書沿著歷史的脈絡,縱論500年來興衰沉浮的大國群像,探討戰(zhàn)爭與大國興衰的關系,歸納大國崛起的一般規(guī)律,細究美國、蘇聯和日本等國家的成敗軌跡,以求超越興衰看大國,唯望歷史的大致回響為讀者了解過去提供些許參考,服務于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國家安全建設略添助益。"
大國興衰與國家安全(修訂版) 目錄
**章 說不盡的大國興衰 001
四本書和一部劇 005
何以大國 010
兩種興衰觀 017
西方窠臼 020
第二章 五百年來誰主沉浮 029
航海先行者 033
殖民帝國 044
不成功的挑戰(zhàn)者 050
超級大國 066
第三章 大國崛起的一般規(guī)律 071
得天獨厚開盈尺 077
國向工則日新日智 083
走好創(chuàng)新先手棋 088
滄海橫流顯砥柱 093
第四章 戰(zhàn)爭與大國興衰 101
葡、西、荷:捉對廝殺,輪番登場 107
英、法:因戰(zhàn)而起,因戰(zhàn)而落 116
德、日:好戰(zhàn)必敗,衰而再起 128
俄、美:好戰(zhàn)必亡,忘戰(zhàn)必危 139
第五章 美國是怎樣崛起的 151
原始積累 157
對外擴張 168
抓住機遇 178
領袖把舵 190
第六章 蘇聯是怎么垮掉的 197
信仰幻滅 203
完美風暴 213
民族之殤 221
*后掙扎 228
第七章 日本的兩次崛起是如何被打斷的 237
走上對外擴張邪路 241
“重建”被美國扶持 244
“膨脹”被美國扼制 250
泡沫破滅與艱難前行 255
第八章 超越興衰論成敗 263
為何興衰道不盡 267
逢人問道歸何處 273
宜從差處著思維 281
超越興衰,命運與共 288
結語 297
涅重生 303
天下大同 306
雄關漫道真如鐵 313
好風憑借力 319
大國興衰與國家安全(修訂版) 節(jié)選
數萬年以降,人類從神話走出蠻荒,跨過原始,掠過封建,*終迎來現代文明的曙光。部落、王朝、帝國,乃至超級大國,如同日升日落、潮退潮漲,一段段宏圖霸業(yè)*后都成為歷史的滄桑。許是出于恐懼、焦慮、憂患甚至是永盛不衰的夢想,遠至帝王將相,近到精英學者,無不將揭開大國興衰的規(guī)律、探尋輪回交替的密碼,作為思考的永恒課題。尤其是過去500年,歐洲以眼花繚亂的速度上演著大國的激情碰撞和勝負消亡。在此過程中,隨著歐洲大國將逐鹿范圍擴大到全球,大國尤其是霸權國的氣質、主張和命運開始決定國際體系的整體面貌。如今,人類走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字路口,大國興衰再度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這一次,世界的關注點轉向隔洋相望的兩個大國。實力超群的美國能否繼續(xù)輝煌?文明古國中國能否和平崛起?實力越來越接近但氣質主張迥異的兩個大國是攜手還是對抗?是落入你衰我興的歷史覆轍,抑或能走出一條新型合作之路?一切都將拭目以待。四本書和一部劇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蘇聯衰相漸顯,美蘇爭霸結局似定,人類歷史上*激烈的大國碰撞勝負似分。對于歷史的反思和大國衰落的分析開始成為世界的焦點,《大國的興衰》應運而生,并引領了其后幾十年的“興衰研究”熱潮。其后的幾本重量級論著——《大國政治的悲劇》《注定一戰(zhàn)》《安全過渡》——審視并分析了近現代歷史上大國興衰的現象與規(guī)律。同時,逐漸強大的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個時代性任務也被提上日程。鑒于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化和對大國爭霸的警惕,慣于“以史為鑒”的中國也開始審視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并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的“新坐標”,雖無追求爭霸之心,但謹防陷入爭霸之局,因此便有了警醒無數國人的《大國崛起》紀錄片的誕生。1987年,美國耶魯大學年輕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出版了代表作《大國的興衰》,立刻引起極大轟動。這部打通軍事史、經濟史和國際關系史的著作指出,在過去五個世紀中大國沉浮的歷史表明,優(yōu)勢總是屬于那些物質創(chuàng)造能力更強的國家,而技術上的突破與組織形式上的變革是物質創(chuàng)造的基礎;但大國總是經受不住過度擴張的誘惑,一旦擴張超出國內經濟體系能夠支撐的限度,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夏岬蠐祟A測,當時的美國正在重蹈覆轍:“過度擴張”終將使美國衰落,而且速度可能比蘇聯還要快。但國際局勢的走向證明肯尼迪是個“糟糕的預言家”。兩年后,柏林墻倒塌了,蘇聯很快也解體了,美國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成為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超級霸權,國力和聲望都達到空前高度。西方不少知名學者將肯尼迪的理論貶低為機械的“經濟決定論”,但這并不妨礙《大國的興衰》成為國際關系領域的傳世經典,是每一位國際關系專業(yè)學生入門的必讀著作。同樣是研究大國的命運,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在2001年面世時,并未激起太多反響。