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動機與人格

出版社:文化發(fā)展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10-01
開本: 24cm 頁數(shù): 316頁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31.9(4.9折) 定價  ¥65.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動機與人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234893
  • 條形碼:9787514234893 ; 978-7-5142-348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機與人格 本書特色

◆需求層次理論提出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代表性作品 ◆風靡全球,直接改變世界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開創(chuàng)了新的心理學研究流派 ◆超越了心理學范疇,對健康、教育、管理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卓越貢獻 ◆心理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咨詢、營銷、管理等領域工作者的心理學入門之書

動機與人格 內(nèi)容簡介

關于人類自己, 我們有著太多的好奇。為什么人會有欲望? 是什么動機促使我們挑戰(zhàn)這樣或是那樣的困難? 動機總是一個接一個, 好像無休無止, 自我實現(xiàn)真的可以被滿足嗎? 甚至, 我們還會想知道, 我們可以成為什么, 我們想要成為什么? 這些對自我行為與心理的探索, 對內(nèi)在人性的疑問和剖析, 在這本《動機與人格》里已經(jīng)進行了充分的表述。當代偉大的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奠基人馬斯洛在書中提出了許多精彩的觀點, 詳細探討了自我實現(xiàn)這個概念, 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本心理學科學觀的理論、需要層次論、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重要觀點, 以解答我們對人性的疑問, 幫助我們從心理動機的角度, 了解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實現(xiàn)內(nèi)在動機的關鍵, 在于認清內(nèi)心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抵御外部力量的裹挾。簡單來說, 就是只要你想, 你就可以活出你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動機與人格 目錄

**章 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

第二章 科學中的問題中心和方法中心

第三章 動機理論序言

第四章 人類動機理論

第五章 滿足基本需要在心理學理論中的作用

第六章 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質(zhì)

第七章 高級需要和低級需要

第八章 神經(jīng)病病因和威脅理論

第九章 破壞性是似本能的嗎?

第十章 行為的表現(xiàn)部分

第十一章 自我實現(xiàn)者——關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第十二章 自我實現(xiàn)者的愛情

