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禪是心中一盞燈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06-01
開本: NULL 頁數: 164
讀者評分:5分2條評論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5.0(2.5折) 定價  ¥20.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暫時缺貨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禪是心中一盞燈 版權信息

禪是心中一盞燈 本書特色

本書談不上有什么思想,只是精選幾個禪的哲理故事,聊聊作者個人的一些人生體驗。這些故事內容經典,集代表性與趣味性于一體,濃縮了禪的思想和智慧的精髓。閱讀這些故事,不僅可以大致地了解禪的歷史、人物和思想,還能啟迪智慧,幫助自己更深刻地認識生活、工作、感情和事業(yè),走向成功。

禪是心中一盞燈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山自青來水自流、道莫染污豈用修、倒駕慈行渡蒼生、高山頂立海底行、明燈除卻千年暗、斷臂求法難安心等。

禪是心中一盞燈 目錄

**章 山自青來水自流
1 輕松離開——溈山禪師
2 哪一個是真的我
3 克期取證——釋迦牟尼佛
4 疑惑
5 不立文字——摩訶迦葉
6 微妙的禪
7 禪法東漸——達摩祖師
8 明心見性
9 院子比較亮——師父與小和尚
10 禪修的目的
11 貧窮也能布施——阿難尊者
12 布施才能讓你感到富裕
13 自然和諧——大珠慧海禪師
14 人眼中的世界
15 抱璞投師——曹山本寂禪師
16 這個世界很臟嗎?
17 禪定和自由——東坡居士
18 開啟智慧之門
19 心性含萬法——智隍禪師
20 身體內的虛妄心
21 如何用心——瑩山和尚
22 禪的智慧
讀者感悟
第二章 道莫染污豈用修
1 沒有東西束縛你——無住禪師
2 無所不為做事情
3 洞察一切——釋迦牟尼佛
4 好詩功夫在詩外
5 什么都不記得——善財童子
6 倒?jié)M水的杯子
7 該走的和該留的——善慧大士
8 善緣的力量
9 用心去聽去看——香嚴智閑禪師
10 超越生死的思考
11 只有放下才能拿起——坦山禪師
12 放棄是一只清醒劑
13 當頭棒喝——德山與臨濟
14 見解的障礙
15 循序漸進——希運禪師
16 妄想如何產生
17 睹影悟道——洞山良價
18 壽命
19 魚有魚路 蝦有蝦路一云門和尚
20 禪是心頭一盞燈
21 寸絲不掛——雪峰禪師
22 身體是真實的嗎?
讀者感悟
第三章 倒駕慈行渡蒼生
1 大肚能容——白隱禪師
2 瓜熟蒂落
3 禪師也是人——六祖惠能
4 命運在誰手里?
5 倒立而化——鄧隱峰
6 競爭
7 做個有心人——奕堂和尚
8 自己的問題
9 化解紛爭——南泉和尚
10 大惡魔
11 磨磚成鏡——懷讓禪師
12 文字不是真理
13 隨流去——大梅法常
14 小心說話
15 參透人心——夢窗國師
16 待人待己
17 春風化雨——方辯禪師
18 心靈的天堂
