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靈元氣社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
>
厭女(增訂本)
-
>
這樣學習才高效/楊慧琴
-
>
心理學經(jīng)典文叢:女性心理學
-
>
中國文化5000年
象征的貧困2:感性的災難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50415
- 條形碼:9787305250415 ; 978-7-305-250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象征的貧困2:感性的災難 本書特色
**本書由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傅雷出版資助計劃資助出版。 **文化理論家斯蒂格勒論藝術、人與個體化:音樂、能意靈魂與器官學譜系 **深入探討當代社會的參與喪失與個體化喪失的問題:超工業(yè)力比多經(jīng)濟與象征的貧困 **在超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中,呼吁一種對抗象征的貧困的斗爭:以感性為前線的一場美學戰(zhàn)爭 關鍵詞:美學☆音樂☆感覺性☆力比多☆器官學☆能意 “從此以后,音樂無處不在:音樂廳、劇院、禮拜場所,而且還有電視、商業(yè)場所、公共場所、機場、海灘和滑雪跑道!薄拔疫@里所說的精神與自身的對抗,它既是美學的,也是經(jīng)濟的、政治的、司法的、行政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工業(yè)的——更不必說構成其起源的神學資產(chǎn),一個不可避免的起源!
象征的貧困2:感性的災難 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現(xiàn)代有名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象征的貧困》一書的第二卷,《感性的災難》。在此,斯蒂格勒繼續(xù)思考從力比多消費到消費品的問題。我們時代的特點是以工業(yè)技術控制象征的東西,美學已成為經(jīng)濟戰(zhàn)爭的武器和舞臺。由此產(chǎn)生了貧困,條件代替了體驗,這是哲學家時而感到的一種恥辱,即生為人的恥辱。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了解導致當今時代特殊性的歷史趨勢,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了解武器:使問題網(wǎng)絡成為一個概念庫,以便進行斗爭。
象征的貧困2:感性的災難 目錄
目錄
001/去冒險 敬告讀者
008/朗讀者配音序曲 感覺性的機械轉折和音樂的天賦
032/**章 為感覺而參與 或過渡到行為的藝術
070/第二章 裝備儀器 從沃霍爾和博伊斯談起
112/第三章 我們大家 作為轉變的個體化和作為社會雕塑的轉變
174/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壓抑 其中生者扣押死者,反之亦然
239/第五章 析取的合取 奧尼卡究竟在哪兒?
象征的貧困2:感性的災難 節(jié)選
去冒險 敬告讀者 1.從心聲到著作, 這本新書的使用說明和理由 我嘗試著這樣做,讓我所有的書都可以彼此獨立閱讀。然而它們又形成一個相互交叉的系列:它們是某個工地的不同工段。我不想以專著或隨筆方式進行。相反,我總是幾乎瞄準同一問題,我認為這是個永遠的問題,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我會不停地重新討論,變換角度去看,并且根據(jù)各種需求和當下的緊迫性,努力去深化探討。要做到這一點,在每次寫作新書時,我都試圖從我前期作品的成果出發(fā),一邊概括一邊重新審視。在深化探討的過程中,這個問題又會引出新的問題,形成一個網(wǎng)絡。 