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暗影中的人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3347877
- 條形碼:9787513347877 ; 978-7-5133-478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暗影中的人 本書特色
*“馬里烏波爾三部曲”之二,獲獎無數(shù)的《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姊妹篇。 *烏克蘭世紀流離與動蕩的民族寓言,人類文明悲劇全景切片。父親出生于俄國,在烏克蘭結(jié)婚,戰(zhàn)后居于德國,隨著冷戰(zhàn)時期的到來,夾在兩大陣營縫隙中的無數(shù)個他這樣的平民成為大時代的犧牲品。 *填補空白,聚焦不計其數(shù)的戰(zhàn)后流離失所者,書寫戰(zhàn)后東歐日常生活。過去,他們被榨干了*后一滴汗水,現(xiàn)在,他們依舊被肆意擺布,沒有國籍,沒有投票權(quán),不被允許自行尋找落腳地…… *充斥著沉默、暴力、反叛的畸形父女關(guān)系,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故事。雙重沉默中長大的女兒,離群索居、三緘其口的父親,他們只是千千萬萬個無人理解、籍籍無名的戰(zhàn)爭副產(chǎn)品、社會棄兒中的一個。
暗影中的人 內(nèi)容簡介
對抗沉默,拒絕遺忘 某天,年邁的鄰居去世,一個孩子問道:“他是被毒死還是被槍殺的?”就像這個孩子不知道大多數(shù)人是自然離世的一樣,也許娜塔莎的父親同樣也不知道,這世上還存在沒有暴力和饑餓的生活。他從一個極權(quán)的恐怖落入另一個極權(quán)的更大恐怖之中,也許到了德國之后他才意識到,他在這里屬于劣等種族,在人們眼中只是一臺工作機器,僅此而已。 本書是一個尋而不得的故事——一位離群索居、對過往三緘其口的人,一種不得而知的真相和無處不在的雙重沉默。
暗影中的人 目錄
暗影中的人 節(jié)選
在父親對我的殘酷毆打中,落在我身上的也許還有他在營地中的那段過往。他了解被打的滋味,營地的監(jiān)工有權(quán)責罰勞工,且樂此不疲。弗里茨·紹克爾鼓勵公司管理層,縮短處理不聽話的強制勞工的流程,將其立刻移交警察,絞死,槍斃。沒人知道實際上有多少勞工被槍殺和毆打致死,所謂的扇耳光、鞭打、斷糧、延長工作時間、關(guān)禁閉、夜里每小時叫醒一次等懲罰和刁難都是家常便飯。僅僅因為一點瑣事,一個東方勞工就會被送去集中營,或者,更糟的,被送去很少有人活著離開的勞教營。 他對德語的拒絕自然是源于俄國人那種堅決抗拒一切外來事物的心態(tài),但營地生活無疑也為此出了一份力。他**次聽到德語也許是從馬里烏波爾的德國占領(lǐng)者口中,后來又在ATG的營地再次聽到,那里并不是適合向德語敞開心扉的地方,更別提學著愛上德語了。起初,他裝作耳聾,好對監(jiān)工對斯拉夫下等人的謾罵充耳不聞,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筑起了一道隔絕德語的墻,一堵再也無法拆除的防護墻。 一個像我這樣的女兒,一有機會就爭取去了德國人那邊,對他來說難道不是叛徒,不是那些虐待、毆打、嘲弄他的人的盟友嗎?因為不理解一個孩子對其所屬環(huán)境的基本歸屬感需求,他是不是曾試圖制服我,囚禁我,讓我成為他的財產(chǎn),就像他本人曾先后被當作蘇維埃政權(quán)和弗利克公司的財產(chǎn)那樣?一個從未體會過自由的人,一個生活在兩大獨裁政權(quán)束縛之下的人,又如何能將自由給予他人,以及他的孩子呢?于他而言,自由可能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他從未了解過自由的種種嚴苛之處,那是他生命中不曾擁有過的。 他知道我的母親,那個不久前嫁給他的“真正意義上的純潔女孩”,在這片廣闊營地中身處何方嗎?