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鏡第三十三輯 :中華考古圖志
-
>
(花口本)(精)讀一頁就上癮的唐朝史(全4冊)
-
>
長安夢華錄
-
>
安史之亂
-
>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
-
>
紙上起風雷:中國文人(1900—1949)
-
>
西洋鏡:第二十三輯 五脊六獸
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4114
- 條形碼:9787513934114 ; 978-7-5139-3411-4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 本書特色
◎中國的漢服、韓國的韓服、日本的和服究竟有何異同?中醫(yī)、韓醫(yī)、和醫(yī)是一回事嗎?端午節(jié)、印刷術、櫻花起源地等一系列爭議為何會引發(fā)中日韓民間嚴重的對立?中華文化如何在東亞傳播,漢字又在其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撕裂東亞世界的民族意識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產生的?美國漢學家何肯充分利用現(xiàn)存史料與*xin研究成果,回到東亞世界誕生的原點,再探漢字文化圈形成過程,揭示現(xiàn)代東亞各國文化沖突的歷史根源。
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全新的視角講述了秦漢至隋唐時期東亞歷史發(fā)展進程及東亞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和現(xiàn)代學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闡釋了中華文化對東亞各國的影響,以及東亞各國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改造。他綜合運用考古學、文獻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證據(jù),闡明了東亞各國如何通過將中華文化與當?shù)匚幕嗳诤系姆绞剑l(fā)展出既相互聯(lián)系又各具特色的東亞文化。
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 目錄
中文版自序
致 謝
**章 序言
第二章 多元一體的“中國”
第三章 “文明使命”:東亞的誕生
第四章 “東亞”之外:全球性的交流
第五章 “核心”劇變
第六章 前越南時代
第七章 朝鮮的誕生
第八章 日本:東亞的孤島
參考文獻
出版后記
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 節(jié)選
**章 序 言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東亞的確切位置,明白“東亞”的內涵所在,并了解如此廣闊區(qū)域內的地域認同為何會突破簡單的地理概念。誠然,今天四處林立的民族國家(以及由其組成的跨國組織)已真正構成了國際事務中的基本單元。以東亞為例, 具體說來則是中國、日本、朝鮮與越南等國;厮莸 1942 年, 絕大多數(shù)美國民眾恐怕都無法從世界地圖中找出中國或是印度的位置。不過,當下的美國民眾對于中國和印度的心理印象已十分明晰。但是,兩者仍會被認定為所謂的民族國家,而非東亞、南亞屬國。 關于亞裔美國人的歷史,存在著這樣一類“權威”觀點,堅持認為“ 亞洲并無所謂的‘ 亞洲人’, 只有國籍身份下的國民,如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印度人、越南人、菲律賓人,等等”。傳統(tǒng)意義上,“亞洲”涵蓋了廣闊的內陸,以及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在內的漫長島鏈,但其地域太過遼闊,文化也過于混雜,貼上“亞洲”標簽,其意義遠不止表明“歐洲之外”如此簡單。“任一文化或歷史實體都不足以合理地被納入‘亞洲’一詞的內涵框架之下”,一位當代地理學家曾下此結論。從純地理學的視角看,比起那些零散分布的群島,地緣上緊鄰的歐洲似乎更應視為亞洲的組成部分。這完全合乎邏輯,因為亞歐同屬一個大陸。更離譜地考慮一番,東亞作為亞洲的分區(qū)(包括亞洲文化核心區(qū)的中日兩國),其實也已超出了*初被定義為“亞洲”的范圍。 據(j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約前 484—約前 425) 推斷,亞洲西起尼羅河,往東可延伸至印度!