第十三章 對個性和共性的認知

第十四章 無動機和無目的的反應

第十五章 心理治療、健康與動機

第十六章 常態(tài)、健康與價值觀

附錄一 積極的心理學方法所研究的問題

附錄二 整體動力學,機體動力學,綜合征動力學


展開全部

動機與人格 節(jié)選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對動機理論的要點進行了闡述。這一理論包含理解 精神病病因以及挫折、沖突、威脅等性質(zhì)的相關概念。 實際上,所有提出解釋精神病理學如何產(chǎn)生,以及如何維持自身的理論都主要依賴于我們現(xiàn)在將要討論的挫折和沖突兩個概念。有些挫折確實會產(chǎn)生病態(tài),有的卻不會。有些沖突同樣也產(chǎn)生病態(tài),有些則不然?磥,求助于基本需要理論是解開這個謎團的必要手段。 剝奪、挫折和威脅 在討論挫折時,很容易犯將人分割開討論的錯誤。也就是說,人們?nèi)匀粌A向于說嘴或胃受到挫折,或者需要受到挫折。我們必須永遠記住,受挫折的只能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會是人身體的一部分。 記住這一點,便會看到明顯的區(qū)別,即剝奪和對人格威脅之間的區(qū)別。通常對挫折的定義是 :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愿望和需要時受到阻礙。 這一定義未能區(qū)分兩種不同的剝奪 :一種對有機體不重要(容易代替,極少導致嚴重的后果);另一種同時威脅到機體的個性,也就是說,對于個人的生活目標、他的防守體系、他的自尊、他的自我實現(xiàn),以及他的其他需要的一種威脅。 我們的觀點是,只有威脅性的剝奪才有通常被歸因于一般挫折的種種后果(通常是不好的后果)。 一個目標對象對個體可能有兩種意義。首先,它有內(nèi)在意義,其次,它也可能有一個次要的、象征性的意義。因此,當一個孩子失去了他想要的冰激凌甜筒,可能只是失去了一個冰激凌甜筒。然而,另一個孩子失去了一個冰激凌甜筒,就可能不僅失去了感官上的滿足,還可能因為母親拒絕為他買甜筒而感到母愛被剝奪了。對于第二個孩子來說,甜筒不僅具有內(nèi)在價值,而且可能是心理價值的載體。對于一個健康的人來說,只是被剝奪了冰激凌,是無足輕重的小事。這種情況甚至是否用同一種名稱,即挫折——具有更大威脅性的剝奪作為特征,來稱呼都是不值當?shù)。只有當目標對象代表愛、威望、尊重或其他基本需要時,被剝奪的需要才會產(chǎn)生通常歸因于普遍挫折感的惡果。 在特定的動物群體和特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證明一個物體的雙重意義。例如,有研究表明,當兩只猴子處于一種支配—附屬關系時,一塊食物既是一種充饑物,也是一種支配地位的象征。因此,如果從屬的動物試圖撿起食物,它就會立刻遭到處于支配一方的動物的攻擊。然而,如果它能剝奪食物的支配價值,那么它的支配者就會允許它食用。這并不是一件難事,一個順從的姿勢就可以辦到,即它靠近食物時進行表演,這仿佛在說 :“我要這個食物只是為了充饑,不是挑戰(zhàn)你的統(tǒng)治地位。我愿意服從于你的統(tǒng)治地位。”同樣,我們可能會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對待朋友的批評。一般情況下,普通人會感到受到攻擊和威脅(這很正常,因為批評經(jīng)常被理解是一種攻擊)。因此,作為回應,他會發(fā)怒。但如果他確信這種批評不是對自己的攻擊,那么他不僅會傾聽批評,甚至可能會感激它。因此,如果他已經(jīng)有成千上萬的證據(jù)證明他的朋友愛他、尊敬他,那么這種批評就只是批評 ;它不代表攻擊或威脅。 對這一區(qū)別的忽視已經(jīng)在精神病學里制造了諸多不必要的混亂。一個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是 :性剝奪是否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挫敗,進而導致攻擊性?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在許多情形中我們發(fā)現(xiàn),獨身生活并沒有精神病理學上的后果。然而,在一些其他情況下,它有許多不良后果。什么因素將決定什么樣的后果,對非神經(jīng)病患者的臨床研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只有當個體感到被異性排斥、自卑、缺乏價值、缺乏尊重、孤立或其他基本需要受阻時,性剝奪才會成為嚴重的病因。對于不相信這種說法的人來說,可以相對輕松地承受性剝奪(當然,很可能存在羅森茨威格所稱的需要的持續(xù)性反應,但這些反應雖然令人不快,卻不一定是病態(tài)的)。 孩童時期不可避免的剝奪通常也被認為具有挫折性。斷奶、限制大小便、學走路,其實每一個新的層次調(diào)整,都是強行實現(xiàn)的。這里也指出單純剝奪和對人格的威脅之間的差別要求我們謹慎行事。對那些得到父母的愛和尊重的孩子進行觀察,結果顯示孩子可以輕松應對剝奪、約束和懲罰。