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歷史與國家安全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4-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88
本類榜單:政治軍事銷量榜
中 圖 價:¥52.0(8.0折) 定價  ¥6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歷史與國家安全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9504229
  • 條形碼:9787519504229 ; 978-7-5195-0422-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與國家安全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立足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統(tǒng)治模式、政策得失、所處內(nèi)外環(huán)境等視角,從秦朝二世而亡,到"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明朝滅亡啟示錄,通過一些歷史片段、歷史故事,總結(jié)歷史上的成功經(jīng)驗和慘痛教訓,探索王明興衰成敗、更迭消亡的規(guī)律,希冀為當今人們提供一些歷史啟迪,進而使人們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自覺意識和總體意識。

歷史與國家安全 目錄

**章 歷史:今時與往昔的對話 001

風雪來歸豈是十三人 007
王導之問與亂世之苦 013
高宗的謀國之道 017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023


第二章 罔顧民生的短命秦朝 027

郡縣之成,功在千秋 035
“四海之內(nèi)皆工地” 039
秦法“繁如秋荼,密如凝脂” 045
扶蘇之死與政權(quán)轉(zhuǎn)型之敗 048


第三章 靠軍事力量維系的大漢王朝 055

鑿空之旅:以軍事為目的的外交使團 061
李廣難封:說明什么? 067
昭君出塞:以政治聯(lián)姻化解武力征伐 071
“大樹將軍”:一個開國武將的別樣
命運 077


第四章 中央權(quán)威跌宕起伏下的唐朝運勢 087

盟軍不炸京都與大唐魅力 093
李唐王室為何要爭“天下**姓” 096
燕云十六州之失禍起藩鎮(zhèn) 101
從貴妃之死到“受制于家奴” 108


第五章 富足卻不能打的宋朝 117

宋朝有多富? 121
澶淵之盟:以妥協(xié)求茍安 126
靖康之恥:茍安之后是亡國 130
富國更要強軍 134


第六章 經(jīng)濟危機摧垮的大元帝國 141

短暫輝煌 145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153
發(fā)行紙幣埋下隱患 160
元朝覆亡的“多米諾效應(yīng)” 163
壓垮駱駝的*后一根稻草 171


第七章 中西大分流與明朝的衰敗 175

李約瑟之問 179
“海禁”中的鄭和下西洋 184
澳門,西方殖民中國的先聲 189
“國本之爭”,何為國本? 198


第八章 千年變局下的清王朝 203

兩個世界的碰撞 207
落后就會挨打 211
GDP世界老大的隕落 220
不徹底的改革 224


后語 231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235
剛?cè)嵯酀,文治武? 237
數(shù)目字與精細化管理 240
落后挨打與千年變局 244
結(jié)語 246

