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69358
- 條形碼:9787544769358 ; 978-7-5447-693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本書特色
● 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用觀念的演變解讀歷史的暗流
以賽亞·伯林是20世紀享譽東西方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也是觀念史(亦稱思想史)學科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伯林用強大的歷史研究和敘事將觀念史變成一門顯學。他將人類觀念的歷史流變向讀者和盤托出,不僅令讀者更為全面、通透地把握處于歷史演進中的人類觀念,也揭示出觀念乃是推動人類歷史的一股強大力量。
● 囊括諸多經典伯林議題,了解20世紀思想潮流的入門佳作
本書囊括諸多經典伯林議題,從俄國思想家、自由觀念到以色列問題,還收錄了伯林梳理自身學術道路的觀念自述,無不以優(yōu)雅的文字和磅礴的論證,切入我們所處時代核心的觀念問題,為20世紀的現(xiàn)代世界提供觀念的注腳,證明偉大的觀念可以革新人類對世界、對自身的理解,而可怕的 觀念也可以給世人帶來厄運和災難。
● 依據普林斯頓2013年修訂版,新增名家前言,首刊伯林未出版文字
本書依據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3年修訂版升級整理,為伯林著作的*新定本,不僅注明早期版本中出處不明的引用,收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哲學教授阿維賽·馬加利特的長篇前言,還增補了伯林此前從未出版的關于民主、教育和民族主義的三篇文章,乃是當前伯林著作的*威版本
● 全新“伯林文集”,典雅裝幀,宜讀宜藏
全新推出的“伯林文集”囊括以賽亞·伯林的專著、文章和書信,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這位20世紀著名知識分子的思想成就。文集采用方便易攜帶的小開本,典雅樸素而統(tǒng)一的裝幀設計,美觀疏朗的內文版面,既適合閱讀,也適合收藏。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內容簡介
書齋里生長起來的觀念,為何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觀念的力量》收錄伯林此前不曾集結成書的22篇文章,從伯林對自身學術道路的梳理,到令他成名的俄國思想家研究,再到令他享譽世界的自由論述,無不以優(yōu)雅的文字和磅礴的論證,證明偉大的觀念可以革新人類對世界、對自身的理解,而可怕的 觀念也可以給世人帶來厄運和災難。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目錄
前言(阿維賽·馬加利特)
編者前言
我的學術之路
哲學的目的
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
人類觀念史上*大膽的創(chuàng)新者之一
俄國觀念史
被神化的那個人
一個沒有狂熱激情的革命者
知識階層的作用
自由
卡爾·馬克思的哲學
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
政治領域的現(xiàn)實主義
以色列的起源
猶太人之被奴役與被解放
哈依姆·魏茨曼的領導藝術
尋找社會地位
歐洲浪漫主義的本質
梅尼克與歷史相對主義
論通識教育
第二版附錄
民主、共產主義與個人
伍德羅·威爾遜論教育
論民族主義
索引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節(jié)選
我的學術之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牛津哲學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在牛津大學讀本科,我的哲學興趣發(fā)端于此。那時,牛津大學的很多學生都上哲學課。我對哲學一直感興趣,于是在1932年,我得到一份教哲學的工作;我那時的觀點當然受到了牛津大學哲學同輩那些討論的影響。哲學中雖然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但是我和我的同事們所關注的,其實就是返歸經驗主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這種觀念已經開始主導英國哲學界,這主要是受到了G.E.摩爾與伯特蘭·羅素這兩位著名的劍橋哲學家的影響。
證實主義
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末期,我們關注的首要問題是意義的本質——它與真理和錯誤的關系是什么,它與知識和意見的關系又是什么;尤其是意義的檢驗問題:它總是通過命題來表達,命題的可證實性也是一個問題。探索這個問題的動力來自維也納學派,其成員都是羅素的弟子,深受卡爾納普、維特根斯坦、石里克等思想家的影響。*流行的觀點是,命題的意義就是它得以被證實的途徑——如果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證明某句話,它就是一個無所謂真假的陳述,與事實無關;因此它要么是無意義的,要么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語言,例如命令、愿望、想象型文學以及其他并未涉及經驗真理的表達形式。
