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62181
- 條形碼:9787521762181 ; 978-7-5217-621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本書特色
《我看見的世界》既是李飛飛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發(fā)展史。
在這本書里,李飛飛回憶了自己從底層移民成長為**科學家的非凡經(jīng)歷。她度過了困頓艱辛的青少年時代,但對科學的熱愛引領她不斷突破自我,追尋人生的的“北極星”,*終得以進入科學的殿堂。
而當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爭時,恰逢現(xiàn)代人工智能開始不斷取得突破。她親身經(jīng)歷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并通過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究,開啟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這本書里,她將帶領我們回到那些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場,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未來又該如何“以人為本”,與人類的價值觀進行對齊。
這本書既是對重大科學突破幕后的精彩窺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氣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僅證明了即使是*技術性的學術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煥發(fā)無盡的科技創(chuàng)新。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內(nèi)容簡介
《我看見的世界》既是李飛飛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發(fā)展史。
在這本書里,李飛飛回憶了自己從底層移民成長為很好科學家的非凡經(jīng)歷。她度過了困頓艱辛的青少年時代,但對科學的熱愛引領她不斷突破自我,追尋人生的的“北極星”,*終得以進入科學的殿堂。
而當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爭時,恰逢現(xiàn)代人工智能開始不斷取得突破。她親身經(jīng)歷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并通過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究,開啟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這本書里,她將帶領我們回到那些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場,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未來又該如何“以人為本”,與人類的價值觀進行對齊。
這本書既是對重大科學突破幕后的精彩窺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氣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僅證明了即使是*技術性的學術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煥發(fā)無盡的科技創(chuàng)新。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前言
【世界人工智能領域頂級科學家李飛飛首部個人回憶錄,一個女性科學家突破困局、追尋夢想的成長之作】
李飛飛是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yī)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深耕人工智能領域前沿研究20多年,還是現(xiàn)代人工智能的關鍵催化劑ImageNet的創(chuàng)建者,在該領域有著極為權威的地位。
李飛飛如何從生活困頓的普通移民到成長為世界頂級科學家,如何面對成長中的困難、挫折,如何選擇自己的研究道路,如何以真正的科學精神投身研究,如何處理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將啟發(fā)、引領、激勵科學研究者和普通讀者。
【一部翔實的現(xiàn)代人工智能發(fā)展史】
李飛飛親身經(jīng)歷了人工智能開始不斷取得突破,并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時刻,她在本書中詳細記錄了其中的關鍵細節(jié)。閱讀本書,就是在閱讀一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發(fā)展史。
【對人工智能未來發(fā)展的深刻洞察,以及理性而睿智的呼吁】
李飛飛是人工智能的理性樂觀派,她認為人工智能會極大促進人類的發(fā)展,但關鍵是需要對其進行引導,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她對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分析和主張將給國內(nèi)人工智能領域研究者、從業(yè)者、政策制定者帶來深刻的影響和啟發(fā),并幫助公眾理解AI技術及其可能的影響,進而促進科技與社會之間更好地互動交流。
【《金融時報》2023年*佳圖書,國內(nèi)外學者、企業(yè)家、投資人一致推薦】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目錄
第二章 逐夢之旅
第三章 鴻溝漸窄
第四章 心智探索
第五章 **道光
第六章 北極星
第七章 一個假設
第八章 實驗驗證
第九章 萬物以外是什么
第十章 似易實難
第十一章 無人可控
第十二章 下一顆北極星
致謝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節(jié)選