他知道她在哪里服勞役、她的營房在何處嗎?那時他還愛著她嗎,會擔心她嗎?他會不時在ATG 的場地上偶遇她嗎?他們的軌跡有交匯嗎?那里有可供男女秘密相會的小隔間嗎? 父親知曉這些事情嗎?他知道自己身處怎樣的地獄之中嗎,還是他根本不想知道,因為只有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感覺不到,只會像機器一樣拼命干活的人才能生存下來?對他來說,德國勞改營是一種痛苦的覺醒,還是僅僅加劇了他早已習以為常的生活的殘酷?我曾聽說一個波蘭女人從集中營救出了一名猶太兒童。有一天,一位鄰居老人去世,那個孩子問道:“他是被毒死還是被槍殺的?”就像這個孩子不知道大多數(shù)人是自然離世一樣,也許我的父親也不知道,這世上還存在沒有暴力和饑餓的生活。他從一個極權(quán)的恐怖落入另一個極權(quán)的更大恐怖之中,也許到了德國之后他才意識到,他在這里屬于劣等種族,在人們眼中只是一臺工作機器,僅此而已。這一定契合了他作為斯拉夫人早已有之的自卑情結(jié),也許他內(nèi)心甚至認同德國納粹的種族主義。同時,內(nèi)疚感可能也折磨著他,因為他參與制造了針對同胞的軍事裝備。還是他不容許自己有這樣的想法,他眼下只有他已經(jīng)逃脫、并且參與毀滅的,令人憎恨的蘇維埃政權(quán)?是對那個制度的仇恨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力量嗎?或者除了仇恨,還有希望,期盼有一天一切終將結(jié)束,他和年輕的妻子將開啟自由的生活? 恐懼壓倒了一切。美國人在白天發(fā)動空襲,英國人則在夜里。萊比錫陷入火海,大火引發(fā)了火災風暴。德國民眾逃進防空洞,強制勞工則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進入,晚上他們被鎖在營房里。有些人祈禱,還有些人尖叫,其余人則呆滯地躺在木板床上,聽著燃燒彈和爆破彈的爆炸聲,看著窗戶上反射的火光。無數(shù)強制勞工在同盟國的空襲下喪生,但是沒有證據(jù)表明ATG 的營地曾遭炸彈襲擊。我的父親母親一次又一次逃脫了死亡,繼德國和蘇聯(lián)之后,他們又在美國人和英國人的轟炸中幸免于難。盡管有重重看守,他們一定還是找到了可以秘密相擁的地方,因為當美國人1945 年5 月解放萊比錫時,我的母親已懷孕三個月了。如果我早半年出生,那么作為他們的**個孩子,我可能也會被送去“雜種飼養(yǎng)場”,*后被裝進一個人造黃油的大盒子里,埋在營地某處。也許這樣對父母來說會更好。也許這個他們并不想要的孩子,就是讓木桶溢出的*后一滴水,是壓死駱駝的*后一根稻草。 解放后,全德數(shù)以百萬計的強制勞工一夜之間失去了棲身之所。他們與集中營的幸存者以及來自東部的被驅(qū)逐者和難民一起,構(gòu)成了有史以來*大規(guī)模的民族大遷徙之一。雅爾塔會議通過了強制遣返所有蘇聯(lián)公民的決定。據(jù)說營地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可怕的場面:來自蘇聯(lián)的強制勞工撲倒在西方同盟軍腳邊,乞求同盟軍要么讓他們留在德國,要么干脆槍斃了他們。有些人已經(jīng)在營房里懸梁自盡,因為害怕斯大林的報復。還有些人一心只想重返家園,他們長途跋涉,這些身形憔悴、衣衫襤褸的人們集合起來,用手推車拉著自己*后那點破爛家當行進。對西方同盟國而言,將數(shù)百萬被驅(qū)逐者全部運送回國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涉嫌戰(zhàn)時主動與敵人勾結(jié)的被遣返者在抵達蘇聯(lián)后立刻被槍斃,許多人從德國勞改營被無縫轉(zhuǎn)運到蘇聯(lián)勞改營,大多數(shù)人被排擠至社會邊緣——除了在多年后提出賠償申請的少數(shù)人,那些被絕口不提的人們自己也沉默不語。他們害怕自己不符合英勇的蘇聯(lián)人形象,因為蘇聯(lián)人寧可自殺也不愿為敵人服務(wù)。