當時,美國獨霸全球、充滿自信,盡管遭遇“9·11”恐怖襲擊事件,但經濟全球化大潮方興未艾,自由主義在全球大行其道,“相互依賴論”“民主和平論”“國際制度和平論”備受追捧。自認為有責任打破“天下太平迷夢”的米爾斯海默,提出了與時代主流格格不入的所謂“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認為,國際體系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斗場,要想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得為權力而相互競爭。他進而預測,如果中國經濟繼續(xù)增長,就會像美國支配西半球一樣支配亞洲;而中國的大部分鄰國,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俄羅斯和越南,會聯合美國遏制中國權力,“結果將是激烈的安全競爭,戰(zhàn)爭頗有可能”。國際關系領域的學者,特別是中國學者,有充足的理由反感這種冷冰冰的政治均衡理論;诒^的“體系結構決定論”,它預言中國幾乎不可能和平崛起。果真如此嗎?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中國開始認真審視自己在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中的角色。2006年末,一部歷經數年制作的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轟動了中國,首播平均收視量高達400萬人次。之后一個月,在觀眾強烈要求下,《大國崛起》在中央電視臺連播三輪,創(chuàng)造了中國紀錄片的收視奇跡!洞髧绕稹氛故玖似咸蜒、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試圖總結大國崛起的規(guī)律。《大國崛起》探討的宏大主題和引發(fā)的廣泛熱議都顯示,中國對自身產生了一種新認知,并希望“鑒往事,知來者”,實現穩(wěn)健而和平的崛起。此后,中國上升勢頭似乎比預想的還要迅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創(chuàng)美國,美國戰(zhàn)略家甚至一度提出“中美共治”的概念。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按市場匯率計算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大經濟體。隨著中美經濟實力差距的迅速縮小,美國戰(zhàn)略界倍感焦慮。中國能否和平崛起?中國崛起對美國意味著什么?在這場異常激烈的大討論中,兩位美國學者的著述引起了中美戰(zhàn)略界的普遍關注。 一本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著名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2017年5月出版的《注定一戰(zhàn)——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該書系統回顧了過去500年中16個崛起國挑戰(zhàn)主導國的案例,其中12個*終走向戰(zhàn)爭,4個成功避開了“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雅典崛起引發(fā)斯巴達的恐懼*終導致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爆發(fā)。理論含義是,當大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新興強國的威脅時,兩個國家之間就有很高的可能性爆發(fā)戰(zhàn)爭)。他的結論是:按當前軌道行進,中美未來幾十年爆發(fā)戰(zhàn)爭不僅可能,而且可能性大于當前認知。艾利森同時指出,歷史也給出了“和平的12條線索”,中美之間并非必有一戰(zhàn)。艾利森給美國政府提出了四條忠告:明確關鍵利益;理解中國的行為;制定戰(zhàn)略;將國內挑戰(zhàn)置于中心地位。他認為,“如果美中兩國領導人認識到國內所面臨問題的嚴重性,給予其應有的優(yōu)先地位,那么設計出中美‘分享21世紀亞洲’的方案就并非*嚴峻的挑戰(zhàn)”。與艾利森的審慎樂觀不同,柯瑞·斯卡可2017年11月出版的《安全過渡——英國霸權向美國霸權的轉移》一書對中美關系的未來顯得更加憂心忡忡。斯卡可曾師從康多莉扎·賴斯,并先后在美國國防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國務院出任要職。本質而言,《安全過渡》是一本英美關系史專著,但它以古論今,對現實政治具有強烈的啟示和指引。斯卡可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民族國家出現以來,只有英美之間實現了霸權的和平過渡?為回答這一問題,她從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主義”到二戰(zhàn)結束的一百多年中,選取了九個*能反映英美相互認知和關系變化的拐點性時刻。她的結論是,英美之所以能實現霸權的和平交替,是因為兩國逐漸趨同,且與其他歐洲國家明顯相異:英國步美國后塵轉變?yōu)槊裰鲊遥绹诔晒φ鞣鞑亢,逐漸形成了帝國主義的思維方式。直至二戰(zhàn)結束,英美對兩國復合實力的關注一直超過對彼此相對實力消長的警惕。盡管如此,她亦認為,英美霸權的“和平過渡是個非常偶然的結果,不太可能被復制”。