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通考
-
>
傳習(xí)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jià)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cè))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cè))
諸子通考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8108624
- 條形碼:9787558108624 ; 978-7-5581-0862-4
- 裝幀:簡(jiǎn)裝本
- 冊(cè)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諸子通考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蔣伯潛在其先父遺著的基礎(chǔ)上整理補(bǔ)編而成。《諸子通考》全書分上下兩編,前有《自序》及《緒論》!蹲孕颉仿允霰緯鲋(jīng)過;《諸論》概論諸子之名稱、開祖派別及諸子十家名稱取義、學(xué)說短長(zhǎng)及其興替因緣。上編為《諸子人物考》分別考論諸子人物,附以西漢諸子和歷代諸子大事年表。下編為《諸子著述考》,分別考述各家著述,附《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錄諸子十家之書目及現(xiàn)存諸子重要著述目錄。
諸子通考 內(nèi)容簡(jiǎn)介
《諸子通考》分上、下兩編,前置宏篇“諸論”,概論諸子之名稱、開祖派別及諸子十家名稱取義、學(xué)說短長(zhǎng)及其興替因緣。上編分別考諸子人物,附錄西漢諸子和歷代諸子大事年表。下編分別考諸子著述,附錄《漢書·諸子略》所錄諸子十家之書目189種,另附錄現(xiàn)存諸子重要著述目錄。
諸子通考 目錄
說明
緒論
上編 諸子人物考
第1章 孔子(上)
第二章 孔子(中)
第三章 孔子(下)
第四章 孔子弟子
第五章 孟 子
第六章 荀 子
第七章 老 子
第八章 莊子及道家者流
第九章 墨子及“墨者”
第十章 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
第十一章 惠施、公孫龍與稷下諸子
第十二章 蘇秦張儀與屈原
附錄一 西漢諸子
附錄二 諸子大事年表
下編 諸子著述考
第1章 儒家之書一——論語
第二章 儒家之書二——孟子、荀子
第三章 儒家之書三——子思子
第四章 儒家之書四——曾子
第五章 儒家之書五——晏子及其他
第六章 儒家之書六——亡佚之書
第七章 道家之書一——老子
第八章 道家之書二——莊子
第九章 道家之書三——管子及太公、鬻子
第十章 道家之書四——文子、關(guān)尹子、列子、鹖冠子
第十一章 道家之書五——亡佚之書
第十二章 墨家之書——墨子及其他
第十三章 法家之書——商君書、韓非子及其他
第十四章 名家陰陽家之書
第十五章 雜家之書——呂氏春秋、淮南子及其他
第十六章 縱橫家農(nóng)家小說家之書
諸子通考 節(jié)選
緒 論 一 何謂諸子 我國(guó)周秦之際,學(xué)者輩出,各著書立說,欲以改制救世。學(xué)者不只一人,其書亦不只一種,故以“諸子”稱之。以“諸子”為某種古書部類之名稱,自《七略》始。西漢成帝命劉向領(lǐng)校中秘書。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侍醫(yī)李柱國(guó)校方技。向卒后,哀帝命向子歆卒其業(yè)。歆于是總?cè)簳唷镀呗浴!镀呗浴氛,曰《輯略》曰《六藝略》曰《諸子略》曰《詩賦略》曰《兵書略》曰《數(shù)術(shù)略》曰《方技略》。