展開全部

歷史與國家安全 節(jié)選

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歷史就是這樣神秘而美麗。歷史的關(guān)口總是那樣的偶然,而又決然。然而時間過去,縱然“宮闕萬間”“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一切又*終都歸于黃土!拔覀冎挥幸援斚碌难酃饪创^去,才能理解過去”。國際關(guān)系學科的奠基人之一,英國歷史學家卡爾以《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guān)系研究導論》名世。作為一名沒有歷史學學位,而是在外交實踐中探究歷史奧秘的大歷史學家,卡爾長期深深思考歷史的因果關(guān)系及其預(yù)見性意義、歷史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歷史與進步的關(guān)系、歷史與科學和道德的關(guān)系等一系列深刻的歷史哲學問題。歸根到底,究竟什么是歷史?在史料、史實的基礎(chǔ)上,我們究竟應(yīng)該如何看待歷史,讓它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歷史)不是對這一時期事件詳盡記錄的敘述,而是分析那些形成發(fā)展主要線索的事件”!皻v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進程,或稱之為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的對話,不是一場抽象的、孤立的個人之間的對話,而是今日社會與昨日社會之間的對話”。誠如斯言!歷史,就是今日社會與昨日社會之間的對話。伏爾泰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也即一切過往的歷史,都要聯(lián)系當下去理解。研究歷史,并不企圖重建或再現(xiàn)歷史,而是“以史為鑒”“得知興替”,要從歷史中把握規(guī)律性、獲得預(yù)見性,進而指導人們正確地觀察、思考和處理當前的問題。正是由于對當下和未來的強烈關(guān)切,人類才不停地回眸既往,正所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在國家安全領(lǐng)域,這樣的歷史觀也至為重要。本書所闡述的“歷史與國家安全”,就是這種今日與昨日對話的歷史。而這場對話的主題,就是“國家安全”。探討國家安全有很多維度,而歷史必然是其中*重要的維度之一。因為國家自產(chǎn)生以來,就是社會的*高組織形式。無論在任何時期,國家安全,都是當時時代與社會*重要的政治命題,也就是“*高政治”。因此,以歷史的視野回眸國家安全,恰是以歷史的經(jīng)驗展望國家安全的*佳途徑。風雪來歸豈是十三人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國家安全也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國家安全,從古至今,都必須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作為國家安全的基礎(chǔ)性力量。“上下同欲者勝”,就是這樣一條歷史的鐵律!懊裥氖菄野踩*終基礎(chǔ)”,將盡可能多的人統(tǒng)一到國家安全的戰(zhàn)線上來、成為堅不可摧的國家安全維護者和支持者,是構(gòu)筑國家安全鋼鐵長城的根本保障。兩千年前的一個早春三月,西北邊關(guān)依舊是“瀚海闌干百丈冰”的逼人寒冬。就在“春風不度”的玉門關(guān)城樓下,那一天頗不尋常。13個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已經(jīng)奄奄一息,蹣跚叩門。這一聲叩門,不僅傳遍大漢天下,更傳徹古今。這13個人中,僅有4人留下了名字,其余9人縱然彪炳史冊,也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他們是流逝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片普通落葉,年年如是,歲歲如昔。要說普通,他們卻做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公元74年,東漢完成了征伐伊吾、車師的大規(guī)模作戰(zhàn),重設(shè)西域都護府。留名史冊的耿恭,率區(qū)區(qū)數(shù)百人,布防天山北麓的石頭城疏勒(今新疆奇臺縣),扼守天山南北通道。次年7月,匈奴就將疏勒城死死圍困,并將深澗的水源截斷,逼耿恭投降。此時戰(zhàn)局卻發(fā)生劇變,不僅近處互為犄角的友軍據(jù)點已被拔除,連西域都護府都被“攻歿”。*嚴重的問題出在政治*高層,那一年漢顯宗去世了,朝廷已無心力經(jīng)略西域諸國。焉耆、龜茲、車師全部倒向匈奴,孤懸天山北麓的耿恭一部數(shù)百人,可謂四周皆敵國、叫天天不應(yīng)了。整個西域,出玉門關(guān)以外,大漢天下就剩下遠隔天山、被斷水圍困的疏勒城以及城中這區(qū)區(qū)幾百人了。而這個疏勒城,離大漢西部疆域的極限—玉門關(guān),有足足1800里之遙。震撼人心之處在于,即使如此,這數(shù)百人上下同心,毫不放棄!皵(shù)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生牛皮制成的鎧甲與弩弦無疑是戰(zhàn)士的第二生命,為了稍填肚子,都顧不得了,可見已到*后關(guān)頭。這一守就是將近一年。