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孝經(jīng)注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216593
- 條形碼:9787100216593 ; 978-7-100-21659-3
- 裝幀:12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孝經(jīng)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專業(yè)讀者;傳統(tǒng)文化的《孝經(jīng)注》,(舊題)〔西漢〕孔安國傳,(舊題)〔東漢〕鄭玄,〔唐〕李隆基注,陸一整理。此次整理收錄了舊題孔安國傳《古文孝經(jīng)》、舊題鄭玄《孝經(jīng)注》、唐玄宗李隆基《孝經(jīng)注》三種*重要的注本。其中孔傳《古文孝經(jīng)》以《知不足齋叢書》翻刻日本太宰純整理本為底本,以重慶大足宋代石刻范祖禹書《古文孝經(jīng)》、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清原文庫藏鐮倉末孔傳《古文孝經(jīng)》抄本、早稻田大學藏日本延享元年(1744)菅愷《古文孝經(jīng)》抄本、日本栃木縣足利學校藏《古文孝經(jīng)》抄本為參校本;鄭玄《孝經(jīng)注》以日本天明七年《群書治要》所收鄭玄《孝經(jīng)注》為底本,以日本寬政本《孝經(jīng)鄭注》、《知不足齋叢書》所收《孝經(jīng)鄭注》為參校本;唐玄宗《孝經(jīng)注》以唐開元六年(718)刻石臺《孝經(jīng)》為底本,以《古逸叢書》覆舊抄卷子本唐開元御注《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孝經(jīng)》、《四部叢刊》刻傳是樓影宋岳氏本《御注孝經(jīng)》、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阮元《重刊宋本孝經(jīng)注疏附?庇洝窞閰⑿1尽M瑫r又都參考了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孝經(jīng)》殘卷。著名出版家、學者李夢生審讀。
孝經(jīng)注 內(nèi)容簡介
《孝經(jīng)》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著作,名列唐宋“十三經(jīng)”之一!缎⒔(jīng)》主要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成書于東周時代。西漢首出《孝經(jīng)》文本為河間獻王所獻,凡十八章,屬于今文系統(tǒng)。而《古文孝經(jīng)》為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缎⒔(jīng)》今文、古文兩個系統(tǒng)分別流傳,今文一脈傳承者居多。孔子后裔孔安國所傳《孝經(jīng)》屬于古文系統(tǒng),凡二十二章,但隋代以后有學者懷疑并非孔安國所傳,疑為后人偽作。東漢大儒鄭玄遍注群經(jīng),亦為《孝經(jīng)》作注,于晉元帝大興年間始立于學官。唐玄宗時詔群儒集議《孝經(jīng)》古文、今文優(yōu)劣,后裁定鄭注與孔傳并存,并御注《孝經(jīng)》,頒于天下。天寶年間,詔令天下民間家藏《孝經(jīng)》。中唐以后,由于唐玄宗御注得到廣泛尊崇,鄭玄注逐漸衰微。此次整理古注,收錄了舊題孔安國傳《古文孝經(jīng)》、舊題鄭玄《孝經(jīng)注》、唐玄宗李隆基《孝經(jīng)注》三種*重要的注本。其中孔傳《古文孝經(jīng)》以《知不足齋叢書》翻刻日本太宰純整理本為底本,以重慶大足宋代石刻范祖禹書《古文孝經(jīng)》、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清原文庫藏鐮倉末孔傳《古文孝經(jīng)》抄本、早稻田大學藏日本延享元年(1744)菅愷《古文孝經(jīng)》抄本、日本栃木縣足利學校藏《古文孝經(jīng)》抄本為參校本;鄭玄《孝經(jīng)注》以日本天明七年《群書治要》所收鄭玄《孝經(jīng)注》為底本,以日本寬政本《孝經(jīng)鄭注》、《知不足齋叢書》所收《孝經(jīng)鄭注》為參校本;唐玄宗《孝經(jīng)注》以唐開元六年(718)刻石臺《孝經(jīng)》為底本,以《古逸叢書》覆舊抄卷子本唐開元御注《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孝經(jīng)》、《四部叢刊》刻傳是樓影宋岳氏本《御注孝經(jīng)》、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刻阮元《重刊宋本孝經(jīng)注疏附?庇洝窞閰⑿1。同時又都參考了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孝經(jīng)》殘卷。
孝經(jīng)注 目錄
整理説明
整理凡例
孔傳古文孝經(jīng)
古文孝經(jīng)序
開宗明誼章**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孝平章第七
三才章第八
孝治章第九
聖治章第十
父母生績章第十一
孝優(yōu)劣章第十二
紀孝行章第十三
五刑章第十四
廣要道章第十五
廣至德章第十六
應感章第十七
廣揚名章第十八
閨門章第十九
諫爭章第二十
事君章第二十一
喪親章第二十二
鄭注孝經(jīng)
鄭注孝經(jīng)序
鄭注孝經(jīng)
御注孝經(jīng)
開元御注孝經(jīng)序
天寶御注孝經(jīng)序
開宗明義章**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爭章第十五
應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孝經(jīng)注 節(jié)選
