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朱自清別集:論雅俗共賞(精裝)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9467791
- 條形碼:9787519467791 ; 978-7-5194-6779-1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朱自清別集:論雅俗共賞(精裝) 本書特色
一套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朱自清風(fēng)格特色和思想精華的作品集 以 版本為底本,閱讀原汁原味的朱自清 精巧小開本,方便攜帶,隨時隨地感受閱讀的快樂
朱自清別集:論雅俗共賞(精裝) 內(nèi)容簡介
《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先生抗戰(zhàn)勝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結(jié)集。共收入“關(guān)于文藝的論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解釋題目說,他“企圖從現(xiàn)代的立場上來了解傳統(tǒng)”,而所謂的“現(xiàn)代立場”,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說就是‘雅俗共賞’的立場,也可以說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于人民的立場。書中各篇論文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說話”。本書以明白曉暢的口語,輔以大量貼切生動的文藝例證,揭示出藝術(shù)與文學(xué)的某些基本規(guī)律,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作品。
朱自清別集:論雅俗共賞(精裝) 目錄
論雅俗共賞 001
論百讀不厭 011
論逼真與如畫 020
論書生的酸氣 035
論朗誦詩 047
美國的朗誦詩 060
常識的詩 073
詩與話 085
歌謠里的重疊 094
中國文的三種型 099
禪家的語言 109
論老實話 116
魯迅先生的雜感 123
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xué)的道路 131
目 錄
Contents
II
再論“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 145
歌謠與詩 151
詩的語言 158
“好”與“妙” 170
附 錄
重印《論雅俗共賞》前言 195
朱自清別集:論雅俗共賞(精裝) 節(jié)選
論雅俗共賞 陶淵明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樂事,“素心人”當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這兩句詩后來凝結(jié)成“賞奇析疑”一個成語,“賞奇析疑”是一種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農(nóng)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然而又出現(xiàn)了“雅俗共賞”這一個成語,“共賞”顯然是“共欣賞”的簡化,可是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賞,那欣賞的大概不會還是“奇文”罷。這句成語不知道起于什么時代,從語氣看來,似乎雅人多少得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俗人的樣子,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罷。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后,門第迅速的垮了臺,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 002 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只要家里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這種進展經(jīng)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shù)的發(fā)達,學(xué)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zé)任也加重了。這些士人多數(shù)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他們一面學(xué)習(xí)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塵;不但不覺其寒塵,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diào)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里并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 中唐的時期,比安史之亂還早些,禪宗的和尚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說教。用口語為的是求真與化俗,化俗就是爭取群眾。安史亂后,和尚的口語記錄更其流行,于 003 是乎有了“語錄”這個名稱,“語錄”就成為一種著述體了。到了宋朝,道學(xué)家講學(xué),更廣泛的留下了許多語錄;他們用語錄,也還是為了求真與化俗,還是為了爭取群眾。所謂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實和直接的意思。禪家認為**義是不可說的。語言文字都不能表達那無限的可能,所以是虛妄的。然而實際上語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種“方便”,記錄文字自然越近實際的、直接的說話越好。在另一面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親切,才讓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獲得廣大的群眾。道學(xué)主要的是中國的正統(tǒng)的思想,道學(xué)家用了語錄做工具,大大地增強了這種新的文體的地位,語錄就成為一種傳統(tǒng)了。比語錄體稍稍晚些,還出現(xiàn)了一種宋朝叫作“筆記”的東西。這種作品記述有趣味的雜事,范圍很寬,一方面發(fā)表作者自己的意見,所謂議論,也就是批評,這些批評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寫這種書,只當作對客閑談,并非一本正經(jīng),雖然以文言為主,可是很接近說話。