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散文的氣質(zhì)

散文的氣質(zhì)

作者:孟繁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10-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66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中 圖 價:¥33.8(7.5折) 定價  ¥4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散文的氣質(zhì)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0222515
  • 條形碼:9787530222515 ; 978-7-5302-225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散文的氣質(zhì) 本書特色

文學批評家孟繁華散文評論集 十八位中國當代散文名家品鑒錄 散文的氣質(zhì)就是散文家的氣質(zhì) 謝冕丨王充閭丨張承志丨賈平凹丨韓少功丨李敬澤聯(lián)袂推薦散文是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也是一個長盛不衰的文體。它長幼咸宜,是普及程度較高的文體。但是,要寫好散文卻不是簡單的事情。特別是當代散文,雖然與古代散文有關(guān)系,但并不是古代散文簡單的延續(xù)。當代散文與現(xiàn)代散文一脈相承,它確實有這一文體的當代要求或當代性。在這一形式中“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體現(xiàn)得較為充分。在這個意義上,散文可能并不是一個“隨心所欲”的文體。 一一孟繁華

散文的氣質(zhì) 內(nèi)容簡介

《散文的氣質(zhì)》是文學批評家孟繁華有關(guān)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部評論集,評述了十八位中國當代散文名家的作品。散文是一個寫作者較為本真放松的文字,一片天機,從胸臆中發(fā)出,不偽飾,不造作。讀者讀其文,仿佛可以想見其人,欲稱其為師,欲與之為友,讀者與作者由此跨越文字的欄桿,突破時空的阻隔,在精神上達到高度的默契。本書以扎實的學術(shù)基礎(chǔ)、廣博的知識儲備、精準的專業(yè)眼光和敏銳的文體意識,對目前活躍在國*內(nèi)文壇,如謝冕、王充閭、張承志、賈平凹、韓少功、李敬澤等散文名家的創(chuàng)作,給予了充分而富有見地的評價。他們的創(chuàng)作代表了一個時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較高水準,而作者孟繁華的評價則是建立在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坐標系上的,高度和氣度兼?zhèn)。通過這部評論集,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和體會當下散文創(chuàng)作與散文家的氣質(zhì),以及散文研究和評論的重要變化。

散文的氣質(zhì) 目錄

001不僅僅是唯美的告白

——90年代散文隨筆中的謝冕

011美食亦文心

——讀謝冕先生散文集《覓食記》

017散文困境中的一座豐碑

——評王充閭的散文創(chuàng)作

039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性

——評王充閭的散文集《國粹:人文傳承書》

047在地緣與歷史的縱深處

——讀張承志的散文

064文人的情懷、趣味與文化信念

——賈平凹散文集《大翮扶風》序

075“逆行者”的聲音

——韓少功新世紀散文隨筆論要

111一種文體和兩幅筆墨

——李敬澤為我們帶來了什么

118思想之光與趣味之魅

——評南帆的散文創(chuàng)作

138深情和敬意:歷史的關(guān)切文學的再現(xiàn)

——評陳福民的歷史文化散文《北緯四十度》

159海德堡點燃的心靈焰火

——評張清華隨筆集《海德堡筆記》

170在路上:創(chuàng)造自我的行走美學

——評何向陽的散文創(chuàng)作

198語詞的俠客眾生的情人

——評周曉楓的散文新著《幻獸之吻》

209黃鐘大呂寫春秋

——評李舫的散文

217他有高貴的文化血統(tǒng)

