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慶后:有一種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蘇軾全傳(特裝版)
-
>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
>
水滸人物之最
-
>
愛因斯坦(藏文)
-
>
張之洞督鄂紀年
-
>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鄭克晟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60642
- 條形碼:9787101160642 ; 978-7-101-1606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鄭克晟著 本書特色
1.本書是鄭克晟先生回憶鄭天挺、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師友的文章結集,記述了不少學林掌故,內(nèi)容豐富多彩,可讀性強。 2.書中附錄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圖文并茂。
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鄭克晟著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作者鄭克晟教授生于書香門第,系有名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哲嗣,接觸到很多老一輩學人,交游甚廣,博聞強識,熟悉學林掌故。本書系鄭克晟教授回憶文章結集,內(nèi)容包括回憶鄭天挺、胡適、傅斯年、梅貽琦、陳寅恪等老一輩史學家的生平、交游和學術成就,以及作者本人讀書治學的經(jīng)歷等,有助于讀者了解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生態(tài)。
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鄭克晟著 目錄
目 錄
**輯 過庭之訓
鄭天挺傳略/ 3
博覽勤聞,多聞闕疑——學習父親鄭天挺先生的治學精神/ 22
三十年風風雨雨——鄭天挺與北京大學/ 28
鄭天挺先生與史語所——兼談抗戰(zhàn)時期中研院史語所與北大文科研究所/ 63鄭天挺與中華書局/ 74
我追隨鄭先生研讀點校本《明史》三校稿/ 89
憶鄭老與明清檔案的二三事/ 94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憶父親*后所關懷的幾件事/ 101
鄭天挺教授大事記/ 111
鄭天挺先生生母——天津近代女教育家陸嘉坤/ 145
梅貽琦與鄭天挺/ 148
陳寅恪與鄭天挺/ 155
憶向達師與鄭天挺先生/ 168
魏建功與鄭天挺在北大時的友誼/
176憶商鴻逵師與鄭天挺先生的友誼/ 182
憶邵循正師與鄭天挺先生/ 190
記一良師與鄭老二事/ 196
憶王永興先生與鄭天挺先生的交誼/ 198
懷念何炳棣先生與先父鄭天挺先生/ 206
第二輯 師友風義
劉半農(nóng)與白滌洲之死/ 225
我**次見胡適先生/ 229
北大復校時期的傅斯年/ 232
憶夏承燾先生/ 239
一位精力過人、學識豐富的史學家——懷念向覺明師/ 244
羅庸與鄭奠教授/ 250
回憶雷海宗先生點滴/ 257
憶裴文中先生演講/ 260
憶余遜先生/ 262
回憶白壽彝先生/ 266
憶邵心恒師/ 272
憶林庚師/ 275
憶季龍先生/ 277
回憶孫毓棠先生/ 280
王亞權表姐/ 282
憶張苑峰師二三事/ 285
王鍾翰先生/ 292
憶吳曉鈴先生/ 294
憶李光璧先生/ 298
談楊翼驤先生/ 302
《學園平生》讀后感/ 308
記馬大任先生/ 311
憶馬壽千兄/ 313
憶薩本仁兄/ 316
憶鄧瑞兄/ 320
憶馮承柏先生/ 324
第三輯 朝花夕拾
治史五十年,彈指一揮間/ 331
難忘的一九四五年/ 344
談家世和學生生活/ 357
憶幼時一件趣事/ 389
初入北大/ 391
我在北大史學系經(jīng)歷的院系調(diào)整/ 417