匈奴勸降條件優(yōu)厚:“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惫⒐s更為決絕,斷掉了所有生路,“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在城頭上烤肉,還是來使之肉,這就是傳唱千古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所謂危難,真正難在朝堂之上。新君漢章帝劉剛一繼位,擺在面前的就是西域邊疆來的救急之報。然而這是一份當年3月的急報,此時已是10月了。司空第五倫(復(fù)姓第五名倫)明確提出,為救這幾百人大動干戈不值得。新帝登基百廢待興,到處都要花錢,不可勞師遠征。但司徒鮑昱說了一段震鑠古今的名言: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nèi)則傷死難之臣。誠令權(quán)時后無邊事可也,匈奴如復(fù)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又二部兵人裁各數(shù)十,匈奴圍之,歷旬不下,是其寡弱盡力之效也?闪疃鼗汀⒕迫馗鲗⒕T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極之兵,必不敢當,四十日間,足還入塞。鮑昱的這段話可謂點睛之筆。國家安全,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話。第五倫所講并無私情。國家正在困難之時,勞師遠征、耗費頗糜,只為區(qū)區(qū)幾百人?疏勒離大漢王朝*近的軍事?lián)c玉門、敦煌、酒泉的距離,都超過1800里。況且這幾百人是死是活尚且不知。拿著這封半年前的求救信,誰也不知道西域現(xiàn)在是什么情況,百余人對兩萬人,帝國的軍隊還存在嗎?冒然派軍隊增援,沒有城堡的依托,很容易被風馳電掣的匈奴騎兵消滅,更何況已經(jīng)是冬天了,惡劣的氣候、遙遠的路途、后勤的艱難,不堪想象。的確,這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的理性考量。然而,鮑昱所爭辯的卻是謀國之論。國家置將士于如此艱險之地,如國家拋棄他們,等于縱容外敵的殘暴,而且會讓死難之臣傷心。進一步講,將來邊疆無事也罷,若匈奴一旦再犯,那么還可以指望誰為國家而死?于是,漢帝國發(fā)起了一次捍衛(wèi)人心、捍衛(wèi)尊嚴、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長征。公元76年,漢軍7000人,從張掖、酒泉、敦煌出發(fā)馳援疏勒。然而一切并不順利,寒冬的西域、四周的敵國,7000人的漢軍艱難馳援。援軍到達天山南麓的柳中城時,發(fā)現(xiàn)當?shù)貪h軍已經(jīng)全軍覆沒。這時,是否翻越天山,冒險犯難前去疏勒,又成為前線將領(lǐng)的難題。根據(jù)形勢判斷,柳中既已淪陷,疏勒必然早已不保。況且疏勒城遠隔天山、山高路遠,時值寒冬、氣候惡劣,如若孤軍深入,恐陷全軍于危難。然而,在一位耿恭部下的堅持下,漢軍分兵2000人前去疏勒。可以說,這已是搏命的賭注。2000人翻越天山,“遇大雪丈余,軍僅能至”。歷盡危難,終于勉強到達,可謂艱險之至。當援軍到達疏勒城下,“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可見,疏勒城仍在高度戒備。然而這時的疏勒城,僅僅剩下了漢軍將士26人。“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zhàn)且行。吏士素饑困,發(fā)疏勒時尚有26人,隨路死沒,3月至玉門,唯余13人。”讀來令人頗為心碎,然而又更感心靈激蕩。歷史浩浩湯湯,從未停歇。戍邊的將士何止千萬,卻沒有留下幾個名字。但是這13個人卻以頑強的個人意志,在國家總體決策的支持下,共同譜寫了大漢王朝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絢麗華章。從決策的角度說,國家危難之際的決策總是那么難,對于不同層級的每一位決策者都無比艱難。是進是退,往往使人不得取舍。從國家*高決策層來說,陷7000人于危難,去救一座空城,恐怕必然危害國家安全。因為如若全軍覆沒,經(jīng)此一役,本就空虛的西部邊防將被進一步掏空,西域形勢將進一步惡化,恐怕河西走廊也將不保。況且,國家尚有諸多事務(wù),勞師遠征,必然不利于國家休養(yǎng)生息。然而,安全的*終基礎(chǔ)在于人心。這一遠征,贏得的并不是13名將士,而是政治安全、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長遠國家利益,尤其是夯實了以民為本的人心之基。與此同時,不同層級的決策,都關(guān)乎國家安全。耿恭所部在堅守的每一個時刻,都有無數(shù)放棄的理由。他們并沒有任何待援的可靠信息,所憑僅是信仰與信念!耙曀篮鋈鐨w”,就是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個人追求;相信“大漢必不棄我”,就是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共同精神信仰與價值體系。西出玉門、孤軍深入的7000人軍團將領(lǐng),也面臨艱難抉擇。抵達死城柳中后是進、是留、是退,還是分兵前出,都關(guān)乎7000人的生死!吧舷峦邉佟,《后漢書》濃墨重彩記錄下的這13個普通人的故事,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上自*高決策層,到?jīng)Q策執(zhí)行層,再到基層個體的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信念與成功決策。