19 心貧者有!想[禪師
20 師父與弟子
21 實事求是——仰山慧寂
22 正見正人生
讀者感悟
第四章 高山頂立海底行
1 尊物重心——宗旦大師
2 禪師的蘭花
3 絕處逢生——雪潭和尚
4 我從哪里來?
5 一切皆禪——無相禪師
6 喜舍之福
7 誰更危險——白居易
8 精進修行
9 自己的寶藏——大珠慧海
10 永遠不動真心
11 好雪片片——龐蘊居士
12 別針等于別墅一年的居住權
13 處變不驚——香嚴智閑禪師
14 大樹
15 擺渡渡人——船子德誠
16 崇古
17 真心真情——無名氏
18 生活太簡單了
19 無事高僧——丹霞天然
20 格言別錄
21 將心比心——香嚴智閑禪師
22 無形,未必虛假
讀者感悟
筧五章 明燈除卻千年暗
1 一切法無差——拾得禪師
2 俗人看法
3 要做人間大丈夫
4 極平凡處找真相——慶諸和尚
5 俗人佛語——一沙發(fā)不是沙發(fā)
6 自己作主——觀音菩薩
7 治心一處,無事不辦
8 誰束縛你了——道信禪師
9 俗人佛語二——無我就是有我
10 慈悲施舍的力量——殘夢禪師
11 俗人佛語三——沒有福報
12 直指人心——法達和尚
13 俗人佛語四——無佛
14 色與空
15 規(guī)矩在心——無盡藏尼師
16 澄清心中的浮塵
17 何人觀心——法融禪師
18 一切都在循環(huán)往復
19 智慧如燈——百丈懷海
20 人人都有智慧
讀者感悟
第六章 斷臂求法難安心
1 隨緣自在——禪師和小和尚
2 小沙彌的命運
3 左右為難——哭婆
4 福祿壽
5 一盞燈——一燈大師
6 做好人
7 煩惱就是菩提——神會禪師
8 煩惱與菩提
9 大事和小事——黃檗希運
10 敬鬼神
11 福德與功德——韋刺史
12 生命的真意
13 天堂與地獄——老僧與武士
14 生老病死
15 一劍倚天寒——明極和尚
16 般若是一條船
17 萬卷書放在哪里——歸宗智常禪師
18 信仰的力量
19 茶壺與水杯——住持釋圓
20 一杯水
21 一宿覺——永嘉玄覺
22 輪回
讀者感悟
第七章 清凈能止后得定
1 佛法如藥——文殊菩薩
2 人的思想
3 花開花落——和尚與花
4 如花的世界
5 用心恰恰無——從諗禪師
6 解脫
7 靈明異動——梵琦禪師
8 雜說禪
9 當下即是——智藏禪師
10 千年一念
11 不像人像佛——坦山禪師
12 枯木逢春
13 真知在于實踐——唯寬禪師
14 信解行證
15 佛為誰煩惱——趙州和尚
16 現在、過去和未來
17 我也是這個樣——懷讓禪師
18 人之初
19 看大門的——鹽官齊安
20 畫禪
21 休養(yǎng)生息——二祖慧可
22 忘我的時候
讀者感悟
第八章 利刃吹毛急須磨
1 人生什么*危險——元珪禪師
2 做事的戒律
3 本來面目——道明和尚
4 什么是我?
5 心平氣和而隨緣——大含和尚
6 有只烏鴉嘎嘎叫——無住禪師
7 學會說話
8 佛即吾心——楚圓禪師
9 護身符
10 是病不是禪——志誠禪師
11 求真路上四種病
12 做官不如做佛——天然禪師
13 愛不重不生婆娑
14 一塊好材料——弘忍禪師
15 誰聰明?
16 什么是正道——外道和道士
17 無法可說
18 云散月見——藥山和尚
19 做事有正道
20 虛空無掛礙——布袋和尚
21 不忘初心
讀者感悟
展開全部