記1957年歷史所明清史組去曲阜參觀/ 425
憶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 427
中秋節(jié)有感/ 432
記1990年去京三事/ 435
明代政爭探源——訪鄭克晟先生/ 437
第四輯 拾零談片
記溥雪齋言清皇宮/ 455
鄭老日記述孟心史先生病/ 456
記1943年重慶召開全國歷史大會/ 458
大鈔貼水/ 460
解放前北京四中的一項怪規(guī)定/ 462
說北京人的搶購/ 463
附錄一 傅同欽文稿
憶鄭先生對博物館事業(yè)的重視/ 467
記1961年文科教材會議——兼憶翦老與鄭老/ 471
“寓教于聊”:圖譜組小記/ 478
賀《南開百物志》出版/ 481
回燕園/ 483
別裁偽衣近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484
賀老同學田達九十壽辰/ 485
老 伴/ 487
附錄二 鄭雯譯文及書信
美國海外的新婦/ 491
義大利俘虜回家/ 494
門閂上的手/ 498
1945年10月6日致鄭晏/ 503
1945年11月4日致鄭晏/ 508
1945年11月8日致鄭晏/ 510
1945年11月8日致鄭克昌/ 512
1945年11月8日致鄭克晟、鄭克揚/ 514
1945年11月19日致鄭克晟、鄭克揚/ 516
1945年11月20日致鄭晏/ 517
1945年12月28日致傅斯年/ 519
1946年1月22日致鄭克晟、鄭克揚/ 520
1946年3月26日致父親/ 521
1946年4月2日致鄭克揚/ 526
1946年4月8日致鄭克晟/ 527
1946年4月16日致父親/ 528
1946年□月□日致鄭晏/ 530
附錄三 鄭叔忱陸嘉坤事略
長樂鄭叔忱先生行述配陸夫人事略/鄭慶甡 鄭慶玨 535
編后記/封越健 543
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鄭克晟著 節(jié)選
三十年風風雨雨 ——鄭天挺與北京大學 鄭天挺(1899—1981),字毅生,福建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1920年畢業(yè)。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國學門進修研究生。1924年留校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兼北大秘書長等職。在西南聯(lián)大期間,任歷史系教授兼西南聯(lián)大總務長、北大秘書長、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長。1946年后,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秘書長等職。鄭天挺自1933年至1950年任北大秘書長,歷時十八年,是三四十年代北大的重要負責人之一。1952年院系調(diào)整調(diào)至南開大學,任歷史系教授授、系主任、副校長、顧問、全國人大代表等職。 鄭天挺青年時代進入北大,步入老年走出北大,先后三十多年的北大生活,風風雨雨,歲月滄桑,留下一些雪泥鴻爪。我們根據(jù)鄭先生遺留的日記、信件、回憶資料等,選取部分歷史片斷,寫出《鄭天挺與北京大學》,含北大軼事,以紀念這段歲月,并深切地緬懷鄭先生。 一、考入北大國文系 1917年夏,鄭天挺考入北大國文系。他在回憶這段學校生活時曾說: 北大錄取后,很快就入學。同班三十二人,年齡參差不齊,有的三十多歲,和我同樣年齡的約占一半,*小的只有十七歲(羅庸)。這些同學各有所長,大多有“不可一世”之慨。我自知根底差,只有加倍努力,迎頭趕上去。所以這時我除學習本系課程外,還要旁聽其它方面知識,并須每天讀史書。每天除上課外,天天跑圖書館,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連報紙都很少看了。即或偶爾一看,也是把它當成歷史故事看。 一九一八年,我十九歲,這時北大的同學很活躍,有三種不同方面的刊物出版:《新潮》、《國民》、《國故》。但我們班的同學卻仍然各自埋頭讀書,很少參加活動。記得有一人給《國故》送了一篇稿子,受到同學揶揄。大家都自命清高,認為投稿是自己炫耀才識,頗不以為然。我很受這種思想影響,后來不敢、也不愿以自己文章就正于人,因而亦就很少寫文章。