寫入史書的歷史只是時代的一部分縮影,它只記述了史家眼中的歷史。無論是左丘明還是司馬遷,沒有人會去記述底層無名者的日常生活、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無論是班固還是司馬光,記錄的歷史永遠是鮮衣怒馬的社會上層受教育群體的歷史,他們因為史家的垂青而得以青史留名、傳之千古;即使有幸寫入歷史,還有諸多春秋筆法,厚此薄彼可能出于階層、群體和價值觀的認同,或者也會因為視野、經(jīng)歷和偶然造成。然而,“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卻獨樹一幟,從今天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看來更加彌足珍貴。因為這段歷史與一般的朝堂歷史頗為不同,卻是不多見的以無名小人物的記述,展現(xiàn)宏大歷史敘事,呈現(xiàn)家國情懷的美妙史詩。尤其是這個故事將個人精神、國家意志與國家安全緊密融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震爍古今的瑰麗畫卷,在歷史的回響中反復(fù)回蕩著這曲維護國家安全的雄歌。歷史的啟示無比昭彰。今天的世界仍在經(jīng)歷兩千年前的一幕。維護國家安全是每一個淹沒在歷史中的微末個體的共同信仰,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也許兩千年后的人,不會記錄今天14億中國人中的大多數(shù)名字,但是這個時代中華民族上下一心維護國家安全、走向民族復(fù)興的偉大篇章,一定會被永久銘記。王導之問與亂世之苦國家安全必須依靠人民,國家安全的根本目的與意義,也正是為人民謀幸福。簡言之,國家安全就是為了人民。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無安全何談個人。從歷史的大視野觀察,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對于每個人來說,國家安全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詞匯,而是真真切切牽涉?zhèn)人、家庭、宗族和民族的深刻命題?梢哉f,從歷史來看,沒有國家安全就一無所有。中國歷史是一部王朝興衰史,在這部歷史中,尤其悲情的就是亂世。沒有國家安全的時代是文明的黑暗時代,更是時代中每個生命的悲劇時代。歷史并不只是宏大敘事,其背后是時代中每個個人的命運匯聚。正因如此,維護國家安全也必然是身處時代中每一個個體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妒勒f新語》記載了東晉名相王導的一段名言: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喪國南遷、偏安一隅的士大夫們在美景之下,尚且無不懷念故土、觸景生悲,可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王丞相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勉勵士人“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王導之問始于西晉朝廷“衣冠南渡”后的東晉王朝。西晉維持統(tǒng)一30多年,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五胡亂華”近300年。此間中國大部遍經(jīng)流離戰(zhàn)亂,胡人肆虐,“屠城掠地千里”,史稱“永嘉之亂”“中原陸沉”。到隋初時,中國人口僅剩下三成多。而在史書之外、貴族之下,平民百姓之于亂世,恐怕連美景也不得見,只有在命運的洪波里自生自滅。亂世的一大表征,就是人口的銳減。中國歷史上從秦起,就有人口編冊統(tǒng)計。而人口數(shù)量的變動,*能體現(xiàn)一個時代的繁榮與離亂,更緊密關(guān)系到當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體的福祉與生存。復(fù)旦大學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可以說是研究歷史上歷次大亂災(zāi)難程度的權(quán)威作品。根據(jù)該書研究,西漢末年與新莽大亂,人口從6000萬降至3500萬;東漢末年大亂,人口再從6000萬降至2300萬;隋唐之際大亂,人口從6000萬降至2500萬;安史之亂后以訖五代,戰(zhàn)禍連綿,人口從7000萬降至北宋初年的3540萬;宋元之際大亂,中國(指宋遼金夏之地總計)人口從1.45億降至7500萬;元明之際,人口從9000萬降至7160萬;明末大亂,人口從近2億降至1.5億,清初順治至康熙初的戰(zhàn)爭損失約2000萬。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心的清末咸、同大亂,人口由4.36億降至3.64億。據(jù)此統(tǒng)計,元以前,每次“改朝換代”,人口通常要減少一半,甚至60%以上。元以后至清末,每次大亂人口減少1/4到1/5。但是正如《中國人口史》所說,這種人口銳減比例的下降其實是因為元以后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了,分布廣了,而且出現(xiàn)了多個人口稠密中心,大亂不可能席卷所有這些地方。但在大亂涉及的地方,人口損失的比例與元以前相比并沒有減小,而整個大亂造成的人口減少絕對數(shù)甚至遠比前一階段更大。國無寧日之時,*苦是百姓。