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中國倫理學史

作者:蔡元培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8-12-01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31
讀者評分:5分3條評論
本類榜單:哲學/宗教銷量榜
中 圖 價:¥12.7(4.9折) 定價  ¥26.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中國倫理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1015
  • 條形碼:9787010071015 ; 978-7-01-007101-5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倫理學史 內容簡介

學無涯也,而人之知有涯。積無量數(shù)之有涯者,以與彼無涯者相逐,而后此有涯者亦庶幾與之為無涯,此即學術界不能不有學術史之原理也。茍無學術史,則凡前人之知,無以為后學之憑借,以益求進步。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復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無以資后學之考鑒,以益求精密。而后學所窮力盡氣以相求者,猶是前人粗簡之法焉,或轉即前人業(yè)已嬗蛻之法焉。故學術史甚重要。一切現(xiàn)象,無不隨時代而有遷流,有孳乳。而精神界之現(xiàn)象,遷流之速,孳乳之繁,尤不知若干倍蓰于自然界。而吾人所憑借以為知者,又不能有外于此遷流、孳乳之系統(tǒng)。故精神科學史尤重要。吾國夙重倫理學,而至今顧尚無倫理學史。邇際倫理界懷疑時代之托始,異方學說之分道而輸入者,如磐如燭,幾有互相沖突之勢。茍不得吾族固有之思想系統(tǒng)以相為衡準,則益將旁皇于歧路。蓋此事之亟如此。而當世宏達,似皆未遑暇及。用不自量,于學課之隙,綴述是編,以為大輅之椎輪。涉學既淺,參考之書又寡,疏漏抵牾,不知凡幾,幸讀者有以正之。又是編輯述之旨,略具于緒論及各結論。尚有三例,不可不為讀者預告。
 。ㄒ唬┦蔷幩再Y學堂中倫理科之參考,故至約至簡。凡于倫理學界非重要之流派及有特別之學說者,均未及敘述。
 。ǘ┳x古人之書,不可不知其人,論其世。我國倫理學者,多實踐家,尤當觀其行事。顧是編限于篇幅,各家小傳,所敘至略。讀者可于諸史或學案中,檢其本傳參觀之。
 。ㄈ┦防苑Q名為正。顧先秦學者之稱子,宋明諸儒之稱號,已成慣例。故是編亦仍之而不改,決非有抑揚之義寓乎其間。

中國倫理學史 目錄

序例
緒論
倫理學與修身書之別
 倫理學史與倫理學根本觀念之別
 我國之倫理學
 我國倫理學說之沿革
 我國之倫理學史
**期 先秦創(chuàng)始時代
 **章 總論 
 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第三章 孔子
 第四章 子思
 第五章 孟子
 第六章 荀子
 第七章 老子
 第八章 莊子
 第九章 許行
 第十章 墨子
第二期 漢唐繼承時代
 **章 總說
 第二章 淮南子
 第三章 董仲舒
 第四章 揚雄
 第五章 王充
 第六章 清談家之人生觀
 第七章 韓愈
 第八章 李翱
第三期 宋明理學時代
 **章 總說
 第二章 王荊公
 第三章 邵康節(jié)
 第四章 周濂溪
 第五章 張橫渠
 第六章 程明道
 第七章 程伊川
 第八章 程門大弟子
 第九章 朱晦庵
 第十章 陸象山
 第十一章 楊慈湖
 第十二章 王陽陰
外二種 
 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
 簡易哲學綱要
 **編 緒論
 第二編 認識問題
 第三編 原理問題
 第四編 價值問題
 第五編 結論
展開全部