**章 如坐針氈的華盛頓之行
酒店的大堂樸實無華,反映出這次行程安排更重視便捷,而不是住宿的奢華。堂內(nèi)氣氛溫和、秩序井然:客人和禮賓員禮貌地交談,滾動的行李箱輪子嗡嗡作響,不時開合的玻璃門呼呼有聲。但我的內(nèi)心卻一片焦慮,靴子踩在薄薄的地毯上,發(fā)出急促的咔嗒聲,就像我此刻的心情。作為一名終身學者,我馬上要在美國眾議院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就“人工智能”的話題作證,自然難免緊張不安。就在此前一天,我剛從美國西海岸乘坐紅眼航班抵達華盛頓,幾乎一夜未眠,不停地一遍又一遍緊張地演練自己的陳述。那是2018年6月26日,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我離自己職業(yè)生涯的新里程碑也越來越近:誰能想到,我要出席國會聽證會了。
我走出酒店,來到人行道上。華盛頓的清晨陽光蒼白,街道兩旁聯(lián)邦政府的辦公大樓鱗次櫛比,風格樸素,色彩單調(diào),與我習慣的加州街景截然不同。在加州,目之所及是大片的住宅區(qū)和時髦的辦公園區(qū),偶爾可見一些教會風格的建筑。而在這里,即便是磚石建筑也顯得更加古老、更有質(zhì)感。首都不愧是一座將歷史刻在街頭巷尾的城市。
我不禁想到自己**次來這里游玩的情形,當年我還不知人工智能為何物,還沒有進入學術界,也與硅谷沒有任何聯(lián)系。當時我的整個身份(至少對于外部世界而言)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移民”。對于一個經(jīng)濟拮據(jù)、英語蹩腳的家庭來說,出門旅行困難重重。大多數(shù)活動可以分為兩類,要么免費,要么貴得令人卻步,而且所有活動都是英語講解,非母語的陰霾始終籠罩著我,似乎永遠難以消散。即便如此,參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場景仍在我的記憶深處熠熠生輝。博物館里實物大小的展品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航空航天發(fā)展歷史,讓我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想象力也隨之飛揚。我意識到,即便身為一個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少女,我心目中的理想國度依然是科學世界。
盡管當時看起來遙不可及,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路,來到了科學世界的*前沿。這個領域不是航空航天,而是思維科學,以及對智能機器的初步探索。我的職業(yè)生涯開啟短短十年之后,一項名為“深度學習”的突破性技術便開始創(chuàng)造歷史,極大提升了人工智能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算法、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和原始算力等在科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在2010年代初匯聚在一起,形成合力。雖然這些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用了半個多世紀才得以融合,但其釋放的能力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就將整個世界改頭換面。商業(yè)模式徹底變革,相關行業(yè)投資額高達數(shù)十億美元,人工智能似乎一夜之間從一個小眾的學術領域爆發(fā)成為推動全球變革的力量——從行業(yè)分析師到政治評論員再到哲學家,所有人都在競相解讀這項技術的意義。人工智能的崛起速度和影響范圍可謂史無前例,僅僅從這個角度看,也值得我即將面對的立法者們予以關注。
當然,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并沒有這么簡單。短短幾年內(nèi),這個技術行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就受到了質(zhì)疑和抵制,因為媒體行業(yè)、倡導團體甚至政府機構的擔憂都與日俱增。媒體開始持續(xù)報道算法偏見造成的日益加劇的危害、人工智能可能導致的大量失業(yè)以及這一技術被用于監(jiān)控的不安景象。相關報道造成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負面看法,這在整個科技領域都是非常罕見的。
幾個月前,我曾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專欄文章,嘗試總結(jié)這些緊張關系。雖然文章只有800字左右,但我分享了我對人工智能領域發(fā)展前景的興奮之情,分析了批評者提出的合理擔憂,盡自己所能實現(xiàn)兩者的平衡。我寫道,人工智能對世界的真正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推動這項技術發(fā)展的動機——在人臉識別功能和定向廣告投放不斷發(fā)展的時代,這一觀點挑戰(zhàn)了現(xiàn)有認知。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拓寬對人工智能設想的邊界,明確提出人工智能需要“對人類和社區(qū)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要求,如果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可以包含類似提法,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時至今日,我對這一點依然深信不疑。
這種對未來的信念似乎是我受邀作證的部分原因。我前不久剛聯(lián)合創(chuàng)立了教育非營利組織AI4ALL,推動向處于高中階段的女生、有色人種和其他未被充分代表的群體開放大學實驗室,提高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領域的包容性。事實上,國會表示,他們有意讓我作證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我正在努力推動人工智能領域參與人員的多元化。鑒于人工智能的功用令人擔憂,如果我能帶來些許積極的改變,會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我對未來充滿期待,愿意為此付出,無怨無悔。
