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精)惜別(八品)

一部令人動容的探討生死之作,感懷離別哀而不傷!拔覀兠鎸λ勒,有如坐在海灘上守望退潮。我只是希望慢點離開而已!

作者:止庵
出版社: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3-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328
讀者評分:5分3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中 圖 價:¥21.8(3.2折) 定價  ¥6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精)惜別(八品)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0220689
  • 條形碼:9787530220689 ; 978-7-5302-2068-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惜別(八品) 本書特色

★止庵代表作《惜別》全新修訂 典雅裝幀
增補序言,解答讀者之問
★我們總是在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后,才想到應該愛他或更愛他!
“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吧,好時光總會過去的,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時,其實它已經(jīng)過去了!
★把每一天都過成自己喜愛的時光,熱愛平凡生活里的火樹銀花,是她對不公命運*有力的回擊。
★馬家輝、周嘉寧,鳳凰衛(wèi)視《開卷八分鐘》、新周刊《深夜讀書》 動情推薦
★新浪中國好書榜“十大好書”
母親去世,止庵以此書談死,談生,談存在與不存在,悼亡故可惜生!R家輝
從前我看死亡,只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但《惜別》讓我看到了陪伴。——周嘉寧
★懷抱赤子之心寫就的人生之書,情深切切,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心之所愛
看完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nèi)松倪z憾少一點,活得更好一些。
海報:

(精)惜別(八品) 內(nèi)容簡介

《惜別》是止庵在母親故去三年后,追憶往昔的至情之作,也是他遍覽中外典籍,直視生死的哲思之作。此次經(jīng)精心修訂,增補部分內(nèi)容。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母親的手澤與作者的追憶交替串聯(lián)起母親生前的一個個細節(jié):端午節(jié)五芳齋肉粽的滋味,古稀之年初當模特的喜悅,病中閱讀的幾百本推理小說,以及ZUI后一個春節(jié)里的煙花……字里行間浸透了一位平凡母親對生命的熱愛,止庵對母親無限的緬懷無聲流淌。
母親的離世,促使止庵在前人的生死議論間上下求索。中國雖在死生問題上曾多次受到外來觀念的影響,如佛教輪回觀、基督教天堂觀,但在此之前的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即儒家、道家、墨家——尤其是儒家的觀念,并未完全泯滅。這一觀念的根本,就是人只能活一次,故要珍惜今生的生活!断e》的所有回憶與探討,也是建立在這個前提之上的。討論生與死這一和每個人休戚相關(guān),但又永遠難以解讀的哲學問題:怎么看待死,其實就決定了怎么對待自己的生。
這是一部懷抱赤子之心寫就的人生之書,情深切切,充滿永恒的況味與慰藉。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心之所愛。看完這本書,或許能讓人生的遺憾少一點,活得更好一些。

