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大家小書:蘇辛詞說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墨繪
-
>
(精)中國人的稱呼(簽名鈐印本)
-
>
楓涇史話
-
>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2368
- 條形碼:9787108072368 ; 978-7-108-0723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本書特色
重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史,困難之處還不在于歷史場景的還原。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尋覓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把故事講得無比繁復。真正的困難恰在于胡適所謂的“價值重估”,如何回應中國當下的思想氛圍,重新檢討五四一代的立場。 “五四”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基石。長期以來這塊奠基石過于穩(wěn)固,以致我們忽略了它的存在。當“五四”的歷史地位逐漸松動,變成一塊“滾石”時,既給學科帶來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機,而在危機中或也蘊含著自我更新的生機。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內容簡介
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然而魯迅在《熱風·題記》中卻說,“新文化運動”是譏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隨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書從名與實的縫隙切入,追問“新文化運動”一詞何時出現,是誰的發(fā)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從而重審文學革命、“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之間的歷史邏輯。本書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個”起點來對抗原有的起源神話。“另起”是動態(tài)的過程,新文化、新文學的“起點”本是復數的。每個事后追認的“起點”都對應著一種運動方案、一種歷史評判及一種文化遠景。新文化運動作為“起點”的標志性意義,從長時段看,很終體現在語言文字的變革上!拔逅摹蔽膶W革命,亦可視作一場漫長的讀寫革命。從不同角度探討漢字存廢及閱讀方式、書寫習慣的變化,未嘗不是松動“起點”的另一種方式。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目錄
引言 松動的“起點”
**章 “新文化運動”的名與實
一 “反套”在《新青年》上
二 “五四”:“文化”還是“武化”
三 研究系與北大派:“爭個你偏我正”
四 學衡派的張冠李戴
第二章 新文化的運動機制與權勢落差
一 縱的持久與橫的擴張
二 文化運動與地方新政
三 新文化的金字塔
第三章 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一 從“半儂”到“半農”
二 “恥辱的門”
三 陸沉中的自我救贖
四 “瓦釜”之聲
五 “戰(zhàn)士”與“文娼”
第四章 交換廣告中的新文化聯盟
一 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二 “五四”前后的雜志聯盟
三 閱讀共同體
四 民初雜志界
第五章 重構文學革命的前史
一 *后之因還是個別之因
二 科學救國抑或文學救國
三 視同“闌尾”的《去國集》
第六章 作為社交手段的新詩
一 新詩的自我窄化
二 受質疑的送別詩
三 “社會化”的修養(yǎng)
四 詩可以群
五 海外組黨的挫敗
第七章 新文學家的游戲筆墨
一 《何典》的再出土
二 疑古“廢話”
三 從字體到文體
四 “射他耳家”
第八章 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可讀性
一 系于聲氣抑或文義
二 亞東版《水滸》與金圣嘆批點
三 眼的文學革命
第九章 心理實驗與漢字命運
一 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的聚光燈外
二 橫讀與直讀之爭
三 儀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四 漢字的“格式道”
參考文獻
后記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節(jié)選