我加快了步伐。國會大廈赫然聳立于我的眼前,一如照片上那般雄偉,盡管此時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里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不過,我的確留意到一個明顯的變化——周圍的游客沒有一個人在用紙質(zhì)地圖,而我十幾歲來玩的時候,紙質(zhì)地圖幾乎從不離手。在此后的這些年里,智能手機已經(jīng)改變了我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旅行自然也不例外。但與人工智能一樣,智能手機也顯露出了自己的負面影響,在2018年代表科技界宣揚以人為中心的樂觀主義,的確是件難事。
不管怎樣說,我的專欄文章發(fā)表正值“科技抵制潮”高漲之際:越來越多人認為,硅谷的野心已經(jīng)走向了巧取豪奪的極端。在我職業(yè)生涯的其他任何時候,類似的爭議并不會波及到我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學者。但事有湊巧,作為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我在21個月的學術假期期間擔任了谷歌云的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此時假期過半,恰好讓我置身于爭議的正中心。自從我和家人經(jīng)營干洗店以來,谷歌是我**個來自學術界以外的雇主,當時距離我徹底重返大學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了。但那天下午,我在公眾眼中的身份已經(jīng)無法改變。
矛盾的是,一方面,我擔心自己會被誤認為是科技產(chǎn)業(yè)內(nèi)部人士,另一方面,我又作為一個局外人,經(jīng)歷了漫長的奮斗和掙扎。像許多移民一樣,我感到被各種縱橫交錯的文化鴻溝所束縛。一些鴻溝不可名狀,另一些則清晰地橫亙在我的面前,難以跨越。英語是我的第二語言,但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必須用英語來交流;我是一名女性,而我所在的領域由男性主導,“帽衫男”一直是科學領域的典型形象,以至于這個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任何諷刺的意味了。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屬于哪個世界,而國會似乎不太可能是一個能讓我放下警惕的地方。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相關資料
這是一場鼓舞人心的個人勵志旅程,從童年的移民生活到開創(chuàng)性的科學家,《李飛飛自傳》講述了克服重重障礙的過程,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以人為本、道德的人工智能”觀點。
珍妮弗·杜德納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李飛飛以緊迫且清晰的視角闡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潛力和潛在危險,并且她的呼吁和對集體責任的強調(diào),在歷史的這個關鍵時刻,尤為重要。
杰弗里·辛頓
2018年圖靈獎得主
李飛飛博士是世界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鋒。她是人工智能的布道者,也是榜樣,更是這場重要科技革命的良知之聲。我非常推薦本書。
李開復
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零一萬物CEO
李飛飛在這部自傳中用親身的經(jīng)歷、優(yōu)美的語言和科學家的思維記錄了這段令人神往和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張亞勤
清華大學智能產(chǎn)業(yè)研究院(AIR)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李飛飛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人工智能發(fā)展史在書中交織展開,細節(jié)和心理描寫堪比優(yōu)秀文學作品,貫穿全書的真情實感更是直擊人心!
黃鐵軍
智源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
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 作者簡介
【美】李飛飛2023年9月 入選《時代》“百大AI影響力人物”2022年9月 入選福布斯中國·全球華人精英Top 1002020—2021年 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y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9年 擔任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聯(lián)合院長2017—2018年 擔任谷歌副總裁、谷歌云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2015—2016年 發(fā)起AI4ALL項目,該項目獲得梅琳達 · 蓋茨和黃仁勛的投資和支持2013—2018年 擔任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第七任主任,是首位擔任這一職務的女性2012年 發(fā)起舉辦的ImageNet 大型視覺識別挑戰(zhàn)賽第三屆比賽上,神經(jīng)網(wǎng)絡算法AlexNet識別準確率高達85%,開啟了新一輪深度學習革命2009年 提前完成ImageNet的初始版本,包含1500萬張圖片,涵蓋了2.2萬個不同類別2007年 在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組建實驗室,開始啟動ImageNet項目,項目預期完成時間需要19年2005年 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1995年 以全額獎學金被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專業(yè)錄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