——評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

222在精神的云端擁抱生活

——評鮑爾吉·原野的散文《讓高貴與高貴相遇》

228泣血書和懺悔錄

——評彭學明的長篇散文《娘》

234書生意氣俠客夢

——評易洪斌散文集《凡圣之間》

240湖畔的散文家

——評蘇滄桑散文集《所有的安如磐石》《紙上》

254詞與物:構(gòu)建新的中國性

——評劉瓊的散文集《花間詞外》

展開全部

散文的氣質(zhì) 節(jié)選

在地緣與歷史的縱深處 ——讀張承志的散文在文學界,無論是熱鬧還是蕭條,張承志總是一個不斷被提及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在中國幾近唯一。張承志之所以一直被一些人關(guān)注,是因為在這個時代他重要無比,他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存在和參照。他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只能用“重大”來評價。這樣的表達顯然過于空洞,幾乎等于沒說。事實上,許多批評家都試圖接近他,*后幾乎都難以如愿。于是,他被稱為“張承志難題”。這個難題,*終還是對話關(guān)系的艱難——我們與張承志的文化認同、知識背景、個人稟賦、思想能力以及情懷、才華等,都難以構(gòu)成對等的關(guān)系。我們的困窘可想而知。因此,我只能避難就易,具體地評價他幾篇著名的散文!断呐_之戀》,是一篇寫于二十多年前、發(fā)表距今也已十年的散文。一篇已經(jīng)過去十年二十年的散文,還一再被提起,它的魅力或價值已被證實。我們知道,張承志是一位不斷行走的作家,他走過世界許多地方。而中亞腹地,則是他沉迷甚至沉醉的所在。他一次次地走向那里,也一次次地書寫那里,只為那里別樣的風光和別樣的人們。《夏臺之戀》寫的是夏臺,這個地方我們一無所知。在張承志眼里,這里的自然風光,“組成了天山北麓*美麗的一條風景線”,它是世界*美的地方;而歷史上,這里是一條著名通道的起點。而這條冰嶺古道卻“沒有被聰明的知識分子們留意”。然而,張承志熱愛、迷戀夏臺,更重要的還不是它的自然風光和悠長歷史,而是他看到和感受到的夏臺人們的生活和日子。這里會聚了東干人、俄羅斯人、烏茲別克人和塔塔爾人等不同族群。在他有限的接觸中,他揮之難去的是這樣一些人和場景—— 女孩子娜嘉15歲就通曉五種語言!皠(chuàng)造她的是夏臺的小小社會,和平的,多族屬多語言多文化的、美好的夏臺社會! 然后是震撼和征服他的夏臺的歌聲,那是哈薩克人的歌聲:“歌者凝視著松林中穿過的風,凝視著這天山牧場、這家鄉(xiāng)、這銀發(fā)的老母親和氈房正中的紅紅篝火;或者,心里想著難以對她啟齒的美女。然后他激動了,訴說起來! 還有那個丈夫是柯爾克孜人的女人家,天山上下了大雨時,張承志被淋得濕透,落湯雞一般從工地跑進她家時,她迎著喊道:“我的孩子! 當然,還有雷班長建造的一個半地穴的地窩子。他將他的地窩子挖成了單元住宅。這對生活該有多么熱愛才會激發(fā)出如此的才華和匠心。這就是夏臺。面對夏臺的生活和日子,張承志由衷地贊美道:“夏臺的美好,夏臺的安寧,夏臺的和平,不知為什么使人感傷,似乎真有一種無形的巨大神力創(chuàng)造了如此動人的和平,如此美好的夏臺。她太美好了,以致人不能不擔心,當力量移變時她會不會被破壞和被侵犯。”創(chuàng)造美好的事物不易,但要毀壞它也許就是瞬間的事情。就在那時——在南部斯拉夫,在亞洲和非洲,只因族別不同人們就在相互殘殺。西方導演了一切然后又在布施和平。我命定不能以享受美而告退下陣。我只能一次次拿起筆來,為了我深愛的母國,更為了我追求的正義。夏臺形式一刻刻地在我的思想中清晰起來,使我開始意識到:它遠遠不僅是一個美麗的小地方,它的形式是人們必須遵守的生存的準則。張承志迷戀和贊美的夏臺,就在于它的安寧、和平、豐富和情義。因此,他寫的夏臺,不是一個觀光客、一個旅人的見聞記,不是為了游記的散文。他身在夏臺,而目光所及幾乎遍及世界。他要捍衛(wèi)和贊美夏臺,就是在捍衛(wèi)和贊美人類生存的準則。 《冰山之父》,當然也是張承志的散文名篇。文章寫于1995年10月。那個時節(jié),中國思想界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空前大裂變,激烈的論爭曠日持久!