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大家小書:蘇辛詞說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墨繪
-
>
(精)中國人的稱呼(簽名鈐印本)
-
>
楓涇史話
-
>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jīng)》
橋下村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64292
- 條形碼:9787516664292 ; 978-7-5166-6429-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橋下村志 本書特色
橋下村地處甌江支流西溪下游橋下盆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永嘉縣西南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歷為西溪鄉(xiāng)、永安鄉(xiāng)、仙桂鄉(xiāng)、鐘山區(qū)、永臨區(qū)、橋下鎮(zhèn)政府駐地,是東甌文明、永嘉學派、溫州模式的發(fā)祥地之一,習稱“橋下街”“橋下關”“舊街”。改革開放以來,所在橋下鎮(zhèn)崛起成為中國教玩具之都、中國蘭花名鎮(zhèn)。
橋下村志 內(nèi)容簡介
本志記載了橋下村的自然環(huán)境、行政建置、人口姓氏、經(jīng)濟社會、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發(fā)展概況,共分村域篇、經(jīng)濟篇、文化篇、社會篇、藝文篇、人物篇等六篇二十一章;采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形式,卷首設序、概述、大事記,后綴附錄、編后記。
本志真實、系統(tǒng)地反映了橋下村改革發(fā)展的成就和經(jīng)驗,力求做到思想性、資料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突出時代特點。
橋下村志 目錄
大 事 記 ……………………………………………………………………………………………… 001
**篇 村 域
**章 自然環(huán)境…………………………………………………………………………………… 021
**節(jié) 村域概況……………………………………………………………………………… 021
第二節(jié) 航船之地……………………………………………………………………………… 025
第三節(jié) 自然資源……………………………………………………………………………… 030
第四節(jié) 自然災害……………………………………………………………………………… 033
第五節(jié) 西溪治理和村落變遷 …………………………………………………………………034
第二章 行政建置…………………………………………………………………………………… 037
**節(jié) 隸屬沿革……………………………………………………………………………… 037
第二節(jié) 區(qū)劃變遷……………………………………………………………………………… 040
第三節(jié) 政黨組織……………………………………………………………………………… 042
第四節(jié) 村社組織……………………………………………………………………………… 046
第三章 人口姓氏…………………………………………………………………………………… 050
**節(jié) 人 口………………………………………………………………………………… 050
第二節(jié) 主要姓氏……………………………………………………………………………… 051
第四章 歷代戰(zhàn)事…………………………………………………………………………………… 065
**節(jié) 北宋劉安禮抵御俞道安部…………………………………………………………………… 065
第二節(jié) 明中葉戚家軍抗倭 ………………………………………………………………………065
第三節(jié) 太平軍白承恩余部犯境………………………………………………………… 067
第四節(jié) 戚邦樂驅(qū)滅茶坑百友會………………………………………………………… 067
第五節(jié) 鐘山暴動和紅十三軍戰(zhàn)斗………………………………………………………… 068
第六節(jié) 抗日救亡活動與橋下伏擊戰(zhàn) …………………………………………………………070
第七節(jié) 剿匪戰(zhàn)斗和溫州和平解放 ………………………………………………………073
第八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參戰(zhàn)情況……………………………………………………… 077
第二篇 經(jīng) 濟
第五章 農(nóng) 業(yè)……………………………………………………………………………………… 081
**節(jié) 土地制度……………………………………………………………………………… 081
第二節(jié) 生產(chǎn)條件……………………………………………………………………………… 084
第三節(jié) 種 植………………………………………………………………………………… 090
第四節(jié) 養(yǎng) 殖………………………………………………………………………………… 094
第五節(jié) 病蟲害防治…………………………………………………………………………… 095
第六章 工商業(yè)……………………………………………………………………………………… 098
