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2656
- 條形碼:9787100212656 ; 978-7-100-21265-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研究中西哲學的學者和本書從西方現象學談到中國古代思想,以“西方哲學的轉機”“現象學與中國古代思想”“神與美”為主題,分為三個部分,視野開闊,內容豐富。書中隨處閃現著思想的火花,激發(fā)讀者在比較視野中,重新探尋中西文化的內涵。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部分通過審視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不同特質的現象學以及其他幾位現代西方思想者的學說,去揭示西方哲學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所經歷的方法上的轉機。第二、三部分談到現代西方哲學的轉機的確給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提供了新視野。對儒家、道家等學術流派的再解釋,對于“時間”“語言”“象”等在中國古學中的體現方式的展示等問題上不同路徑及新的理解可能的探討等等。本書除了現象學還涉及到另外一些現代西方思想,例如:維特根斯坦、克爾凱郭爾和塔斯基,除了儒學外還談到了道家,內容豐富,是一本極有學術價值的圖書。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目錄
**部分 西方哲學的轉機
一 胡塞爾的意義學說及其方法論含義
1.意義和賦意行為的居中(被)構成性
2.意向意義與充實意義、意向作用(Noesis)與意向對象(Noema)
3.意義學說的方法論含義
二 胡塞爾“生活世界”學說的含義與問題
1.討論“生活世界”的思想動機
2.生活世界的含義
3.意識到此生活世界的方式——先驗還原
4.生活世界的構成域性
5.胡塞爾“生活世界”學說中的問題
三 胡塞爾的《邏輯研究》與德里達的《聲音與現象》
四 德里達將閃爍在思想天穹
五 海德格爾的境界
1.海德格爾的人生境界——漫游于尋源的道路之中
2.海德格爾的思想境界——間隙(Riss)處的泉涌和入境
六 “Dasein”的含義與譯名——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
1.“Dasein”的含義
2.“Dasein”的譯名——“緣在
七 本體論為何是詮釋學?
1.古希臘時代”存在“問題的語言背景
2.人的實際生活經驗
3.形式-境域的顯示——實際生活本身的展示與表達
4.形式-境域顯示方法的例子——對保羅書信的解釋
5.《存在與時間》中的形式一境域顯示例釋
八 羅姆巴赫的密釋學——引介二則
1.羅姆巴赫其人其說
2.羅姆巴赫《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一書中譯本導言
九 “想象一塊紅!”——維特根斯坦破除傳統(tǒng)意義
理論的一例
十 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的象論
1.維特根斯坦圖像論中的構成識度
2.海德格爾的象論
3.對比與總結
十一 關于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
十二 塔斯基對于“真理”的定義及其意義
……
第二部分 現象學與中國古代思想
第三部分 神與美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節(jié)選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而且,羅姆巴赫達到這一步,并非出于體系的和一般的文化多元的見地,而是出自他對現象學方法的自覺繼承(他在其著作中多次細致地梳理從胡塞爾到海德格爾,乃至列維那斯的現象學脈絡),并加以重大改進,因而能從“實體”“體系”達到“結構”,從“解釋學”達到“密釋學”,從意識分析、人的存在狀態(tài)分析達到對于包括動植物與山河大地在內的總體存在的生成歷史結構的境象闡發(fā)。他已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意義生成一維持的機制”(這是我的用語)的真實存在,“結構”從根本上講就應該是意義結構。憑借這些進展,現象學的觀察角度和開顯能力又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在羅姆巴赫豐富多樣的著作和思想中,就我目前的閱讀和理解,密釋學(Hermetik)似乎是他各條新思路的集中體現。