皟砷g余一卒,荷戟獨彷徨”是那時張承志心境的一個方面。作為爭論一方的代表性人物,張承志對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和日下的世風,做了沒有商量的批判,當然他也滿身箭羽。然后,他踏上長途向大山投奔。“大自然,以前是向往和憧憬的對象,但今天是逃難的去處。遠在圍攻還沒有興起時,我就決定:夏天之前,一定要竭力接近雄大的山脈,找到牧人和自然還有清冽的空氣,度過這個思想的閏八月。”于是他連續(xù)探訪了祁連山、天山和帕米爾的冰山。 對風景的認同是一種政治。風景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純物質(zhì)形態(tài)的存在,也不只是一種自然景觀或者傳達空間存在的視覺對象;因此,風景在這個意義上也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美學問題。人是主體,風景的選擇與個人的文化、身份、趣味、權(quán)力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guān)。對風景的體認、想象和書寫過程,一定有選擇者鮮明的思想文化印痕。于是,自然風景此時便成為一種表達某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訴求的象征符號或媒介。如果是這樣的話,張承志在1995年選擇游歷三座大山,顯然意味深長。那時,他曾給友人的信中說:“正如你所說,右的大潮尚在澎湃,左的投機已經(jīng)開始。這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毫無恥的觀念的中國智識階級。不過我更覺得與之區(qū)別的必要。作家中具備區(qū)別和分庭抗禮能力的人并沒有幾個,你應當站出來,得更靠前一些!睆埑兄灸菚r就站在思想論爭的*前沿。他所批判的那些事物或思想,在今天終于愈演愈烈以致釀成大害。 張承志游歷了這三座大山。特別是他到帕米爾看到冰山時:“高原之頂?shù)娜f仞冰雪,會強大地改變?nèi)说男那!倍藭r他應該是心情大好。但我注意到,他看到這些高山冰川時,并沒有大段的抒情。面對這些景物,他那如鐵的文風應該是恰逢其時。但他沒有。我們看到的動情之處,還是他筆下樸實無華的少數(shù)民族邊民。他們是裕固人、東干人和塔吉克人。這些長久生活在高山冰川的人們不僅美麗,更是堅忍。他們?nèi)淌艿氖潜扔文粮羷诘耐纯,牢牢抓住的卻是驕傲與美貌。我還注意到,在去塔合曼鄉(xiāng)的路上,文章中有這樣一段——一路藏著的任性突然按捺不住。過來的每一步,都像進入帕米爾的山嶺,被灼烤得碎裂焦旱。水沖來時,巖石的山一片片翻倒下來,坍塌如瀉。我們表情平靜,我們?nèi)淌苁ⅰK麄儼贌o禁忌,我們緘口不言。迎著過于巨大的命題,人會漸漸學會平和,為歧視而害羞,為壓迫而嘆息。在遭逢危機時,連孩子氣的弟弟都成熟了。不僅如此,在誘騙和蓄意的圍逼中,我們竭盡全力,為著古代的情義,掩護頹垮的文明。我們走遍了西域,在一個個異族的部落里學習尋覓,遠遠地避開了自己。我們沖進東川,在孤單的逝者身邊,為母親和孩子、為女人和親人、為自己和大家,念完了辛酸的章節(jié)。我們分手在烏魯木齊,兄弟幾乎流淚。小伙子們居然會那么眷戀,但我還是走了。就在這樣的窮途,就在這樣如同逃亡般的道路的終點,我看見了你,你的姓名就是啟示,MusutagAta,冰山之父。這段文字于張承志來說重要無比——張承志內(nèi)心的強大,就在于他不在乎流行觀念或知識分子的幾個關(guān)鍵詞。他見過廣袤的亞洲腹地,與黃土高原、河西走廊比較起來,文人的見識實在是過于短淺。而那廣袤無垠的冰山大川,恰如英雄——它會讓英雄情懷更遼遠、胸襟更闊大、眼光更深邃、擔當更勇武。但是,這段文字會讓我們領(lǐng)會張承志的另一面:他游歷冰山大川,他約見親如兄弟的邊民,也是為了讓內(nèi)心更柔軟,而不只是一味地戰(zhàn)斗。只有內(nèi)心柔軟的人才會知道為什么戰(zhàn)斗。 黃河在國人心里,已經(jīng)不只是一條河流,它被賦予的象征意義與母國同等重要。