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時間:2022-12-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1184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141.4(6.2折) 定價  ¥22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2679277
  • 條形碼:9787542679277 ; 978-7-5426-792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本書特色

教化主題鴻篇巨著,德語直譯經(jīng)典重現(xiàn)! 整合大量英文版作者注釋和添加譯者注釋,新增10萬字精彩附錄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張巍教授作序?qū)ёx,黃洋、陳嘉映、程煒等眾高校學者誠摯推薦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內(nèi)容簡介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原書為三卷本,德文版出版于1934—1947年。**卷“早期希臘”和第二卷“阿提卡精神的高峰與危機”描述了希臘文化在古風和古典時代的基礎(chǔ)、成長和危機,以雅典的崩潰而告終;第三卷“偉大教育家和教育體系的時代”處理了古希臘在柏拉圖時代的思想史。在這個時代,希臘失去了這個世界上所珍視的一切——國家、權(quán)力、自由,但仍然堅持著教化的傳統(tǒng)和理念。教化在書中作為研究希臘文化整體的基礎(chǔ),用來解釋希臘性格形成的歷史過程與他們建構(gòu)理想人格的思想過程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該書構(gòu)成了對整個早期和古典時期希臘教化傳統(tǒng)的重要綜合性考察和對西方文明基礎(chǔ)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耶格爾所言:“本書不僅面向?qū)W界,也面向所有在我們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機時再次尋找通往希臘文明道路的人。 ” 《教化》德文版和英文版并行,本譯本以De Gruyter出版社于1934—1947年出版的三卷德文本為基礎(chǔ),同時整合大量的英文版作者注釋和添加了譯者注釋。除此之外,本書還專門收錄了耶格爾晚年所著的 《早期基督教和希臘教化》(Early Christianity and Greek Paideia,哈佛大學出版社,1961年)全文,以及牛津大學教授雅!ぐ査辜{(Ja? Elsner)的相關(guān)評論文章——《教化:古代的概念與現(xiàn)代的接受》[Paideia: Ancient Concept and Modern Reception,Int class trad (2013) 20:136–152]。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前 言

