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布衣劉邦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12-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50
本類榜單:傳記銷量榜
中 圖 價:¥16.3(4.3折) 定價  ¥3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布衣劉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33428
  • 條形碼:9787506033428 ; 978-7-5060-3342-8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布衣劉邦 內容簡介

人們對漢高祖劉邦的認知主要源自司馬遷的《史記》。然而,太史公對劉邦生平活動的記述則集中在劉邦號為“沛公”之后。學界論及劉邦之建功立業(yè),指的也主要是這段不過十多年的歷史。而對于劉邦四十多年之平民經(jīng)歷,《史記》則極少提及并冠以神秘疑云,于是便留下了許多頗具爭議的千古之謎。
胡適先生曾指出:“漢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間疾苦,是中國帝王中了不得的人,是不易有的人物,但卻沒有一本好傳記!绷簡⒊壬谫潛P“漢高祖劉邦為偉大人物”之同時,亦感嘆:“可惜他的《本紀》作的模糊,影響整個的人格和氣象完全看不出來!
本書尊循求實、客觀對待歷史的原則,盡量以可以查索到的較豐富的史料,力求公正地評述平民劉邦。本書還專門對漢初**重大疑案——“雍齒叛劉降魏”事件,作了與傳統(tǒng)說法判然有別的剖析;對困擾歷史、迷惑讀者的劉邦起義之細節(jié)、成因、目的等,及其在秦末大起義乃至我國數(shù)千年戰(zhàn)爭史中的真實地位和重大意義也著重作了深入的探討和論述。本書目的在于吁請社會切實關注“平民劉邦”被戲辱、曲解的現(xiàn)狀及其對宏揚兩漢文化事業(yè)的負面影響。