這是個不安之事的網(wǎng)絡,取黑格爾教誨我們的不安之意,說人們只想著走出安寧。也正是這種不安,讓水手們走向大海。不妨稱之為一種冒險:我是一位冒險家,我喜歡在風浪中顛簸,伯萊斯??桑德拉(Blaise Cendras)一本書的書名,曾經(jīng)讓我想入非非。 正是出于這個理由,當我寫一本新書時,總是要參照我先前寫的作品,如同在地圖上做總結——似乎我在續(xù)寫一個早就開始的冒險的新片段。有位讀者*近向我抱怨,尤其責備我在《技術與時間》系列中那些有規(guī)律的參照。另一位讀者則向我指出,我的寫作具有一種體系風采,效仿19世紀的風格。 然而,我所做的不是建造一個體系(或殖民更多的領地),而是首先讓讀者自己先去詳細觀察我的其他著作,如果他愿意,如果他更加苛刻,即比他正在讀的書更加苛刻,如果他有時間,如果他喜歡風暴肆虐中的遠海。 但是,同樣也尤其是,要做的就是要擦拭武器:將問題的網(wǎng)絡變成一個概念的武器庫,以便進行一場斗爭。而這場斗爭,激烈的斗爭,不能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否則勢必會輸?shù)暨@場戰(zhàn)斗。萬事之先,它必須要與倉促的思想作斗爭,人們總是希望更快地找到針對各種不安的回應和應對方式。恰恰在這點上,必須(對抗如今引誘我們的東西) 花時間去思考、分析和批判——也就是說首先要對自我進行質疑,因為我們只有以此代價,方能真正地進行思考、分析、批判:即艱苦摸索,背井離鄉(xiāng)。 我的書籍希望能服務于這些斗爭——但是與什么斗爭呢?這個武器庫的首要目的,特別是本書的目的,相對于我正在寫的形成本系列的那些書(《技術與時間》《象征的貧困》《異教與失信》)而言,是要回應一種需求,即鑒別各種力量、趨勢、過程和能量,針對它們,有必要進行一場戰(zhàn)斗,并借此對這些斗爭的動機進行命名,而不僅僅是斗爭的主角。 這些動機,整體上形成了一種理由。 任何思想的目的,尤其是哲學思想的目的,我在其中思考,為之思考,用其思考的思想,就是要形成一種理由,被理解為動機的理由,也就是說被理解為一種運動:作為一種征服的運動。 我在《懷疑與失信1》中曾經(jīng)支持一個觀點,思想,還有更廣意義上的存在,它本質上就是一場戰(zhàn)斗——首先是與自身作斗爭,因為這些思想試圖逃避風險,逃避為繼續(xù)生存而不斷面臨的風險,它不滿足于續(xù)存(subsister),于是要繼續(xù)它自己的思想,它自己的動機,它自己的事業(yè),以抵抗事業(yè)試圖克服的平庸:事業(yè)本身的平庸,事業(yè)本質的平庸,還有平庸的本性。(這般的思想,如果是一種真正的思想,換言之是一種概念性的創(chuàng)新,其后果往往超出那位思想者的預料,于是思想者便傾向于去限制這種思想,以便能掌控這個思想,即思想之主——而從此以后,他便傾向于在自以為還在思想時去放棄思想。這正是*偉大的思想家們身上發(fā)生的事情——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或海德格爾。) 我深深意識到,如今必須用于閱讀一本書的時間,它所體現(xiàn)的不僅是一種努力,而且還是一種犧牲——況且讀一本書還召喚人去讀其他許多的書,這些書有時還很有苦修味,將讀者帶向另外一些問題,要求具備哲學的技術性和分析的細致精確:這一切會令人泄氣。在時間完全被組織好去觸發(fā)放棄這類勇氣的時代,思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呈現(xiàn)為一種特質,其首要美德恰恰就是勇氣。 思想,或選用一個不太驚人的詞叫作思考,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用心做事。我們正經(jīng)歷著犬儒主義和庸俗化的可怕時代——只需讀讀帕特里克??勒萊(Patrick Le Lay)在2004年夏天所說的話就可得知其份量——極端暴力的時代,有經(jīng)濟和政治的,也有生理和精神的,而且還有美學的時代:這就是那本書的主題。毫無疑問,思想從來也沒有像今日這般,成了這種語境下的戰(zhàn)斗。當代思想的戰(zhàn)斗應該與某種趨勢作斗爭,即在當今語境下顯示為一種自毀的趨勢,一種文化和超工業(yè)資本主義的趨勢,而這種資本主義對其自身界限的意識已經(jīng)完全喪失。