**節(jié) 百工農(nóng)商……………………………………………………………………………… 098
第二節(jié) 社隊企業(yè)……………………………………………………………………………… 103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工業(yè)……………………………………………………………………………… 105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商業(yè)……………………………………………………………………………… 110
第五節(jié) 金融機構……………………………………………………………………………… 111
第七章 居民生活…………………………………………………………………………………… 112
**節(jié) 服 飾………………………………………………………………………………… 112
第二節(jié) 食 飲………………………………………………………………………………… 114
第三節(jié) 居 住………………………………………………………………………………… 117
第四節(jié) 出 行………………………………………………………………………………… 118
第五節(jié) 游 樂………………………………………………………………………………… 121
第三篇 文 化
第八章 二劉文化…………………………………………………………………………………… 125
**節(jié) 二劉源流……………………………………………………………………………… 125
第二節(jié) 二劉思想……………………………………………………………………………… 128
第三節(jié) 二劉家學和荊溪學派…………………………………………………………… 131
第九章 文化古跡…………………………………………………………………………………… 136
**節(jié) 文物遺址……………………………………………………………………………… 136
第二節(jié) 匾額、古籍…………………………………………………………………………… 140
第三節(jié) 文化收藏……………………………………………………………………………… 142
第十章 教育文體…………………………………………………………………………………… 146
**節(jié) 教 育………………………………………………………………………………… 146
第二節(jié) 體 育………………………………………………………………………………… 153
第三節(jié) 群文活動……………………………………………………………………………… 156
第十一章 醫(yī)療衛(wèi)生………………………………………………………………………………… 158
**節(jié) 醫(yī)藥傳統(tǒng)……………………………………………………………………………… 158
第二節(jié) 醫(yī)療機構……………………………………………………………………………… 160
第三節(jié) 衛(wèi)生防疫……………………………………………………………………………… 166
第四篇 社 會
第十二章 方 言…………………………………………………………………………………… 171
**節(jié) 語音語法……………………………………………………………………………… 171
第二節(jié) 俗 語………………………………………………………………………………… 176
第三節(jié) 行話(秘密語)………………………………………………………………………180
第十三章 民 俗…………………………………………………………………………………… 183
**節(jié) 歲時習俗……………………………………………………………………………… 183
第二節(jié) 婚姻習俗……………………………………………………………………………… 185
第三節(jié) 生辰習俗……………………………………………………………………………… 187
第四節(jié) 喪葬習俗……………………………………………………………………………… 188
第五節(jié) 宗族習俗……………………………………………………………………………… 190
第六節(jié) 信奉習俗……………………………………………………………………………… 194
第十四章 宗 教…………………………………………………………………………………… 195
**節(jié) 道 教………………………………………………………………………………… 195
第二節(jié) 佛 教………………………………………………………………………………… 197
第三節(jié) 天主教………………………………………………………………………………… 200
第四節(jié) 基督新教……………………………………………………………………………… 202
第五篇 藝 文
第十五章 詩 文…………………………………………………………………………………… 207
**節(jié) 古 文………………………………………………………………………………… 207
第二節(jié) 古 詩………………………………………………………………………………… 213
第三節(jié) 楹 聯(lián)………………………………………………………………………………… 220
第十六章 叢 錄…………………………………………………………………………………… 226
**節(jié) 敕 詔………………………………………………………………………………… 226
第二節(jié) 列 傳………………………………………………………………………………… 227
第三節(jié) 碑 志………………………………………………………………………………… 231
第四節(jié) 譜 序………………………………………………………………………………… 240
第五節(jié) 族 訓………………………………………………………………………………… 244
第十七章 民謠傳說………………………………………………………………………………… 249