班上的其他同學,也大多如此。 在北大同學中,這時較熟的有鄭奠、羅庸、張煦、羅常培(長我一班)等人,他們都是異常用功的,給我鼓勵很大。此外還有鄧康(中夏)、許寶駒、楊亮功、蕭稟原、王友颙、許本裕(惇士)、彭仲鐸等。 從這年開始,我又在貴州老學者姚華先生家聽他講文章,講金石文字。同聽講的有俞士鎮(zhèn)、王翼如、羅承僑(惠伯)、汪謙(受益)、周一鶴等十幾人,每周末晚間一次。[ 鄭天挺:《自傳》,見馮爾康、鄭克晟編《鄭天挺學記》,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年4月版,第374-375頁。] 二、在學時積極參加五四運動 1919年,鄭天挺仍在北大學習。這年5月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他也走出了書齋,參加了學生會的工作。他曾代表北大到天津南開中學聯(lián)系了一次,并走向街頭,作了一些宣傳活動。到了11月,日本帝國主義在福州殘殺中國人民,并派海軍陸戰(zhàn)隊登陸威脅。當時福州的學生曾憤怒地舉行示威游行,北京福建籍學生也起來響應,組織旅京福建學生聯(lián)合會,抗議日本的暴行。他也積極參加了這一運動,到街頭講演,宣傳不買日貨,并為學生聯(lián)合會募捐籌款,舉辦游藝會等。當時會中還出版《閩潮周刊》,他曾用“攫日”筆名寫文章,宣傳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在會中還曾向北洋政府外交部多次請過愿。 五四運動及福建學生運動(即“閩案”)時,和他常在一起的有郭夢良(弼藩)、徐其湘(六幾)、朱謙之、鄭振鋒、黃英(廬隱)、許地山、龔啟鋈(禮賢)、張忠稼(哲農(nóng))、劉慶平、高興偉等人。大家都是福建人,其中鄭振鐸還是他的本家侄子,以后過從亦多。 1920年春天,福建學生運動仍在進行。這時有十幾個福建學生在北京組織了一個S.R(Social Reformation)學會,意即社會改革。除了朱謙之、許地山外,前面說的那些人都參加了。另外還有女高師幾個人,北大有郭夢良、徐其湘和他,師大(當時稱高師)有張哲農(nóng)、龔禮賢、劉慶平,女高師有黃廬隱、王世瑛、高奇如、何彤,清華有王世圻,師大附中有高仕圻,鐵路學校學有鄭振鐸,匯文中學有林昶,共14人。這個會并沒有公開。大家原想共同學習些社會改革的新思潮和新東西,但因為很快即到暑假,大多數(shù)人都畢業(yè)四散了,無形中就瓦解了。這個會沒有組織形式,沒有負責人,僅是各人按姓名筆畫用英文字母排列個次序。朱謙之也是北大的福建同學,頗有才氣,看書也多,他當時是無政府主義者,不談社會改革問題,所以沒有加入。郭夢良后來與黃廬隱結婚[ 郭與黃于1924年1月13日在上海結婚,當時鄭先生曾撰聯(lián)向他們祝賀。聯(lián)曰:“積三載同心宿愿始償,趁吉日良辰一罄衷素;結百年好合舊盟重瀝,正新梅艷雪交映園庭!鄙w他們兩人三年前以文字訂交,久欲婚而未果,此聯(lián)全系紀實。],在上海法政大學任過教務長,1925年即病死。 三、在北大時的幾位學長 鄭天挺同班同學中對他幫助*大的是鄭奠(1895—1968),他字石君,浙江諸暨人,人極忠厚,事母至孝,因年齡較大,同學尊稱他為“老大哥”。 1923年左右,經(jīng)他介紹,鄭天挺到北京高等女子師范學校(簡稱“女高師”,后改為“女師大”)講授人文地理,1926年“三·一八修案”中犧牲的劉和珍即是他們的學生。劉家境貧寒,上有母,下有弟,急待救濟。3月25日女師大師生為劉等人舉行追悼會后,鄭天挺即與鄭奠共同發(fā)動為死難家屬募捐等事。 鄭奠在學業(yè)上對鄭天挺幫助亦大,1926年,某一次他向鄭天挺出示日記,內(nèi)中分養(yǎng)生、進德、治學、事務、見聞、雜識諸欄。后來鄭天挺所記日記內(nèi)容大多依他的規(guī)范。 鄭奠在30年代北大國文系的地位已極高。1934年國文系改組,由胡適任系主任,而主持系務的就是他。 抗戰(zhàn)開始時,鄭奠適逢回到家鄉(xiāng),因照顧老母,乃在家鄉(xiāng)辦抗日中學,未隨北大其他教授去西南聯(lián)大。當時家鄉(xiāng)條件艱苦,他一無所畏,為抗戰(zhàn)辦學竭盡全力?箲(zhàn)后在浙大教書,北大曾多次約他回校,終因故未成。1952年,浙大文科取消,他到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由于他抗戰(zhàn)八年與北大脫離關系,又多年未能安心從事研究,加之又僻居家鄉(xiāng),故聲名隨被湮沒。 