除《輯略》為全書之總*外,其余六略即分古書為六大類,故《七略》為我國(guó)古書之分類目錄。所謂“諸子”,即六大類之一類。此類古書,大多名曰“某子”,而又不僅一種,故以“諸子”稱之!镀呗浴吩瓡沿|漢班固刪其要以成《漢書·藝文志》,尚可見其大概焉。自是以后,如齊王儉之《七志》則有《諸子志》,梁阮孝緒之《七錄》則有《子兵錄》(合“諸子”“兵書”二類為一錄),《隋書·經(jīng)籍志》及清代之《四庫全書》亦均特立子部。溯其淵源,皆自《七略》。故曰以“諸子”為某種古書部類之名稱,自《七略》始也。 任宏,步兵校尉也,故校兵書;尹咸,太史令也,故校數(shù)術(shù);李柱國(guó),侍醫(yī)也,故校方技。此三類之書,各以專家司校讎,其為專門書籍,性質(zhì)各殊,不問可知,故分為三類耳。至于六藝、諸子、詩賦,均由劉向校讎,而亦分為三類者,因其性質(zhì)體裁亦各不同也!霸娰x”與其余二類不同,亦顯而易見!傲嚒迸c“諸子”所以分為二類,不但由漢儒尊經(jīng)而然,其性質(zhì)體裁,亦自判然也。西漢時(shí)稱《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jīng)為“六藝”(與《周禮》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六藝”,絕不相同),故《六藝略》所錄之書,為六經(jīng)及其傳記。《論語》《孝經(jīng)》“小學(xué)”三類,不過六經(jīng)之附庸而已。六經(jīng)之中,唯《樂》無經(jīng)(或云,《樂》本無經(jīng),附于《詩》;或云《樂》亦有經(jīng),亡于秦火);故《六藝略》之中堅(jiān)為《易》《書》《詩》《禮》《春秋》五經(jīng)!兑住芬浴敦赞o》《爻辭》為“經(jīng)”;此文王所作(或云《爻辭》周公作),在周代,不啻為御纂欽定之書也!稌氛,夏商周史官所記錄所保存之文告檔案,傳之后世,成為史料者也。(《秦誓》時(shí)代*晚,當(dāng)為秦穆公時(shí),秦之史官所記。)《詩》之《頌》,為周商二代及魯國(guó)之郊廟樂章。(《商頌》,或云商代作品,或云宋國(guó)作品。)《風(fēng)》本各地民間歌謠,《雅》本士大夫美刺時(shí)政之詩,但既采于軒使者,獻(xiàn)之太師,合以音樂,則與《頌》均由樂官保存矣。《禮》十七篇(即今《十三經(jīng)》中之《儀禮》),本屬“儀注”之類,則亦禮官所保存也。《春秋》本魯史,為魯之史官所記錄保存者。故《五經(jīng)》原皆“官書”,古文經(jīng)學(xué)家之說是也。今文經(jīng)學(xué)家則以五經(jīng)為孔子所作!兑住分跺鑲鳌贰断髠鳌,孔子所加!段难浴贰断缔o》,雖非孔子自著,要亦后學(xué)記述孔子之言。于是由天道以及人事,卜筮之書變?yōu)檎芾碇畷!稌肥肌兜鄣洹罚ā抖Y記·大學(xué)》引,即作《帝典》。偽古文《尚書》分其下半為《舜典》,改稱上半為《堯典》),終《秦誓》,全書二十八篇,當(dāng)經(jīng)一番有意義的編次。古詩三千余篇,孔子刪存三百五篇之說,雖未可信;但正《樂》以正《詩》,使《雅》《頌》各得其所,則孔子曾自言之矣(《論語·子罕篇》,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而其論《詩》之“興”“觀”“群”“怨”及“思無邪”云云,均有特到之見。禮官所錄存者當(dāng)不僅十七篇;此十七篇皆士禮,殆孔子取以教弟子者也!洞呵铩繁爵斒罚鬃蛹右怨P削,以寓其“微言”“大義”,故孟子直謂為孔子所作焉。(見《孟子·滕文公篇》)蓋孔子之于《五經(jīng)》,乃取原有之官書,加以贊修編次者,故自謂“述而不作”。(見《論語·述而篇》)但經(jīng)此纂述,《五經(jīng)》乃更有其新意義,新價(jià)值焉,則孔子殆“以述為作”者也,故今文經(jīng)學(xué)家之說亦非全無理由。《五經(jīng)》,本官書也。諸子之書,則不論其著作,為記述,為追輯,為依托,皆私家之著述,非官書也?