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我之宗教觀-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080612
- 條形碼:9787101080612 ; 978-7-101-0806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之宗教觀-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本書特色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斗。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臺灣,創(chuàng)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余種,計八百萬言,陸續(xù)結集為《妙云集》(24冊)、《華雨集》(5冊)等,其學術水準備受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chuàng)見而特別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
我之宗教觀-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內容簡介
〈我之宗教觀〉是印順法師闡明自己宗教觀點的重要文章,集中論述了宗教的意義、特質、本性、價值等問題。本書以此文開篇,并以之作為書名。書中還收錄了論及儒、道兩家的重要文章〈中國的宗教興衰與儒家〉、〈修身之道〉、〈人心與道心別說〉等。
我之宗教觀-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目錄
一 宗教之意義——自證·化他
二 宗教之本質——人類意欲的表現
三 宗教之特性——順從·超脫
四 宗教的層次——多神·一神·梵我·唯心·正覺
五宗教的類別——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
六 宗教之價值——強化自己·凈化自己
七 宗教理想之實現——永生·無生·新生
二 中國的宗教興衰與儒家
三 修身之道
一 儒佛之道大同
二 道之宗要及其次第
三 格物以致其知(信成就)
四 誠意(戒成就)
五 正心(定成就)
六 修身(慧成就)
七 成就利他的道次——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 人心與道心別說
一 序起
二 人心惟危
三 人心惟危的辨析
四 道心惟微惟精惟
五 論儒與道的執(zhí)中
六 佛法的允執(zhí)其中
五 我怎樣選擇了佛教
我之宗教觀-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 節(jié)選
一般以為,世間的宗教,雖信仰不同,儀式與作法不同,但簡括地說,宗教不外乎神與人的關系。例如一神教,以為神或上帝,對于我們是怎樣的慈愛,我們應怎樣的信仰他,才能得到神的救拔。然而這樣的宗教形式與內容,不能賅括一切宗教。依佛法說,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真實內容,并不是神與人的關系。宗教是人類自己,是人類在環(huán)境中,表現著自己的意欲。宗教表現了人類自己*深刻的意欲,可說是顯示著人類自己的真面目。然而這幅人類自己的造像,由于社會意識的影響,自己知識的不充分,多少是走了樣的。在人類從來不曾離開愚蒙的知識中,將自己表現得漫畫式的;雖不是寫生的、攝影的,看來卻是再像不過!
宗教是人類自己的意欲表現;意欲是表現于欲求的對象上,經自己意欲的塑刻而神化。如在多神教中,對于雨,人類或希望它適時下雨,或希望它不要淫雨,但對雨都起著力的、神妙的直感。于是乎從雨是有意欲的,活生生的像自己;進展到有神在主宰雨。一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都如此。不但依照自己意欲,而且依據(人類的集合)社會形態(tài),而山、水、城、鄉(xiāng)的神世界,逐漸地開展出來。
人類從無始以來,在環(huán)境的活動中,一向向外馳求。所以起初的意欲表現,都表現在外物,而不曾能表現自己,也就不曾能清晰地表現自己。還有,天真的兒童,知識不曾發(fā)達,等到長大了,社會影響下的世故也深了。在社會中,有不能不隱蔽自己的苦衷,覆藏自己的真意,覆藏自己的錯誤,覆藏自己的罪惡。久而久之,真的連自己也誤會自己了!這在高尚的宗教中,才著重自己,清晰地將自己表現出來。人類在宗教中,吐露了自己的黑暗面——佛教稱之為煩惱、業(yè),基督教等稱之為罪惡;而自己希望開展的光明面,也明確地表達出來。高尚宗教所皈依、所崇信的對象,不外是“永恒的存在”、“完滿的福樂”、“絕對的自由”、“無瑕疵的純潔”。這在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即說是無始無終的永恒、絕對自由、完善的福樂、圓滿而圣潔的。在佛教中,佛也是常住的、妙樂的、自由自在的、究竟清凈的?梢哉f,凡是高級的宗教,都一致地崇信那樣的理想。這究竟圓滿的理想,如佛陀,又是*高智慧的成就者,有廣大而深徹的慈悲、勇猛的無畏,這都是人類希望自己能得到的。人,決不甘心于死了完了;永遠的存在,而且存在得安樂與自由、智慧與慈悲。人類有達成此圓滿究竟的意欲,即以此為崇仰的對象,而希望自己以此理想為目標而求其實現?傊诮趟懦缪龅,是人類自己意欲的共同傾向。這種意欲的自然流露從何而來,這里姑且不談。而人類有這種意欲,卻是千真萬確的。在人類的知識不充分時,傾向于外界時,意欲的表現也不完全,也表現于自然界。知識越進步,越是意識到宗教即是人類自己,意欲的表現越完全,也表現于人類自身。所以宗教的形態(tài)盡管不同,而一切宗教的本質,卻并無兩樣。一切都不外人類自己,人類在環(huán)境中表現著自己的意欲。
在這里,可以指出神教與佛教的不同點。一般神教,都崇信人類以外的神。在一神教中,以為神是這個世界命運的安排者,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神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人。但在佛教中,以為崇信、皈依的佛(聲聞等),是由人的精進修學而證得*高的境地者。以此來看宗教所皈信的,并不是離人以外的神,神只是人類自己的客觀化(表現于環(huán)境中)。人類小我的擴大,影射到外界,想像為宇宙的大我,即成唯一的神。因此,人像神,不是神造人,而是人類自己照著自己的樣子,理想化、完善化,而想像完成的。佛教有這樣的話:“眾生為佛心中之眾生,諸佛乃眾生心中之諸佛!北娚诵叛鲳б烙诜,是眾生自己心中所要求實現的自己。所以佛弟子皈依佛、皈依僧,卻要“自依止”,依自己的修學去實現完善的自己。
佛是人類修證而圓成的,然我們——人類所知道的,還是要經人類知識的再表現。經上說,佛陀“隨類現身”,是為怎樣的眾生現怎樣的身相。人類從自己去認識佛,這是真實的。如日本人造佛像,每留有日本式的髭須。緬甸的佛像,人中短,活像緬甸人。而我國的造像,如彌勒的雍容肥碩,恰是我國人的理想型。觀音菩薩為一般女眾所信仰時,逐漸地現出柔和慈忍的女相來。所以佛隨眾生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應現。佛說法也如此:“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隨各人所要聽的,隨各人的興趣、知識不同,對于佛的教法起著不同的了解。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