坝《纫詵|,再無人煙”,他這般記載道。對于希氏而言,亞洲是與波斯帝國毗鄰的區(qū)域。按照希羅多德的定義,他也生于亞洲(今天的土耳其一帶)。帶著一絲戲謔的口吻,他還注意到傳說中賜予歐洲名稱的歐羅巴女神,也“來自亞洲”。至于亞洲的得名,希氏承認自己也無法究明其源頭,但又順從傳統(tǒng)的觀點,即“希臘的權威多以為亞洲一詞得名于普羅米修斯的妻子(即Assia,譯為阿西亞)”。1 以今天東亞諸語言而論,“亞洲”這一顯而易見的外來詞語,從語音學角度上看純粹是個疊聲詞。其在漢語中作“亞細亞”,在日語中作“アジア(Ajia)”,在韓語中讀為“ ??????(Asia)”。對于亞洲,又或者引申開來,對于東亞這一包含在其中的更小單元來說,根本無法找出確切的本土詞語來描述“亞洲”。 前近代的東亞人,從未聽聞過“東亞”或是與之相近的稱謂。然而,在希羅多德生活的時代,如果說“亞洲”對于東亞人而言還是一個陌生的外來概念,那么“日本”“朝鮮”“越南”等詞,無論是在本土還是異域概念中,更是從未出現(xiàn)。這些地名當時尚未經(jīng)人創(chuàng)造,而且東亞地域內也并無獨立的政權及國家足以貼上上述標簽。當時定居在這一區(qū)域的石器時代的先民,部落合并統(tǒng)一,但尚未形成特定的“民族”。誠然,中國長期以來保持著領先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希羅多德時代(孔子卒年前后, 希羅多德在希臘出生)的中國已形成某些鮮明的特質,但總體上仍處于封國相爭的時代,并非統(tǒng)一民族國家下的“中國”。 中國歷史上**次建立統(tǒng)一大帝國,是由“秦國”經(jīng)過一系列的征服活動而于公元前221 年*終完成的。(當然,“秦帝國”仍是典型的多民族雜糅的征服帝國,而非現(xiàn)代概念下族群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終,秦的征服活動,直接引發(fā)了越南、朝鮮等地的政治、軍事及經(jīng)濟反彈,其影響甚至還波及日本列島。在隨后近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定居在今日本、朝鮮及越南一帶的原始族群,在龐大的中華帝國的持續(xù)影響下,逐漸從史前的蒙昧狀態(tài)中走出,并融入統(tǒng)一的東亞文明圈。(當然,他們并未因此而完全失去其族群特征。) 到公元10世紀, 唐朝覆滅(907), 新的王朝——大宋崛起(960)。唐宋更迭也成為中國歷史的重大分水嶺。(其中,唐以前被稱為“上古”或“中古”,宋以后則進入“近世”。)日本、朝鮮、越南則紛紛建立獨立政權,并漸漸走上各自不同的,甚至與中國歷史演變軌跡迥異的軌道。此時,大家所熟知的涵蓋今中國、日本、朝鮮與越南等國家在內的“東亞”框架就已基本就位。(在此,我仍要費些口舌強調:“民族國家主義”是容易引發(fā)誤解而且貽害頗深的概念,即便在探討早期東亞歷史時,對此也要十分審慎。)本書的研究核心主要圍繞東亞歷史“形成”這一關鍵期上。從時間跨度上講,起于公元前3 世紀,止于公元10 世紀,“東亞”這一獨特的地域正是在這期間形成的。 如果說“亞洲”一詞并無明確內涵,那么東亞則是相對清晰的存在。(此處,暫且不論英文中的“東亞”標簽稍顯隨意,因為它是典型的域外表達。)可以說,東亞這一地域甚至要比它所囊括的民族國家更為古老,從某些層面上講也更為重要。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所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近來榮獲普利策大獎,正如他在該書中所寫的那樣,“世界上兩個*早的糧食生產中心— 新月沃地和中國仍然支配著現(xiàn)代世界, 或是通過他們一脈相承的國家(現(xiàn)代中國),或是通過位于很早就受到這兩個中心影響的鄰近地區(qū)內的一些國家(日本、朝鮮、馬來西亞和歐洲),或者是通過由他們的海外移民重新殖民或統(tǒng)治的那些國家(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東亞演化出了自身的文明軌跡,且文明歷史一直延續(xù),可以稱得上是全球版圖上唯一能與西方文明媲美、一較高下的存在。這也意味著,后來的東西文明要么不可避免地將彼此對抗,要么“二者絕不會相遇”。當然,二者的差異并非天然存在、難以逾越的,況且差異也不意味著就要“對抗”。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東亞歷史無論就其規(guī)模, 還是重要程度而言,都足以與“西方”并論。對于東亞,我們需要認真對待。幾個世紀以來,東亞范圍內*大的獨立政權—中華帝國(往往自稱“中國”)同樣也是全球經(jīng)濟*為發(fā)達的國家。直至1800 年時,中國仍是“全球*為富庶的國家”。