通常他們既找不到工作也沒有住處,多數(shù)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中, 直到去世。 只有少數(shù)人設(shè)法逃脫了強制遣返,留在了德國。我的父母是如何做到的?在這個問題上我?guī)缀跻粺o所獲。當局知道他們是從烏克蘭來到德國的,但是在一份美國人的調(diào)查表中,父母在他們的出生地那欄寫的是克拉科夫。這樣做只可能因為一個事實:在被遣送出境時期生活在波蘭國土上的蘇聯(lián)公民,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必被遣返。沒有人會相信我父母的謊言,尤其是同一份調(diào)查表的另一處顯示他們的遣送出境地是敖德薩。這是父母生平中的又一個謎團,如果我知道真相,可能會得知個版本完全不同的故事。 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美國人留在薩克森,那么我也許會出生在萊比錫,但是解放后僅兩個月,他們便撤離了,將德國東部轉(zhuǎn)讓給蘇聯(lián)紅軍。我的父母又一次落入蘇維埃政權(quán)手中,在德國也依舊沒能逃脫它的控制。父親和他懷孕的妻子以及一對烏克蘭夫婦一起向西逃亡。他們不知通過什么途徑抵達了紐倫堡。在城市的廢墟中,他們找到了一個沒有上鎖的鐵器廠簡易倉庫,在那里秘密棲身了一夜,他們不曾預料到,這個偶然發(fā)現(xiàn)的藏身之處將是他們在德國的**個家,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將繼續(xù)留在這里。 如今無數(shù)營地中解放出來的外國人被稱作流離失所者,他們不能自己決定居住地點,而必須被安置進眾多新的集合營地之一。盡管如此,我的父母還是在一位德國工廠主的幫助下打破了這項規(guī)定。這位善良的工廠主可能自己曾雇用過強制勞工,如今想做出彌補,便把倉庫留給了這兩對烏克蘭夫婦。盡管這會讓自己面臨懲罰,他仍準許他們在他的私人領(lǐng)地上避難長達五年。 倉庫中存放著一捆捆生銹的廢鐵,我們便生活在它們剩下的空間里。倉庫位于與菲爾特接壤的交界地帶,我仍然記得地址:菲爾特十字路口1a 號。一個未鋪砌路面的院子,堆滿廢鐵;一座鐵路路堤,客運和貨運列車晝夜不停地駛過;一間鐵路巡道工的小屋,是我們?nèi)∷牡胤;工廠中機器隆隆作響,我們的倉庫也隨之整日震個不停;另一邊,工廠主的私人住宅掩映在樹后。
暗影中的人 作者簡介
作者 娜塔莎˙沃丁,德語作家,德俄翻譯家。蘇聯(lián)強制勞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國戰(zhàn)后流離失所者營地,母親自殺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容所收養(yǎng)。從語言學校畢業(yè)后,從事俄語翻譯并暫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說《玻璃之城》問世,后又相繼出版了《我曾活過》《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淚》。曾獲黑塞獎、格林兄弟獎以及沙米索獎。 因《她來自馬里烏波爾》一書,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萊比錫圖書獎、德布林獎、奧古斯特·格拉夫·馮·普拉滕獎。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倫堡。 譯者 趙飄,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碩士,從事中德媒體交流和對外傳播工作。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jīng)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