古文孝經(jīng)序 孔安國 《孝經(jīng)》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經(jīng),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來,而孝道著矣〔一〕。上有明王,則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無也,則斯道滅息。當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諸侯力爭,道德既隱,禮誼又廢,至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亂逆無紀,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於閒居而歎述古之孝道也〔二〕。 夫子敷先王之教於魯之洙??泗,門徒三千,而達者七十有二也。貫首弟子顔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諭而寤者也;其餘則悱悱憤憤,若存若亡。唯曾參躬行匹夫之孝,而未達天子、諸侯以下?lián)P名顯親之事,因侍坐而諮問焉。故夫子告其誼,於是曾子喟然知孝之爲大也,遂集而録之,名曰《孝經(jīng)》,與《五經(jīng)》竝行於世〔三〕。逮乎六國,學校衰廢。 及秦始皇焚書坑儒,《孝經(jīng)》由是絶而不傳也。至漢興,建元之初,河間王得而獻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誤,博士頗以教授。後魯共王使人壞夫子講堂〔一〕,於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經(jīng)》二十二章〔二〕。載在竹牒,其長尺有二寸,字科斗形。魯三老孔子惠抱詣京師,獻之天子。天子使金馬門待詔學士與博士群儒,從隸字寫之;還子惠一通,以一通賜所幸侍中霍光。光甚好之,言爲口實。時王公貴人,咸神祕焉,比於禁方。天下競欲求學,莫能得者。每使者至魯,輒以人事請索〔三〕;蚝檬抡,募以錢帛,用相問遺。魯吏有至帝都者,無不齎持以爲行路之資。故古文《孝經(jīng)》初出於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諸儒各任意巧説,分爲數(shù)家之誼,淺學者以當《六經(jīng)》,其大車載不勝;反云孔氏無古文《孝經(jīng)》〔四〕,欲矇時人。度其爲説,誣亦甚矣。吾愍其如此,發(fā)憤精思,爲之訓傳,悉載本文,萬有餘言,朱以發(fā)經(jīng),墨以起傳,庶後學者,覩正誼之有在也。今中祕書皆以魯三老所獻古文爲正〔五〕。河間王所上雖多誤,然以先出之故,諸國往往有之。漢先帝發(fā)詔稱其辭者,皆言“《傳》曰”,其實今文《孝經(jīng)》也。 昔吾逮從伏生論古文《尚書》誼,時學士會,云出叔孫氏之門,自道知《孝經(jīng)》有師法〔六〕。其説“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謂爲天子用樂,省萬邦之風,以知其盛衰。衰則移之以貞盛之教,淫則移之以貞固之風,皆以樂聲知之,知則移之。故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也。又師曠云“吾驟歌南風,多死聲,楚必無功”,即其類也。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識音,而可以樂移之乎?”當時衆(zhòng)人僉以爲善。吾嫌其説迂,然無以難之。後推尋其意,殊不得爾也〔一〕。子游爲武城宰,作絃歌以化民。武城之下邑〔二〕,而猶化之以樂,故《傳》曰:“夫樂,以關(guān)山川之風,以曜德於廣遠。風德以廣之,風物以聽之,脩詩以詠之,脩禮以節(jié)之!庇衷唬骸坝弥顕,用之鄉(xiāng)人焉。”此非唯天子用樂明矣。夫雲(yún)集而龍興,虎嘯而風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謂毋也。胡笳吟動,馬蹀而悲;黃 老之彈,嬰兒起舞。庶民之愚,愈於胡馬與嬰兒也,何爲不可以樂化之? 《經(jīng)》又云“敬其父則子説,敬其君則臣説”,而説者以爲各自敬其爲君父之道,臣子乃説也。余謂不然。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雖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若君父不敬其爲君父之道,則臣子便可以忿之邪〔三〕?此説不通矣。吾爲《傳》,皆弗之從焉也。
孝經(jīng)注 作者簡介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著名經(jīng)學大家。曾入太學受業(yè)今文《易》和公羊?qū)W,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左傳》等,并從馬融學古文經(jīng)。聚徒講學,弟子多至千人。因遭黨錮之禍,遂潛心著述,遍注群經(jīng),另著有《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等。 李隆基(685-762),亦稱唐明皇,唐朝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景云元年(710),與太平公主合謀攻殺韋后,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兩年后受禪改元。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為相,改革武周后期以來的弊政,社會安定,經(jīng)濟文化持續(xù)發(fā)展,進入唐朝的全盛時期,號稱“開元之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執(zhí)政,又沉湎于聲色,官吏貪瀆,政治腐敗。天寶十四載(755),爆發(fā)“安史之亂”。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亨即位靈武,遙尊其為太上皇。至德中返回長安,后抑郁而死。 陸一,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博士,F(xiàn)任復旦大學高教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博導,《復旦教育論壇》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理論與政策研究。專著《教養(yǎng)與文明:日本通識教育小史》獲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等國內(nèi)外高水平學術(shù)期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十多篇論文獲《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