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
中國的民主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實錄(套裝共10冊)
-
>
新書)社會主義發(fā)展簡史(大字本)
變遷與交融-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18498
- 條形碼:9787516118498 ; 978-7-5161-184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遷與交融-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張世友編著的《變遷與交融》的特點在于既有歷史剖析,又有現實述論。就歷史剖析而論,主要體現為我們從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研究了烏江流域各民族的地域分布與流變情況,歷朝中央對烏江流域的控制與經營策略,烏江流域歷代政府移民的政策、過程、對象、遷移人口及分布,以及烏江流域歷史上各類移民的時間、地理特征及其對當地民族之間互通、交流、融合、發(fā)展形成的具體推動。就現實述論而言,則主要體現在我們又站在當今的現實視角,以之前的史料整理與分析為基礎,整體性的研究了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的類型特征,烏江流域歷代移民對當地經濟助推、政治變革和文化浸潤等民族關系核心構成因子產生的綜合影響,以及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對目前及今后的水電移民、生態(tài)移民所能提供的歷史借鑒與現實啟示。
變遷與交融-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烏江流域位處中國西南邊疆腹心地帶,西接云南,北依四川、重慶,東與湖南、湖北為鄰,南與貴州南部及廣西相連。歷代以來,伴隨各種移民紛紛登上烏江流域的歷史舞臺,不同文化匯聚于此,相互交流碰撞,不僅為變革、推動和繁榮當地社會經濟文化起到了良好作用,而且為助推、開創(chuàng)和形成本地多元共存、共生共榮的民族關系格局作出了重要貢獻!蹲冞w與交融》從考察烏江流域的民族分布、民族流變、歷朝中央對當地的控制和經營入手,積極依賴各種移民史料及文獻,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了歷代移民及其對當地民族關系產生的重大影響。既有對移民進入本地的歷史背景,歷朝政府對待移民的政策,歷代移民的來源和動因,各種移民的入遷過程等基礎問題的深層探討;也有對烏江流域歷代移民的總體分類,民族關系的類型特點,人口遷徙與當地政治鼎革、經濟發(fā)展、文化交流、風俗變遷及民族融合的相互關聯等核心內容的綜合分析!蹲冞w與交融》體現出了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口遷移和民族關系進行微觀與宏觀結合的跨省市、跨學科的整合性研究。不僅可以彌補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研究之歷史缺憾,推動民族社會學、民族人口學理論的縱深探討;而且還可累積烏江流域未來移民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為西部水電開發(fā)和生態(tài)移民及融洽和諧民族關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據。
變遷與交融-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研究 目錄
緒論 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的基本理論命題
上編 歷史篇
**章 烏江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及遠古人類活動與文化交流
第二章 先秦:部族、部落與方國交錯時期烏江流域移民與民族關系
第三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郡國、夷帥與大姓并立時期烏江流域移民與民族關系
第四章 隋唐五代宋:藩國、邊州與正州同列時期烏江流域移昆與民族關系
第五章 元明清:土司、土官與流官參治時期烏江流域移民與民族關系
第六章 民國:軍閥、國民政府與革命政權共存時期烏江流域移民與民族關系
下編現實篇
第七章 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的類型特征
第八章 烏江流域歷代移民對民族關系的綜合影響
結語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的前瞻及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變遷與交融-烏江流域歷代移民與民族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張世友,男,1969年12月生,重慶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評委會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重慶市倫理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重慶市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域歷史文化和中西倫理思想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項,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3項;主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獨立和與人合作出版著作3部。曾獲重慶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全國教育學院師范學院院報研究會一等獎、重慶市期刊好作品評選論文一等獎。在《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齊魯學刊》、《毛澤東思想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70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教育文摘周報等二次轉載、索引。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