(精)惜別(八品) 目錄

新版序

附繁體字版序

**部分存在于不存在

第二部分曾經(jīng)存在

第三部分在死者

第四部分不存在之后的存在

附記夢

第五部分向死而生

第六部分留影

后記


展開全部

(精)惜別(八品) 節(jié)選

母親去世整一個月那天,我獨自進城,“舊地重游”。—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在追尋什么。我乘公共汽車到燈市東口。路口西南角上原來有家香儂餐廳,現(xiàn)已改為北京蒙娜麗莎婚紗攝影東單旗艦店。母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曾經(jīng)在此為她祝壽,當時拍的照片我還留著。沿東單北大街南行,協(xié)和醫(yī)院對面,原是上海餐館雪苑,現(xiàn)已改為紅石頭餐廳。母親和我曾經(jīng)多次來這里吃飯,常點的菜是響油鱔糊和油爆河蝦,還記得有位倒茶的女服務員,人已不算年輕,上?谝,說話挺客氣的。再向前走路過大華電影院,這是母親和我?措娪暗牡胤,如今裝修改造,暫停營業(yè)。
我在東單乘公共汽車,到南池子下來。我曾在日記里寫道:“二〇〇二年十月四日,陪母親去王府井,沿皇城根、菖蒲河走到天安門,在起士林吃飯!敝昂脦滋,母親就給姐姐寫信說:
“方方準備在我們午睡后陪我乘車進城去王府井一帶看看,那里有兩個新修的公園,一是皇城根公園(就是小過曾住過的胡同,都拆了),一是南池子南河沿那里,原有河道,后被填上,蓋了房子,現(xiàn)又把房子拆了,恢復了原有河道,叫菖蒲河公園。我們想去看看。下午去可以看見白天景,然后吃晚飯,再看夜景。乘出租回來。這是計劃!
待我們按計劃去過了,她又寫信說:
“原來的舊河道廢了,上面蓋了房子,都是那么又低又矮的平民住房,現(xiàn)在推了,重新開通河道,再建公園。配合那紅墻,里面建了一排古建筑,這公園是值得一游的!
此番我重訪菖蒲河公園,南池子大街路西的一半已經(jīng)關(guān)閉;路東的一半兩頭亦擋以鐵欄,然錯有缺口,可以穿行。里面人跡稀少,花草全無,景色蕭疏。問環(huán)衛(wèi)工人,則云冬天誰還會來,西邊“十一”前就關(guān)了。
我一直走到東華門大街。路北中國銀行樓上,當時開過一家老佛爺,母親要我陪她去看,發(fā)現(xiàn)檔次甚低,掃興而出。后來這家店也關(guān)張了。母親*喜歡逛金魚胡同西口路北把角的綠屋百貨,她曾在信中說:
“這個市場特別長,差不多到燈市口(包括過去的郵局),那么大的展廳都賣花,各種各樣的花太多了,真是好啊,F(xiàn)在*時興的花木是‘富貴竹’,從臺灣來的,一根根綠的細竹長成一捆,上面還能開紅花。還有蝴蝶蘭、郁金香、風信子,等等。仙人掌上的花有多種顏色。我來了三次都只走了一半,中間隔了一個西堂子胡同,我以為到頭了,其實二樓是通過去的!
沒過多久綠屋百貨就拆了,很長時間工地都荒著,母親念念不忘這商場,常說何必著急趕走它呢。
這天晚上,我和大哥一起在華龍街的起士林吃飯。此處亦已面目全非,北面的開放式走廊不見了,店門改了位置,店內(nèi)也添設了洗手間。問服務員,說是前年春天改造的。母親的信中記下了二〇〇二年十月四日那次點的菜:
“沙拉,奶油湯,方方吃炸雞卷,我吃的罐燜牛肉,又吃了栗子粉。奶油栗子粉多年未吃了,栗子粉略嫌粗點,奶油是那種帶點酸味的,很好吃。”
又說:
“我們在華龍街起士林吃的西餐,讓人還想再去!
大哥和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回憶起母親的許多往事。 幾天后我又路過朝陽門北小街的樓外樓,正是吃飯時候,里面卻黑燈瞎火。這也曾是母親和我常來的地方。幾年前換了招牌叫哨兵海鮮,現(xiàn)在干脆關(guān)張了。記憶*深的是**次來,查母親的信是二○○一年六月十五日,那天飯剛吃到一半,突然天色如墨,街上車輛、行人幢幢有如夢寐,繼而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母親寫道:
“我們點的油爆蝦、家鄉(xiāng)鱔絲(加綠豆芽和咸菜,是炒的)和火腿冬瓜球,兩碗飯,兩杯龍井茶。我們吃飯時,天陰下來了,后來就全黑了,就像夜里那樣黑,然后打雷下大雨。我們慢慢吃,還送了一個果盤,西瓜與哈密瓜,西瓜不好吃,也許因先吃了哈密瓜的緣故。等大雨停了,我們又打的回家!
當時母親望著窗外的那種既驚異又忻幸的表情,此刻猶在我的眼前,鮮明真切極了。 漢語有個新詞叫“地標”:“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據(jù)此認出自己身在何方,有類似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樓、教堂、寺廟、雕像、燈塔、橋梁等!
也許可以說,還有一種屬于個人的“記憶地標”或“情感地標”。
我發(fā)現(xiàn),與母親相關(guān)、與她和我那一段共同經(jīng)歷相關(guān)的這種“地標”,已經(jīng)陸續(xù)不復存在。它們甚至先于母親的不存在而不存在了。