禪是心中一盞燈 節(jié)選

【**章】 山自青來水自流
  1 輕松離開——溈山禪師
溈山禪師在禪堂上講法,仰山和香嚴智閑站在一旁侍候。
溈山禪師說:“過去、現在和未來,每一個佛的道法都相同,每個人都找到了解脫路!
  仰山問:“什么是每個人的解脫路?”
  禪師回頭看著香嚴智閑說:“他的提問,你為什么不回答他?”香嚴智閑說:“如果談到過去、未來和現在 ,我倒有個答案。”
  禪師問:“你怎么樣回答?”
 香嚴智閑告別一聲就走了出去。
 禪師又問仰山:“智閑這樣回答,合你的意嗎?”
 仰山說:“不契合!
 禪師合:“你的意思又怎么樣呢?”
 仰山也告別一聲走了出去。
  禪師呵呵大笑說:“真是水乳交融。
  俗人看禪
  人的解脫之路就在我們的腳下,對于煩惱和憂慮,親自輕松地離開一下,這不正是走的解脫之路嗎?
  哪一個是真的我。
人們大多知道兩種意識:一種是意識,一種是潛意識。這個意識形成自我的觀念,也就是“我思故我在”。但是,根據《楞伽經》的講述,略說有三種識,即真識、現識和分別事識。真識即白凈識,又稱自性、真如、法界等,超越物質和意識等一切差別,F識即藏識,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潛意識,它貯藏業(yè)習種子,也使種子不斷向外顯現。分別事識即眼、耳、鼻、舌、身、意識,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顯意識。喜怒哀樂就是通過顯意識表現出來的,但它與潛意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因此,關于自我的概念,便形成三種不同的認定:
凡夫以顯意識為我,處處貪婪,遍至一切六情根中,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是為邪定聚。
修行人以潛意識為我,受業(yè)習的左右,忽而向善,忽而向惡,總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是為不定聚。
真悟道者以真識為我,純善無惡,是為正定聚。
所謂修行,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使真識外顯;要使真識外顯,就要使?jié)撘庾R外顯;要使?jié)撘庾R外顯,就要使業(yè)習種子發(fā)芽、生長,以至死亡,但不能再結新種子。禪宗五祖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边@就是修道的真諦,也就是苦、集、滅、道四圣諦。
佛法修行的成法等是道諦;促使業(yè)習種子果報成熟,這就是苦諦,表現為身體的病痛、精神折磨、社會上的遭遇等。一切苦無常一切有相皆是虛妄,遠離生滅,這就是滅諦,種子貯藏在潛意識中,隨緣帶來一切果報這就是集諦。
人的一切智慧皆是真識的顯現。如果道諦的修行,那么隱藏的業(yè)習種子發(fā)作時,就會開花結果,還會結出更多的種子,人們就會變得更加愚癡,果報會更加痛苦,這就是集諦必然帶來苦諦,只是時間早晚時機的成熟。修道諦則償還業(yè)債,不造惡因。因此,能夠走向清凈。清凈了,那些蒙蔽我們大智慧的塵埃落定,智慧的光芒就顯現出來,所以只有修道人才明白世間是苦的真諦。這種苦來自一種無明,也就是凡夫對于真我的不自覺。
人都有一些習慣性盼行為,習慣成自然。在修道者看來這就是含藏識所包含的習氣種子,如果習氣已然磨盡,潛意識的障礙消失,心無余物,真識顯露,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轉識成智。這時不再有集諦,也不再有苦諦,也無須道諦的修習,也無滅諦常在。這時的心才是妙明真心,人才真正地找到了自我。
所謂喜怒哀樂,只不過為隨順世俗而過眼煙云。雖然只是一場戲,卻演得比真的還真,等到散場時,大家各歸其本來處,從哪里來回哪里去,回到自己的來處,便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了。
注解:
業(yè):俱舍光記十三曰:“造作,名業(yè)!睒I(yè)為造作之義。是有二種:一如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為身業(yè),音聲之屈曲造作,名.為語業(yè),是直指身之造作,語之造作為業(yè)也。
四諦:一苦諦,人生之苦報。二集諦,貪嗔等煩惱,及善惡之業(yè)。能集苦報,故名集諦。三滅諦,涅檠也。涅檠滅惑業(yè)而離生死之苦,真空寂滅,故名滅。是為悟之果。四道諦,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檠故名道。是為悟之因。
  克期取證——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七天悟道。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先修“無想定”三年,“知非即舍”,知道這個不是道。他又去學非想非非想定,也修煉了三年,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知非即舍”,認為這個不是道,不是生命的究竟。于是他又到雪山,就是現在尼泊爾的北面西藏的南面,到這個雪山上修苦行,苦行就是自己給自己苦吃,修了六年,他都做到了,仍然“知非即舍”,他說:苦行非道也。下山后,釋迦牟尼佛已經變成背彎人瘦。他來到中印度恒河邊上的一個牧場,一位牧羊女看到他好可憐,才供養(yǎng)他牛奶,他重新吃營養(yǎng)的東西,他恢復普通人的生活,在恒河邊上一棵菩提樹下面打坐,釋迦牟尼佛座上盤坐,發(fā)誓不證道不起此座,假使不大徹大悟,找出人生宇宙生命的真諦,不證菩提不起此座。因此,七天當中,**天,發(fā)現天眼通了,第二天,天耳通,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早晨抬頭一看,睹明星而悟道,天快要亮的時候抬頭一看,太空上有一顆辰星在那里亮,這個時候他悟道了。
  俗人看禪
 人都應當遠離虛幻,但過于厭離的這個想法,本身也是虛幻的,也要遠離,等到你沒有什么可以遠離的時候,你才真正的除掉了虛幻。如同鉆木取火,等到火苗出來了,木頭就會化為灰燼。
  疑惑  
資源是稀缺的,如果每個人都收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資源相對來說肯定寬松一點。然而,人活著總想生活得更好一點,除非有先見之明,否則事先很難說。人總要活著,要消耗多少?多和少的問題,誰都不想自絕后路,都想可持續(xù)發(fā)展自己。而人生來就無知。我們從社會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我們是社會化的人,社會現在就展到這個階段。我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各種技能,都處在這個相有限的階段,無知的東西太多了,不可能所有人類都理性。恰恰相“流俗眾,仁者!,佛說“不可說”。