鄭天挺同班*小的是羅庸(1900—1950),他字膺中,北京人。1922年,鄭天挺與他及張煦(怡蓀)三人同入北大研究院國文門為研究生。他亦是30年代北大國文系教授,后任西南聯(lián)大及北大中文系主任。羅庸有才華,學習亦刻苦。早在20年代末,他即在中山大學任教,聲名甚著。但晚年篤信佛學,著文較少,且不愿發(fā)表。1946年,三校復員,他獨自留在昆明師范學院任教,1949年又應梁漱溟先生之聘到了重慶勉仁學院教書,1950年即因腦溢血病逝。 張煦也是鄭天挺同班的,后來又與鄭先生同為研究生。他一輩子專治藏學字典,抗戰(zhàn)后一直在四川工作,晚年時字典終于出版。他對鄭天挺也諸多鼓勵?箲(zhàn)前鄭天挺在《國學季刊》發(fā)表《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一文,影響極大。張語鄭曰:“這篇文章是以*習見的材料,得出*公允的結論!笨箲(zhàn)爆發(fā)后,他聽說北大要南遷昆明,力勸鄭天挺注意南詔史的研究。 鄭天挺班上還有一位同學朱謙之。他與鄭天挺同歲,因為都是福建人,所以熟識。朱讀書多。當時李大釗先生任圖書館長,說:“圖書館的書,都讓朱讀光了。”1924年,福建同學張哲農(nóng)任福州一中校長,鄭天挺與郭夢良、朱謙之一起去那里教書。朱當時的妻子楊沒累是學音樂的,一心愛著他。楊有嚴重的肺病,對朱備多關懷,一心撲在他的身上,結婚不久就去世了。朱當時號情牽,不知與其夫人有無關系。 鄭天挺同班的還有一位是鄧康,即鄧中夏。大學臨畢業(yè)前,鄧康曾給鄭天挺來信,鼓勵他一起研究社會主義,他曾復信表示同意。但當時研究社會主義的人五花八門,他的認識也很模糊。因而在復信中批評一些假社會主義者,如羅家倫等人,說:“羅還動手打拉洋車夫,這算什么社會主義!”鄭天挺當時只看見了貧富的懸殊,同情貧者,但并沒有研究社會主義。 此外,比鄭天挺高一班而關系又*為密切的是羅常培先生。他們兩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1899年8月9日),交往甚深,感情甚篤。兩人畢業(yè)后同在北京一中教書。1927年在杭州浙江民政廳,1928年在廣州,長期一起共事,尤其自1934年暑假后,羅由南京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回北大,更是朝夕相處,彼此非常了解。鄭天挺不喜寫文章,或寫后不愿發(fā)表,每次都是在羅常培鼓勵及催促下方才發(fā)表的,“七??七事變”后,他們一起苦撐危局,直到*后保護全部教授安全離開北平順利到達長沙為止。在昆明,他們同居一樓,同食一廳,1941年夏又同赴四川,飽嘗了“蜀道難”的苦楚。1942年冬,鄭天挺患傷寒癥,他每天都來問候;每逢警報,他則必來鄭天挺室中相伴,不忍棄去。這種情誼,頗令鄭天挺感動。正如鄭天挺在他所著《恬痷語文論著甲集》序中所說: 余與莘田生同日,長同師,壯歲各以所學游四方又多與共,知其窮年兀兀殫竭之所極;每深夜縱論古今上下,亦頗得其甘苦!≈腥昃瘓螅喙棠茏弑,而莘田亦留以相伴,古人交情復見今日,序成歸之,有余愧焉。 羅常培勤奮好學,對人誠懇,為人很正直,因此大家稱他為“羅文直公”。但他有時又過于直爽,常厲聲責人,因此一些學生和年輕教師背后送其雅號為“羅長官”。 鄭、羅二人的情誼,是北大人所共知的。 四、讀研究生整理明清檔案 1922年秋天,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后改文科研究所)成立,鄭天挺和張煦、羅庸都入所讀研究生。他的研究題目是“中國文字音義起源考”,由錢玄同先生指導。當時研究所很自由,不必常來,也可以在外工作,在校也只是看書而已。每隔一段時間,研究生和導師集會一次,大家見見面,談談。當時陳垣先生也是導師之一。一次在龍樹院(一座名剎,在宣外南大洼,介于窯臺和陶然亭之間)集會上,陳先生說,現(xiàn)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日本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這幾句話當時對鄭天挺影響*深。陳老大鄭十九歲,鄭每稱他先生時,他總是遜謝,表現(xiàn)現(xiàn)出一位受人尊敬而又謙虛的學者的風度。 