英國希望崛起的美國能遵守由其建立的國際規(guī)則,但美國成為霸權國后,毫不猶豫地瓦解了英國的帝國體系和國際規(guī)則,并在全球大肆復制美國國內制度。對于現在的霸權國美國和迅速崛起的中國,這一案例提供了什么啟示?斯卡可的預測相當悲觀:與英美霸權交替時意識形態(tài)逐漸接近完全不同,如今的美國和中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針鋒相對,而且崛起后的中國很可能效法歷史上的美國,致力于以本國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為藍本重塑國際秩序,中美將因此陷入高風險的僵持局面。從某種程度上講,在蘇聯崩潰、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從未放棄過尋找下一個對手。隨著中國實力的壯大,美國逐漸將防范的目標鎖定中國。然而,不論是米爾斯海默的“體系結構決定論”、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論”,還是斯卡可的“英美和平過渡特殊論”,西方學界對中美競爭的前景都難言樂觀。那么,中美角力將沿著什么方向推進呢?歷史給了我們什么啟示,中美又能否超越歷史呢?何以大國在審視“大國的興衰”這一亙古命題和回答“中美角力”這一現實問題之前,首先需厘清兩個基本概念——何謂“大國”、何謂“興衰”。隨著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國家間的交往由割裂發(fā)展為全球聯系,大國的概念、含義、表現都幾經變遷,并烙上深深的時代印記,衡量大國的維度也逐漸從單一走向綜合。在農耕社會時期,經濟活動主要方式是農業(yè)生產,能轉化為社會財富的剩余價值較少,因此領土面積、人口規(guī)模及基于此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往往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此時,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文明中,“大國”的面貌幾乎都大同小異:地廣、人多、國富、兵強。15世紀拉開了歐洲列國輪番崛起的序幕。國際貿易空前發(fā)展豐富了財富積累的手段,衡量“大國”的標準也更為多元。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彈丸小國憑借先進的航海技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勇猛無畏的探險精神,先后突破領土和人口的限制,通過建立龐大的海上貿易帝國,獲得強大競爭優(yōu)勢,一舉躍居大國行列。**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后,工業(yè)生產代替農業(yè)生產和傳統貿易,成為國家財富積累的主要方式,工業(yè)實力因而成為大國地位的基石。工業(yè)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其建立的全球殖民帝國不再是單純的貿易體系,而是一個經濟整合度更高的巨大全球分工體系。作為核心,英國一度擁有無與倫比的生產實力。隨著工業(yè)革命從英國向歐洲乃至全球擴散,許多新興工業(yè)國,如德國、美國、日本等,在建立了龐大的工業(yè)生產能力后,大力發(fā)展軍備,陸續(xù)進入大國行列。當時代從農耕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時,一國龐大的人口和領土如果不能與工業(yè)和科技相結合,反可能成為巨大負擔。傳統農耕大國不僅難在大國競爭中勝出,甚至還可能淪為先進工業(yè)國競相魚肉的目標。如,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1853—1856年)和日俄戰(zhàn)爭(1904—1905年)中接連落;清王朝被迫多次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次世界大戰(zhàn)中慘被肢解。二戰(zhàn)之后,冷戰(zhàn)爆發(fā),世界出現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它們各自領導著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對峙。這時大國比拼的權重向綜合實力演進。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下,衡量大國的標準,進一步擺脫單一維度,向以綜合實力和發(fā)展?jié)摿榛A的方向演化。隨著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加強,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均被視為一極。同時,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尼、土耳其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也在群體性崛起。2008年,新興經濟體中的佼佼者被吸收進全球經濟首要治理平臺——“二十國集團”,成為未來世界的“大國候選人”。世界歷史,風起云涌,大國爭霸,從未停歇。掩卷沉思,何謂大國?除去過去500年中西方大國血腥爭霸、殘酷拓殖、貪婪剝削、嚴酷壓迫等沉疴惡疾不論,這些大國之所以能稱霸一時,不僅因為國富兵強、縱橫一方,也在于其在制度、思想、精神等多個維度曾為人類社會注入新鮮元素,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前行。