如果孩子不認為這些剝奪會威脅到他的基本人格、他的主要生活目標或需要,就很少會有挫折感。 從這一觀點來看,威脅性挫折的現(xiàn)象與其他威脅情況的聯(lián)系要比僅僅是單純的剝奪緊密得多。挫折的典型后果也經(jīng)常被發(fā)現(xiàn)是由其他類型的威脅所導致的——創(chuàng)傷、沖突、皮質(zhì)損傷、嚴重的疾病、人身威脅、死亡的臨近、羞辱或巨大的痛苦。 這將我們引向我們的*終假設 :或許挫折作為一個單獨的概念,不如在它身上交錯的兩個概念有用 :(1)對非基本需要的剝奪 ;(2)對人格的威脅,即對于基本的需要,或者與之相關的各種應對的威脅。剝奪的含義要比挫折的概念所涵蓋的意義少得多。剝奪并不是精神病病因,威脅才是。 沖突和威脅 沖突的這一概念可以像定義挫折時一樣,同威脅的概念交錯。沖突的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單純的選擇 這是*簡單意義上的沖突。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充滿了無數(shù)的選擇。我認為這種選擇和下一種將要討論的選擇之間的區(qū)別是可以設想的。**種類型包括在通向同一目標的兩條路徑中進行選擇,這個目標對生物體來說相對不重要。對這種選擇情況的心理反應實際上不是病態(tài)的,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主觀上根本沒有任何沖突感。 在通向同一(極其重要、基本)目標的兩條道路中進行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目標本身對有機體來說很重要,但是有其他方法也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目標本身不會受到威脅。當然,目標的重要性或不重要性取決于每個有機體,對一個人可能很重要,對另一個人可能不重要。例如,一個女人在參加一個對她來說很重要、希望給人留下好印象的聚會時,要決定穿哪雙鞋、哪條裙子。當做出決定后,明顯的沖突感通常會消失。然而,沖突有時也會變得非常激烈,就像一個女人不是在兩件衣服之間做選擇,而是在兩個可能成為丈夫的男人之間做選擇。這使我再一次想起羅森茨威格對需要的持續(xù)性效應和自我防御性效應之間所作的區(qū)分。 威脅性沖突 這種類型的沖突與前兩種類型的沖突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但仍然是一道選擇題,F(xiàn)在是兩個不同的目標之間的選擇,這兩個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里,選擇通常不會解決沖突,因為這個決定意味著放棄和所選擇的一樣重要的東西。放棄一個重要的目標或?qū)π枰臐M足讓人感到是一種威脅,即使在做出了選擇之后,威脅依然存在?偠灾,這種選擇只會導致基本需要的長期受阻,這是致病的。 災難性沖突 這或許可以被稱為沒有選擇或選擇可能性的純威脅。所有的選擇都是災難性的或具有威脅性的,不然的話,也只有一種可能性,即災難性的威脅。舉兩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一個例子是一位幾分鐘內(nèi)就要被處決的人,另一個是做出的決定明確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在做決定時,所有逃避、進攻或替換行為都是不可行的——這正是許多動物神經(jīng)病實驗中的情況。 沖突和威脅 從精神病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所得出的結論只能與我們分析挫折時所得出的結論一致。一般來說,有兩種類型的沖突情況或沖突反應,那就是無威脅的和有威脅的。沒有威脅的沖突是不重要的,因為它們通常不是致病的 ;具有威脅性的沖突才是關鍵,因為它們往往是致病的。當我們將沖突作為癥狀的罪魁禍首時,我們更應該說威脅或威脅性沖突,因為有些沖突不僅不會引起病癥還會增強機體。 然后,我們可以繼續(xù)研究對精神病因這一綜合領域的各種概念進行重新分類。我們可以先說剝奪,然后說選擇,并認為它們都是不致病的,因此對精神病理學的學生來說是不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概念既不是沖突也不是挫折,而是兩者的本質(zhì)特征,即對基本需要和有機體自我實現(xiàn)的威脅或?qū)嶋H阻礙。 威脅的本質(zhì) 但是,有必要再次指出,威脅的概念包括一些既不屬于沖突,也不屬于挫折的現(xiàn)象。某些類型的嚴重疾病可能引發(fā)心理疾病,一個有嚴重心臟病的人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一種受威脅的樣子。幼童的疾病或住院經(jīng)歷往往是直接的威脅,更不用說由此造成的種種剝奪。 在蓋爾卜、戈爾茨坦、史勒等人所研究的腦損傷患者身上也證明了一般性的威脅。理解這些病人的唯一方式就是假設他們感受到了威脅。也許可以認為,任何神經(jīng)病患者都覺得受到了威脅。