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精選集
-
>
中國美術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雅努斯思想文庫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1424
- 條形碼:9787301311424 ; 978-7-301-31142-4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雅努斯思想文庫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 本書特色
一本書讀懂圖像理論。 1、圖像理論是學術界的前沿理論,本書建構了圖像學的理論框架。 2、作者W.J.T.米歇爾是學術界公認的圖像學理論的領軍人物,并且是美國《批評探索》主編,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和英語語言文學系的加洛德﹒唐奈利著名服務教授。 3、本書清晰地解讀了什么是圖像?圖像如何傳達思想與情感?圖像與文字的關系如何?如何讀圖? 4、米歇爾的“圖像理論”系列著作:《圖像學》《圖像何求?》,從理論到案例全面闡釋圖像理論。 5、本書文前加了譯者序,為哲學基礎薄弱的讀者提供了導讀,文后加了索引,為研讀圖像學提供了便利。
雅努斯思想文庫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 內(nèi)容簡介
什么是圖像?圖像與文字的關系如何?文字之外,圖像如何傳達思想和情感;圖像之內(nèi),文字怎樣佐助讀圖,塑造思想形象,這是古今中外眾多文人學者試圖解決的問題。本書建構的就是關于如何讀圖、解決圖文之間張力的一種理論。文學批評家W.J.T.米歇爾通過把形象與詞語相比較,或更準確地說,通過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討了形象的本質(zhì)。作者以顛倒的歷史順序分別論述了四位理論家:古德曼、貢布里希、萊辛和埃德蒙·伯克。討論了文本與形象、眼與耳、自然與習俗、空間與時間之間的結構差異。
雅努斯思想文庫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 目錄
致謝......xxviii
前言 圖像學......xxx
**部分??形象的觀念......001
1??什么是形象?......004
第二部分??形象與文本:差異的比喻......053
2??畫與段落:尼爾森·古德曼與差異的語法......061
3??自然與習俗:貢布里希的幻覺......089
4??空間與時間:萊辛的《拉奧孔》與文類的政治......114
5??眼與耳:埃德蒙·伯克與感性的政治......141
第三部分??形象與意識形態(tài)......183
6??偶像破壞的修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物戀......195
參考文獻......257
索引......271
雅努斯思想文庫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 節(jié)選
什么是形象 “什么是形象?”這個問題曾經(jīng)成為歷史上某些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公元8—9世紀的拜占庭,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快就會使你成為皇帝與大主教之間斗爭的參與者,尋求清除教會中偶像崇拜的激進的偶像破壞者,或竭力保護傳統(tǒng)禮拜儀式的保守的親偶像派。關于圖像性質(zhì)和用法的爭論,在表面上是關于宗教儀式和象征物的意義方面的分歧,而實際上如加羅斯拉夫·派里坎所指出的,是“一場偽裝的社會運動”,“用教條的詞匯合理地解決本質(zhì)上屬于政治的一場沖突。對比之下,在17世紀中葉的英國,社會運動、政治事業(yè)與形象的性質(zhì)之間的關聯(lián)是毫無偽裝的。也許稍稍有點夸張地說,英國內(nèi)戰(zhàn)是由于形象的問題引發(fā)的,不僅僅是宗教儀式上雕像和其他物質(zhì)象征的問題,還有不具物質(zhì)形體的問題,如君主的“偶像”,以及位于這種偶像之上的“精神偶像”,這是宗教改良運動的思想家們力圖在內(nèi)部和在其他人中所要清除的。 如果今天追問何為形象時所涉及的主要問題略微遜色,那不是因為形象已經(jīng)失去了對我們的控制力,當然更不是因為我們清楚地理解了形象的本質(zhì),F(xiàn)代文化批評普遍認為形象在古代偶像崇拜者所夢想不到的當今世界上擁有權力。似乎同樣明顯的是,關于形象的本質(zhì)的問題在現(xiàn)代批評的發(fā)展中僅次于語言的問題。