**節(jié) 民 謠………………………………………………………………………………… 249
第二節(jié) 民間故事……………………………………………………………………………… 252
第六篇 人 物
第十八章 人物傳略………………………………………………………………………………… 265
**節(jié) 古 代………………………………………………………………………………… 265
第二節(jié) 近 代………………………………………………………………………………… 272
第三節(jié) 現(xiàn) 代………………………………………………………………………………… 275
第十九章 人物簡介………………………………………………………………………………… 280
**節(jié) 政界人物(正科以上公務員) ……………………………………………………………280
第二節(jié) 村干部、工商界、公益人物 ……………………………………………………………283
第三節(jié) 科技、文教界人物 ……………………………………………………………290
第二十章 客籍人物………………………………………………………………………………… 295
**節(jié) 古 代………………………………………………………………………………… 295
第二節(jié) 近現(xiàn)代………………………………………………………………………………… 298
第二十一章 人物表………………………………………………………………………………… 301
參考文獻……………………………………………………………………………………………… 316
后 記………………………………………………………………………………………………… 317
鳴 謝………………………………………………………………………………………………… 318
橋下村志 節(jié)選
大事記
新石器時代
望鐘嶺新石器文化遺址。1983年橋下村民在望鐘嶺建造公路時,在南坡出土距今約4000年的石矛、石鏃、石錛,遺址面積約1200平方米。
商周時期
山塘山商周文化遺址。1963年8月西岸村民在山塘山腳墳園山挖掘渠道時,出土一系列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遺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
唐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橋下村域?qū)俳系蓝级礁疁刂萦兰慰h西溪鄉(xiāng),后屬慶封鄉(xiāng)。
五代十國
相傳有蕭、劉二姓聚居荊溪橋下。劉汝忠、劉汝明和劉崇榮叔侄為避閩王之亂,攜族自長溪赤岸(今福建省霞浦縣)徙居永嘉荊溪。
天臺宗高僧惠升、道滿在蓮峰(今桐園油車村后山)結茅靜修,并創(chuàng)建普賢懺院。
宋
北宋初年,荊溪劉氏第六世、二劉祖父劉瑩攝長史,荊溪劉氏由此發(fā)跡。
北宋初年,劉瑩在方潭山(今徐岙平石村)創(chuàng)建方潭院。后僧圓凈鑿渠引水,擴建寺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賜蓮峰山普賢懺院為“法空院”,俗稱法空寺,或蓮華寺。
劉安節(jié)之父劉弢在荊溪創(chuàng)設學館,此后荊溪劉氏簪纓蟬聯(lián)。
宋神宗元豐、元祐年間(1078—1094),劉安節(jié)、劉安上與周行己、許景衡、沈躬行、戴述、趙霄、張輝、蔣中元等九人同游太學,并為上舍生,學者稱“永嘉元豐九先生”。劉安節(jié)、劉安上曾赴洛陽問學于程頤,時號“二劉”。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劉安上之母薛氏去世,葬荊溪余岙山(今橋下徐岙)之原。
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劉安上(1069—1128)登進士第。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劉安節(jié)(1068—1116)登進士第。
因朱士廉(宋仁宗天圣二年登第,系入宋以來永嘉縣首位進士)、劉安上、劉安節(jié)相繼登第,詔改永嘉縣慶封鄉(xiāng)為仙桂鄉(xiāng)。此后橋下村歷宋、元、明、清四朝均屬永嘉縣仙桂鄉(xiāng),橋下街稱“仙桂鄉(xiāng)三十一都七里”。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詔令郡邑皆置學官。緣于劉安節(jié)所奏《州郡立學皆置學官》一文。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政和八年(1118),劉安上兩次到方潭山掃墓,夜宿方潭院,撰有《方潭》《宿方潭》《方潭展墓示子侄》《書方潭移溪事》等詩文。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6)五月,劉安節(jié)因染疫卒于宣州知州任上,年僅49歲。次年二月壬子日葬于外塆山,墓前建有五鳳樓。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劉瑩之妻徐氏因?qū)O“二劉”貴,以八寶恩詔封“仁壽縣太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九月卒,享年90余歲。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二月丙午日,劉安節(jié)之父劉弢(1049—1116)葬于仙桂鄉(xiāng)余岙山之原。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軍楠溪俞道安部直叩溫州城下,州學教諭劉士英率荊溪劉安禮等集合義兵抵抗,凡三十六日不下。8月下旬,俞道安部轉(zhuǎn)至甌江北岸,由荊溪山入括蒼,后盤旋于永寧山,10月被殺于永寧山谷中。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劉安節(jié)胞弟劉安禮以鄉(xiāng)薦赴試禮部。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三月,永嘉郡城雁池人鮑若雨病寓京師汴梁(今河南開封),劉安禮獨往問候,歸得寒疾,不日卒于京師,年僅37歲。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庚申日,歸葬仙桂鄉(xiāng)方潭院之西。