上述冷冰冰的數(shù)字,實際上是駭人的慘劇。人口銳減五成,也就是每一個家庭,平均有一半以上的人消亡;钕聛砗纹洳灰祝菜闶恰熬潘酪簧绷。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大亂,米價由漢文帝時期的每石數(shù)十錢漲到二千錢,*后竟然高達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zāi)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xiāng)、“煮木為酪”,人相食的慘劇史不絕書。漢樂府《東門行》記載了這樣的人間悲劇:“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 & &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fā)時下難久居!眰}中無米、架上無衣,一家老小只得坐以待斃。這樣的時候,已經(jīng)不再是承平之時,如此危難時刻,晚一分拔劍而去,全家都少一份活下來的希望。待到白發(fā)之時,更要如何得活?亂世,就是這樣把一家良人硬是逼上為非作歹之路。這樣的日子實際上在歷史上還算是好的。很快,東漢末年又發(fā)生了更嚴重的黃巾之亂與軍閥戰(zhàn)爭,曹操詩中講,“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很多地方變成無人區(qū)。有說法指出,東漢末年的亂世讓在世人口銳減了6/7。生于亂世,何其悲情。更不必提所謂“十室九空”“赤野千里”“餓殍遍地”,這樣的悲辭不勝枚舉。再極端的情況,就不得不提“人相食”或者“易子相食”的人間慘劇了。僅據(jù)二十五史統(tǒng)計,中國歷史上共有403起人相食的記載,這些慘劇大多發(fā)生在亂世。國家無安全,人民就陷入水火,“萬物為芻狗”。如此說來,國家安全何其重要。沒有國家安全的民族是流離的民族,沒有國家安全的人民是凄慘的人民,沒有國家安全的每一個人都難有未來。維護國家安全,必然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責任,也是每一個國民的共同責任。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一條鐵律都不會發(fā)生絲毫改變。 高宗的謀國之道國家安全,在于平衡,也在于取舍。這也恰是總體國家安全的一個側(cè)面,既要綜合亦要周全,方為總體。年長劉邦3歲的秦始皇嬴政,從39歲一統(tǒng)天下到50歲病逝于巡游途中,他怎么也想不到,取代他的竟然是沛縣的小小泗水亭長劉邦。但是與楚霸王項羽相比,劉邦確實是個無比清醒的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公元前202年,項羽垓下殞命,楚漢相爭宣告終結(jié)。是年2月28日,劉邦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而早在榮登大位、面南稱孤之前,劉邦已經(jīng)分封了七位異姓王,其中就包括韓信。這件事今天聽來似乎并無異常,然而“封王”對于那個時代的人們而言,卻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因為“封王”就意味著秦朝推行的“郡縣制”宣告終結(jié),始皇帝打造的“車同軌、書同文”,馬放南山、鑄劍為犁的短暫時代終結(jié)了。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近30年的短暫“大一統(tǒng)”時代就要畫上句號,周朝“分封建國”的時代又回來了!胺址饨▏本褪恰胺饨ā倍值挠蓙恚覀冇眠@個詞來歸納中國近五千年的歷史,可見其生命力。而“分封建國”用今天的政治學語言來說,就是“邦聯(lián)制”。一些邦國雖然組成相對松散的邦聯(lián),卻各自獨立。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只是各國共同擁戴一個天子,天子并不能在邦國中行使治權(quán)。更極端的是,如果“天子無道”或是羸弱,自然會出現(xiàn)春秋五霸或是戰(zhàn)國七雄。顯然,這也是秦始皇維護國家安全首先革除的弊端,即消滅邦國、集權(quán)中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霹靂意志和雷霆手段維護帝國的政治安全和政權(quán)安全。正如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所說:“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彪y道劉邦不懂這個道理嗎?或者張良、蕭何等諸賢都不懂這樣的道理嗎?都不知道分封諸王的弊病嗎?顯然不是。劉邦是郡縣制的堅定推行者。暗度陳倉取得漢中秦地之后,便即刻廢分封設(shè)郡縣,更何況一統(tǒng)天下之后?分封諸王,只是無奈之舉。取天下,只能先以邦聯(lián)立足。韓信勢大,不許予王,如何贏得楚漢之爭?徐圖后計,方是良策。一俟帝國初立,劉邦便迅速著手剪除異姓王,于是出現(xiàn)了韓信“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之論。然而削藩何其困難?中央與地方的關(guān)系一直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命題!肮耪咧T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以法割削之,則逆節(jié)萌起!