引言 松動的“起點” 一 任何一種歷史敘事都需要指認一個起點,起點本身即包含著敘述者的意圖與方法。所謂“另起”,并非用一個起點去置換另一個起點,用新的歷史敘事去推翻已有的歷史敘事;恰是要并置不同的起點,對勘歷史敘事的不同版本。 并置不同的起點,通過文本對勘重構歷史(history though textual criticism),是為了對抗“起源”的神話。按薩義德(Edward W. Said)的區(qū)分,“起源”(origin)掩蓋差異,是唯一的;“開端”(beginnings)凸顯差異,是復數的!捌鹪础笔巧駥W的、神秘的、有特權的;而“開端”是卑微的、人造的、不斷被檢驗的。從單一的起源中可以“離析”出多重的開端。在歷史開端處發(fā)現的不是起源的同一性,而是種種人事的不一致、不協調!伴_端”中隱伏著復數的起點、復數的歷史時間、復數的個體經驗,它有意挑戰(zhàn)“起源”的權威,不斷制造出另一個起點。 我對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始于2008年。碩士論文《“新文化運動”發(fā)生考論》即處理新文化的“起點”及運動過程。現在回過頭去看,有點佩服自己當初的勇氣。事實上,自己并沒有能力重構五四新文化的總體圖景。當時的勇氣,可能源于確信自己找到了一個特別的入口。從這個入口進去,仿佛能窺見一點微光,由此辟出新的論述空間。 這個選題有一定的偶然性。據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有“一個中心”(五四運動),“兩個基本點”(周氏兄弟)。選題時不知道去哪兒找題目,索性從《魯迅全集》讀起。沒想到運氣不錯,《全集》**卷還沒有翻過半,就瞥見《熱風·題記》中的一段話。魯迅說“五四”以后,之前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叫“新文化運動”,后來又把這個名目“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按魯迅的說法,《新青年》與當時所謂的“新文化運動”不是一回事。這有點違背文學史的常識,現代文學史一貫把《新青年》標記為新文化運動的起點,新文化運動不就是《新青年》同人提倡的,以北大為策源地的文化運動? 由魯迅《熱風·題記》里的這段話,我生出幾個疑問: 《新青年》提出的“文學革命”“思想革命”與當時所謂的“新文化運動”究竟是什么關系?魯迅之外,其他《新青年》同人怎么看“新文化運動”這個名目? “新文化運動”這個詞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到底是誰的“發(fā)明”? “新文化運動”這個名目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頭上? 碩士論文中隱含的方法論意識:一是對于語詞的時態(tài)的敏感,用現在進行時的“新文化運動”取代過去完成時的新文化運動;二是渾樸的過程的觀念,追問“五四”與“新文化”是如何“焊接”在一起的;三是傾聽不合時宜者的聲音,關注新文化的排斥機制及自我壓抑的面向。以語詞、過程、個體為支點,撬動固有的起點。 通過考察胡適、陳獨秀、周作人等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表態(tài),我發(fā)現,至少在1920年代前期,《新青年》同人普遍認為所謂“新文化運動”是在文學革命、思想革命之外“另起”的事業(yè)!靶挛幕\動”一詞出現在“五四”以后,即1919年下半年。這個詞的發(fā)明權,主要歸功于以梁啟超為首的研究系。 逐頁翻檢“五四”前后研究系掌控的北京《晨報》《國民公報》及上海《時事新報》,我得到的基本印象是,“新文化運動”表面上是作為政治運動的反題出現的,但骨子里是一種泛政治運動,承擔著為政黨政治造血、換血的功能。“五四”前后文化與政治的共生關系,構成一個莫比烏斯帶(Mobius strip)。當把正反面扭轉為一個單側曲面,其間存在一個“擰勁”!拔逅摹贬尫懦龅纳鐣芰考啊靶挛幕\動”的裂變,即隱藏在文化與政治這個“不二之面”構成的“莫比烏斯帶擰勁”當中。 重新翻看2008年撰寫的碩士論文,站得住腳的或許就是這篇論點的“起點”,即從魯迅《熱風·題記》里無意間發(fā)現的歷史縫隙。但寫論文光靠靈光一閃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用無可辯駁的證據說服別人。我當時沒有能力從這條縫隙深入進去,把從歷史現場拾得的碎片,拼成一幅新的圖景。 語文學家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從方法論的意義上特別強調“起點”(a point of departure/Ansatzpunkt)之于歷史綜合的重要性。他認為“起點”的發(fā)現多憑個人的直覺,因而基于內在視點的綜合歷史(a synthetic history from within)也只能寄希望于個人!捌瘘c”好比是研究者掌控的“手柄”。一個別致的起點,足以撼動整個歷史圖景。光有總體史的抱負與輪廓是不夠的,必須沿著起點指示的路徑,尋求可以深描的現象。理想的起點應該既是具體而精準的,又具有向外輻射的潛力。對歷史概念的詞源學考辨,對經典文獻的拆解與重構,對個人前史的打撈與修復,都可以成為通向自內而外的歷史綜合的跳板。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作者簡介
袁一丹,重慶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課題包括:1.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史;2.抗戰(zhàn)時期淪陷區(qū)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華文史論叢》《讀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已出版學術隨筆集《此時懷抱向誰開》(六合叢書)。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