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佛教與中國的文學(xué)、樂舞和戲曲等,都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作者:鄒蘊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07-01
所屬叢書: 華夏文庫, 華夏文庫佛教書系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131
讀者評分:5分3條評論
中 圖 價:¥9.2(4.0折) 定價  ¥23.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4846076
  • 條形碼:9787534846076 ; 978-7-5348-460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本書特色

鄒蘊*的《空谷妙音(佛家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介紹:佛教自西漢之交從西域傳入中國以后,在與本土文化的不斷交流、碰撞與融合中,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與中國的文學(xué)、樂舞和戲曲等,都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內(nèi)容簡介

佛教自西漢之交從西域傳入中國以后,在與本土文化的不斷交流、碰撞與融合中,逐漸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與中國的文學(xué)、樂舞和戲曲等,都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目錄

一 佛教與中國文學(xué)、樂舞及戲曲的因緣……………………………1
二 佛教與中國文學(xué)…………………………………………………………………6
1 文學(xué)性的佛典與佛典翻譯文學(xué)…⋯⋯⋯⋯⋯⋯⋯⋯ 8
2 佛教對中國文學(xué)理論的影響…⋯⋯⋯⋯⋯⋯⋯⋯⋯ 17
3 佛教與中國文人…⋯⋯⋯⋯⋯⋯⋯⋯⋯⋯⋯⋯⋯⋯ 31
4 中國佛門人物與文學(xué)…⋯⋯⋯⋯⋯⋯⋯⋯⋯⋯⋯⋯ 46
5 佛教通俗化的文學(xué)表現(xiàn)…⋯⋯⋯⋯⋯⋯⋯⋯⋯⋯⋯ 54
三 佛教與中國樂舞……………………………………………………………… 64
1 佛教音樂… ……………………………………………………………… 66
2 佛教舞蹈… ……………………………………………………………… 80
3 佛教對中國樂舞藝術(shù)的影響…………………………………… 95
四 佛教與中國戲曲…………………………………………………………… 106
1 佛教與戲曲形態(tài)…………………………………………………… 108
2 中國佛教戲曲… …………………………………………………… 119
展開全部

空谷妙音佛教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 節(jié)選

佛教的“境界”觀與文學(xué)的“意境”
佛教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境”,“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分別是“六根”和“六識”!傲场薄傲薄傲R”三者合一就是“十八界”,統(tǒng)稱為“境界”。
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學(xué)派認為,除了心識之外,沒有任何獨立的客觀存在,“境”是依賴“識”而存在的,它是“世俗有”,“識”決定了“境”,因此是“勝義有”,“勝義有”就是真實的存在。
在唯識宗看來,只有“識”才是真實的,外境是因為諸心識的轉(zhuǎn)變才生成的。諸識以自身的見分來對待自己的外在物相,從而產(chǎn)生了“境”,然而,諸識本身又并非一成不變,它的轉(zhuǎn)變也要在“境”中產(chǎn)生,這樣一來,由“境”又產(chǎn)生了新的識,這種“境界”的理論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文學(xué)中的“意境”理論。
其實我們在《詩經(jīng)》《楚辭》等早期詩歌經(jīng)典中,就能捕捉到意與境的完美交融。但“意境”一詞,首次作為美學(xué)范疇的正式提出,還是在唐代。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境界”理論的影響,唐代文藝理論家對于詩歌審美意象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王昌齡(690—756 年)、皎然(生卒年不詳)、劉禹錫(772—842 年)以及司空圖(837—908 年)等人的著作中。
王昌齡對其詩有“三境說”,開啟了后代意境類型的先河。他在《詩格》中說道:“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
這里明確地使用了“意境”這個概念,在本質(zhì)上觸及了意境的基本特質(zhì),應(yīng)該可以算作“意境說”的萌芽了。皎然的《詩式》也探討了意境理論的某些方面,并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等概念。關(guān)于詩境的創(chuàng)造,皎然在《詩式》中提出了“取境說”,所謂取境,就是選擇、提煉詩境。
皎然還提出取境的兩種方式:一是從生活中出發(fā),先取境美,融入情思,二是先積精思,觸景而發(fā)。對于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式,皎然強調(diào),首先要站得高,看得遠;其次,要善于運用比興手法。這兩種取境方式都要求意境渾圓,自然流麗。此處比興之“比”,和單純意義上的比喻有所不同,已經(jīng)屬于意境的范疇,已是融情入境,構(gòu)成了完美的情景統(tǒng)一的藝術(shù)意境。

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出自《董氏武陵集記》),提出“境”是由象外產(chǎn)生的,這個理論可謂是對“意境”這個范疇*基本的規(guī)定。而司空圖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觀點,更進一步擴大了意境論的研究領(lǐng)域。
由上所述,唯識宗講“境由識變、唯識無境”,文學(xué)家講“取境”——而詩境的取得常常取決于人主觀的情感和意趣,這與瑜伽行派所講的“心識”有集起的作用以及萬法由心所生是相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境”又是心造的,而“意”和“境”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也是得益于唯識宗的“識”和“境”之間張力的影響。

商品評論(3條)
  • 主題:

    內(nèi)容和裝幀都不錯,圖文排版恰當。

    2023/3/11 17:55:03
    讀者:elu***(購買過本書)
  • 主題:

    佛教自傳入我國后與本土文化不斷交流,與文學(xué)、樂舞、戲曲等都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2021/9/8 17:37:10
    讀者:ztw***(購買過本書)
  • 主題:

    非常喜歡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非常值得了解很多方面使用

    2021/4/30 9:35:01
    讀者:******(購買過本書)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