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親母親 - 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7冊.1965-196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4冊:1959-1960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3冊:1957-1958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2冊:1954-1956
-
>
吳宓日記續(xù)編.第1冊:1949-1953
生活有小暖 本書特色
1.本書是華語文壇24位名家巨匠的深情獻作,精選魯迅、老舍、豐子愷、沈從文、林徽因、廬隱、郁達夫、汪曾祺、史鐵生、馮驥才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為廣大讀者講述他們心中的溫暖與愛、快樂與幸福、青春與成長。 2.本書選取的眾多文學大師的經典名作,比如,《憶兒時》《端午的鴨蛋》《昆明的雨》《書畫自娛》《小麻雀》《北京的春節(jié)》《過節(jié)和觀燈》《云南看云》《消逝的鐘聲》,等等,涉及山水風景、茶酒美食、家人朋友、娛樂游戲、花草樹木、四時節(jié)令、貓狗蟲魚等各種題材,包羅萬象,帶領讀者回到溫暖、燦爛、熱烈、快樂的往日時光,品味不一樣的人間煙火氣,感受生命的美好。 3.現在社會,人們生活、工作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行色匆匆,疲于奔命,而心中卻充滿了迷茫與孤獨,本書選取中國現當代作家描寫人生路上各種“風景”的佳作,以小見大,讓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擁有人間煙火處的溫暖、深情與愛。 4.本書不僅收錄了一些入選中小學人教版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還收錄了作家們的其他名作,擴展了廣大年輕讀者的閱讀范圍,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涵。 5.本書封面特別采用知名插畫師厚閑的精美插圖,另外,還傾情邀請插畫師獨家繪制精美彩插,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帶給讀者一份獨有的美好、寧靜與溫暖。 6.隨書附贈精美書簽,圖文并茂,讓讀者感受煙火生活的溫暖、美好、快樂與幸福!
生活有小暖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豐子愷、沈從文、林徽因、汪曾祺、史鐵生、馮驥才等24位華語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如《憶兒時》《過節(jié)和觀燈》《致沈從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消逝的鐘聲》《珍珠鳥》等,講述生活中的各種溫暖記憶:美好的金色童年、難忘的師友親人、撫慰人心的茶食、路過生命的美麗生靈……人生路上,我們帶著這份溫暖前行,一定會收獲無數鮮花與幸福。
生活有小暖 目錄
消逝的鐘聲/史鐵生
冬天/朱自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我的中學時代/夏丏尊
我的童年(節(jié)選)/朱湘
憶兒時/豐子愷
第二章 有一種情與生俱來
我的母親/老舍
背影/朱自清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給我的孩子們/豐子愷
父親的病/魯迅
第三章 *暖人心煙火味
西紅柿/老舍
貼秋膘/汪曾祺
茶話/周瘦鵑
飲食男女在福州/郁達夫
揚州庖廚/曹聚仁
風檐嘗烤肉/張恨水
第四章 人間風日清且好
窗外的春光/廬隱
春雨/梁遇春
昆明的雨/汪曾祺
雪/魯彥
春的林野/許地山
釣臺的春晝/郁達夫
揚州的夏日/朱自清
第五章 路過人間的小生靈
小動物們/老舍
夏天的昆蟲/汪曾祺
養(yǎng)金魚/周瘦鵑
螢/靳以
珍珠鳥/馮驥才
貓的故事/許君遠
蟋蟀/陸蠡
蟬與紡織娘/鄭振鐸
第六章 從來難忘不了情
我的**個師父/魯迅
四位先生/老舍
定和是個音樂迷/沈從文
致沈從文/林徽因
我所見的葉圣陶/朱自清
永不能忘的先生/鄒韜奮
第七章 一歲一禮一寸歡喜
新年底故事/朱自清
婿鄉(xiāng)年節(jié)/郁達夫
北京的春節(jié)/老舍
過節(jié)和觀燈(節(jié)選)/沈從文
清明/魯彥
上元燈話/周瘦鵑
生活有小暖 節(jié)選
消逝的鐘聲
史鐵生
站在臺階上張望那條小街的時候,我大約兩歲多。
我記事早。我記事早的一個標記,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親把一個黑色鏡框掛在墻上,奶奶抱著我走近看,說:斯大林死了。鏡框中是一個陌生的老頭兒,突出的特點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讀三聲。我心想,既如此還有什么好說,這個“大林”當然是死的呀?我不斷重復奶奶的話,把“斯”讀成三聲,覺得有趣,覺得別人竟然都沒有發(fā)現這一點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一九五三年,那年我兩歲。
終于有一天奶奶領我走下臺階,走向小街的東端。我一直猜想那兒就是地的盡頭,世界將在那兒陷落、消失——因為太陽從那兒爬上來的時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沒有。誰料,那兒更像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的開端。那兒交叉著另一條小街,那街上有酒館,有雜貨鋪,有油坊、糧店和小吃攤;因為有小吃攤,那兒成為我多年之中*向往的去處。那兒還有從城外走來的駱駝隊!笆裁囱,奶奶?”“啊,駱駝!薄案蓡崮兀鼈?”“馱煤!薄榜W到哪兒去呀?”“馱進城里!瘪勨徱宦范×惝斷ザ×惝斷サ仨懀橊劦拇竽_蹚起塵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頭駱駝不緊不慢招搖過市,行人和車馬都給它讓路。我望著駱駝來的方向問:“那兒是哪兒?”奶奶說:“再往北就出城啦!薄俺龀橇耸悄膬貉剑俊薄笆浅峭。”“城外什么樣兒?”“行了,別問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領我朝另一個方向走。我說“不,我想去城外”,我說“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來。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皫闳更好玩兒的地方不好嗎?那兒有好些小朋友……”我不聽,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亂,住戶也漸漸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磚墻走了好一會兒,進了一個大門。啊,大門里豁然開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靜的樹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間。滿地的敗葉在風中滾動,踩上去吱吱作響。麻雀和灰喜鵲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覓食。我止住哭聲。我平生**次看見了教堂,細密如煙的樹枝后面,夕陽正染紅了它的尖頂。