1 與物質財富并行的,是東亞高度復雜的文明。例如,據(jù)錢存訓先生估計,直到1500 年以前(或許稍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著書數(shù)量比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總和還多。更何況,書寫資料的極大豐富也僅僅只是前近代中國文化的其中一大成就。相較于陶潛的田園詩,抑或郭熙山水畫的精妙程度,以數(shù)量去衡量總歸顯得粗糙,只是相對而言比較容易量化罷了。的確,19 世紀至20 世紀之間,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迅速崛起,徹底打破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文明平衡。不過,近年來東亞所取得的成就同樣相當顯著。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東亞正在復興以往的經(jīng)濟輝煌。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盡管前文對中國著墨甚多,但東亞其實是一個內部文化十分多元的地域,其復雜程度可與“西方”比擬。東亞內部任意兩個地區(qū),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便是中國, 自身作為一個整體,仍有眾多分化的地帶。這部著作就著力關注日本、朝鮮、越南等不同地區(qū)到底是如何演變、形成的。 我們需要避免陷入人們常說的“逆向種族隔離”的陷阱當中。即便是在石器時代,東亞也從未像舊大陸其他地區(qū)那樣,出現(xiàn)過孤立其他民族的現(xiàn)象。東亞人與其他族群,并無根本上的區(qū)別。所有的族群,歸根結底,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如果持有相反的言論,那就是缺乏科學常識,違背了儒、釋及基督教義, 是危險的分裂主義思維。人口遷徙,抑或文化交流,總是將世界上彼此分開的區(qū)域聯(lián)為一體。例如,人類*早都從非洲起源,并繁衍擴散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盡管學界中有一支力量,仍在質疑智人的祖先是從“非洲走出”的。)(但筆者以為,)人類存在共同的祖先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時間上或遠或近不能確定罷了)。然而,能夠確定的是,遠古時代遠距離的交流與溝通極為不便, 而且十分緩慢,當時的東亞人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依靠自身的智慧, 去照亮自己的文明演化之路,而并無太多其他的藍本可以參照。 對于早期東亞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從亞洲這一地理單元中分離,并逐漸進化成統(tǒng)一的整體,本書將嘗試做一番解釋。 學界已經(jīng)注意到,以北方地區(qū)為文化核心的中華帝國對于南疆的征服,完全可以與羅馬擴張時期將希臘文明引入西歐相提并論。1 東亞文明向日本、朝鮮與越南等地的傳播,同樣可以視為中心文明向周邊地區(qū)的緩慢擴張,其途徑是東亞文明先行傳播至中國本土(盡管這時尚不完備),并在今天所說的中國版圖內持續(xù)擴張。 在東亞文明傳播至整片區(qū)域的過程中,作為傳播工具的漢字以及文言文的擴張至為關鍵。事實上,東亞可以由此定義為“曾一度使用漢字來書寫的文明世界”。需要補充的是,盡管前文所探討的時段內,某些地區(qū)已開始了早期本土語言的創(chuàng)造實踐,但直至19 世紀以前,古典漢語仍然是整個東亞地區(qū)*為權威的書寫文字,漢字乃是評判這一共同文化區(qū)域*顯而易見的文明符號。 例如,據(jù)1864 年至1866 年江戶時代*后一部圖書目錄所示, 日本的幕府文庫仍有65% 是漢文書籍。而在朝鮮,直至1895 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中國出人意料地戰(zhàn)敗為止,古典漢語一直是其官方語言,也是*為倚重的書寫文字。戰(zhàn)后,朝鮮半島的宗主國由中國變?yōu)槿毡,此時朝鮮民眾的現(xiàn)代民族意識才開始覺醒。而漢字作為越南的書寫權威逐漸受到破壞,也要晚至1860 年以后, 當時法國殖民政策及殖民勢力開始滲透,并一度遭到漢字文化的抵抗。而對中國自身而言,古漢語*終遭到廢棄,并*終過渡為現(xiàn)代漢語,與發(fā)生于20 世紀初的五四運動所鼓吹的“入歐”思想不無關聯(lián)。