我受該學派影響:它所考慮的問題和提出的理論讓我很感興趣;但我絕非其信徒。我始終認為,各種陳述可能是正確的或錯誤的,可信的或不可信的,或許是有趣的;雖然它們與世界的關系其實正是經驗所感知的那樣(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我從未以其他任何方式感知過世界),但是它們未必如維也納學派及其追隨者邏輯實證主義所宣稱的那樣,能通過某種簡明而有力的標準證實。一開始我就認為,普遍命題是不可能以這種方式證實的。無論日常語言的陳述,抑或自然科學的陳述(這才是維也納學派心目中的理想),都可以在無法嚴格得以證實的情況下?lián)碛型暾囊饬x。如果我說“所有天鵝都是白的”,我絕不可能知道,我是不是對存在的所有天鵝都有此把握,或天鵝的數量是否無限;一只黑天鵝無疑能夠推翻這一概括?墒窃谖铱磥恚耆C實這個概括似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說這個概括毫無意義,就會顯得荒唐可笑。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假言命題,尤其是未完成的假言命題。就后者而言,說經驗觀察能證明它們是對的或錯的,顯然是自相矛盾;然而這些假言命題顯然是有意義的。
我想到很多類似的陳述,它們顯然是有意義的,但其意義不符合以上所述嚴格標準,即直接的經驗觀察,或感官世界。因此我雖然積極參與這些討論(后來被稱為牛津哲學的那些觀念,實際上起源于我家舉辦的那些晚間聚會,參加者包括后來成名的哲學家A.J.艾耶爾、J.L.奧斯汀以及斯圖爾特·漢普希爾,他們深受牛津經驗主義的影響;牛津實在論也對他們有一定的影響,這種觀點認為,外部世界獨立于人類觀察者)。我仍然是異端,不過是一個很友好的異端。我從未放棄那時就已形成的觀點。我現(xiàn)在仍然認為,語詞只能表達經驗世界——此外并無其他實在,然而可證實性并非知識、觀念或假設的唯一標準或*可信的標準。這是我畢生持有的觀點,我的全部觀念都帶有這種色彩。
我讓我的年輕同行加以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如“這種粉紅(色調)更像這種朱紅色,而不像這種黑色”這類命題的屬性。概而言之,任何經驗都不可能推翻這個真理,這是顯而易見的——肉眼可見的顏色之間的關系是確定的。另一方面,我們不可能說該普遍命題是先驗命題,因為它不是從形式上根據任何定義推導而來,因此它不是邏輯或數學之類的形式科學(formaldiscipline);先驗命題(當時被看作同義反復)只屬于形式科學。于是我們在經驗世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普遍真理!胺奂t色”、“朱紅色”或其他顏色的定義是什么?它們沒有定義。這些顏色只能通過觀看分辨,因此我們可以說,它們的定義是一種偽裝,我們不可能據此推導出任何合乎邏輯的結論。這很像康德的先驗綜合命題所討論的那個老問題。一連數月,我們都在討論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深信,我那個命題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先驗命題,卻具有不證自明的真理性;與其相對立的命題是不可理解的。我不知道我的同事們是否再次提出過這一問題,可是在當時,這是我們討論的中心問題。我的觀點與《經驗主義的界限》一文中羅素的一個觀點是一致的。
現(xiàn)象主義
在我那個時代,人們討論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現(xiàn)象主義——問題如下:我們的經驗是否以感覺經驗為界,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和休謨所言(密爾和羅素的一些文章也持這種觀點)?是否有一種實在,獨立于我們的感覺經驗?有些哲學家,如洛克及其追隨者,認為有這樣一種實在,不過我們不能直接感知它——這種實在引發(fā)感覺經驗,我們能夠直接感知的就是這些感覺經驗。另外一些哲學家認為,外部世界是一種物質實在,有時我們能夠直接感知它,有時我們會以錯誤的方式感知它:這種觀點被稱作實在論。與此相反的一種觀點認為,世界完全是我們的理性、想象力之類的感覺和能力創(chuàng)造的——這種觀點被稱作唯心論,我從不相信這種觀點。我從不相信任何形而上學真理——無論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以及極為不同的康德所謂的理性真理,抑或(客觀)唯心論的真理,即費希特、謝林以及黑格爾所倡導的,至今仍不乏信仰者的那種真理,我一概不信。如上所述,意義、真理以及外部世界的本質,是我當時思考的一些問題;我還在一定程度上就它們寫過些論文——有些觀點已經發(fā)表。
對我影響*大的思潮之一是,哲學家們都在尋找絕對確定性、毋庸置疑的解答或觀念的絕對可靠性。一開始我就覺得這種尋找是虛幻的。某個結論或某種**手資料,無論其基礎多么牢固、內容多么廣泛、邏輯多么嚴密、可信度多么“不證自明”,我們總是能夠設想,某種東西可以改變甚至推翻它,即使現(xiàn)在我們還不能預見這種東西可能是什么。我懷疑很多哲學都是建立在某種虛幻不實的基礎上,這種懷疑后來在一種全新的環(huán)境中開始主導我的觀念。