我跟著奶奶進了一座拱門,穿過長廊,走進一間寬大的房子。那兒有很多孩子,他們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臉。他們在唱歌。一個穿長袍的大胡子老頭兒彈響風琴,琴聲飄蕩,滿屋子里的陽光好像也隨之飛揚起來。奶奶拉著我退出去,退到門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見了我們但不走過來,惟努力地唱歌。那樣的琴聲和歌聲我從未聽過,寧靜又歡欣,一排排古舊的桌椅、沉暗的墻壁、高闊的屋頂也似都活潑起來,與窗外的晴空和樹林連成一氣。那一刻的感受我終生難忘,仿佛有一股溫柔又強勁的風吹透了我的身體,一下子鉆進我的心中。后來奶奶常對別人說:“琴聲一響,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鬧了!蔽叶嗝戳w慕我的堂兄,羨慕所有那些孩子,羨慕那一刻的光線與聲音,有形與無形。我呆呆地站著,徒然地睜大眼睛,其實不能聽也不能看了,有個懵懂的東西**次被驚動了——那也許就是靈魂吧。后來的事都記不大清了,好像那個大胡子的老頭兒走過來摸了摸我的頭,然后光線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沒有了,再后來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樹林里了,還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個紙袋撕開,掏出一個彩蛋和幾顆糖果,說是幼兒園給的圣誕禮物。
這時候,晚禱的鐘聲敲響了——唔,就是這聲音,就是它!這就是我曾聽到過的那種縹縹緲緲響在天空里的聲音!
“它在哪兒呀,奶奶?”
“什么,你說什么?”
“這聲音啊,奶奶,這聲音我聽見過。”
“鐘聲嗎?啊,就在那鐘樓的尖頂下面。”
這時我才知道,我一來到世上就聽到的那種聲音就是這教堂的鐘聲,就是從那尖頂下發(fā)出的。暮色濃重了,鐘樓的尖頂上已經沒有了陽光。風過樹林,帶走了麻雀和灰喜鵲的歡叫。鐘聲沉穩(wěn)、悠揚、飄飄蕩蕩,連接起晚霞與初月,擴展到天的深處或地的盡頭……
不知奶奶那天為什么要帶我到那兒去,以及后來為什么再也沒去過。
不知何時,天空中的鐘聲已經停止,并且在這塊土地上長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兒園在我們去過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當年帶我到那兒去,必是想在那幼兒園也給我報個名,但未如愿。
再次聽見那樣的鐘聲是在四十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個小時飛機,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走進那座城市我就聽見了它。在清潔的空氣里,在透澈的陽光中和涌動的海浪上面,在安靜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隨時都聽見它在自由地飄蕩。我和妻子在那鐘聲中慢慢地走,認真地聽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個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對于故鄉(xiāng),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xiāng),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xiāng)。
選自《記憶與印象》,北京出版社2004年5月
憶兒時
豐子愷
一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件是養(yǎng)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于享樂的人,良辰佳節(jié)不肯輕輕放過,養(yǎng)蠶也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后才曉得,祖母的養(yǎng)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guī)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tǒng)是蠶,架著經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里去采葉,我與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后,又用一張大葉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里,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是有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后,全家靜默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而過了幾天,采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采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認為現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后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后,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罷”,收拾絲車,恢復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于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姊,都像童話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現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yǎng)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萬的生靈的殺虐!《西青散記》里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卑驳萌碎g也發(fā)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養(yǎng)蠶。不久父親與諸姊弟相繼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二
第二件不能忘卻的事,是父親的中秋賞月,而賞月之樂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后,科舉就廢,他無事在家,每天吃酒,看書。他不要吃羊、牛、豬肉,而喜歡吃魚、蝦之類。而對于蟹,尤其喜歡。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guī)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買來的開鍋熱豆腐干。他的晚酌,時間總在黃昏。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只盛熱豆腐干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只蟹腳或半塊豆腐干。然我喜歡蟹腳。蟹的味道真好,我們五個姊妹兄弟,都歡喜吃,也是為了父親喜歡吃的原故。只有母親與我們相反,喜歡吃肉,而不喜歡又不會吃蟹,吃的時候常常被蟹螯上刺刺開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凈,父親常常說她是外行。父親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上的拳頭(即關節(jié))里的肉怎樣可以吃干凈,臍里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螯上的骨頭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行,吃得非常干凈。所以陳媽媽說:“老爺吃下來的蟹殼,真是蟹殼!
