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王陽明心學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2755
- 條形碼:9787522502755 ; 978-7-5225-027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陽明心學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是陽明心學幾個重要的理論。讀這本書,讀者便可以體味中國歷史上大儒的心學智慧,以便更好了解王陽明一生的故事。
王陽明心學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陽明心學是高尚醇美之學,是對儒學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宋明理學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把陽明文化淵源、王陽明先生的生平、《傳習錄》及陽明先生的其他著作融合在一起,就是想讓對陽明心學思想感興趣的朋友能系統(tǒng)地了解陽明先生,能夠真切地體味到先生倡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深意。
王陽明心學思想研究 目錄
**章 陽明心學淵源001
儒學002
佛教010
道教018
周敦頤023
張載028
程顥、程頤033
陸九淵044
小結050
第二章 王陽明先生生平053
瑯琊郡054
瑞云樓060
惟為圣賢062
大伾山064
陽明洞天066
龍場玩易窩069
臥治廬陵073
滁州講學075
南京鴻臚寺077
建功南贛079
寧王之亂086
天泉證道091
思、田之亂094
大藤峽097
此心光明100
鮮蝦山102
王陽明年表104
第三章 《傳習錄》選譯107
徐愛錄108
陸澄錄117
薛侃錄130
答顧東橋書140
答周道通書150
答陸原靜書151
答歐陽崇一156
答羅整庵少宰書159
答聶文蔚160
陳九川錄162
黃直錄165
黃修易錄168
黃省曾錄171
錢德洪錄173
黃以方錄184
第四章 王陽明先生雜著選譯189
玩易窩記(戊辰)190
瘞旅文192
朱子晚年定論序(戊寅)196
《大學》古本序(戊寅)199
重修山陰縣學記(乙酉)201
大學問207
訓蒙大意示教讀注218
觀德亭記221
親民堂記(節(jié)選)223
修道說(戊寅)225
梁仲用默齋說(辛未)227
博約說(乙酉)229
矯亭說(乙亥)232
謹齋說(乙亥)234
《五經(jīng)臆說》序(戊辰)237
何陋軒記(戊辰)239
象祠記(戊辰)242
稽山書院尊經(jīng)閣記(乙酉)245
送宗伯喬白巖序(辛未)249
別黃宗賢歸天臺序(壬申)252
《紫陽書院》集序(乙亥)254
答汪石潭內翰(辛未)257
時雨記堂記(丁丑)260
參考文獻263
后記265
王陽明心學思想研究 節(jié)選
**章陽明心學淵源 儒學 儒,在中國古代社會*早指的是祭官,注重自然天象與農耕事務。 從人類發(fā)展歷史來看,原始部落和奴隸社會時期,人類恐懼什么就會敬奉什么。有了敬奉,就出現(xiàn)祭拜。從考古發(fā)掘來看,商周時期已經(jīng)產生祭天、祭祖活動,但不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祭祀祖先,而是不同國家、部落祭拜不同的偶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祭祀逐步成為權力的象征。 殷商時期人們尊崇的偶像非常多,對祖先的崇拜尤為突出。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表明,殷人有較多的、復雜的祭祀活動,多采用人祭,手段非常殘忍。至周代,祭祀活動就已形成定制,也為后世的祭祖活動樹立了典范,歷經(jīng)千百年而不衰。在《詩經(jīng)》中,祭祀祖先的詩歌*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詩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詩歌為多。初時的祭祖除了死時厚葬及人殉之外,還要定期供奉酒食玉帛,后來發(fā)展為燒紙錢供祖先花銷。如此代代相傳,遂成定習。 原始禮樂的主要功能是敬鬼、事神,由男性巫師來主持。祭祀仍是禮樂的核心。春秋時代,儒者精通宗教禮儀,替人主持祭祀儀式,以此為業(yè),世代相傳,與巫師相似。 春秋后期,群雄爭霸天下,戰(zhàn)爭不斷。而祭祀活動程序復雜,從準備到祭祀結束少則數(shù)天,多則數(shù)月,而且花費財物較多,所以祭祀活動受到貴族和統(tǒng)治者的排斥,禮制分崩離析。 孔子是專門負責祭祀及喪葬事務的工作人員、禮學專家,與弟子都曾主持過儀式,對當時已敗壞的禮樂制度極為不滿,決心改造禮樂傳統(tǒng),為舊有禮樂注入活力,恢復秩序,提倡“君子儒”,期望弟子們勤奮努力,不要再次淪為那種只能為民間的禮儀活動諸如喪葬之類的吹打揖讓之事的賤民階層。這時,儒從禮樂專家逐步轉型為知識人。 孔子自視為周禮的守護者,崇拜制禮作樂的周公,要加以效法,尋求禮樂的根本,主張禮樂必須以“仁”為精神核心,仁與禮互相支援互相制約。從哲學角度重新闡釋禮樂,標志著儒家精神的開端,使儒家的人文主義超越了巫的傳統(tǒng)。 孔子生于魯國,是沒落貴族的后人。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為了生計還學了樂、射、御、書,年少時曾擔任基層公務員,管理倉庫與畜牧。 51歲時,成為魯國中都宰,升任司空與大司寇。但他不滿魯國當權的季氏三家,于是離開魯國,游說其他國君采用其學說,帶弟子周游列國13年,“知其不可為而為”。 67歲時,返回故鄉(xiāng),整理經(jīng)書、教授門人。傳說孔子有弟子3000人,精通六藝的有72位?