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詩經的文化闡釋

詩經的文化闡釋

作者:葉舒憲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09-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610
本類榜單:文學銷量榜
中 圖 價:¥112.2(7.1折) 定價  ¥15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詩經的文化闡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29281
  • 條形碼:9787224129281 ; 978-7-224-1292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經的文化闡釋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葉舒憲人類學代表著作,本書從神話思維與哲學思維的淵源關系為切入點,求索中國思想的神話基礎,探討神話哲學的“元語言”,揭秘天子明堂與黃帝四面之謎,探究混沌七竅與七日創(chuàng)世觀,以及息壤的創(chuàng)性與“神州”表象的由來。突破了“國學”與“西學”之間的界限,通過人類神話思維的普遍性來考察中國神話的哲學意義,廣泛吸收了當代世界人文科學發(fā)展中前沿的理論與方法。

詩經的文化闡釋 目錄

自序:人類學“三重證據(jù)法”與考據(jù)學的*新 **章 導論:從**到詩歌——思維、宗教、藝術的發(fā)生學通觀 一、思維的起源與宗教的起源 二、**思維:人作為符號動物的起點 三、**思維的發(fā)生:模仿、游戲與舞蹈 四、**思維的發(fā)展與人類文化 五、幾點啟示 六、圣與俗:詩歌的二重起源 第二章 詩言!渥、祈禱與詩的發(fā)生 一、祝與咒 二、《詩經》中的祝禱對象 三、《詩經》中的祝詞式修辭 四、狩獵咒與《騶虞》 五、愛情咒與“采摘”母題——《關雎》《卷耳》《茉莒》通觀 六、從情咒到情誓——《柏舟》《大車》《葛生》《素冠》 七、治病咒與“鳥獸草木之名” 八、反咒與反讒——從《阿達婆吠陀》看《巧言》《何人斯》與《巷伯》 九、咒祝與祈禱之間的發(fā)生學聯(lián)系 十、咒、祝分途與“美刺”說由來——《民勞》《葛屨》《墓門》所表達的詩歌觀 第三章 詩言寺一尹寺文化與中國詩的起源 一、“詩”的破解:從形聲到會意——兼及“詩言志”說的誤導 二、“寺”的語源破解:祭禮主持 三、“寺”的文化破解:凈身祭司 四、閹寺制的跨文化通觀 五、寺人之衰:“**熄”與“詩亡”的中介——兼及頌、雅、風的展開 六、寺人與伶人——《車鄰》“寺人之令”與《駟》“媚子” 七、寺與尹:作詩作冊者為知識分子原型 八、巫、尹、史的分化與王官、貴族的由來 九、中人倫理觀(上)——“溫溫恭人”與《詩》的馴化作用 十、中人倫理觀(下)——“溫柔敦厚”詩教的儒家話語背景 十一、“儒, 柔也”——從中人人格看儒的起源 十二、由圣到俗:師、儒、尹、寺與詩的同步淪落 十三、從尹寺到“君子””——《詩經》及先秦典籍中的“君子” 十四、“圣人” “尹” “君”同源于祭司王的世俗化 十五、化解陽剛:君子理想的文化價值 第四章 瞽誦詩——瞽矇文化與中國詩的發(fā)生 一、瞽矇文化:從《有瞽》到《周禮》 二、詩、史同源與盲官記誦制 三、記誦、史詩、詩世——中國“史詩”的特殊性問題 四、鼓樂與詩舞——從《那》看商代聲教之盛 五、聲教的跨文化通觀 六、聽覺記憶廣度與“古詩三干”說 七、“聲教”與中國文學傳統(tǒng) 八、“內視”通神之謎——樂、卜、醫(yī)的原始關聯(lián) 九、“盲視”與“洞見”——莊子“甘瞑”哲學發(fā)微 十、盲、瞑、夢——迷狂與妙悟的心理學匯通 十一、薩滿變性——瞽矇與寺人的同一性 第五章 摹聲·重言·嬰兒語一漢語的詩歌功能與中國詩的發(fā)生 一、《關雎》首旬的訓詁問題 二、咒語與摹聲的效力
展開全部

詩經的文化闡釋 節(jié)選

詩歌起源的探討同藝術起源問題一樣,曾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時至今日,用思維與文化的眼光重新考慮這一課題,似可區(qū)分出詩歌的二重起源——圣詩與俗詩,分別加以探討,從而避免許多糾纏不清的死結,使問題逐步明朗化。 簡單地講,圣詩即指服務于宗教信仰和禮儀活動的詩歌唱詞,如祭祀歌詞、咒詞、祝禱之詞、招魂曲詞,等等。圣詩起源之早,當與人類法術思維的成熟和語言的發(fā)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時期被各種宗教奉為“經”的詩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維斯塔》、希伯來《舊約》中的《詩篇》、古埃及的《亡靈書》中的詩作、蘇美爾和巴比倫文明中的頌神詩與創(chuàng)世史詩《艾努瑪?艾利什》、古希臘文明中大部分失傳了的詩體啟示錄 ,等等,便都是因及時見諸文字記載而保存至今的圣詩。俗詩與圣詩相對而言,泛指一切與宗教信仰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民間歌謠、韻語唱詞等。俗詩的起源從理論上講,當與圣詩不相上下,同樣以人類語言能力的發(fā)生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識形態(tài)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詩大都因為無法及時記錄為文字而湮沒無聞了!对娊洝分械摹绊灐迸c“風”,大致上相當于這里所說的“圣詩”與“俗詩”,而“雅”則介乎二者之間。 圣詩與俗詩雖同樣古老,但其內容和形式都各具特色,相互之間既有影響作用,又明顯地屬于不同的思維和文化產物。 圣詩的溯源研究實際上必然屬于宗教文化的范圍。俗詩的根源則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間的性文化方面。隨著從原始到文明的演進過程,許多本來作為宗教信仰對象的圣詩逐漸向世俗化方向轉變,也就是從固定于儀式場合演唱的歌詩向非信仰的、文學性的說唱詩轉變。我國境內許多少數(shù)民族現(xiàn)存的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以創(chuàng)世神話和祖先事跡為主題的長敘事詩,似可看作是由儀式性的圣詩脫胎而來的產物,它們同世俗的抒情歌詩并不同源。安德魯?蘭的看法是,應區(qū)分民歌與史詩的不同來源,他說: 民歌有長時期和普遍的流傳是可以證明的;這些歌的起源,從民眾嘴里和心里出來的,同那些藝術詩的起源,由于貴族為得要求一種只有他們能有的那種史詩而生的,可以說是正相反。 按照這種看法,民歌出自民間,反映的是民眾的世俗心聲;史詩出自貴族,是個人性詩作的濫觴。如果參考當代人類學和民俗學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確認,安德魯?蘭所區(qū)分的詩歌的兩類源頭實際上正是“圣”與“俗”的區(qū)別。 就希臘和印度的大史詩傳統(tǒng)而言,《伊利亞特》和《摩訶婆羅多》雖已脫離了宗教信仰的束縛而得到長足的發(fā)展,但多少仍具有圣詩的色彩。

詩經的文化闡釋 作者簡介

葉舒憲,北京人,文學博士,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中心主任、研究院。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學術院、劍橋大學訪問教授、荷蘭皇家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圖說中華文明發(fā)生史》等50種,譯著7種。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