鄭天挺在讀研究生期間,在研究所加入了“清代內(nèi)閣大庫檔案整理會”,參加了明清檔案的整理工作。這無論對國家、對他個人都是一件大事情,奠定了他以后從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礎。 明清檔案原存故宮內(nèi)閣大庫,清末因大庫失修滲漏,屢經(jīng)遷移。民國初年,教育部設立歷史博物館于國子監(jiān),將大庫遷出而未送還的檔案交其保藏。1916年歷史博物館移至午門,這批檔案也移于此處。1921年,教育部與歷史物館因經(jīng)費困難,將這批檔案之完整者保存一部,其余約八千麻袋全部賣給西單大街同懋增紙店,代價四千元。紙店打算將這些檔案送到定興縣紙坊重造粗紙。此事為羅振玉所知,于1922年2月,用一萬二千元將之買回。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知道歷史博物館還保留一部分,于是年5月呈請當時的政府,命歷史博物館將這些沒有賣掉的檔案撥給北京大學,交研究所國學門同史學系組織委員會代為整理。5月下旬得到允許,幾經(jīng)交涉,7月這批檔案才由歷史博物館陸續(xù)移運到校,共計六十二箱又一千五百零二麻袋。鄭天挺在這年7月下旬參加了這一有意義的工作。當時他曾把這件事特別記錄下來,現(xiàn)抄錄如下: 1922年7月26日(壬戌年六月初三)星期三 上午至北京大學整理檔案也。 民國成立,前清內(nèi)閣檔案移至教育部歷史博物館,近復移至大學整理。大學因設專員司之,余與其列。今日余整者雍正題本,即奏折也。有可記者數(shù)事: 一、題本皆白折無格。前漢文(多小楷或宋體字)后滿文。本至內(nèi)閣,摘由粘于后,而后進呈。皇上則朱批或藍墨批于首。 二、朱批諸字字體整齊,近趙孟頻,亦有甚劣者。 三、滿洲諸臣題本皆稱臣(如刑部尚書德明等),與舊聞概稱奴才者不同。 四、京中各部均方印,總兵亦方印,而巡撫反長方印。 更有一事*有趣者:今日見一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云南提督蔡成貴,奏賀雍正即位表中云:“近奉到即位恩詔”云云。按雍正在位止十三年,此表到日恐帝崩久矣。但不知賀表何竟遲至是時方發(fā),而即位詔何至是而至也。 他參加這項工作歷時不長,就為別的事情所代替。 ... 解放前后 1949年1月,傅作義將軍托鄧寶珊將軍出面,通過《大公報》記者徐盈代邀請北大湯用彤、周炳琳、鄭天挺及楊振聲在鄧家吃午飯,探詢教育界意見。大家一致認為,必須保全北平,以民意為依歸(意即和平解放)。鄧亦表示了相同的意見。過了幾天,傅作義又約了更大范圍的人在中南海座談,鄭亦參加,大家亦多如此表示。1949年年1月底,正式宣告:北平和平解放。當天下午,傅作義召集各大學及其他機關負責人宣布此事,并說第二天早晨有飛機飛往南京,愿走的仍可以走。鄭天挺堅決不走,他決定保護學校,迎接解放。此后,他把北大的物資、財產(chǎn)、儀器、圖書等完整地移交到人民手中。 2月,解放軍入城,文管會召集各校代表開會,北大由湯用彤及鄭天挺參加。5月,文管會接管北大,成立校委會,任命鄭天挺為校委會委員、秘書長、史學系主任,并指定為常委會書記(鄭自1934年劉半農(nóng)逝世后一直擔任北大行政會議書記。這一職務在北大至關重要)。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鄭天挺參加了開國大典,內(nèi)心無比喜悅,他感到自己今后該學的,該作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1950年5月,鄭天挺辭去已擔任十八年的北大秘書長職務,專任史學系主任及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北大校委會對他十八年的辛勤工作評價甚高,正式給予表彰。 九、堅守教學**線 幾十年來,鄭天挺在北大雖擔任繁忙的行政工作,但自始至終堅持教學與研究,從未間斷。他在北大上學時,受黃侃、劉師培的學術影響很大,重視史料,工于考證。1930年代,他在中文系講授古地理、?睂W等課程,繼又在史學系講授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等課程,不僅講課且大多編有講義。1938年后,他即側重明清史的教學與研究,寫出了大量有影響的論文,很為當時學人所稱道。