布衣劉邦 目錄

前言
**章 關于漢高祖劉邦的身世
一、劉邦生卒年月
1.關于劉邦的出生年月
2.關于劉邦之卒年
二、劉邦的出生地
1.屬宋?屬齊?屬楚?屬魏?
2.諺云:“豐沛收,養(yǎng)九州”
3.“故梁徙也”說之淵源
三、劉邦出生時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
1.豪強地主?富裕中農?
2.言劉邦為農民出身似屬牽強
3.古代城市的縮影
  4.應屬亦商亦(手)工之殷實人家
第二章 劉邦家庭成員狀況
 一、劉邦父祖輩情況
 1.太公以上情況難以考證
  2.“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
 二、關于劉邦的母親
  1.養(yǎng)育了龍子的可憐母親
  2.高帝之母,不聲不響地去了
  3.吾所生長極不忘耳!
 三、劉邦兄弟家庭情況
  1.長兄早卒,其子信封為羹頡候
 2.次兄名“仲”,常得太公稱贊
  3.弟劉交多才多藝,封為楚王(號楚元王)
 四、平民劉邦的婚姻
  附:古豐“東華山”及青年劉邦的“紅顏知己”——“白杏兒”之傳說
第三章 應當公正評價“布衣劉邦”
 一、初評易中天先生之“劉邦崛起之謎”
 1.不公正的歷史錯覺
  2.“流氓”等說出自
 3.斯人無口以辯
  4.讓歷史人物更具真實性
 二、再評易中天先生之“劉邦崛起之謎”
 1.司馬遷如是記述平民劉邦
  2.孔老夫子尚云:“食色,性也”
 3.“貪財好色”出自范增之口
  4.“彼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相報”
  5.撤離阿房宮,明鑒照千秋
  6.太史公何以將項羽列入《本紀》
  7.“無賴”之說彰顯融洽的父子、君臣關系
  8.“書”字古今意義不同
  9.平民劉邦“游”的是學問道德
 三、平民劉邦蒙辱的歷史背景
  1.寬大長者,風卻摧之
  2.“為天下安用腐儒”的道理
  3.談不上“忠、孝”二字
  4.沛公并未拿酈生的帽子溲溺
  5.劉邦的人格魅力和弱點
  6.“漢初布衣將相集團”的歷史貢獻
  7.給劉邦戴“反儒”的帽子有失公允
  8.“獨尊儒術”者容忍了戲辱劉邦之流言
  9.人們總愿同情弱者
  10.文人不可輕,人言真可畏
  11.元曲《哨遍·高祖還鄉(xiāng)》產(chǎn)生的背景和負面影響
  12.還平民劉邦以真實形象
第四章 劉邦與雍齒——漢初**疑案探密
1.“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的背景
2.“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3.劉邦的無奈與張良的才智
4.“秦始皇在時天下己壞矣!”
5.千鈞重任托付雍齒
6.“屠城”之嚴峻威脅
7.詐降的決定是艱難的
8.同情雍齒的王陵被漢室晚封
9.隱秘的就讓它永遠隱秘下去吧!
10.雍齒是一個例外
 11.使后世為人臣者毋效丁公!
12.“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13.高祖皇帝,你活得好累
14.司馬遷對雍齒抱有極大的同情
第五章 關于劉邦起義
一、劉邦“豐西澤縱徒”至陳勝起義期間的活動
1.“豐西澤縱徒”事件應定位為“反秦起義”
2.百軍追剿失利,義軍站穩(wěn)了腳跟
3.“赤帝子斬白帝子”的神話
4.太史公的苦衷
二、陳勝起義后劉邦義軍的動向
1.陳勝倒可能受到了“豐西澤縱徒”事件的啟示
  2.“平民領袖”的優(yōu)勢
 3.劉邦義軍的實力及影響
  4.擁兵數(shù)千,志存高遠
 三、芒、碭起兵的歷史遐想
 1.難以掩飾的蛛絲馬跡
  2.以我為主,伺機進攻
  3.從“芒碭起兵”到“沛縣起義”
 4.攻“豐”戰(zhàn)事恐怕并不簡單
  5.“打天下、坐江山”之壯舉,千古風流人物的夢想
 四、劉邦起義疑云研究(綜述)
1.籠罩在“劉邦起義事件”上面的疑云
2.從此便脫掉了平民的外衣
3.那是一個充滿血與火的年代
4.信陵君抗秦救國事功的深遠影響
5.幼小心靈中的愛和恨
6.劉邦崛起之謎和太史公的難言之隱
7.中國歷史上*早的農民起義組織
8.他不愿再與失敗者相提并論
9.結語
第六章 與平民劉邦活動相關問題的探討(拾遺)
一、劉邦任泗水亭長的時間
二、“高祖嘗繇咸陽”之“繇”字注解釋疑——劉邦任亭長之前去過咸陽嗎?
三、劉邦“豐西澤縱徒”的時間
四、秦臺史話
五、劉邦其名與中國歷史上的避諱風俗
六、與劉邦故鄉(xiāng)相關的古樹名木
附錄
 一、布衣劉邦相關大事年表
 二、司馬遷與微時劉邦
 三、豐沛情
 四、“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新考
 五、從司馬遷以“仁而愛人”評價布衣劉邦說起——寫在2006年9月26日孔子誕辰2559年祭祀大典之際
后記
展開全部