(精)惜別(八品) 作者簡介

止庵
傳記、隨筆作家,著有《惜別》《畫見》《周作人傳》《神拳考》《樗下隨筆》《云集》等。

商品評論(3條)
  • 主題:

    今年買了止庵先生多部書,有散文,有書信,有書話。讀書淵博,信手拈來皆成妙語,言簡意賅,韻味雋永。

    2024/12/9 12:03:12
    讀者:zhu***(購買過本書)
  • 主題:《惜別》讀后感

    該書是止庵在母親故世三年后,經(jīng)歷涓滴沉淀,凝練而成的生死體悟。 [1]該書字里行間浸透了一位平凡母親對生命的熱愛,和止庵對母親無限的緬懷。 《惜別》寫母親去世這件事帶來的觸動,不是放聲悲歌,卻是坐在沙灘上靜靜守望“退潮”。最為沉痛、強烈的感情,都經(jīng)由一層理性的過濾紙而得以呈現(xiàn),過濾掉了那些過于感性的成分,而代以有距離的“觀望”。止庵曾將自己文章的這種寫法稱作“反抒情”抑或“抒情的阻遏”。但“反抒情”無疑也是抒情,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抒情!笆闱榈淖瓒簟痹凇断e》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呈現(xiàn)。 一是抒情主體的變化。一般親情散文中的“我”身份較為單一,《惜別》當中的“我”則可分為作為兒子的“我”、作為讀者的“我”和作為作家的“我”三個層面。作為讀者的“我”面對母親的死想到的是讀過的書、前人以及他人對死亡的思考。作為兒子的“我”由母親之死憶及父親之死,再聯(lián)想起父母之生、“我”之生死;作為讀者的“我”,以自己對悲傷的體味去印證前人所言,再讓引言里的前人與他者,替“我”說話;作為作家的“我”,則試圖就“失去母親”“死亡”這兩件事情同時說出自己的感受。 二是抒情語氣的變換。由上,對應著作者三種不同的抒情語氣:作為兒子的“我”,語氣是“哀憫”的,“哀”是哀母親之逝,是感性脆弱的;“憫”則是普遍的同情,是面對天下的母親和孩子,也即該書名為“惜別”,實為“惜聚”,希望讀者珍惜與親人的相聚;作為讀者的“我”語氣則是冷靜的,從所閱讀過的經(jīng)典中尋求觀念的“遇合”,以探討的語氣仔細分析與闡述,但理性底下又潛藏著深厚的情感。止庵事實上是通過“母親”之死,再一次觸摸那些閱讀記憶,也是因“母親”的死,而讓“引言”替自己說話,表達深沉的情思。 三是抒情節(jié)奏的調(diào)整。止庵在《談抄書》一文中說過:引文是一種“客氣”的文章態(tài)度,“此外還與節(jié)奏有關(guān)……一個人從頭說到底,文章容易過緊過密,板結(jié)凝滯;適當穿插一點引文,也就和緩疏散開來了”。散文這種自敘性強的文體,無論如何都在說“我”,但如何言說“我”也該有技巧。親情散文中過于綿密的情感容易導致文氣不順,因此,《惜別》引用了母親的書信、日記,作者自己的日記等,使得《惜別》的行文始終貫穿著一種舒徐有致的優(yōu)雅。像寫到母親臨終的場景,如果只是就事寫事,情感就會太過濃烈飽和,這時作者轉(zhuǎn)到《莊子》中的“竭澤之魚”、內(nèi)山完造的《臨終前的魯迅先生》等,也是一種情感、文氣上的疏導。其實類似的寫法也見之于楊絳的《我們仨》中虛實結(jié)合的部分,只不過方式不同。 事實上,中國散文傳統(tǒng)里的親情名篇,幾乎都擅以“極淡之筆”寫“極至之情”。無論是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林覺民的《與妻書》,還是周作人的《若子的病》《若子的死》等名篇,都是“于無聲處聽驚雷”,寫出了親情的深摯厚重,而止庵的《惜別》無疑仍是對這一傳統(tǒng)的延續(xù)。

    2024/2/21 16:22:21
    讀者:wyq***(購買過本書)
  • 主題:

    品相不錯!

    2023/7/25 13:44:51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