保ā顿Y治通鑒卷第十八·漢紀十》)劉邦之后,直到“屈賈誼于長沙”之時,溫潤而睿智的漢文帝在嘗試削弱同姓王勢力而以失敗告終之時,才體會到他的父親在謀定王朝之初的各種苦衷。繼任者漢景帝卻未能領(lǐng)會其中奧義,操之過急,以致七王之亂、憾失晁錯。而這一國策,直到漢武帝之時,才以“推恩令”的方式實現(xiàn)。“今諸侯子弟或十數(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保ā顿Y治通鑒卷第十八·漢紀十》)然而此時,已是劉邦之后的漢朝第七位皇帝任上了。大漢如是,盛唐亦然。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開始率領(lǐng)李唐王朝向稱雄天下的時代邁進。此時,唐朝*大的敵人東突厥已經(jīng)滅亡,帝國生存已經(jīng)無虞。留在李世民案頭的兩件大事無疑是“與民生息、恢復(fù)經(jīng)濟”和“收服小邦、安定邊疆”。這兩件事既相互矛盾,又相輔相成。興兵則勞民,不興兵則國不寧。用今天的語境來解釋,就是先抓國土安全、國際安全,還是先抓經(jīng)濟安全、社會安全,是先謀發(fā)展,還是先保安全。自然,休養(yǎng)生息已迫在眉睫,因為李世民接手的天下,是經(jīng)歷了“五胡亂華”的數(shù)百年和短暫的隋朝一統(tǒng)之后再次大亂的天下,已是民生凋敝、百業(yè)困頓。然而,李世民的難題,還不止于這兩道。在維護國土安全、國際安全的命題下,李世民還面臨著初唐*突出的國家安全兩難——征吐谷渾還是征高句麗,也就是面臨東西兩線作戰(zhàn)的難題。吐谷渾不僅不像黨項等國那樣迅速內(nèi)附,還屢屢犯邊、劫掠涼州,甚至扣留唐使、毫無悔意。同時,高句麗“懼伐其國”,在其北境修筑“千里長城”,此后更是斷絕朝貢。《資治通鑒》記載了唐朝遣赴高句麗的使臣,在高句麗見到許多“京觀”(征軍亡尸之堆)以及滯留當?shù)氐乃宄勘,也就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遺人。“往往見中國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于高麗,高麗妻以游女,與高麗錯居,殆將半矣! & &咸涕泣相告。數(shù)日后,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蓖佑诋悋,異國屢屢不臣,不有所作為,損傷的是帝國的戰(zhàn)略信譽,人心如何得歸、藩國如何得歸。然而,李世民卻說了一段頗為無奈的話: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fā)卒數(shù)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但山東州縣瘵未復(fù),吾不欲勞之耳!大唐王朝的無奈,又豈是“吾不欲勞之耳”區(qū)區(qū)幾字可以道盡的。同時,“取之不難”幾個字說起來可真真是咬牙切齒,“打脫牙和血吞”。要知道隋朝之亡便亡在屢征高句麗而不得,“詔復(fù)征天下兵,百道俱進”“雖復(fù)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fā)”,進而“僭偽交侵,盜賊充斥”“人相啖食,十而四五”“死人如積,不可勝計”,*終國破人亡。殷鑒不遠,李世民豈不清清楚楚。此后,高句麗屢屢跨過紅線,不上表、不稱臣、不朝貢,顯然已經(jīng)一再沖擊大唐王朝的天下體系,為其他藩邦做了愈發(fā)不好的表率。長此以往,天朝有損。然而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說:“因喪乘亂取之,雖得之不貴。且山東凋敝,吾未忍言用兵也。”“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未聞一二百戍兵能威絕域者也!崩钍烂裾娴恼J為不可用兵以懾服遠人嗎?當然不是。與此同期,唐太宗卻在西線用雄兵征服遠人。李靖率兵十萬,征伐吐谷渾。事后,又派遣開國名將侯君集幫助吐谷渾穩(wěn)定局勢。此后,唐軍一直大舉集結(jié)西域。征伐高句麗*終成了李世民的遺恨,直到唐高宗時,第三次征伐才終結(jié)了高……

歷史與國家安全 作者簡介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院(英文縮寫CICIR)是中國歷史悠久、研究領(lǐng)域?qū)挿、功能齊備的復(fù)合型國際戰(zhàn)略與安全問題研究及決策咨詢機構(gòu),研究領(lǐng)域覆蓋全球所有地區(qū)和重大戰(zhàn)略性、綜合性問題。其前身是1980年對外開放的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所,2003年更為現(xiàn)名。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研究院現(xiàn)有研究、行政和輔助人員300余人,下設(shè)15個研究所、若干研究中心以及國際交流部、國際信息資料中心等部門。長期開展廣泛、深入、高端的國際學術(shù)交流,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主辦發(fā)行《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中文核心期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國際研究參考》三本學術(shù)期刊,2015年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shè)試點單位。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