第二版前言

導 言

**卷 早期希臘

第二卷 阿提卡精神的高峰與危機

第三卷 偉大教育家和教育體系的時代

附錄一 早期基督教與希臘教化

附錄二 教化:古代的概念與現(xiàn)代的接受


展開全部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節(jié)選

所有達到某個發(fā)展階段的民族天生都有開展教育( Erziehung)的欲求。人類集體以教育為原則保持和傳播自身的肉體和精神屬性。個體在事物的變化中死亡,物種則保持一致。作為有形的造物,動物和人都通過自發(fā)的天然繁衍維系本物種。但對于社會和精神的存在形式而言,人類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它們時所用的那種力量來保持與傳播其本性,即通過有意識的意志和理性。通過這些,人類獲得了其他種類的物種所缺乏的活動空間,如果我們在這里排除史前物種變異的假說,僅考慮已知經(jīng)驗世界的話。有意識的培養(yǎng)甚至可以改變?nèi)祟惖纳眢w本性和性格,使其達到更高的能力水平。但人類精神所蘊含的發(fā)展可能遠為豐富。隨著他越來越深入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他以對內(nèi)在和外部世界的認知為基礎(chǔ)建立了*好的人類存在形式。人類作為肉體和精神存在的本性對其物種形式的保持與傳播提出了特別條件,要求對身體和精神做出特別改變, 我們統(tǒng)稱其為教育。在人類所實踐的教育中同樣存在著具有塑造和創(chuàng)造力的自然生命意志(所有活的物種自發(fā)地用其傳播和保持自身形式),但通過有意識的人類知識和愿望之目的性,這種意志提升到了*高強度。 由此可以得出某種普遍結(jié)論:教育首先不是個人的事,它在本質(zhì)上屬于集體事務(wù)。集體的特征清楚地顯現(xiàn)在個體成員身上,對于作為“政治動物”(ζ??ον πολιτικ??ν)的人類而言,集體是他們?nèi)克魉鶠榈脑搭^,其程度是動物所不具備的。說到集體對其成員的決定性影響,沒有哪種活動的效果能強過不斷通過教育、有意識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塑造新成員個體的努力。任何集體的建立都取決于在本集體適用的成文或不成文法律與規(guī)則,用以維系集體自身及其成員。因此,一切教育都是關(guān)于人類集體的活躍規(guī)則意識的直接結(jié)果,無論是關(guān)于家庭、職業(yè)或階級,抑或是關(guān)于家族和國家這樣更大的共同體。 教育參與了集體的成長和生命過程,并經(jīng)歷了該過程帶來的改變,無論是對其外部命運,抑或?qū)?nèi)部的改造和精神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也以對人們生活中有效價值的普遍意識為基礎(chǔ),因此教育史在本質(zhì)上取決于集體價值觀的變化。有效準則的穩(wěn)定意味著某民族教育原則的牢固性,對準則的干擾和破壞將造成教育的不安和不穩(wěn),直至完全不能維持。只要傳統(tǒng)遭到暴力破壞或內(nèi)部崩潰,這種狀況就會出現(xiàn)。反過來,穩(wěn)定并非健康的確定標志,它也存在于老朽僵化的狀況中,存在于文化的晚期, 比如革命前的儒家中國、古典時代晚期和猶太文明晚期,或者教會、藝術(shù)和科學學派的某些時期。古埃及數(shù)以千年計的歷史留下了近乎永恒不變的可怕印象。但對羅馬人來說,現(xiàn)有政治和社會關(guān)系的穩(wěn)固被奉為圭臬,而所有旨在改變的特殊理念和愿望只獲得有限支持。 希臘文明占有特殊地位。在今天看來,與歷史上的偉大東方民族相比,希臘人代表了原則性的“進步”,代表了有關(guān)人類集體生活之一切的新“階段”。希臘人建立了這種生活的全新基礎(chǔ)。無論我們多么看重更古老民族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意義,能被我們有意識地稱作文化的歷史并不早于希臘人。 19 世紀的現(xiàn)代研究極大地拓展了我們的歷史視野,我們在各個方面大大超越了兩千年來被等同于世界邊界的“古典”希臘和羅馬人的“已知世界”(Oikumene),此前沒有接觸過的精神世界也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但今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精神視野的拓展并未改變這樣的事實:即便在今天,我們的歷史(在更密切聯(lián)系的意義上)仍然“肇始”于希臘人的出現(xiàn),只要歷史不限于本民族,只要我們必須把自己看作更大的民族圈子的一部分。因此,我曾把這個圈子稱為希臘中心主義的。這里所說的“肇始”不僅指時間的開始,更是精神的發(fā)端(??ρχ??),為了給自己定位,每個階段的人類都會回到那里。這就是我們在自己的歷史過程中總是一再與希臘文明在精神上重逢的原因,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回歸和自發(fā)更新的意義并不在于賦予介入我們時代的永恒偉大精神一種獨立于我們命運(因而固定和不可變更)的權(quán)威。我們回歸的理由總是自我需要,無論人們評價后者時所處的高度多么不同。當然,即使在面對希臘和羅馬時,我們和這個圈子的所有民族也會有天然的陌生感,部分源于血統(tǒng)和情感,部分源于精神立場和形象樣式,部分源于各自歷史狀況的差異。但比起面對種族和精神上差異明顯的東方民族,這種異質(zhì)感有巨大的區(qū)別,若像少數(shù)現(xiàn)代作家那樣用高墻分割西方國家與古代世界,如同對待中國、印度和埃及一般,那無疑是有違歷史的錯誤觀點。 不過,種族親緣性帶來的親近感并非全部,無論該因素對于理解另一個民族的內(nèi)心多么重要。如果我們表示自己的真正歷史始于希臘,那么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此使用“歷史”這一概念的特定含義。我們也用歷史表示對神奇和神秘的陌生世界的考察,就像希羅多德曾經(jīng)做的。憑借著對各種樣式人類生活形態(tài)的更犀利目光,今天我們走近了哪怕是*偏遠的民族,并試圖進入他們獨特的精神。但對于這種歷史,我們可以說:人類學意義不同于這樣的歷史觀察,后者假設(shè)我們內(nèi)心仍然存在著活躍、有效和命中注定的精神紐帶,無論是關(guān)于本民族抑或關(guān)系緊密的民族圈子。只有在這種歷史中才有由內(nèi)而外的理解,有自我和他者的真正創(chuàng)造性接觸。 只有在這種歷史中才存在具有成熟的社會和精神形式與理念的集體,哪怕經(jīng)過千百次折射和改變,它們?nèi)栽诓煌N族和部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所處的大地上變化、交融、競爭、消亡和復活。無論是自身還是在與古典文明的特殊關(guān)系上,整個西方乃至其主要的文化民族都存在于這樣的集體中。如果我們用這種根源聯(lián)系上的更深層意義理解歷史,那么歷史就無法把整個地球作為舞臺,無論我們的地理視野如何拓展,“我們”迄今的歷史也永遠無法超越幾千年來命運所確立的邊界。