這也是給大家看的,看了可以當作“談助”,增加趣味。宋朝的筆記*發(fā)達,當時盛行,流傳下來的也很多。目錄家將這種筆記歸在“小說”項下,近代書店匯印這些筆記,更直題為“筆記小說”;中國古代所謂“小說”,原是指記 004 述雜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們得特別提到唐朝的“傳奇”!皞髌妗睋(jù)說可以見出作者的“史才、詩、筆、議論”,是唐朝士子在投考進士以前用來送給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紹自己,求他們給自己宣傳的。其中不外乎靈怪、艷情、劍俠三類故事,顯然是以供給“談助”,引起趣味為主。無論照傳統(tǒng)的意念,或現(xiàn)代的意念,這些“傳奇”無疑的是小說,一方面也和筆記的寫作態(tài)度有相類之處。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于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語化的地方。陳先生并且說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dǎo)者韓愈的《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我們看韓愈的“氣盛言宜”的理論和他的參差錯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語化。他的門下的“好難”“好易”兩派,似乎原來也都是在試驗如何口語化?墒恰昂秒y”的一派過分強調(diào)了自己,過分想出奇制勝,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終于被人看作“詭”和“怪”而失敗,于是宋朝的歐陽修繼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礎(chǔ)!陨险f的種種,都是安史亂后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是那雅俗共賞的趨勢。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詩也走向這 005 條路。胡適之先生說宋詩的好處就在“做詩如說話”,一語破的指出了這條路。自然,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黃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為雅”的主張,并且點化了許多俗語成為詩句。實踐上“以俗為雅”,并不從他開始,梅圣俞、蘇東坡都是好手,而蘇東坡更勝。據(jù)記載,梅和蘇都說過“以俗為雅”這句話,可是不大靠得;黃山谷卻在《再次楊明叔韻》一詩的“引”里鄭重的提出“以俗為雅,以故為新”,說是“舉一綱而張萬目”。他將“以俗為雅”放在**,因為這實在可以說是宋詩的一般作風(fēng),也正是“雅俗共賞”的路。但是加上“以故為新”,路就曲折起來,那是雅人自賞,黃山谷所以終于不好懂了。不過黃山谷雖然不好懂,宋詩卻終于回到了“做詩如說話”的路,這“如說話”,的確是條大路。 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別瞧黃山谷的有些詩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詞可夠俗的。柳耆卿更是個通俗的詞人。詞后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么著也只是“詩余”。詞變?yōu)榍,不是在文人手里變,是在民間變的;曲又變得比詞俗,雖然也經(jīng)過雅化或文人化,可是還雅不到詞的地位,它只是“詞余”。 006 一方面從晚唐和尚的俗講演變出來的宋朝的“說話”就是說書,乃至后來的平話以及章回小說,還有宋朝的雜劇和諸宮調(diào)等等轉(zhuǎn)變成功的元朝的雜劇和戲文,乃至后來的傳奇,以及皮簧戲,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學(xué)”。這些除元雜劇和后來的傳奇也算是“詞余”以外,在過去的文學(xué)傳統(tǒng)里簡直沒有地位;也就是說這些小說和戲劇在過去的文學(xué)傳統(tǒng)里多半沒有地位,有些有點地位,也不是正經(jīng)地位?墒请m然俗,大體上卻“俗不傷雅”,雖然沒有什么地位,卻總是“雅俗共賞”的玩藝兒。 “雅俗共賞”是以雅為主的,從宋人的“以俗為雅”以及常語的“俗不傷雅”,更可見出這種賓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擁而上,固然逼得原來的雅士不得不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他們的趣味,可是這些俗士需要擺脫的更多。他們在學(xué)習(xí),在享受,也在蛻變,這樣漸漸適應(yīng)那雅化的傳統(tǒng),于是乎新舊打成一片,傳統(tǒng)多多少少變了質(zhì)繼續(xù)下去。前面說過的文體和詩風(fēng)的種種改變,就是新舊雙方調(diào)整的過程,結(jié)果遷就的漸漸不覺其為遷就,學(xué)習(xí)的也漸漸習(xí)慣成了自然,傳統(tǒng)的確稍稍變了質(zhì),但是還是文言或雅言為主,就算跟民眾近了一些,近得也不太多。 至于詞曲,算是新起于俗間,實在以音樂為重,文辭 007 原是無關(guān)輕重的;“雅俗共賞”,正是那音樂的作用。后來雅士們也曾分別將那些文辭雅化,但是因為音樂性太重,使他們不能完成那種雅化,所以詞曲終于不能達到詩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著音樂,雅化更難,地位也就更低,還低于詞一等?墒窃~曲到了雅化的時期,那“共賞”的人卻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賞”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詞,元朝的散曲和雜劇,還有平話和章回小說以及皮簧戲等。皮簧戲也是音樂為主,大家直到現(xiàn)在都還在哼著那些粗俗的戲詞,所以雅化難以下手,雖然一二十年來這雅化也已經(jīng)試著在開始。平話和章回小說,傳統(tǒng)里本來沒有,雅化沒有合式的榜樣,進行就不易!度龂萘x》雖然用了文言,卻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語的文言,后來的《水滸》《西游記》《紅樓夢》等就都用白話了。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傳統(tǒng)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經(jīng)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淺,決定這種地位的高低或有沒有,一方面也決定“雅俗共賞”的范圍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賞”的人越少,越淺也就越多。