鬃犹岢珜W以成人,自稱“述而不作”,所以說,孔子一直在編輯書而不曾著書;信而好古,相信上古圣王堯舜時是*美好的時代,所以孔子是一個復古主義者。 73歲時,孔子逝世;仡櫩鬃拥囊簧,“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主張仁政和王道,自視為王者之師,指出真君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時的儒者已經(jīng)向道德模范轉變。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臻于完美,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可以培養(yǎng)成仁、義、禮、智四種美德,稱為“四端”。人能充分認識“心”,就能了解本性,進一步認識“天”。 荀子是齊國稷下學者中*出色的一位儒者,以博學雄辯著稱,傾向于現(xiàn)實主義,認為孟子人性本善之說過于天真樂觀,忽略了禮法穩(wěn)定社會的作用。他強調人性本惡,心卻有認知功能,人們自我約束,按禮法行事,并接受教育,就能成為有德之人。他亦提倡仁政和王道,人要學習經(jīng)書典籍,以及官府的法規(guī),傾向于權威主義,與法家學說有相通之處,其弟子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仍被尊為儒者的典范。 孟、荀二子深化和開拓了儒家思想,充分詮釋孔子的人性論與天道觀。 戰(zhàn)國時代后期,法家與儒家針鋒相對,法家批評儒家的仁政,譬喻為慈母的溺愛,導致姑息養(yǎng)奸,縱民為患。 隨著環(huán)境的轉變,儒的職業(yè)性能和活動范圍發(fā)生變化。秦朝時,儒已經(jīng)和文學和方術士被劃為同一類工作人員。 西漢初年,儒生叔孫通為漢高祖制訂朝儀,儒家開始廣泛影響官員,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五經(jīng)成為學術與教育的核心。漢朝建立后,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和權威,試圖通過恢復“禮”即祭祀來鞏固政權和樹立權威,董仲舒通過融合陰陽、方術等思想,提出“天人感應”說。董仲舒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萬物,也創(chuàng)造了人,天的主旨在于“大一統(tǒng)”,即皇帝受命于天,各王侯國受命于皇帝,諸臣子又受命于國君,這是從政治上分封出來的等級制。對于家庭來說,兒子要受命于父,妻子要受命于夫,這一層層的關系,也是天的意志。董仲舒精心構筑“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在于將社會秩序化、合理化,為鞏固皇權專制統(tǒng)治服務。 董仲舒還研究了陰陽五行說,即用陰陽流轉與四時相配,推出東、南、西、北、中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并且說,五行也是天道的表現(xiàn),分陽尊、陰卑兩類,統(tǒng)治者為陽,被統(tǒng)治者為陰,進而推出“三綱五!。因為“道”是源于天的,所以“天不變,道亦不變”。即,“三綱五!钡染S護封建統(tǒng)治的道是永遠不變的。漢時的“三綱五!,僅僅是理論的初級階段,真正得到確立是在程朱理學興盛時期。董仲舒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鬼神學說,提出如果不按照天意做就會得到譴責和報應。而祭祀能與神靈溝通,使人看見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以此通曉天命鬼神之意。董仲舒的思想,對鞏固西漢統(tǒng)治、維護大一統(tǒng)的局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設立五經(jīng)博士。公元前124年,挑選50名“博士弟子”,創(chuàng)立太學。到公元前8年,太學生多達3000人,每年有約100名儒生通過考核成為官員,儒生開始掌管朝廷禮制。 西漢后期,儒家改革宗廟、郊祀等國家祭祀,滲透到公卿階層,使儒教國教化。 公元58年,所有官學都祭祀孔子。 東漢宦官專權,激起太學生的激烈抗議。公元169年,朝廷監(jiān)禁和流放數(shù)千名太學生及同情他們的官員。 公元175年,經(jīng)學者討論后,官方頒布五經(jīng)的正式版本,刻于石碑,豎立在洛陽。全國士人都研習儒家經(jīng)典,官學定期舉行祭孔大典,孔子受奉若神明,孔廟遍布全國2000多個縣。 王肅(195—256年),是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王朗之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岳父。王肅注釋的儒家六經(jīng)是從三國一直到南北朝的官方儒學教材。可見,三國時期雖然戰(zhàn)爭不斷,但是儒學一直在發(fā)展。 魏晉時期政治動亂,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主政,佛道二教興起,受道家思想影響的士人反對周孔之名教。之后,佛教長期支配中國的思想界與民間信仰。自此,三教鼎立,互相抗衡,儒家失去獨尊地位,經(jīng)學大受沖擊。但儒家仍是主流的政治與倫理思想。
王陽明心學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張海濤,山東東營人,長期從事政治學及陽明文化研究工作。參編《創(chuàng)新型中心城市:大數(shù)據(jù)引領的貴陽探索》《悅讀》《常青樹》《貴陽市新時代講習所讀本》《黔心初行》等書籍。
- >
經(jīng)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