至于未來全人類能否在類似的意義上形成一體,我們暫時無法做出任何預言,這對我們的問題也不重要。 無法用三言兩語說清希臘人在人類教育史上的地位所帶來的革命和劃時代影響。從其獨一無二的特點和歷史發(fā)展角度描繪希臘人的教化是這整本書的任務(wù)。教化不是純粹抽象理念的歸納,而是通過親歷命運的具體現(xiàn)實所展現(xiàn)的希臘歷史本身。但若非希臘人創(chuàng)造了永恒的形式,這種親歷歷史早就無跡可尋。他們把它塑造成對*高意愿的表達,借此抵抗命運。在發(fā)展的*早階段,他們對這種意愿還缺乏任何概念。但隨著他們的目光在前進道路上變得愈發(fā)犀利,永恒呈現(xiàn)的目標(以他們自身和他們的生活為基礎(chǔ))就越發(fā)清晰地印刻在他們的意識中,那就是塑造更崇高的人。他們認為,教育的想法代表了人類一切奮斗的意義,是人類集體和個體存在的終極理由。在希臘人發(fā)展的巔峰,他們就是這樣理解自己的。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讓人認為,憑借我也不知道的某種更深刻的心理、歷史或社會認識,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此外,也只有這樣才能完全理解希臘早期的偉大豐碑,它們由同樣的精神造就。*終,希臘人以教化[或者說“文化”( Kultur)]的形式將自己的全部精神創(chuàng)造作為遺產(chǎn)傳給了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奧古斯都根據(jù)希臘文化思想制定了羅馬世界帝國的使命。沒有希臘文化理想,就沒有作為歷史整體的“古代”和西方“文化世界”。 當然,在今天受到損害的慣用語言中,我們大多不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文化的概念,即僅僅將其理解為屬于后希臘人類的理想,而是在平庸得多的意義上將其普遍用于地球上的所有民族,包括*原始的。也就是說,我們將文化理解為某個民族特有的生活表現(xiàn)和生活方式。 文化一詞因此淪為純粹的描述性人類學概念,不再表示*崇高的價值概念和有意識的理想。在這種含糊而失色的純粹類比意義上,我們可以談?wù)撝袊、印度、巴比倫、猶太或埃及文化,盡管這些民族都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匯和有意識的概念。盡管所有高度組織化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體系,但猶太人的律法和先知、中國人的儒家體系和印度人的“法”( Dharma)在本質(zhì)和整個思想結(jié)構(gòu)上與希臘人的人類教育理想存在根本區(qū)別。歸根到底,關(guān)于存在多種前希臘文化的說法源于實證平均主義, 后者將一切陌生事物置于世代相傳的歐洲概念下,卻沒有注意到,當把陌生世界引入本質(zhì)上不相稱的概念體系時,對歷史的根本性篡改就已經(jīng)開始了。所有歷史理解中幾乎不可避免的循環(huán)論證的根源就在這里。徹底鏟除它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似乎要為此改變自己的秉性。但在歷史世界劃分的基本問題上,我們總是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前希臘世界同從希臘開始的世界的根本區(qū)別,文化在后者中**次成為有意識的塑造原則。 把希臘人稱為文化理念的創(chuàng)造者,也許并不能帶給他們太多榮譽。在一個許多方面都厭倦文化的時代,這種父親身份反而顯得像是負擔。但我們今天所稱的文化只是縮水產(chǎn)品,是*初希臘語所說之文化的*后變形:與其說它是教化,不如說那是變得模糊和混亂的“生活工具”(κατασκευ?? το?? β??ου),它似乎更亟須來自其原始形式的光亮來重新確立自己本來的意義,而不能向原始形式提供價值。對原始現(xiàn)象的思考本身以某種與希臘人關(guān)系密切的思維方式為前提,就像后者在歌德的自然觀察中的重現(xiàn)(我相信沒有直接的歷史傳承)。在僵化了的文明晚期,當有生命力的人再次在外殼下悸動,當膚淺麻木的文化機制與人類的英雄精神為敵——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出于深層次的歷史必要性和回歸本民族源頭的愿望,向著深層次歷史存在掘進的本能開始覺醒。在那里,希臘人與我們同質(zhì)的精神以熾熱的生命力塑造出的形式將這種熾熱保存至今,讓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時刻變成永恒。對我們來說, 希臘文化不僅是現(xiàn)代世界的歷史文化之鏡,或者是其理性自我意識的象征。起源的秘密和神奇用恒新的魅力包圍著*初的創(chuàng)造。*高貴的創(chuàng)造也會在日常使用中變得平庸,這種危險越大,意識到上述魅力更深刻價值的精神就越會被帶回創(chuàng)造誕生時的形式,即后者帶著人類少年時光和創(chuàng)造性天才的清新晨風走出人昏暗內(nèi)心時的樣子。

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 作者簡介

維爾納·耶格爾(Werner Jaeger,1888—1961):20世紀著名古典學學者,出生于萊茵普魯士的洛貝里希。 1911年耶格爾在赫爾曼·迪爾斯的指導下獲得柏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1914年他被任命為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尼采曾任這一教席), 1921年在柏林,他繼承了老師維拉莫維茨享有聲譽的教席。在隨后的15年間,他不僅進行教學、著書和編校,而且積極從事復興德國19世紀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事業(yè),其間開始著手巨著《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的寫作。 1936年,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耶格爾移民美國, 此后相繼任職于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他的代表作包括《教化:古希臘的成人之道》《亞里士多德:發(fā)展史綱要》《早期基督教與希臘教化》等。 譯者簡介 王晨,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譯作有《古典傳統(tǒng)》《黑死病》《金與鐵》《論歐洲》《拷問法國大革命》《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破碎的生活》等。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