民富國強謂之大。民富國強構成“大國”的基礎實力,它至少包括領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科技實力、組織效率五個衡量維度,它們既是一國崛起的基礎,也是一國爭霸乃至戰(zhàn)爭動員的底氣所在。**次工業(yè)革命爆發(fā)到二戰(zhàn)之前,煤炭消耗量、鋼鐵產量、工業(yè)產量成為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主要標準。1848年,英國的鐵產量占世界產量的1/2,煤占世界的2/3,棉布占世界1/2,鐵路長達1萬英里,貿易額占全球的20%—25%。但之后,英國遭遇德國和美國的雙重挑戰(zhàn),開始走下坡路。19世紀70年代初德國實現統一后,走上工業(yè)立國的道路。1860年到1913年,德國占全球制造業(yè)的份額從4.8%猛升到14.8%,超過了*主要競爭者英國。美國在19世紀*后30年崛起為經濟巨人,國民生產總值在19世紀70年代早期超過英國,1916年超過整個大英帝國的總和。從1890年到1914年,美國的快速發(fā)展使其能源消耗、鐵和鋼的產量都達到英國的3倍。二戰(zhàn)后初期,美國工業(yè)產量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以上,黃金儲備更是達到3/4。20世紀50—6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學發(fā)明出自美國。船堅炮利謂之大。歷史上的大國在鼎盛時期,無一例外都建立了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構成大國強健的“肌肉”,既可對內彰顯自信,更可對外“鎮(zhèn)壓”不平。16世紀,西班牙為保護其規(guī)模龐大的海上通途,建立了所向披靡的“無敵艦隊”,從而在歐洲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17世紀,崛起的荷蘭人靠著能戰(zhàn)能商的龐大艦隊成就了“海上馬車夫”的美譽。1588年,奮力一搏的英國人摧毀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標志著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二戰(zhàn)之后,依靠強大的軍隊和原子彈的巨大威懾,美國確立了自己的霸主之位。制度先進謂之大。先進的制度是對生產力的解放、效率的提升,其可迅速提升國家財富的積累能力,達到政通人和、激發(fā)潛力甚至是全民動員等效果,從而成為大國崛起的“東風”。如,葡萄牙是世界上**個動用國家力量為航海事業(yè)提供制度性規(guī)劃和保障的國家,從而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和海外殖民的開拓者。荷蘭不僅是歐洲**個資本主義國家,還開創(chuàng)性地建立了影響至今的金融市場,為其航海貿易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撐,昔日的“低地”成為歐洲的“榮耀之城”。英國在“光榮革命”后建立起歐洲**個“君主立憲制”國家,通過約束王權、保護新生資產階級利益,極大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誕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繁榮,為“日不落帝國”的鑄就打下了基礎。美國是全球**個采取“共和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對三權分立的真正實踐和國際體系的構建,成就了強大的美國。同樣,在落后農奴制的沙俄帝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蘇聯,是全球**個將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現實的國家,通過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迸發(fā)出巨大的活力并成長為全球兩個超級大國之一。思想引領謂之大。大國往往還為世界提供了先進的思想理念,這些理念為國家本身塑造了某種光環(huán)并成為符號式的象征,長久地抬升國家影響力,甚至是塑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性格,使之往自己希望的方向發(fā)展。如,法國啟蒙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及“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使其成為西方社會政治思潮的重要發(fā)源地。列寧評價道:“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庇岢龅摹白杂少Q易”觀念和建立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則促成了**波經濟全球化浪潮,“英國治下的和平”也為建立有序的國際體系邁出了探索的一步。一戰(zhàn)結束后,被歐洲列強長期視為“異類”的美國提出了旨在建立永久和平的“威爾遜宣言”。