蟹的儲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經?傪B(yǎng)著十來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jié)候上,缸里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興致更濃。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 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大家談笑,看月亮,他們——父親和諸姊——直到月落時光,我則半途睡去,與父親和諸姊不分而散。
這原是為了父親嗜蟹,以吃蟹為中心而舉行的。故這種夜宴,不僅限于中秋,有蟹的季節(jié)里的月夜,無端也要舉行數次。不過不是良辰佳節(jié),我們少吃一點,有時兩人分吃一只。我們都學父親,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受在蟹斗里,剝完之后,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因為父親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說蟹是至味,吃蟹時混吃別的菜肴,是乏味的。我們也學他,半蟹斗的蟹肉,過兩碗飯還有余,就可得父親的稱贊,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力節(jié)省,F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好!自父親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嘗這種好滋味,F在,我已經自己做父親,況且已經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這一劇的題材,仍是生靈的殺虐!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三
第三件不能忘卻的事,是與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囝囝的交游,而這交游的中心,在于釣魚。
那是我十二三歲時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囝囝是當時我的小伴侶中的大阿哥。他是獨子,他的母親、祖母和大伯,都很疼愛他,給他很多的錢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與我家貼鄰而居。我家的人們每天赴市,必須經過他家的豆腐店的門口,兩家的人們朝夕相見,互相來往。小孩們也朝夕相見,互相來往。此外他家對于我家似乎還有一種鄰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誼,故他家的人對于我特別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產的豆腐干、豆腐衣等來送給我父親下酒。同時在小伴侶中,王囝囝也特別和我要好。他的年紀比我大,氣力比我好,生活比我豐富,我們一道游玩的時候,他時時引導我,照顧我,猶似長兄對于幼弟。我們有時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時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見我倆一同玩耍,必叮囑囝囝好好看待我,勿要相罵。我聽人說,他家似乎曾經患難,而我父親曾經幫他們忙,所以他家大人們吩咐王囝囝照應我。
我起初不會釣魚,是王囝囝教我的。他叫大伯買兩副釣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許多米蟲,浸在盛水的罐頭里,領了我到木場橋頭去釣魚。他教給我看,先捉起一個米蟲來,把釣鉤從蟲尾穿進,直穿到頭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說:“浮珠一動,你要立刻拉,那么鉤子鉤住魚的顎,魚就逃不脫!蔽艺账痰脑囼,果然**天釣了十幾頭白條,然而都是他幫我拉釣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頭撲殺的蒼蠅,又來約我去釣魚。途中他對我說:“不一定是米蟲,用蒼蠅釣魚更好。魚喜歡吃蒼蠅!”這一天我們釣了一小桶各種的魚;丶业臅r候,他把魚桶送到我家里,說他不要。我母親就叫紅英去煎一煎,給我下晚飯。
自此以后,我只管歡喜釣魚。不一定要王囝囝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釣,又學得了掘蚯蚓來釣魚的方法。而且釣來的魚,不僅夠自己下晚飯,還可送給店里的人吃,或給貓吃,我記得這時候我的熱心釣魚,不僅出于游戲欲,又有幾分功利的興味在內。有三四個夏季,我熱心于釣魚,給母親省了不少的菜蔬錢。
后來我長大了,赴他鄉(xiāng)入學,不復有釣魚的工夫。但在書中常常讀到贊詠釣魚的文句,例如什么“獨釣寒江雪”,什么“漁樵度此身”,才知道釣魚原來是很風雅的事。后來又曉得有所謂“游釣之地”的美名稱,是形容人的故鄉(xiāng)的。我大受其煽惑,為之大發(fā)牢騷:我想“釣魚確是雅的,我的故鄉(xiāng),確是我的游釣之地,確是可懷的故鄉(xiāng)”。但是現在想想,不幸而這題材也是生靈的殺虐!
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的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
選自《緣緣堂隨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1月
生活有小暖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
浙江嘉興人,中國現代書畫家、散文家、翻譯家、漫畫家,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著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率真集》等。豐子愷的散文大多敘述親身經歷或接觸的日常人事,行筆樸素自然,風格雋永疏朗,體現了濃厚的生活情趣。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