如《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杭世駿〈三國志補注〉與趙一清〈三國志注補〉》等,均刊于1930年代北大《國學季刊》之首篇?箲(zhàn)期間,他為了針對日本侵略我國東三省而制造的“滿洲獨立論”等謬說,先后寫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滿洲入關前幾種禮俗之變遷》等重要論文,用大量史實,證明清代皇室包含滿、蒙、漢三族的血統(tǒng),關系密不可分,是中華民族之一員:“近世強以滿洲為地名,以統(tǒng)關外三省,更以之國名,于史無據(jù),*為謬妄。滿洲……乃中華歷史上宗族之一!边@就有力地駁斥了日本侵略者之謬論。這些論文均收集于他的論著《清史探微》中。除明清史外,他還在史學系講授清史研究、歷史研究法、傳記研究、中國目錄學等課程。解放后,他在北大時間雖短,但仍開設了元明清史及中國近代史等課,并利用北大的明清檔案,主編了《明末農(nóng)民起義史料》、《宋景詩起義史料》等書,對開展我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diào)整,鄭天挺奉調(diào)南開大學,任歷史系教授(一級)、系主任、副校長,1980年代又任校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執(zhí)行主席,1981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直至1981年冬病逝。 鄭天挺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深厚的功力。他博通中國歷史,尤精明、清兩代。他對歷史地理、史料學、?睂W、音韻學等學科,也有深入的研究,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清史探微》、《探微集》、《及時學人談叢》、《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清史簡述》等。1960年代,他還主持?睒它c了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并在1961年夏,參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的編選工作,任歷史組副組長,主編了《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與翦伯贊合編)十冊及《史學名著選讀》五冊、《明清史資料》兩冊。
從未名湖到新開湖:鄭克晟師友雜憶/鄭克晟著 作者簡介
鄭克晟(1931年9月14日—2022年12月25日),祖籍福建長樂,生于北京。著名的明清史專家。1951年至195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至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工作,1963年調(diào)至南開大學歷史系。歷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開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講師、副教授、教授。1989—1994年任南開大學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鄭克晟教授主要從事明清史教學和研究,曾參加《明史》點校工作,任中國明史學會顧問。已出版專著《明代政爭探源》、《明清史探實》、《明清政爭與人物探實》,合著《清史》(上編)、《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史料學》、《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八冊)、《明清史資料》、《鄭天挺學記》、《鄭天挺紀念論文集》等,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jīng)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