鬃又胧觥段褰(jīng)》,雖“以述為作”,終是“述而不作”;《六藝略》所著錄之“傳”、“記”、“說”、“故”,雖為私家著述,但均所以釋經(jīng),亦是“述”而非“作”。諸子之書,皆自抒己見,自成一家之言,不復(fù)寄托其微言大義于自具內(nèi)容之古籍,故皆是“作”而非“述”。雖其中多為后人所記述,所追輯,甚且為后人所依托,但自其本書之性質(zhì)體裁言之,則終是“作”而非“述”,此則“六藝”與“諸子”二類古書之大別也。 然則此類古書,何以率名為“某子”耶?“子”者,古代弟子稱其師之詞也;加氏以別之,則曰“某子”,如墨子、莊子、孟子、荀子之類,此皆以“子”稱其人者也。諸子之書,多非自著,由弟子后學(xué)記述成書;即出自著,亦本為單篇,由后人編纂成書;成書之后,不別題書名,徑稱之曰“某子”者,所以示其人為此書之主人云爾,如《墨子》《莊子》《孟子》《荀子》之類,此則以“子”稱其書者也。題曰“某子”之書既多,于是以“諸子”為其部類之名焉! ∪粍t弟子何以稱其師曰“子”耶?汪中《述學(xué)·釋夫子》曰:“古者孤卿大夫皆稱‘子’。子者,五等之爵也!吨芏Y·典命》:‘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guó)之君!洞笮腥恕罚骸髧(guó)之孤,視小國(guó)之君。’《春秋傳》:‘列國(guó)之卿,當(dāng)小國(guó)之君。’小國(guó)之君則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并稱,故著‘子’去‘男’,從其尊者。王朝,則劉子、單子是也;列國(guó),則高子、國(guó)子是也。王朝,生稱子,沒配謚稱公;列國(guó),生稱子,沒配謚亦稱子;此其別也。稱‘子’而不成詞,則曰‘夫子’!颉,人所指名也!浴颉洹印,取足成詞爾。凡為大夫,自嫡以下,皆稱之曰‘夫子’。孟獻(xiàn)子,穆伯之孫;穆伯之二子,親為其諸父,而曰‘夫子崔成,崔疆,稱其父,亦曰‘夫子’。故知為大夫者例稱‘夫子’,不以親別也?鬃釉鵀轸斔究,其門人因稱之曰‘子’,曰‘夫子’。后人沿襲,以為師長(zhǎng)之通稱,而莫有原其始者!蓖羰献宰⒂衷唬骸啊蹲笫洗呵铩氛哑吣辏骸腺易诱倨浯蠓蛟唬骸拔胰臬@沒,必囑說與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薄妒琛吩唬骸頌榇蠓,乃稱夫子。此時(shí)仲尼未仕,不得稱為夫子。以未仕之時(shí),為仕后之語,是丘明意尊之而失實(shí)!嬷┣浯蠓蚰说梅Q子也。”按汪氏之說是也,“子”與“夫子”本所以稱卿大夫。故章炳麟《諸子學(xué)略》說有“子猶今言老爺”之解釋?鬃拥茏佑浛鬃又,或面稱孔子,皆但曰“子”;與他人言及孔子,則曰“夫子”。(《上論》十篇,此種分別甚為嚴(yán)明。)“子”者,猶今云“先生”;“夫子”者,猶今云“這位先生”耳。而所以稱之曰“子”者,則因其嘗為司寇也。孔子之后,墨子嘗為宋大夫,孟子嘗為卿于齊,故其弟子亦以“子”稱之。其曰墨子孟子者,加氏以別之也。沿襲既久,遂成習(xí)慣!白印迸c“夫子”乃為弟子對(duì)師之專稱,故雖未仕,如莊子,亦以“子”稱之。于是弟子纂述其師之言行而成之書亦以“某子”名焉,弟子稱師曰“子”,始于孔門。弟子纂述其師說以成專書,始于《論語》,《論語》一書,如不別立書名,則亦可題曰《孔子》矣!
諸子通考 作者簡(jiǎn)介
蔣伯潛(1892—1956),名起龍,又名尹耕,現(xiàn)代學(xué)者、教育家,浙江富陽新關(guān)鄉(xiāng)(今大源鎮(zhèn))人。于經(jīng)學(xué)、文學(xué)、校讎目錄學(xué)方面多有造詣,著述頗豐。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guó)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