或者說,在一般的意義上說到黃河,就是在說祖國:黃河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因此,那些吟詠黃河的名篇詩句,在歌頌贊美黃河的同時,也是在吟誦自己的祖國: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等等,便是如此。甚至抗戰(zhàn)十四年唯一的藝術(shù)經(jīng)典也是《黃河大合唱》。 張承志是一個行走不止的作家,他不止一次寫到黃河:《北方的河》、《大河家》以及《大河三景》就是佐證。《北方的河》寫黃河給了他父親般的尊嚴和慈愛,他得到過它偉大力量的賜予,感受到黃河父親般的博大和寬廣,同時在黃河尋到了他的根;《大河家》寫他離國兩年之久,“從歸國那一瞬起便覺得它們在一聲聲呼喚。真是呼喚,聽不見卻感覺得到,在尚未立定腳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馬上去看望它們之前,該先在紙上與它們神交”。這是寫黃河嗎?當然,但那更是寫他對母國的思念。母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具體的。熱愛母國也不是一句空談,它總是與祖國的山河、故鄉(xiāng)、父母、親友等有關(guān)。 另一方面,游歷高山大河的經(jīng)驗,對一個作家的見識、胸懷、情操等有重要影響。同時那也是一種求知形式。此前,張承志總是在黃河上游游蕩,他迷戀甘青兩省兩岸的風光與風物。而《大河三景》則如黃河一路咆哮,進入了黃河中游地帶。這三景便是:壺口、龍門、三門峽。 寫壺口,詩文名句比比皆是。大多寫壺口的波瀾壯闊如獅河吼:煙霧迷蒙壺口邊,旋流洪波濤如山。張承志看到的卻是“裸露的河床石槽”。他看到了河槽,也看到了亙古時間,看到了那是荒漠水流的作品。重要的是他對黃河也“有了批判的感覺:它的水量竟如此之小!這么一點點水,究竟能有多少文化的耐力——從那一天起我開始若有所思”。這就是大作家的與眾不同。他看到的總是別人看不到的?吹烬堥T的風姿,他想到的是“無聲無息之間,胸中積蓄了大河的風姿,在處處津渡,到處都靜臥著我的堡壘戶”。在三門峽,他敢于正視的恰恰是它“半是干涸的苦相”。但是,這寫實的筆觸,沒有阻止拔地而起的萬丈思緒——“巨匠唯有在限制中創(chuàng)造。唯有處在持久的苦難里,才會得到含蓄的豐滿。黃河如一個文學大師,唯因環(huán)境險惡,才有名作連連,給后世留下闡釋的殘業(yè),暗自圓缺,如姣好的月色! 觀大河三景,如看其他名山大川一樣,張承志都是在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心智,他讓自己放浪于高山之巔大河兩岸,讓凌厲而浩蕩的山風、一瀉千里的滔滔河水寫入胸懷間。 對自己母國的由衷熱愛,這是張承志內(nèi)心的高貴所在。一個作家如果不愛自己的母國,如果一味講述個人的苦難或不平,便格局已定。如果是這樣的作品,我們會扭頭便走。 張承志的散文寫作,從地域的角度看,大多寫于中亞腹地——中國的大西北。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新疆、寧夏、甘肅、青海和內(nèi)蒙古。他很少寫到南方。1994年的端午節(jié),他終于完成了一篇與南方有關(guān)的散文,這就是《南國初訪》。一個北方人初到南國,巨大的地緣差異,映入眼簾的首先應該是風情風物。比如椰子林、相思樹,比如亭臺樓閣、鳥語花香等等;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也應該大多與風花雪月、才子佳人有關(guān)。但是,《南國初訪》沒有一行這樣的文字。這當然與作家的關(guān)懷有關(guān),與產(chǎn)生這篇作品的時代環(huán)境有關(guān)。它的開篇是這樣一段文字——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古怪的時代。 豪富和赤貧,饜足和餓死,腦滿腸肥和瘦骨嶙峋,艾滋病和饑饉,摩天樓和貧民窟——總之,一切對立和差別,正義和背義,都將在這個隆隆來臨的時代并立共存。 時代鞭撻著催人抉擇。所以開始心向南轉(zhuǎn),盼望去看大江大海,看近代的英烈故里。不僅如此,總覺得山雨欲來,已經(jīng)十分緊急,我該去看看南國,近代的人才及革命的故鄉(xiāng)。1994年,“人文精神大討論”剛剛展開不久,思想界的刀光劍影在混戰(zhàn)中隱約可見。