人并非為了五欲六塵而活,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不是每一個人都懂。人的確有許多不理性瘋狂的現象,有果必有因,在的東西,總有一些原因吧?
  明明存在的東西,可是有些人卻說不存在。食欲,性欲,人之本性?桌戏蜃右渤姓J。五欲并非我們本來就追求的目的,但是把它說成是“虛”的,你相信嗎?
人生太無奈,人生太復雜,哪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人類文明發(fā)展了幾千年,發(fā)展到今天,大部分人還是干著他們自認為應該干的事情,然而事實上未必。如何做價值判斷?如何斷定這個事情客觀上到底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的確,這個世間有太多不確定性,純粹的善舉和純粹的惡行都極少的。大部分人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壞,善中有惡,利中有弊。一個人一輩子能夠少做點錯事就很了不起了。但是,畢竟世界上許多事情都在變。固然古圣先賢有許多真理流傳幾千年,依然字字珠璣,然而新的時代有新的情況,有新的時代特殊性。就算是“相”在變,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就一定不變了嗎?
注解: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于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于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
  不立文字——摩訶迦葉
一天大梵天王在靈鷲山,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就請佛說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蘿花貢獻給佛。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答應了他的請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話都不講,只是手里拿著這枝波蘿花靜靜地給在會大眾看看。當時在座的許多弟子和護法諸天,看到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著,佛平日一升法座,就開口說法。今天很奇怪,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鮮花給我們看看,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眾的主要意義。正在這個時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訶迦葉尊者,看看之后,就領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間破顏含笑起來。大迦葉尊者,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眾,會破顏含笑起來呢?他能夠深深地徹底領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門,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大迦葉尊者微笑之后,佛馬上開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訶迦葉”。佛就把正法眼藏,傳法給摩訶迦葉尊者,同時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縷袈裟和青色天所貢獻的缽統(tǒng)統(tǒng)都給了迦葉,這就是“衣缽真?zhèn)鳌,成為禪宗西天**代祖師。
  俗人看禪
“因果法則”是宇宙的一個法則。因就是種子(前因),果就是果實(后果)!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因果;“種瓜想得豆,種豆想得瓜”這違反了因果法則,得不出結果,所以不是因果。因果可以相互轉
化: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一件事情的結果,會變成另一件事情的起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循環(huán)延續(xù)不問斷。
  微妙的禪
  許多人認為禪很神秘,其實不然。禪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詞,意思是“靜慮”,也叫“思維修行”。同時,釋迦牟尼佛又在靈山法會上為我們傳下了一種修行的方法,這種方法經達摩祖師傳人中國,逐漸形成了一個宗派叫禪宗。達摩就是中國禪宗的初祖。
  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這是無說而說,無言之道,要我們從眼睛與耳朵方面,得個消息,體會佛的無言妙道。古人說:“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本無相,即相而明心”,就是這個道理?鬃佑幸淮螌孜坏茏诱f:“余欲無言!钡茏诱f:“這怎么辦,如果夫子你不開口講話,那么我們這些小小的弟子們,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說:“不要緊,你們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沒有講話么!蹦谴合那锒臅r的節(jié)氣,不是照樣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沒有講話,那萬物不是也生住異滅,輾轉循環(huán)終而復始嘛。你們看,天何言哉。這就充分說明了,無言才是真正的大道。
  禪法東漸——達摩祖師