兩宋之交,劉氏家族內(nèi)外已逾四百口,僅劉安上一家即有百余口。相傳劉氏曾在指舵山東南建有圣僧堂,今遺“圣僧堂坳”地名。
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劉安矩登進士第,官潭州司法。
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劉貢登進士第,知制參。其女劉清娘嫁武狀元潘文虎三子潘庭頊,初居金山,后徙上坡(今上湖潘宅)為始祖。
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劉議(《萬歷溫州府志》作“儀”)登進士第,授承事郎。
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七月二十四日,劉安上孫女、泉州市舶務監(jiān)劉誥之女劉善敬卒,嘉定七年(1214)正月十八日葬于仙桂鄉(xiāng)安豐岙(今甌北安豐村)。葉適為撰《劉夫人墓志銘》。其夫永嘉郡城雁池坊鮑瀟,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進士。
兩宋之交,荊溪劉氏除劉安上、劉安節(jié)、劉安矩、劉貢、劉議5人登進士第外,劉安朝、劉謂、劉該、劉設、劉嗣元、劉嗣服6人為特奏名進士,劉安禮、劉詡、劉嗣厚3人鄉(xiāng)薦,一時稱盛,為東甌望族。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三甲第五十八名進士、獨山前村李君錫曾到法空寺祭拜祖墓,遺詩《題法空寺》。
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法空寺遭受火災;咸淳三年(1267)又遭水災。僧大義重建。
元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僧志紹重建法空院。平陽進士林景熙為撰《重建法空院記》。
甌江垟塆段采沙船出土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溫州路官造銅權。
元仁宗延祐年間,荊川戚氏始祖戚定寧為國子監(jiān)元,任文部辦教授。
元惠宗至正年間,戚定寧之孫、荊川戚氏始遷祖戚原禮授江西府武昌(在今湖北鄂州境)縣令。
龍泉窯筆洗。2018年戚澤瓦在本村前京承建聯(lián)建房時出土一水裂紋筆洗及五瓣托盤,專家鑒定系元明時期龍泉窯器物。
明
元明之際,西溪河道橫貫后垟,河上架設一座簡易木橋,西溪山水和甌江潮水在此交匯,故名涇渭橋。因村落地處橋之南首、河道下游,故名“橋下街”;蛑^在望鐘嶺設有關驛,故名“橋下關”,諧音“舊街”或“舊關”。
明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永嘉縣西部地區(qū)的管控,在縣、鄉(xiāng)兩級政府之間增設西溪巡檢司。其管轄范圍為今永嘉縣楠溪小源港、西溪港、菰溪港,青田縣溫溪港,鹿城區(qū)貴岙港、上戍港。楠溪小源港和西溪港稱內(nèi)西溪,其余稱外西溪,簡稱“西內(nèi)”“西外”。
明太祖洪武初年(約1368—1378),戚原禮自白壤臘溪徙居荊溪橋下街,并重修法空寺。是為橋下戚氏始遷祖,迄今約650余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九月,明朝開國元勛、太子太師、永嘉郡侯劉基題贈戚原禮“撫集流芳”匾額。
明太祖洪武至成祖永樂年間,戚原禮次子戚世德(1365—1419)任中界(今洞頭、玉環(huán)海島一帶)巡事。
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前后,明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黃淮(1367—1449)之孫、尚寶司丞黃棐之子黃文燮自郡城黃府巷徙居橋下街,是為橋下黃氏始遷祖,迄今約610年。
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白泉陳氏二十五世陳守莊(1443—1498)自白泉舟岙遷居橋下街,是為橋下街白泉陳氏始祖,迄今約560年。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戚氏第二十七世戚賢(1492—1553)登二甲第二十八名進士,入籍南京直隸滁州全椒縣(今安徽省全椒縣)。晚年創(chuàng)辦南譙書院,系王陽明心學南中學派代表人物。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任浙江都司參將,奉命在義烏招募鄉(xiāng)勇3000余人。戚家軍南下溫州抗倭,橋下街戚氏百余精壯青年隨軍抗倭,譜載76人“抗倭殉難”。
明神宗萬歷初年(1573),荊川戚氏二十五世戚守乾修建小荊玉峰山瑞光寺。
明神宗萬歷五年至八年(1577—1580),戚守乾捐納縣丞,旋知河南開封府杞縣事,授文林郎。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19),上湖吳氏十六世吳楚遷居橋下街,是為橋下街吳氏始遷祖,迄今約430年。
明朝末年,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進士張?zhí)祺胫、普門張氏十一世張師宇(約1613—?)