中國倫理學史 節(jié)選

**章 總論
  倫理學說之起原 倫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學說以為實行道德之標準,實倫理之現(xiàn)象,早流行于社會,而后有學者觀察之、研究之、組織之,以成為學說也。在我國唐虞三代間,實踐之道德,漸歸納為理想。雖未成學理之體制,而后世種種學說,濫觴于是矣。其時理想,吾人得于《易》、《書》、《詩》三經求之。《書》為政事史,由意志方面,陳述道德之理想者也;《易》為宇宙論,由知識方面,本天道以定人事之范圍;《詩》為抒情體,由感情方面,揭教訓之趣旨者也。三者皆考察倫理之資也。 我國古代文化,至周而極盛。往昔積漸萌生之理想,及是時則由渾而畫,由暖昧而辨晰。循此時代之趨勢,而集其理想之大成以為學說者,孔子也。是為儒家言,足以代表吾民族之根本理想者也。其他學者,各因其地理之影響,歷史之感化,而有得于古昔積漸萌生各理想之一方面,則亦發(fā)揮之而成種種之學說。
各家學說之消長種種學說并興,皆以其有為不可加,而思以易天下,相競相攻,而思想界遂演為空前絕后之偉觀。蓋其時自儒家以外,成一家言者有八。而其中道、墨、名、法,皆以倫理學說占其重要之部分者也。秦并天下,尚法家;漢興,頗尚道家;及武帝從董仲舒之說,循民族固有之理想而尊儒術,而諸家之說熠矣。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倫理思想之基本 我國人文之根據(jù)于心理者,為祭天之故習。而倫理思想,則由家長制度而發(fā)展,一以貫之。而敬天畏命之觀念,由是立焉。
天之觀念 五千年前,吾族由西方來,居黃河之濱,筑室力田,與冷酷之氣候相競,日不暇給。沐雨露之惠,懔水旱之災,則求其源于蒼蒼之天。而以為是即至高無上之神靈,監(jiān)吾民而賞罰之者也。及演進而為抽象之觀念,則不視為具有人格之神靈,而竟認為溥博自然之公理。于是揭其起伏有常之諸現(xiàn)象,以為人類行為之標準。以為茍知天理,則一切人事,皆可由是而類推。此則由崇拜自然之宗教心,而推演為宇宙論者也。
天之公理 古人之宇宙論有二:一以動力說明之,而為陰陽二氣說;一以物質說明之,而為五行說。二說以漸變遷,而皆以宇宙之進動為對象:前者由兩儀而演為四象,由四象而演為八卦,假定八者為原始之物象,以一切現(xiàn)象,皆為彼等互動之結果。因以確立現(xiàn)象變化之大法,而應用于人事。后者以五行為成立世界之原質,有相生相克之性質。而世界各種現(xiàn)象,即于其性質同異問,有因果相關之作用,故可以由此推彼。而未來之現(xiàn)象,亦得而豫察之。兩者立論之基本,雖有徑庭,而于天理人事同一法則之根本義,則若合符節(jié)。蓋于天之主體,初未嘗極深研究,而即以假定之觀念,推演之,以應用于實際之事象。此吾國古人之言天,所以不同于西方宗教家,而特為倫理學*高觀念之代表也。
天之信仰 天有顯道,故人類有法天之義務,是為不容辯證之信仰,即所謂順帝之則者也。此等信仰,經歷世遺傳,而浸浸成為天性。如《尚書》中君臣交警之辭,動必及天,非徒辭令之習慣,實亦于無意識中表露其先天之觀念也。
天之權威 古人之觀天也,以為有何等權威乎!兑住吩唬骸熬V柔相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謂天之于萬物,發(fā)之收之,整理之,調攝之,皆非無意識之動作,而密合于道德,觀其利益人類之厚而可知也。人類利用厚生之道,悉本于天,故不可不畏天命,而順天道。畏之順之,則天錫之福。如風雨以時,年谷順成,而余慶且及于子孫;其有侮天而違天者,天則現(xiàn)種種災異,如日月告兇、陵谷變遷之類,以警戒之,猶不悔,則罰之。此皆天之性質之一斑見于《詩》、《書》者也。
天道之秩序 天之本質為道德。而其見于事物也,為秩序。故天神之下有地祗,又有日月星辰山川林澤之神,降而至于貓、虎之屬,皆統(tǒng)攝于上帝。是為人間秩序之模范!兑住吩唬骸疤熳鸬乇,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贝似淞x也。以天道之秩序,而應用于人類之社會,則凡不合秩序者,皆不得為道德。《易》又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言循自然發(fā)展之跡而知秩序之當重也。重秩序,故道德界唯一之作用為中。中者,隨時地之關系,而適處于無過不及之地者也。是為道德之根本。而所以助成此主義者,家長制度也。