摩訶迦葉為了續(xù)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將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阿難尊者,這是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法給商那尊者,法燈續(xù)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尊者,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與菩提達摩大師,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般若多羅尊者囑咐達摩大師說:吾滅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將此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眾生。達摩大師秉承遺訓,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東來中國。因當時梁武帝不領悟達摩大師的根本法要,情投意合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機緣不合。于是達摩就離開金陵到洛陽去。后來,梁武帝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識泰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許多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yǎng)。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回頭一看,后面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擲在江中,腳踏蘆葦渡江,揚長而去。到了洛陽,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禪定。后來古人寫了一付對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嵩山,是中國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歷史。坐落在河南省鄭州與洛陽之間的嵩山之麓。唐代時期,該寺曾經住過僧眾二千五百人之多。這里的僧眾除了禪宗大德之外,還有武藝拳術著稱的武僧。這就是達摩大師當年面壁過的圣地。達摩大師從印度把佛教禪宗傳到中國,被稱為是中國禪宗**代開山祖師。再由達摩大師,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給二祖慧可大師,這叫做燈燈續(xù)焰,奕葉相承。
  俗人看禪
  一個律師既當正方,又當反方。法官開始判被告有罪,后又改判無罪,幾個循環(huán)后,不了了之?梢,文字本身也是個相,思想本身也是個相,沒有對和錯,是和非。但我們依然會爭論不已,因為我們的經歷和理解和角度不同,即使同,表達也不會同。
相其實根本就是個虛妄的東西,我們自己可以完全的反抗自己剛剛說的一切,循序漸進直到空性的產生。其中理解和領悟非常的重要,否則完全是胡說八道的摳字眼了。
  明心見性
  實現自我的覺醒的**步,用禪的語言說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天成的,是完美圓融的,人們也許會問,這完美圓融的本性來自何方?禪師說:真空妙有。這種“空”是一種超然的境界!翱铡笔侨祟惿畋仨毜,有了“空”才能孕育一切,“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個“無”就是禪宗所說的“空”。
自性是圓融的,因為人的自性是無所障礙,無需依賴,無所執(zhí)著的是一種安詳的自在,因為自性源于空性,任何的執(zhí)著都是一種阻礙,它阻礙著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智慧就是從真空中生出的妙有,領悟到這個道理的人不造作、不貪婪、不虛偽,所以,空性對于我們有重大的意義,雖然空性并不是空間的概念,但是,我們可以用空間做一個相似的比方,借此來理解空性的妙用。
阿難在佛的弟子中記憶超群,他告訴我們,我們的性情并不是因為我們的現實狀態(tài)決定的,我們的性情的貧窮與富有存在于我們的內心之中,當我們在物質的煩惱中苦苦掙扎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痛苦,當我們以布施的心對待一切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富足。
大多數人不能明心見性,因此,都是比較自私的,但是他們不知道。痛苦和愚昧的來源正是自私的心理。減少自私獲得智慧,禪的方法之一、是慈悲和無嗔,慈悲是真心地關心別人,達到忘我的境界,在關心別人的時候,不應該有私利在其中,別人自然會感受到你的真誠。
   院子比較亮——師父與小和尚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在寺廟的院子里找東西,他的師父看見了就問他:“你在找什么?”
  “找?guī)旆康蔫匙!
“那可是重要的事,我也來幫你找吧!”于是師父也蹲在院子里幫小和尚找鑰匙。
“你知道庫房的鑰匙掉在哪個角落啊?”師父問。
“我在屋子里掉的!毙『蜕姓f。
“那你在院子里找什么呀?”師父有些責怪地問。
“因為院子比較亮啊!”
  俗人看禪
小的時候,媽媽說不要靠近火,于是我戒火,我們帶著清新和理解靠近火,哪怕只有一次,就足夠體驗到火對身體的傷害,從此,我理解性地不近火了。戒的關鍵是清醒、智慧和慈愛的具備,是一個結果,是一個過程,是我們的選擇和慧根。如果沒有理解和清醒,人的行為就成了放縱。
  禪修的目的
  世界幽默大師卓別林表演過這樣一個場景,兩個人睡在陰冷潮濕的坑道里,一個士兵忽然覺得自己的腿癢,便抱起腿猛撓,怎么也不管用,結果,睡在另一個方向的士兵醒了,照著腿癢的士兵就是一拳,他被打愣了,這才明白自己撓的是別人的腿。
禪修的目的是讓我們獲得智慧,因為沒有經過禪修的人,在禪師的眼里也是一個迷失的眾生,禪修的大事就是自我的覺醒!耙荒钣X,眾生是佛。”覺醒就是既能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別人,禪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真心去聽去看,我們會發(fā)現,原來我們的智慧是現成的,只是沒有被我們開發(fā)出來,禪就是開發(fā)我們智慧的一種方法。