所謂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農(nóng)家子弟。在傳統(tǒng)里沒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藝兒;然而這些才接近民眾,接近民眾卻還能教“雅俗共賞”,雅和俗究竟有共通 008 的地方,不是不相理會的兩橛了。 單就玩藝兒而論,“雅俗共賞”雖然是以雅化的標準為主,“共賞”者卻以俗人為主。固然,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傷雅”才成;雅方看來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賞”的。但是在什么條件之下才會讓俗人所“賞”的,雅人也能來“共賞”呢?我們想起了“有目共賞”這句話。孟子說過“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有目”是反過來說,“共賞”還是陶詩“共欣賞”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別,自然也就能“共賞”了。孟子接著說:“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边@說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謂人情不相遠。但是這不相遠似乎只限于一些具體的、常識的、現(xiàn)實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罷,故宮和頤和園,包括建筑,風(fēng)景和陳列的工藝品,似乎是“雅俗共賞”的,天橋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說到文章,俗人所能“賞”的也只是常識的、現(xiàn)實的。后漢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說話,反對難懂而不切實用的辭賦,卻贊美公文能手。公文這東西關(guān)系雅俗的現(xiàn)實利益,始終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說后來的小說和戲劇,有的雅人 009 說《西廂記》誨淫,《水滸傳》誨盜,這是“高論”。實際上這一部戲劇和這一部小說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段鲙洝窡o視了傳統(tǒng)的禮教,《水滸傳》無視了傳統(tǒng)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壓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還不太遠的,也未嘗不高興這兩部書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這可以說是一種快感,一種趣味,可并不是低級趣味;這是有關(guān)系的,也未嘗不是有節(jié)制的!罢d淫”“誨盜”只是代表統(tǒng)治者的利益的說話。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產(chǎn)生了我們的知識階級。這知識階級跟從前的讀書人不大一樣,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他們漸漸跟統(tǒng)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間。于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xué),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jīng)的地位。還有種種歐化的新藝術(shù)。這種文學(xué)和藝術(shù)卻并不能讓小市民來“共賞”,不用說農(nóng)工大眾。于是乎有人指出這是新紳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歐化,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他們提倡“大眾語”運動。但是時機還沒有成熟,結(jié)果不顯著。抗戰(zhàn)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運動并已經(jīng)在開始轉(zhuǎn)向大眾 010 化!巴ㄋ谆边分別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眾化卻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賞”的局面。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zhì)變罷。 (《觀察》)
朱自清別集:論雅俗共賞(精裝)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h(今連云港市東?h平明鎮(zhèn)),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xué)者、民主戰(zhàn)士。 1916年中學(xué)畢業(yè)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191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xué)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圣陶等創(chuàng)辦了我國新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dǎo)新詩。次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shù)文的模范”。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yīng)清華大學(xué)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chuàng)作由詩歌轉(zhuǎn)向散文,同時致力于古典文學(xué)研究。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xué)英國,并漫游歐洲數(shù)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回國?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早期代表作,并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jīng)典常談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