家長制度 吾族于建國以前,實先以家長制度組織社會,漸發(fā)展而為三代之封建。而所謂宗法者,周之世猶盛行之。其后雖又變封建而為郡縣,而家長制度之精神,則終古不變。家長制度者,實行尊重秩序之道,自家庭始,而推暨之以及于一切社會也。一家之中,父為家長,而兄弟姊妹又以長幼之序別之。以是而推之于宗族,若鄉(xiāng)黨,以及國家。君為民之父,臣民為君之子,諸臣之間,大小相維,猶兄弟也。名位不同,而各有適于其時地之道德,是謂中。
古先圣王之言動 三代以前,圣者輩出,為后人模范。其時雖未諳科學規(guī)則,且亦鮮有抽象之思想,未足以成立學說,而要不能不視為學說之萌芽。太古之事邈矣,伏羲作易,黃帝以道家之祖名。而考其事實,自發(fā)明利用厚生諸述外,可信據(jù)者蓋寡。后世言道德者多道堯舜,其次則禹湯文武周公,其言動頗著于《尚書》,可得而研討焉。
堯 《書》曰:“堯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平章百姓,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毕刃奁渖矶詽u推之于九族,而百姓,而萬邦,而黎民。其重秩位如此。而其修身之道,則為中。其禪舜也,誡之曰:“允執(zhí)其中”是也。是蓋由種種經驗而歸納以得之者。實為當日道德界之一大發(fā)明。而其所取法者則在天。故孔子曰:“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也!
舜至于舜,則又以中之抽象名稱,適用于心性之狀態(tài),而更求其切實。其命夔教胄子曰:“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毖院B(yǎng)心性之法不外乎中也。其于社會道德,則明著愛有差等之義。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為司徒,敬敷五教在寬!蔽迤贰⑽褰,皆謂于社會間,因其倫理關系之類別,而有特別之道德也。是謂五倫之教,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其實不外乎執(zhí)中。惟各因其關系之不同,而別著其德之名耳。由是而知中之為德,有內外兩方面之作用,內以修己,外以及人,為社會道德至當之標準。蓋至舜而吾民族固有之倫理思想,已有基礎矣。
禹禹治水有大功,克勤、克儉,而又能敬天。孔子所謂禹吾無間然,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是也。其倫理觀念,見于箕子所述之《洪范》。雖所言天錫疇范,跡近迂怪,然承堯舜之后,而發(fā)展倫理思想,如《洪范》所云,殆無可疑也。《洪范》所言九疇,論道德及政治之關系,進而及于天人之交涉。其有關于人類道德者,五事,三德,五福,六極諸疇也。分人類之普通行動為貌言視聽思五事,以規(guī)則制限之:貌恭為肅,言從為義,視明為哲,聽聰為謀,思睿為圣。一本執(zhí)中之義,而科別較詳。其言三德:曰正直,曰剛克,曰柔克。而五福:曰壽,曰富,曰康寧,曰攸好德,曰考終命。六極:曰兇短折,曰疾,曰憂,曰貧,曰惡,曰弱。蓋謂神人有感應之理,則天之賞罰,所不得免,而因以確定人類未來之理想也。
皋陶 皋陶教禹以九德之目,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與舜之所以命夔者相類,而條目較詳。其言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則天人交感,民意所向,即天理所在,亦足以證明《洪范》之說也。
商周之革命 夏殷周之間,倫理界之變象,莫大于湯武之革命。其事雖與尊崇秩序之習慣,若不甚合,然古人號君日天子,本有以天統(tǒng)君之義,而天之聰明明威,皆托于民,即武王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者也。故獲罪于民者,即獲罪于天。湯武之革命,謂之順乎天而應乎民,與古昔倫理,君臣有義之教,不相背也。
三代之教育 商周二代,圣君賢相輩出。然其言論之有關于倫理學者,殊不概見。其間如伊尹者,孟乇稱其非義非道一介不取與,且自任以天下之重。周公制禮作樂,為周代文化之元勛。然其言論之幾于學理者,亦未有聞焉。大抵商人之道德,可以墨家代表之;周人之道德,可以儒家代表之。而三代倫理之主義,于當時教育之制,有可推見。孟子稱夏有校,殷有序,周有庠,而學則三代共之。《管子》有《弟子職》篇,記灑掃應對進退之教!吨芄佟に就健贩Q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德:知、仁、圣、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為普通教育。
 ……