布衣劉邦 節(jié)選



布衣劉邦:
一、劉邦生卒年月
  1.關子劉邦的出生年月
  關于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年月,史家注說不一,為史界認可的有兩種說法:
  一說:據(jù)《集解》引晉人皇甫謐之說:“高祖劉邦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卒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三!鼻宕鷮W者杭世駿根據(jù)皇甫謐定的生卒年月,校正為62歲。若依皇甫謐之說,劉邦當生于秦始皇即位前10年。即公元前256年。(周郝王五十九年)
  一說:據(jù)《漢書》唐代史家顏師古《注》引晉人臣瓚曰:“(高)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若依此說,則劉邦應當生于秦莊襄王三年,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即公元前247年。
  董家遵先生著文支持前說,安作璋先生也持前說,徐朔方先生持后說。只是若依前說,劉邦與呂雉結婚時年齡已40歲左右,依當時人均壽命及早婚情況,言呂后是原配夫人,似乎值得懷疑。所謂:“劉邦正式娶妻很晚,……原因是他青年時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自由地與許多女性廝混,……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不愿意把女兒嫁給他”之說法,亦屬牽強。
  筆者此處亦取前說,但并不反對后說。尊崇辭書如《辭源》、《辭!分,即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一作247年。兩種說法均注明,以供讀者參考。
  2.關子劉邦之卒年
關于漢高祖劉邦的卒年,《史記·高祖本紀》(以下稱《高祖本紀》,類同)及《漢書·高帝紀》(以下稱《高帝紀》,類同)均明確記載為:漢十二年四月甲辰,在長樂宮,劉邦安然而逝。史界多將其卒年注為公元前195年。如安作璋教授記述為:“公元前195年(漢十二年)四月,劉邦病逝。”然而安氏同時又說:“在劉邦辭世前的五個月,即公元前195年(漢十二年)的十一月,競以62歲的高齡拖著病體前往孔子故鄉(xiāng)。”與上說比較,若云同為公元前195年事件,似乎顯現(xiàn)矛盾,令人不解。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高祖本紀》及《高帝紀》所載:“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應該是不會錯的。但要注意的是,史書還記述漢代是以“十月為歲首”。故而,《高祖本紀》及《高帝紀》之記年月,即有:“春正月”,“夏四月”,“十一年秋七月”和“秋九月”之說法;接下來便是“十二年冬十月”之記載。
據(jù)此,若以《高祖本紀》之載:“漢十二年冬十一月高祖自布軍至長安;……十二月,高祖曰:賜予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為公元前195年事件的話。接下來的“四月甲辰”之四月似應為漢十二年之春四月,再考慮進去農歷與公歷之差距,應當已經(jīng)到了春暖花開的公元前194年了。如此計算,大概應該就不矛盾了。
清代著名史家王先謙《漢書補注》(以下稱《補注》),則對《高帝紀》載劉邦卒年月之“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長樂宮”一句,作了以下注述:
臣瓚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鄙驓J韓曰:“史記注引皇甫謐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三!焙际莉E曰:“高祖生年乙已,至是年丙午,當是六十二!毕戎t曰:“官本,注:十二年作十三年!
  對于前賢王先謙先生之“官本”,筆者無法知其所指。然而,據(jù)此看來,將劉邦的卒年注為公元前194年,應該較為妥當。這樣,以劉邦生年為公元前256年或247年來算,言其享年為62歲或53歲,與諸家所述似乎便相吻合無誤了。
  二、劉邦的出生地
據(jù)《史記》和《漢書》記載:公元前256年或247年,劉邦出生于“沛豐邑中陽里”,即今江蘇省豐縣(古稱豐、豐邑)縣城東北隅一條古老的名為中陽里的街道。江蘇省《徐州府志》、《豐縣志》、《沛縣志》及歷代史籍亦均對此認同。唯獨關于“豐縣”的沿革,史界尚存一些爭議,此處筆者不作贅述。本文僅冒昧試述劉邦出生時,豐邑之所屬及其是否曾隸屬魏國之問題。
  1.屬宋?屬齊?屬楚?屬魏?
江蘇省《豐縣志》指出:豐邑在春秋戰(zhàn)國時先屬宋,后屬楚。筆者查找相關文獻,鮮見有“豐”曾屬魏國的記載。唯見清代乾隆版《豐縣志》序中,注引文穎曰:“梁惠王孫‘假’為秦所滅,轉徙于豐,蓋戰(zhàn)國屬梁(即魏國)”,卻又說“而未著也”。
“豐”,春秋戰(zhàn)國時曾屬宋國,大概應該沒有問題,因為古宋國國都之遺址,就在豐邑附近。原豐縣博物館長王榮生先生著文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豐屬宋,今豐縣城北四十余里有宋偃王城,齊滅宋,偃王城始毀,……在今豐縣城址始建豐邑。……兩千多年來豐縣城一直在原址!保▍⒁姟敦S縣文史資料》1988年)
關于“齊滅宋”事件,《田敬仲完世家》、《魏世家》均有記載;那么,若據(jù)此得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豐邑曾屬齊國的結論,人們似乎也不會感到意外,只是《豐縣志》之“沿革”一欄中卻也未見有“豐”曾屬齊國的記載。
  又據(jù)《宋微子世家》載:宋王“偃”對外驕橫用兵,先后對魏、齊、楚等國發(fā)動戰(zhàn)爭,對內暴虐無道,殘忍濫殺無辜,“群臣諫者輒射之”。被眾諸侯稱為“桀宋”,說他比夏朝末代暴君“桀”還要壞。