1 前近代的東亞,文學語言共通,文化標準自然也彼此相通, 其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例如,據(jù)說17 世紀至18 世紀的日本文人一直將“中國古典文明視為自己的民族創(chuàng)造”。2 然而,另一方面,古代文獻中描述的中國古代社會早已隨風而逝(以至于它更像是虛構出來的歷史投影)。 儒家經(jīng)典中的世界為中國(以及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文人士大夫所珍重懷念,書中的變革理念似乎無一例外都是要重新回到理想中的遠古時代,但對于多數(shù)目不識丁的鄉(xiāng)野村夫以及務實本分的販夫走卒而言,文本中的輝煌過去總歸太過遙遠。 前近代的東亞,包括中國在內,處處可見共通的“東亞元素”,它又與獨特的地域文化因素多重交織。中國、日本、朝鮮及越南之間的“國家”差異,今天來看似乎十分顯著,但也不過是地域差異的一個側面。的確,雖然這一差異已十分顯著,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又因政治意圖而被刻意放大了。毫不夸張地說,與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東亞諸國也是被政治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 越南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典型案例。直到本書所探討的時段末期(即10 世紀前后),越南實際上都并未形成,而今越南領土的北部(因為越南向南部的擴張,時代更晚,暫且不論)不過是中華帝國南部凸起的邊陲地帶。在這一區(qū)域生活的百姓,與帝國其他區(qū)域內的國民相比,其族群上的“中華”屬性毫不遜色,盡管并不排除地方暗流的族群文化及方言的存在。(當然,帝國其他許多地區(qū)也同樣如此。) 中華帝國的*南疆*終演變成了今天的越南。但是,即便是在這一區(qū)域范圍內,仍然存在著數(shù)量可觀的民族文化變體,往高了說有受漢文化熏陶的帝國精英,往低了說則有長期定居的土著族群,F(xiàn)在,我們已無法確定這些地方部族是否完整保留了越南民族一直延續(xù)的獨特文化精髓。畢竟,越南境內的文化十分多元,而且與國界線另一端的中國族群也難以完全區(qū)分。然而,公元 939 年,越南當?shù)睾雷澹暑I民眾)實現(xiàn)了永久的政治獨立, 而且( 到19、20 世紀時) *終誕生了眾人所知的越南民族。 東亞地區(qū)族群的動態(tài)進化過程(前述文字即是一例),將會成為本文探討的主要話題,并反復貫穿于全文之中。 總之,原始的族群差異從來都是人們的臆想,猶如空想出來的神獸一般。這里并不是說民族是由人們虛構想象出來的,或者說民族壓根就不存在。而是說,民族其實是由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活動而創(chuàng)造、演變而來的。任何事物,不可能就那么簡單地“一成不變”。如果內心深處總把中國、日本、朝鮮或越南視為永恒不變的存在,就有些草率而為了。事實上,當中的任何一個民族都是經(jīng)歷漫長的進化后才結出的“果實”,而其*終形態(tài)更要晚至20 世紀才形成,這一點著實令人吃驚! 再者,雖然上文提到了“*終形態(tài)”,但這其實也不過是我們的“臆想”。在事物毀滅以前,何來“*終形態(tài)”一說?歷史的進程從來就不會停歇。如今,在“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原來的地區(qū)差異正被慢慢清除。今天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百年以前還并不存在,因而都是人類的*新創(chuàng)造。對于每個地方來說,變化、交流及創(chuàng)新的節(jié)奏都大大地加快了。歷史還將繼續(xù)開啟新的書頁。21 世紀,東亞— 中國、日本、朝鮮、越南— 還會被重新塑造。當然,昨天的歷史不能因此被人漠視。東亞過去如何,將會影響它的將來,這就是佛教中常說的“因果”。
東亞的誕生:從秦漢到隋唐 作者簡介
何肯(Charles Holcombe),密歇根大學博士,現(xiàn)為北愛荷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精通多種語言,治學興趣廣泛,主攻魏晉南北朝史,兼及秦漢、隋唐史與東亞文化圈形成史,主要著作有《在漢帝國的陰影下》《東亞史》等。 魏美強,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南京大學博物館研究館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