這場戰(zhàn)斗還應該為這種趨勢中必然包含的反趨勢而進行(否則這將不是一種趨勢,我曾在其他書中說過原因,并且說過多次)。 面對這樣一個關鍵的事業(yè),我指定了一個清晰的目的:發(fā)明一個新的工業(yè)模式,即我在《懷疑與失信1:工業(yè)民主的沒落》中所探討的假設,并且在《懷疑與失信2:未來的貴族》中得以明確清晰。 2.美學的戰(zhàn)爭 在當下,在本書中,即討論《象征的貧困》的第二卷中,所要做的就是確定在何種程度上去進行斗爭,以對抗資本主義中導致其自身毀滅的東西,導致我們隨之毀滅的東西,這場戰(zhàn)斗將成為一場美學的戰(zhàn)爭。 所要做的就是要與某種進程作斗爭,這個進程并非他物,就是清算“精神價值”的企圖,即瓦萊里所說的精神價值,而與此進程相關,迫切需要設計一門精神的工業(yè)政治經(jīng)濟學。這樣一場斗爭,它只能是一種表達,一個表達概念復雜性的劇場,但也無須害怕,因為這種復雜性本身就是這場斗爭的本質,它是精神與自身的斗爭,因為 ……一個經(jīng)精神改造的世界,它不再向精神提供與往日同樣的前景和同樣的方向;它會向精神強加一些全新的問題和數(shù)不清的迷團。 在精神與其自身成就的對抗中,在精神與物化和歷史固化的對峙中,這些都是精神的司法和工業(yè)作品,也是科學、藝術、宗教和社會的作品,一切都不那么簡單:正是這些作品和成就本身,它們在相互對抗并且相互毀滅。因此,我們的目的是要給這場斗爭賦予能動的前景,而為了規(guī)約那些致命的趨勢,首先要與我們意識本身所尋求的簡單化企圖作斗爭,我們的意識具有自然惰性,總是急于求成,而控制社會,在這個由社會構成的戰(zhàn)爭背景下,正好可以利用這種自然惰性。 我這里所說的精神與自身的對抗,它既是美學的,也是經(jīng)濟的、政治的、司法的、行政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工業(yè)的——更不必說構成其起源的神學資產(chǎn),一個不可避免的起源。這種對抗在各種各樣的場合同時進行著,而就在此刻則在矛盾地進行著。 在本著作的場景中,還有本書所參照的文獻中,所做的就是要“找到新的武器”,也就是說鍛造新的武器,而這樣的武器八成是很鋒利的,使用起來會尤其困難和危險。在精神領域里,武器的鍛造,我們稱之為一個概念,這個武器的使用,它首先是個邏輯,二者不可分割。融入一個概念,就是“學習生活”,生活在這里的意思是存在,也就是說既要思想,又要勞作。 換言之,就是要自我轉變,就是把自己變成斗爭和鍛造的劇場。
象征的貧困2:感性的災難 作者簡介
貝爾納??斯蒂格勒 (1952—2020)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曾任法國蓬皮杜中心創(chuàng)新與研究所(IRI)主任,法國國立視聽研究院(INA)、法國聲學與音樂協(xié)調研究所(IRCAM)主任,蓬皮杜中心文化發(fā)展部主任。其主要代表作有《技術與時間》(1994—2001)、《象征的貧困》(2004—2005)、《懷疑和失信》(2004—2006)、《構成歐洲》(2005)、《新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2009)等。 關于譯者 張新木 江蘇高淳人,南京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科學術委員,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一等秘書。2006年獲法國政府棕櫚教育勛章(騎士), 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獎翻譯獎。研究領域為語言學、符號學與法國文學。出版譯著《巴黎圣母院》《游蕩的影子》《論誘惑》《模糊性的道德》《文學的政治》《景觀社會》等50余部,出版專著《法國小說符號學分析》與《普魯斯特的美學》。 劉 敏 陜西寶雞人,南京大學法語系博士研究生,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