它表達了這樣一個超出了解釋學(Hermeneutik)的新見地:在一切導致“效果歷史”的“視域交融”之前,已經有了一個獨特的、原本的、不顧其他一切關系的意義生成,因而可以說成是一種隱秘的、密封著的源頭構成。畢竟,我們要先有了意義,有了意義之源,才能顧及這意義的視域及其交融,盡管這源頭也必在境域中生成。羅姆巴赫有時將這樣一個意源稱作帶引號的“我”,它不同于西方哲學史上的個體之“我”“主體”,因為它不再是“實心”的我,而只是一個構造意義世界的原生結構。就此而言,動物和植物也有這種“我”,因為它們也有充滿意義的“我”。這樣一個意義生成的獨特機制進入了既非普遍化,又非特殊化的發(fā)生和懸臨的狀態(tài),只能通過境象(Bild)來得到較合適的理解,不可用任何二值邏輯來規(guī)范。所以,它的“密釋”,既意味著獨一、密封,因為“幾事不密則害成”,但又不是封閉和絕緣,因為它找不到現成界限來封住自己,所以是“非它”(Nichtandere)的。換言之,正是因為能夠原初體認意義的密釋構成,所以反倒能夠體諒和尊重其他的原初經驗,正如儒家的家庭-家族經驗、夷夏之辨反倒能夠促成“天下為家”的儒者境界,以及“懷柔”“來遠”而非征服異類的文化間關系。這樣一個密釋學見地就將我們帶到了古今文化開創(chuàng)者們,比如羅姆巴赫所列舉的東西方的偉大哲人的原初經驗中,展示了與一般的解釋學經驗十分不同的思想境界。它那種不可被觀念表達的艱難,自區(qū)別又自纏繞的出神圓舞,鼓蕩著“無自體”的“自生性”,讓思想沸騰,讓這境界與其他一切派生的、偽本原的哲理區(qū)別開來,令這類哲人表現出被原初經驗擊中了核心意識的非常狀態(tài)。這是真正能成為江河源頭的高山,有自己的雪嶺、冰川與天氣機制。不用提佛陀、老莊、基督、蘇格拉底,只就那些離我們不遠的西方思想家,比如荷爾德林、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而言,他們都是具有真正的精神源頭的思想巨人,大不同于那些只知做稀釋化、疊床架屋化的概念化工作的哲學學者們。就拿海德格爾來說,雖然他有羅姆巴赫指出的局限(當然羅姆巴赫也完全承認海德格爾的關鍵作用和思想恩師的崇高地位),但他確是具有源頭思想結構或密釋學經驗的大家。早期海德格爾提出的先于一切二元化分離的“實際生活經驗”及其“形式顯示”,就帶有密釋學傾向,盡管海德格爾自己認之為是“存在論解釋學”的。就此而言,海德格爾的解釋學與伽達默爾強調“視域交融”的解釋學有重要的區(qū)別。為了與古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哲學對話,為了進入西方哲學的主流話語,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在這個要點上有所淡化。他提出了理解的前結構,但它*終是由個人的先行決斷和生存時間的將來相度打開,本身并沒有成為一個意義發(fā)生的完整結構,更沒有獲得“時代”和“世界”的意義。他于1930年經歷了思想的轉向,吸取了中國道家“知其白,守其黑”的見地,修正了他的真理觀,從原來偏向“光明”和“開啟式真理”的觀點轉向了強調揭蔽之前的“隱藏”“非真”的新思路。由此,他提出“語言是存在之屋”,批判了西方真理觀和存在觀在現代技術文化上的體現,包含了某種文化多樣性的思想機制。當然,他在這方面語焉而未詳,也沒有突破思想方法上的人類中心論。他批判了流俗人道主義的人類中心論,有生存論意義上的生態(tài)關懷,但他的基本思考立場還是人類緣在的,即使在他談“天地神人”四相共舞時,也是這樣。所以他絕不會像羅姆巴赫那樣談論“動植物的世界”和“石頭的世界”!
從現象學到孔夫子 作者簡介
張祥龍,曾任北京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哲社學院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講座教授,《世界哲學》《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等刊物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為:東西方哲學比較,西方現代哲學,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東西方宗教哲學。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西方哲學筆記》《從現象學到孔夫子》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