  后來,周赧王二十九年(約公元前286年),魏、齊、楚三國聯(lián)合攻擊宋國,宋王逃亡,死于溫地!段菏兰摇份d:“魏昭王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記述的便是這件事。之后,魏、齊、楚三分宋地。
顯然,“豐”在當時曾屬魏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敦S縣志》之“豐邑屬楚”說之依據(jù),也似與此事件有關。
  而且,若以“齊滅宋”為公元前286年計算,距劉邦出生(公元前256或247年)時,也已有三十余年。以當時西部強秦崛起,暴秦屢屢持威東犯,魏國東遷,楚國南遁之情況看,邊地“豐邑”恐怕也完全可能數(shù)易其主,或屬楚、屬齊、或屬魏之某諸侯。為了解那段弱肉強食的戰(zhàn)爭史,我們不妨記述其梗概:
  《楚世家》載:楚頃襄王元年(約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率軍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得析城等十五城邑而去!曄逋跞,秦與楚斷交。……楚頃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攻楚,楚敗,割上庸、漢北土地于秦。……楚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大將白起攻下楚西陵城。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都“郢”,楚退居陳地(今河南淮陽)。……楚烈王二十二年(約公元前241年),楚國戰(zhàn)敗,遷都壽春……
又據(jù)《魏世家》栽:早在魏惠王三十一年(約公元前340年),魏國便被迫放棄距秦較近的都城安邑,轉而東遷大梁(今河南開封附近),國號又稱日“梁”,故世或言魏惠王或言梁惠王。后來,魏昭王十三年(約公元前283年),秦攻取安城,軍逼大梁。再其后,魏安厘王二年(公元前275年)及三年、四年,秦軍三逼大粱,殺人奪城無數(shù)。據(jù)此記載,諸侯戰(zhàn)爭之頻繁和殘酷可見一斑。
雖然魏國懼秦,步步東退,卻又趁勢東向用兵。上述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魏國會同齊、楚兩國,派兵參與滅宋之事且不必說;大約在魏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79年),魏、齊兩國又乘孟嘗君卒,共滅其食邑“薛國”(故址在今魯南棗莊市薛城附近,見《孟嘗君列傳》),兵鋒已越過豐、沛,指向了魯南地區(qū),從當時的地理形勢看,魏國軍隊順便占據(jù)沛、豐地區(qū)也是完全可能的。
尤其是,此間楚國不僅與秦國,與魏、齊、吳諸國亦多爭戰(zhàn)交鋒。只是此時之楚國已經(jīng)僅剩下節(jié)節(jié)敗退的份兒了。邊疆邑地,常被作為戰(zhàn)后賠付、割地或賞賜的交易籌碼。故而,劉邦出生時,“豐”地或許并不屬楚國,而是屬于魏國。
  2.諺云:“豐沛收,養(yǎng)九州”
事實是,“豐”地雖然可能曾屬齊、楚,然而卻歷來是齊、魏、楚三國之結合部,東連沛縣與齊魯比鄰,南接泗水、芒碭、兩淮,西距魏梁(開封)也不過數(shù)百華里。即近代之所謂蘇、魯、豫、皖邊區(qū)。
此地既為邊地,充其量,齊、楚等國對其地也只是一時之松散管理,或說豐地可能處于三不管的空白地區(qū)。恰好為區(qū)域內百姓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經(jīng)濟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后來魏國王室某系,包括劉邦祖輩,避秦東遷來“豐”提供了機會。
此地交通便利,地勢平坦,物產(chǎn)豐富,廣為流傳于該地的古諺這樣稱頌道:“豐沛收,養(yǎng)九州島!鼻О倌暌詠,豐、沛兩地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原因亦在于此。
  3.“故梁徙也”說之淵源
  雖然地方志書少見“豐”曾屬魏國的記載,但是《高祖本紀》卻明載:“周市使人謂雍齒曰:‘豐,故梁徙也’!薄陡叩奂o》對此記述則更顯詳盡,并增加了關于劉氏世系的記載:
春秋晉史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范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后歸于晉者,其處為劉氏,劉向云:“戰(zhàn)國時,劉氏自秦獲于魏,秦滅魏,遷大梁,都于豐!惫手苁姓f雍齒曰:“豐,故梁徙也。”以歌頌高祖云:“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必S公,蓋太上皇父(即劉邦祖父,作者注),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矣。
 ……

布衣劉邦 作者簡介

王堯,徐州市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市政協(xié)委員。素持“中醫(yī)學以樸素的古代哲學思想為基礎,中醫(yī)師應通文史,不文不醫(yī)、醫(yī)文相通”之論,并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自勉。故在行醫(yī)之余飽讀經(jīng)文,尤其是對兩漢文化及《史記》研究情有獨鐘,其相關論文先后發(fā)表在《徐州師大學報》及《社科雜志》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也曾收錄其論文。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