二戰(zhàn)后,基于自身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美國領導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體系,美式國家觀和世界觀成為許多國家效仿的對象,美國也因此鞏固了其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同樣,蘇聯率先進行的“共產主義”實驗,也極大影響了歐洲、亞洲和全球的政治實踐,深刻塑造了全球體系的發(fā)展。共享融合謂之大。大國之“大”,還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和崛起,通過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維護國際秩序的和平和穩(wěn)定。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帶領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鎊是當時的國際通行貨幣,英國壟斷著貨幣發(fā)行權、貿易結算權和金融交易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如果說,大英帝國一直是在自發(fā)而非自覺地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二戰(zhàn)后的美國則是更具有國際合作意識的超級大國。為了打破西方內部征戰(zhàn)不休的怪圈,美國基于其超強的經濟軍事力量,以提供安全承諾為交換,讓西方各國放棄傳統的地緣政治野心,接受美國擁有近乎壟斷的軍事力量。同時,美國支持開放的經濟秩序,允許其他國家參與競爭并取得成功。這個特殊體制運行了60余年,成功保衛(wèi)了西方世界的和平。當然,這個被美國稱為“自由民主秩序”的體制也有其明顯的缺陷,它對內雖確保了相對和平,但對外卻頻頻用兵,反而成為全球很多問題的制造者。總之,大國之所以謂之“大”,不僅是因為其擁有巨大的財富和令人畏懼的軍事力量,更因為它們擁有能帶來巨大成功的制度及先進觀念。它們的成功經驗是其他國家反復研究的對象;它們的經濟、政治、社會治理制度被其他國家競相效仿;它們是全球經濟的中心,前沿科技的領袖;它們是國際秩序的引領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兩種興衰觀大國地位并非永恒。幾百年來,大國無一例外地面對同樣的問題:如何保持自身的領先地位?如何避免被其他國家趕超,甚至被時代淘汰?歷史上,“興衰”一詞的含義不斷變化。在很長一段歲月中,大國興衰往往意味著帝國或王朝的勃興和消失。例如,盛極一時的古羅馬帝國于公元4世紀末一分為二,其中,西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于1453年崩塌; 13世紀,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一度建立了全球疆域*為遼闊的帝國,但很快便土崩瓦解、灰飛煙滅;軍力強盛且幅員遼闊的哈布斯堡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沙俄帝國也在一戰(zhàn)中分崩離析。同樣,在東方大陸,一個王朝覆滅后便永遠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繼起的新王朝又開啟了新的輪回。但是,歐洲近代自“民族國家”概念出現后,國家的興衰就逐漸成為一個相對概念。盡管國家在大國較量中有勝有負,在國運比拼中有起有落,但因國家的主體民族和疆域大致確定,國家的衰落不再表現為永久性覆滅,更多是國家實力排序的變化,甚至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反思和改革后,一些國家重新走上了復興之路。大國興衰是困擾西方和東方的永恒命題之一。但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歷史經驗,東西方對此問題的思考路徑迥然相異。內省自強的東方大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后,中華大地進入了以“大一統”為主要特征的歷史時期,周而復始地上演著中央王朝的興衰更替。在大部分歷史時期,中央王朝懷遠以德,形成了東方特有的朝貢體系。在這個相對封閉的體系中,中央王朝主要面臨兩類威脅,一種是來自帝國腹地的農民起義,另一種是來自周邊強大異族的侵略。但即便……
大國興衰與國家安全(修訂版) 作者簡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英文縮寫CICIR)是中國歷史悠久、研究領域寬泛、功能齊備的復合型國際戰(zhàn)略與安全問題研究及決策咨詢機構,研究領域覆蓋全球所有地區(qū)和重大戰(zhàn)略性、綜合性問題。其前身是1980年對外開放的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2003年更為現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現有研究、行政和輔助人員300余人,下設15個研究所、若干研究中心以及國際交流部、國際信息資料中心等部門。長期開展廣泛、深入、高端的國際學術交流,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主辦發(fā)行《現代國際關系》(中文核心期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國際研究參考》三本學術期刊,2015年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