我一邊教哲學,一邊討論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時我接受了一個任務:撰寫卡爾·馬克思傳。我當時從未覺得馬克思的哲學十分新穎或有趣。然而研究他的觀念卻把我引向其先驅,特別是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這是*早的有組織地反教條、反傳統(tǒng)、反宗教、反迷信、反愚昧、反壓迫的哲學團體。我開始欽佩法國百科全書派思想家們給自己制定的宏偉目標及其參與的偉大事業(yè),他們要把全人類從教會、形而上學、政治等黑暗勢力中解放出來。此后,我漸漸開始批評他們共同懷有的某些觀念,可是我對這個歷史時期的啟蒙運動始終心存欽佩與贊美。撇開其經驗主義缺陷,我所批評的是它得出的一些邏輯結論與社會判斷。我意識到,馬克思及其追隨者的那些教條,一定程度上起源于18世紀啟蒙運動所追求的那些確定性。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相關資料
馬克思主義、浪漫主義、自由和猶太復國主義,伯林對這些迥然不同的觀念的論述都包含在這部精彩的文集中……觀念不再僅僅是觀念,沒有人能像伯林這樣,將它們光輝或不那么光輝的歷史,都抽絲剝繭地寫出來。
——尼古拉斯費恩《星期日獨立報》
這部可讀性極強的著作涵蓋了伯林*為關鍵的研究領域。它很顯然是為伯林思想的入門佳作……所有與伯林緊密相關的論述,尤其是自由和人類價值,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諾埃爾·馬爾科姆,《星期日電訊報》
[本書]不僅用清晰通透的方式把握住觀念在歷史上具備的力量,并且告訴我們該如何運用伯林的思想來理解當今世界所發(fā)生的一切。
——美國外交專家斯特羅布塔爾博特
伯林文集觀念的力量/(英)以賽亞.伯林 作者簡介
以賽亞·伯林爵士
(Sir IsaiahBerlin,1909—1997)
英國哲學家、觀念史學家、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于俄國猶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國革命,1921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1939年借撰寫《卡爾·馬克思》的契機轉向觀念史研究。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fā)表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參與創(chuàng)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并出任首任院長。作為杰出的觀念史學家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獎和伊拉斯謨獎。
【“伯林文集”書目】
卡爾·馬克思(1939)
啟蒙的時代(1956)以賽亞·伯林爵士
(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國哲學家、觀念史學家、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于俄國猶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國革命,1921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1939年借撰寫《卡爾·馬克思》的契機轉向觀念史研究。1957年就職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發(fā)表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兩種自由概念”演說,同年獲封爵士。參與創(chuàng)辦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并出任首任院長。作為杰出的觀念史學家和學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學獎和伊拉斯謨獎。
【“伯林文集”書目】
卡爾·馬克思(1939)
啟蒙的時代(1956)
俄國思想家(1978)
概念與范疇(1978)
反潮流(1979)
個人印象(1980)
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
現(xiàn)實感(1996)
浪漫主義的根源(1999)
觀念的力量(2000)
啟蒙的三個批評者(2002)
自由及其背叛(2002)
自由論(2002)
蘇聯(lián)的心靈(2004)
伯林書信集 卷一(2004)
伯林書信集 卷二(2009)
伯林書信集 卷三(2013)
伯林書信集 卷四(2015)
特別收錄
伯林傳(1991)
伯林談話錄(1992)
未完的對話(2006)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