 事實上禪的精神是超越了宗教觀念的,通過禪修我們才能體驗到活在當下的于佛無別,也就是禪宗經常提起的“即心即佛”。
  貧窮也能布施——阿難尊者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難在一個貧民窟中乞食,這時一個窮人對阿難說:“我很窮,沒什么可布施的!
  阿難說:“布施可以使你變得富有。”
 窮人說:“我已經窮到連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了,拿什么布施呢?”
 阿難說:“那你就拿你的貧窮來布施吧!”
  俗人看禪
 我們一定能做我們想做的人,這要看我們是不是真的想做。做好事不難,但有幾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的時間,去為別人付出?即使是做了所謂的好事,不是爭名就是圖利,就是不能做自己。
  布施才能讓你感到富裕
  從前有三個人,覺得自己生活不快樂,便一起去拜訪無德禪師,希老禪師指點他們快樂之道。
  禪師見了他們,便反問:“你們要得到什么才會使自己覺得快樂?”一位說,如果我能享天倫之樂,有融洽的感情,就會覺得很快樂;第二位說,如果我有很多錢,富裕會使我快樂;第三位說,我希望有權勢,當了大官,別人看得起我,就會很快樂。禪師聽罷,便告訴他們說:“難怪你們都不快樂。你們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頭就產生了匱乏的感覺。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溫情的感覺;追求財富,就產生財物不足的困惑;追求權勢,便引起對權力的渴求!
  禪師接下去說:“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會體驗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獻感情,天倫之樂也就培養(yǎng)不起來。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業(yè),為社會服務,權勢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獻,就會窮困得捉襟見肘。切記呀:只有布施才能讓你感到富裕的滿足和自我實現的快樂。”
從禪修的特色來看,禪修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智慧。世上生存的蕓蕓眾生誰不需要智慧呢?可是獲取得到智慧的方法,是人們世代追求的目標。其實,佛法無邊,釋迦牟尼佛早已經給了我們方法,那就是——禪。有些人習慣于把擁有知識看成是智慧,這是非常錯誤的。對于現代人而言,知識是越來越豐富了,人們運用廣博的知識做事、賺錢,但是并不快樂,反而增加的諸多的煩惱。真正能使我們快樂的是智慧,所以,人們經常走人一個錯誤的循環(huán):煩惱——知識——更煩惱;而不是:煩惱——智慧——快樂,禪就是讓我們走從智慧到快樂的路線。
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強壯,有的人贏弱。總之,如同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禪宗把這些不同叫做人的根器不同,根的意思就是指大樹有粗大根系,小樹只有細小的根系。一場大雨下來了,落下的雨水沒有差別,而大樹小樹的受益卻能分出多寡;器是指盛水的器皿,小的器皿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枉然,人們要為此不平,那么就不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也許我們總是起到壞牌,我們不必抱怨,我們只要能把我們手中的牌打得淋漓盡致,無論輸贏,我們都會成為快樂的人。
  自然和諧——大珠慧海禪師
  源律師問大珠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嗎?”
  大珠說:“用功!
  源律師問:“怎樣用功?”
  大珠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源律師說:“一切人都是這樣,豈
  不是同師父你一樣用功?”
 大珠說:“不同。”
  源律師說:“有什么不同?”
 大珠說:“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說不同!
  俗人看禪
散亂的心,是失敗的根,如果我們能專心做好每一件事,成功就離我們并不遙遠。
禪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智慧,禪也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因為,禪意味著自然和諧。如果你刻意追求,快樂便會如驚弓之鳥立刻離你而去;但如果你真心的投入,快樂便本來就在你的身邊。
  人眼中的世界
  人眼中的世界和佛眼中的世界是一樣的嗎?估計是不同的,就好比你叟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不知道信奉佛教的人在中國人里占了多少比例,不過就日常接觸來看,并不是很多,基本上十個中國人里只能找出一個自稱是信奉佛教的人,并且這一個自稱信奉的人還很值得懷疑。
  絕大多數人都保持著這么一種觀點,他們中比較誠實的人會說:我愛錢,錢就是一切,為了錢做什么都可以。當然也有比較委婉不那么直露的說法,那就是: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行的。
  ……

禪是心中一盞燈 作者簡介

曹軍,出身劇作世家,喜好國學,尤其熱衷于佛學研究。曾原創(chuàng)《國學與管理系列叢書》,編著《與大科學家對話》《沒有結尾的故事》系列叢書,是資深的科普讀物、兒童文學、哲學宗教類選題策劃人和原創(chuàng)作者。

商品評論(2條)
  • 主題:禪意無窮何止燈

    禪本虛無非為物,以燈喻之可,以何喻之不可?

    2018/6/19 20:50:45
    讀者:abc***(購買過本書)
  • 主題:禪是心中一盞燈

    禪是心中一盞燈。好。喜歡。

    2017/10/6 1:32:20
    讀者:suk***(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