張承志“心向南轉(zhuǎn)”為的是看大江大海英烈故里,為的是看南國“革命的故鄉(xiāng)”和“烈士美文”。 一個人書寫什么,表明他在關(guān)注什么。在海南通什民族博物館,他看到了一通古代伊斯蘭教徒的石刻墓碑,說明牌上注明著:唐代。這個文物普通人可能一閃而過,不會太過注意。但是,在張承志這里,他發(fā)現(xiàn)的是——“這是一件注解古代東西交通和海南島開發(fā)的大事!边@當然與他學習歷史的專業(yè)敏感有關(guān)。更重要的是,他疑慮“被物欲大潮裹挾著不問明日的海南人,他們愿意成為遙遠的唐宋先民的繼承人嗎?”因此,張承志對歷史的關(guān)注更是意在當下。 與海南和湖南有關(guān)的具體人物,他談到了海瑞和屈原。這當然是兩個非常不同的人物。海瑞“極其罕見的激烈血性,不是孔孟之道的文化可能孵化出來的。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雖然他的氣質(zhì)在中國的政治中幾乎絕無僅有”;而屈原“楚之貴族,他借楚俗而放歌,把一系列招魂典禮、國事民風都書刻入簡。即使生逢戰(zhàn)國,在流放中也有車騎女媭,巫祝隨童。他的自疏遠流,也許并不是那么苦。也許他只有內(nèi)心的極度苦楚”。但我們*終看到的,還是一個唯美主義者的決絕,那難道不是屈原的血性嗎!于是,在《南國初訪》里,我們沒有看到南國俏麗的風姿,當然也與風花雪月無關(guān)。但是,我們卻聽到了張承志心中關(guān)于南國的轟響,聽到了與海瑞、屈原有關(guān)的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久遠回聲。 張承志的散文從不同的角度閱讀,可以獲得不同的體會和評價。多年來,對張承志散文的評論大多集中在它的思想觀念或社會認知的價值層面,這固然很重要,甚至可以說,這也是張承志散文成就*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另一方面——張承志的思想和價值觀是通過什么形式表達出來的,作為文學作品,它文體形式的內(nèi)結(jié)構(gòu)是一種怎樣的形態(tài),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張承志從《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開始,作品一直回響著他的元記憶或元話語。他的與知青有關(guān)的小說,與青春有關(guān)的小說以及像這篇——《午夜的鞍子》等相近題材的散文,都明確無誤地標示著他的元記憶或元話語。所謂元記憶,就是人對自己客體記憶的認識和評價。簡單地說,元記憶就是人對自己的記憶過程的認知和控制。它的本質(zhì)是內(nèi)記憶,也就是對內(nèi)部記憶活動的記憶。元記憶是元話語的基礎(chǔ)。所謂元話語,是作家用語言*初表達或講述的內(nèi)容,是他一直堅持和不曾偏離的話語形式,并在這一形式中構(gòu)筑了他特殊的文體,負載了他持之以恒的思想和價值觀。因此,元話語不只是一個語言學的問題,對作家而言,也是其文體內(nèi)結(jié)構(gòu)的基本要素,是表明作家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傾向的語言資源。 張承志的散文,因其元記憶和元話語構(gòu)筑了一種全新的文體。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張承志是一個文體家。他將經(jīng)過選擇的個人經(jīng)驗和間接獲得的歷史知識,自然地鑲嵌于他對當下事物的表達中。通過他關(guān)注的經(jīng)驗和歷史,彰顯他的思想情感和價值立場。這獨特的文體形式,是他散文價值和文學性的一部分!段缫沟陌白印肪褪且黄@樣的散文。在北京令人心驚肉悸的夏夜,他想起了涼爽的草原——包括山巒、營地、一張張熟悉的臉、幾匹幾頭有名有姓的馬和牛,都因為思念太過——而不是像別人那樣忘得太凈——而蒙混如水,閃爍不定了。往事,連同自己那非常值得懷疑是否存在過的19歲,如今是真的遙遙地遠了。草原令人神清氣爽,不只因為那里的自然氣候。更重要的,那里是青春的見證,是作家思想情感萌芽的原鄉(xiāng)。