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2043028
- 條形碼:9787202043028 ; 978-7-202-04302-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 內(nèi)容簡介
在一定意義上,本書既是有關這種至關重要和引人入勝的對話是如何開始的歷史,同時也是對于如下問題的哲學和神學反。1980年代早期來自世界各個地區(qū)的參與者們探討儒家和基督徒之間產(chǎn)生對話的可能性。
參與儒耶對話的一個前提假定,當然是認為儒學和基督教一樣在現(xiàn)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個別例外,大體來說,這兩個偉大的宗教和文化傳統(tǒng)一直是處在彼此隔離的狀態(tài)下各自運行的。這種相互隔離的局面如今已經(jīng)改變了。對于如何解決環(huán)境危機、人權論爭、文化價值、經(jīng)濟全球化以及神學對話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種各樣的論題,儒者與基督徒如今可以隨時互相討論。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 目錄
一 他者的差異
二 聽眾的差異
三 對話的階段
四 三重線索
五 原因何在
六 本書結構
**章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
一 雙向轉化
二 四種轉化中的遭遇
三 過程選擇與神學論說
四 神學重建的問題
五 儒家傳統(tǒng)
六 儒耶對話的容納
七 折衷主義與多元宗教參與的危險
第二章 宗教多元主義與神學的處境
一 歷史的反思
二 儒家學者和基督徒之間缺乏敵意
三 一些神學問題
四 方法學的考慮
五 比較神學
六 儒耶對話的脈絡
七 對話的各種定義:梵蒂岡和日內(nèi)瓦
八 儒學的對話性
九 有關儒家代表的問題
十 與儒學對話的神學挑戰(zhàn)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一 儒家對超越性的反思
二 儒家傳統(tǒng)的根源
三 儒學的主旨
四 儒家的古代經(jīng)典
五 儒學的各個時代
六 早期現(xiàn)代儒家論說的興起:朱熹的基元系統(tǒng)
七 朱熹之道的概要
八 朱熹道德形上學的價值論基礎
九 “理”的理論
十 “心”的能動性
十一 存在的樞紐:“命”與“太極”
第四章 牟宗三對儒家宗教性的辯護和杜維明對信賴社群的訴求
一 牟宗三對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二 牟宗三對儒家之道的分析
三 牟宗三的宗教理論及其與儒學的關聯(lián)
四 牟宗三對朱熹的批判
五 進入一種社會關懷的關系世界
六 中庸與相互感通性
第五章 過程神學與雙向超越性
一 超越性與內(nèi)在性的問題
二 有關過程傳統(tǒng)的。一般觀察
三 過程宇宙論和神學的幾條原則
四 理性主義的希望
五 對話性的上帝與過程之道
六 雙向超越性與神學方法論
七 三參性的創(chuàng)造
第六章 雙重公民權:折衷主義的修正
一 前言:引入問題
二 雙重公民權的問題
三 牟宗三的儒家回應
四 基督教神學的挑戰(zhàn)
五 折衷主義的一成不變性
六 仍然是真理所有權的問題
附錄一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趨向
一 導論
二 儒家之道的六個階段
三 儒家研究的學術變革
四 儒學研究的類型
五 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學
六 結論
附錄二 宗教對話中現(xiàn)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一 背景
二 儒釋之遭遇
三 現(xiàn)代的聯(lián)姻
四 參與及借鑒
參考書目
譯后記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 節(jié)選
導言
一 他者的差異
就像高層與低層文化一樣,神學和哲學在人類的宗教生活中有著彼此映現(xiàn)的方式。在宗教和思想史上,有些時期學術和文化風紀的關系呈現(xiàn)出良好的狀態(tài),或至少是富有挑戰(zhàn)的,有些時候則只是與其自身相協(xié)調(diào)。中國的唐宋及歐洲中世紀的金盛時期,在佛教徒、儒家學者和基督教士的歷史回憶中都有記錄。也有另外一些時代,像中國的晚周和魏晉時期、文藝復興以及后現(xiàn)代的北大西洋世界,則表現(xiàn)為脫離與轉型的階段。如今我們所處與身在的,正是這樣一種傳統(tǒng)智慧和實踐相疏離異化的變遷時代。
中國的魏晉時代是頗有啟發(fā)性的。魏晉的士子們擔憂其文化的生存,并對外來的佛教產(chǎn)生了興趣。有這樣一個事實,即基督教代表一種內(nèi)部的宗教活動,而不是一種來自于完全相異文化的傳教信仰之外。除此之外,在許多方面,古希臘、羅馬晚期也與中國魏晉的這段變遷時期相似。在變遷時期,一切都無法像往常一樣聚合在一起,話語的主旋律是迥異、分離、絕望、差異、多元和沖突。所有這些形成了一幅文化失范的凄涼場景,一個偉大時代已到了盡頭,沒有人確知曙光將帶來什么。
二 聽眾的差異
本書在比較神學方面有兩個焦點。其一,是一個緊迫的神學問題,即基督教在現(xiàn)代世界對宗教多元主義的回應!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 作者簡介
白詩朗(John Berthrong),1946年生于美國威思康辛(Wisconsin)的La Crosse?八_斯大學文學學士(1969),芝加哥大學碩士、博士(1972、1979)。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分別為道家哲學和宋代理學。曾在臺灣進修中文(1974~1975)。曾任加拿大聯(lián)合教會信仰問對話秘書(1980~1989)、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1985~1987)。現(xiàn)任波士頓大學神學院副院長、宗教對話研究所所長。除本書之外,還著有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fucianWay(1998)、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Chu Hsi,Whiteheadand NeviHe(1998)、The Divine Deli(1999)。與Mary Evelyn Tucker合編Confucianism and Ecology:The Interrelationof Heaven,Earth,and Humans(1998)。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圣經(jīng)故事-名著圖文館(多雷插圖本)
¥2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