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2024-10-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512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168.5(8.1折) 定價  ¥20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3735
  • 條形碼:9787100243735 ; 978-7-100-24373-5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本書特色

一部以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佛教藝術的專著,大量田野調查記錄和作者實地走訪時拍攝的精美彩圖,兼具專業(yè)性和可讀性。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shù)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全書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對佛教藝術遺產進行總論與專論相結合的研究。作者通過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方式,走訪了東起臺灣廣東、西迄西藏阿里、北達內蒙古新疆、南至云南四川的許多佛教藝術圣地,到南亞、東亞、東南亞和歐美考察佛教藝術留下的印跡,拜訪求教于各方高僧大德、掃地小僧、佛學學者和平頭百姓,對佛教藝術經(jīng)典在不同情境里如何被佛教“局內人”闡釋,佛教藝術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是怎樣的存在狀況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書中有大量田野調查的記錄和作者實地走訪時拍攝的精美圖片,圖片全彩呈現(xiàn),兼具專業(yè)性和可讀性。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目錄

目 錄 前言vi **章 色、相與音聲:求問佛教藝術 一、為什么拜佛:俗人眼中的佛像 二、“外相”與“內質”:當代都市寺僧眼中的佛教藝術 三、“妙有”與“真如”:佛性如風 四、畫僧與樂僧:以像通靈和音聲事佛 第二章 非文字弘法的表達與認知:佛教知識體系建構及傳承的另一脈 一、佛教弘法中的圖像文獻 二、空間認知 三、信仰的多重覺知場域 第三章 象、識、悟:非文字識見與覺知 一、有相、無相與超邏輯 二、眼識、視境與轉識成智 三、 體悟、內觀與覺知力 第四章 華嚴妙相:釋迦說法的視覺表達 一、不可見與可見的法會 二、不可言說的言說和覺知 三、不可思議處的思議 第五章 天衣無界:古道與佛教造像服飾風格的空間脈向 一、北方絲綢之路與犍陀羅風佛教造像 二、東南亞大通道與秣菟羅風佛教造像 三、孟加拉灣—南海海路與阿瑪拉瓦蒂—鹿野苑式佛教造像 四、從亞到歐:佛教造像傳播的逆向空間 第六章 外相與心法:達摩的衣缽“信體” 一、“心”不可見,以何“證心”? 二、作為心法“信體”的達摩衣物 三、“誡絕傳衣”的達摩“懸記” 四、“只履歸西”:鞋的象征 第七章 于相、離相與無相:惠能的法空衣滅 一、“于相”:衣為信體 二、“離相”:置而不傳的衣缽 三、“無相”:法空衣滅 第八章 《南詔中興畫傳》與佛教密宗傳入南詔核心區(qū)域的一次文化突變事件 / 一、白袍老君還是袈裟梵僧?兩種文本的世俗指向 二、變服從俗:密宗傳入南詔時的在地化適應 三、阿嵯耶之“化”與中世紀滇西族群的社會文化變遷 四、熔鼓鑄圣:信仰轉型的文化象征 五、來自異域的阿嵯耶觀音如何成為“大理福星” 六、展衣奪土:取代羅剎的觀音 第九章 劍川石寶山石窟與佛教密宗俗僧“阿吒力” 一、“阿吒力”和“舍由” 二、阿吒力的曼荼羅 三、生:“阿央白”,人出來的地方 四、死:地藏王的助手 第十章 文化認同與藝術重構:《大理國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圖》文化意象比較 一、多元與一體:原作和摹本的時空差異 二、靈聚之地的信仰:原作與摹本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 三、王者與禪者:原作和摹本的權力關系差異 四、“類附”的諸“蠻”:原作和摹本的族群認同差異 五、“妙出于手,靈顯于心”:原作和摹本的藝術風格差異 第十一章 袒飾與嚴妝:佛教造像服飾的演化流痕 一、模特兒是誰? 二、袒飾的“童子身” 三、袒服之辯與廣袖深衣 第十二章 手勢與手印的文化意象 一、手的表達與文化系統(tǒng) 二、手印的“語匯”“修辭”與文化意象 三、生活中與儀式中的手印功能 第十三章 燃燈意象:儀式化民俗與沉浸式光影藝術空間 一、佛性遍在的燈海:南傳上座部佛教“賧佛” 二、再造光明夢境:藏傳佛教的酥油燈花節(jié) 三、慧燈破諸暗:漢傳佛教傳燈法會 第十四章 無象之相:佛教祭禮樂象觀想 一、轉世與換壽:聞聲幻化的生死相 二、往生與救贖:靈魂度引的出離相 三、禪境與俗界:梵樂入世的眾生相 第十五章 由禮入俗和以俗復禮:梵樂的復原與功能轉化 一、樂曲:梵音俗調 二、樂器:禮俗和鳴 三、樂制:皇權民用 四、樂人:僧俗雜處 五、劇場:神圣空間與世俗空間 第十六章 被“隱于市”的叢林:城市佛教建筑的文化記憶和當代境遇 一、被“隱于市”的叢林 二、分隔、融入與衍生 三、建筑,然后“記憶” 第十七章 “禪武”入世 一、少林功夫與世俗權力 二、少林功夫與文化產業(yè) 三、功夫外的“功夫” 第十八章 佛教藝術“新遺產”的再造 一、前1500年的藝術遺產 二、“后1500年留得下來的東西” 三、宗教藝術創(chuàng)制的精神性、文化性和社會性語境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二、論著 三、提供田野考察和文獻資料的寺院、遺址、博物館及展覽 后記
展開全部

佛性如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 作者簡介

鄧啟耀,1952年生,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shù)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專家。退休后任廣州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宗教美術意象》《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我看與他觀:在鏡像自我與他性間探問》《民俗雕版木刻研究》等!兑曈X人類學導論》獲列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中國民族學會影視人類學年度學會獎;《中國巫蠱考察》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非文字書寫的文化史:視覺人類學論稿》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第九屆高?蒲袃(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愛走野路,曾任中國探險協(xié)會副主席。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