自永嘉場普門徙居橋下街。是為橋下街張氏始遷祖,迄今約390年。
明末之際,三十二都小荊橋被洪水沖毀,坎頭陳有彝(1585—1672)捐資三百余金重建小荊橋,搭橋棚用的木料悉歸瑞光寺僧人建造前殿。
清
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九月十五日,定海參軍戚用寶逝世,年僅37歲。其故居俗稱“將軍屋”,廢圮。
清圣祖康熙至清德宗光緒初年(約1670—1875),陳有彝家族一門5代10人,戚夢春家族一門5代14人考取太學生、庠生,堪稱清代橋下街兩大望族。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陳嘉瑢奏呈浙江督撫,奉旨為祖母金氏(1625—1686)在坎頭建造貞節(jié)牌坊。早毀。
清高宗乾隆年間,林漢璉(1738—?)自平陽蕭江西廬徙居金山,轉(zhuǎn)徙橋下街。是為橋下村靈溪林氏始遷祖,迄今約260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1782),錢塘隨園老人袁枚攜弟子紹興府庠生劉霞裳游歷溫州。北歸時從甌江揚帆西上,賦詩《荊坑道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八年(1788—1793),戚夢春、戚兆岸父子重修小荊玉峰山瑞光寺。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一日,太平軍白承恩余部進犯橋下街。甌渠民團吳通鏞在奪馬時被太平軍擊中,跌入三塘潭淹死;橋下街國學生吳世杰、戚瑞進等被擄失蹤,戚瑞進妻陳氏、戚家福妻楊氏殉難。
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1874),戚家柱次子戚瀛興在太平軍逃難中感受傷寒,久治不愈,偶遇“圣母”得愈,后在溫州城區(qū)領洗,由此天主教傳入橋下街。
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九月,武庠生戚瀛俊自嘉興乍浦經(jīng)商返里病故。
清德宗光緒十一年(1885),龍灣建造炮臺,戚杰被舉為炮隊教師,浙江提督張其光賞以軍功。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邑庠生戚品三(1841—1911)偕三友到溫州聽英國傳教士蘇慧廉講道。不久蘇慧廉指派偕我公會本地**位傳道人金先生到橋下街傳道。
清德宗光緒十七年(1891),戚品三和碧蓮夏殿士由蘇慧廉推薦,首封為循道公會溫籍牧師。西溪教會迅速擴大,析為西外(橋下)、西內(nèi)(碧蓮)、楠溪(楓林)三個分會。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寇進犯寧波、舟山等處,戚杰奉命嚴守龍灣炮臺,埋伏旗頭山頂擊沉二艘日艦。浙江提督張其光加賞五品軍功、水晶藍翎頂戴,浙江巡撫廖壽豐賞授千總。
清德宗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武生戚邦樂奉永嘉知縣秦鹿蘋之命籌辦團練。同年6月,溫處道童兆蓉和永嘉縣發(fā)文命令橋下團防會同西溪巡檢司邱巡檢驅(qū)滅茶坑百友會。
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黃邦志、黃正洪、黃瀛煥三人主事興建黃氏宗祠,為五楹木式平房。
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戚文梁進入英國傳教士蘇慧廉創(chuàng)辦的定理醫(yī)院學醫(yī),次年轉(zhuǎn)并白累德醫(yī)院。民國時期擔任白累德醫(yī)院副院長,橋下街西醫(yī)群體因之崛起。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后,橋下街九間大屋富戶陳繼敖在江北張堡天主堂領洗入教。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戚品三舍地在涇渭路首建橋下基督教堂,占地面積602平方米,建筑面積310平方米。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武昌起義,各省響應,戚干侯和諸革命同志攻占浙省督府,杭州光復。
橋下村志 作者簡介
李慶鵬,1963年9月出生,浙江永嘉人。先后在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主要從事先秦文化和溫州地方文化研究。著有《先秦逸詩釋讀》《先秦易經(jīng)筮例釋讀》《先秦商家的創(chuàng)富智慧與濟世情懷》《〈山海經(jīng)〉醫(yī)藥鉤沉》《溫州高僧志》《溫州客籍人物志》《溫州戰(zhàn)事人物志》《中國猶太人:解讀溫州人》《金溪文脈》《橋頭人文志》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