這些患者的癥狀只有從兩個角度才能理解 :一是任何一種功能性損害或喪失對有機體的直接影響(喪失效應);二是人格對這些威脅性損失的動力反應(威脅效應)。 從卡頓諾關于創(chuàng)傷性神經(jīng)癥的著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把基本和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后果添加到我們的威脅影響列表中,這些影響既不是沖突也不是挫折。根據(jù)卡迪納的說法,這些創(chuàng)傷性神經(jīng)官能癥是對生命本身*基本的行動——行走、說話、吃飯等的威脅。我們可以把論點解釋如下 :經(jīng)歷過非常嚴重事故的人可能會得出結論,他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死亡正在門口等著他。面對周圍都是威脅的世界,一些人似乎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哪怕是*基本的能力。另一些溫和性創(chuàng)傷的威脅性不會這么大。我想補充一點,具有某種性格結構的人容易受到威脅影響。 無論何種原因?qū)е碌臑l臨死亡,也可能(但不是必然)會使我們處于一種威脅的狀態(tài),因為我們可能會失去基本的自信。當我們不能再掌控局面,當我們難以承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威脅,當我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當我們不能再控制自己時,我們當然可以說自己感受到了威脅。其他一些“我們對此無能為力”的情況有時也會被認為是一種威脅,也許劇烈的疼痛也應該歸入這一類,這當然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 也許可以將這個概念擴展一下,使它包括不同范疇中的各種現(xiàn)象。例如,我們可能會把突然強烈的刺激、沒有預兆的摔倒和失足,任何無法解釋或不熟悉的事情,那種讓兒童感受到威脅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節(jié)奏被打亂。 當然,我們還必須談到威脅的*核心問題,即對基本需要的直接剝奪、阻撓或壓制,羞辱、拒絕、孤立、威望的喪失、力量的喪失,這些都是直接威脅。此外,濫用或不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直接威脅到自我實現(xiàn)。*后,對于高級需要或存在價值的威脅可以對成熟的人產(chǎn)生威脅。 一般來說,阻撓或妨礙基本需要和高級需要(包括自我實現(xiàn))的滿足或者它們賴以生存的條件,對生命本身的威脅,對有機體完整性格的威脅,對于有機體情緒的威脅,對有機體對基本掌握世界或者實現(xiàn)有機體*終價值的威脅,上述的對我們來說,都是具有威脅性的。 無論我們?nèi)绾味x威脅,有一點絕對不能忽視。無論*終怎么定義,都必須與有機體的基本目標、價值觀或需要相關。這意味著,任何有關心理病病因的理論反過來都必須直接依賴于動機理論。 一般動機理論以及各種具體的實證結果都表明有必要對威脅進行個別性界定。也就是說,我們*終必須確認一種情況或威脅時,不僅要根據(jù)整個種類的基本需要,而且要根據(jù)個體面臨的特殊問題。因此,挫折和沖突經(jīng)常被單獨定義為受外部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困難,而不是有機體對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內(nèi)部反應。在這方面*頑固的堅持錯誤的人就是一些所謂的動物神經(jīng)官能癥的研究人員。 我們?nèi)绾沃滥硞特定的情況什么時候會被有機體視為威脅?對人類而言,這可以很容易地由描述人格的方法來判斷,例如,精神分析法。這些方法讓我們知道這個人需要什么,他缺少什么,以及什么會對他造成威脅。但對動物來說,情況似乎變得更復雜了。一般動物受到威脅時都會有明顯的表現(xiàn),所以依據(jù)這些表現(xiàn)我們就知道它正在遭受威脅。也就是說,威脅是由反應界定的,而反應也是由威脅來定義的。這種循環(huán)定義通常不受歡迎,但我們必須了解,隨著動力心理學的普遍發(fā)展,所謂的循環(huán)定義的受歡迎程度一定會增加。無論如何,對于在實驗室工作的人來說,這當然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動機與人格 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 被稱為“人本心理學之父”,當代偉大心理學家的佼佼者,人本心理學的奠基者,曾擔任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并提出了廣為人知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心理學遺產(chǎn)。代表作品《動機與人格》《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