一個馬鞍子,一個鑲銀的馬鞍子,他寫得極端耐心不厭其煩。這不是作家的瑣屑和啰唆,這樣的風格不屬于張承志。他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鞍子與馬有關(guān),與草原有關(guān),與騎手和額吉有關(guān),與草原那別樣的人群有關(guān)。于是,我們似乎又看到了張承志“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的元記憶和元話語。就在這平淡無奇的馬鞍子中,我們不僅理解了它與騎手重要無比的關(guān)系,同時也理解了作家情感深處那綿長不絕的午夜的懷念。 “絲綢之路”的命名,與德國地質(zhì)學家李希霍芬有關(guān)。19世紀末,他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mào)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命名很快被學界和大眾所接受并使用。在我們的印象里,絲綢之路是歐亞物流和文化交流的斑斕金橋——客棧酒肆商賈云集,馬幫駝隊絡繹不絕。多少世紀,帝國通過絲綢之路向世人夸耀著它的繁榮或霸主地位。于是,與絲綢之路相關(guān)的不僅是從事具體貿(mào)易的商人以及服務于商人的“第三產(chǎn)業(yè)”各色人等,同時還有帝王將相、美酒佳人以及金戈鐵馬血雨腥風。因此,絲綢之路的興衰史也可以理解為中國西域社會的發(fā)展史或演變史。有趣的是,在歷史的講述或演繹里,絲綢之路成為一個可供想象的無盡空間;同時,演繹也將西域古道塑造為一個撲朔迷離的神秘所在。 張承志是學歷史出身的作家,他常年徜徉流連于這個空間里。他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書寫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但是,恰恰相反,張承志放棄了思古之幽情,文字內(nèi)外浸透的是對歷史講述的參悟,是對歷史與敘事了然于心的洞若觀火。因此,他有意選擇了擱置歷史而面向現(xiàn)實。他說——道路、古跡、事實、人生,其實這四者必須循著一個合理的邏輯。古來謬論流傳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其實大謬大錯。秀才須出門,才知天下事,唯有兩腳沾上泥巴,或能知真實之一二。心懶足疾的酸書呆子,其實什么也不知道。但推開門戶撲面有風就夠了么?不,還要懷著一些分析的能力。再數(shù)一遍:道路、古跡、事實、人生。它們互證互疑,互作邏輯。面對一片土地如何講述,背后隱含的是講述者的價值觀和內(nèi)心關(guān)懷。這時,張承志想起了另外一個講述西域故事的人:“斯諾住在那莊子里的時候,他也是選擇了現(xiàn)實,放棄了歷史。否則——他若是對歷史感興趣,會聽到哲合忍耶的凄慘故事么。那個美國人對于今天的美國也是需要‘重譯’的,今天的美國人正在折磨伊拉克,還有誰為一支襤褸的農(nóng)民軍說話。”再回到命名“絲綢之路”的李;舴摇K谒闹髦,記述了北中國貧窮的現(xiàn)實,那里森林被毀、水土流失、氣候惡劣、交通不便。戰(zhàn)亂或叛亂為這塊土地帶來的是無盡的災難。作為杰出的學者,李;舴耶斎灰搽y免他的國家意志和立場。我相信張承志比李;舴腋私獗敝袊臀饔蚬诺。因此他才有可能*后說——“趁這歇息的時辰,我又由北向南地,把這條古道的上下仔細看了一遍。消失在天盡頭的烽火臺,蜿蜒在山谷處的羊腸道,村子,寺,焦焦的坡地,都沒有變。不管我是想著絲綢之道還是想著百姓生計,這天下都沒有變!敝灰驗楣怕芬琅f。原載《勵耘學刊》2017年第1期

散文的氣質(zhì) 作者簡介

孟繁華,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顧問。有《孟繁華文集》十卷和其他著作三十余部出版。曾獲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丁玲文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優(yōu)*秀理論文章獎等多個獎項。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