中國倫理學史 相關資料

第一章 總論
  倫理學說之起原 倫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學說以為實行道德之標準,實倫理之現(xiàn)象,早流行于社會,而后有學者觀察之、研究之、組織之,以成為學說也。在我國唐虞三代間,實踐之道德,漸歸納為理想。雖未成學理之體制,而后世種種學說,濫觴于是矣。其時理想,吾人得于《易》、《書》、《詩》三經求之!稌窞檎率,由意志方面,陳述道德之理想者也;《易》為宇宙論,由知識方面,本天道以定人事之范圍;《詩》為抒情體,由感情方面,揭教訓之趣旨者也。三者皆考察倫理之資也。 我國古代文化,至周而極盛。往昔積漸萌生之理想,及是時則由渾而畫,由暖昧而辨晰。循此時代之趨勢,而集其理想之大成以為學說者,孔子也。是為儒家言,足以代表吾民族之根本理想者也。其他學者,各因其地理之影響,歷史之感化,而有得于古昔積漸萌生各理想之一方面,則亦發(fā)揮之而成種種之學說。
各家學說之消長種種學說并興,皆以其有為不可加,而思以易天下,相競相攻,而思想界遂演為空前絕后之偉觀。蓋其時自儒家以外,成一家言者有八。而其中道、墨、名、法,皆以倫理學說占其重要之部分者也。秦并天下,尚法家;漢興,頗尚道家;及武帝從董仲舒之說,循民族固有之理想而尊儒術,而諸家之說熠矣。第二章 唐虞三代倫理思想之萌芽
倫理思想之基本 我國人文之根據(jù)于心理者,為祭天之故習。而倫理思想,則由家長制度而發(fā)展,一以貫之。而敬天畏命之觀念,由是立焉。
天之觀念 五千年前,吾族由西方來,居黃河之濱,筑室力田,與冷酷之氣候相競,日不暇給。沐雨露之惠,懔水旱之災,則求其源于蒼蒼之天。而以為是即至高無上之神靈,監(jiān)吾民而賞罰之者也。及演進而為抽象之觀念,則不視為具有人格之神靈,而竟認為溥博自然之公理。于是揭其起伏有常之諸現(xiàn)象,以為人類行為之標準。以為茍知天理,則一切人事,皆可由是而類推。此則由崇拜自然之宗教心,而推演為宇宙論者也。
天之公理 古人之宇宙論有二:一以動力說明之,而為陰陽二氣說;一以物質說明之,而為五行說。二說以漸變遷,而皆以宇宙之進動為對象:前者由兩儀而演為四象,由四象而演為八卦,假定八者為原始之物象,以一切現(xiàn)象,皆為彼等互動之結果。因以確立現(xiàn)象變化之大法,而應用于人事。后者以五行為成立世界之原質,有相生相克之性質。而世界各種現(xiàn)象,即于其性質同異問,有因果相關之作用,故可以由此推彼。而未來之現(xiàn)象,亦得而豫察之。兩者立論之基本,雖有徑庭,而于天理

商品評論(3條)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