如果語言學界有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那么,圖像學界就有潘諾夫斯基和貢布里希。但這些偉大綜合者的在場不應該表明語言和形象的謎團*終將得以破譯。情況恰恰相反:語言與形象已經(jīng)不再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批評家和哲學家所認為的東西了——用以再現(xiàn)并理解現(xiàn)實的、完美的、透明的媒介。對現(xiàn)代批評家來說,語言和形象已經(jīng)成為謎團,是所要解釋的問題,是把理解閉鎖在世界之外的監(jiān)獄。實際上,現(xiàn)代對形象的研究的平庸之處在于必須把形象理解為一種語言;形象不但不能提供認識世界的透明窗口,現(xiàn)在反倒被看作一種符號,呈現(xiàn)一種具有欺騙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實際卻掩蓋著一個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現(xiàn)機制,意識形態(tài)神秘化的一個過程。 本章的目的既不是提出對形象的理論理解,也不是為逐漸增多的關于偶像破壞的論戰(zhàn)增添對現(xiàn)代偶像崇拜的另一種批判。我的目的是考察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我們用來玩弄形象的各種觀念的“語言游戲”,并提出與維持這些游戲的歷史生活形式有關的一些問題。因此,我不想就形象的本來性質(zhì)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定義,甚至不想檢驗特殊的畫或藝術品。相反,我將檢驗我們在制度化話語中使用“形象”一詞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學批評、藝術史、神學和哲學話語中的應用方式,并對每一個學科利用從鄰近學科借來的關于形象的觀念的使用提出批評意見。我的目的是探討我們對形象的“理論”理解何以置身于社會和文化實踐中,置身于一種歷史中,這個歷史不僅是理解何為形象、而且是理解何為人性或人性何為的根本。形象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符號,而頗像是歷史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被賦予傳奇地位的一個在場或人物,參與我們所講的進化故事并與之相并行的一種歷史,即我們自己的“依造物主的形象”被創(chuàng)造、又依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自己和世界的進化故事。 什么是形象 “什么是形象?”這個問題曾經(jīng)成為歷史上某些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公元8—9世紀的拜占庭,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快就會使你成為皇帝與大主教之間斗爭的參與者,尋求清除教會中偶像崇拜的激進的偶像破壞者,或竭力保護傳統(tǒng)禮拜儀式的保守的親偶像派。關于圖像性質(zhì)和用法的爭論,在表面上是關于宗教儀式和象征物的意義方面的分歧,而實際上如加羅斯拉夫·派里坎所指出的,是“一場偽裝的社會運動”,“用教條的詞匯合理地解決本質(zhì)上屬于政治的一場沖突。對比之下,在17世紀中葉的英國,社會運動、政治事業(yè)與形象的性質(zhì)之間的關聯(lián)是毫無偽裝的。也許稍稍有點夸張地說,英國內(nèi)戰(zhàn)是由于形象的問題引發(fā)的,不僅僅是宗教儀式上雕像和其他物質(zhì)象征的問題,還有不具物質(zhì)形體的問題,如君主的“偶像”,以及位于這種偶像之上的“精神偶像”,這是宗教改良運動的思想家們力圖在內(nèi)部和在其他人中所要清除的。 如果今天追問何為形象時所涉及的主要問題略微遜色,那不是因為形象已經(jīng)失去了對我們的控制力,當然更不是因為我們清楚地理解了形象的本質(zhì)。現(xiàn)代文化批評普遍認為形象在古代偶像崇拜者所夢想不到的當今世界上擁有權力。似乎同樣明顯的是,關于形象的本質(zhì)的問題在現(xiàn)代批評的發(fā)展中僅次于語言的問題。如果語言學界有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那么,圖像學界就有潘諾夫斯基和貢布里希。但這些偉大綜合者的在場不應該表明語言和形象的謎團*終將得以破譯。情況恰恰相反:語言與形象已經(jīng)不再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批評家和哲學家所認為的東西了——用以再現(xiàn)并理解現(xiàn)實的、完美的、透明的媒介。對現(xiàn)代批評家來說,語言和形象已經(jīng)成為謎團,是所要解釋的問題,是把理解閉鎖在世界之外的監(jiān)獄。實際上,現(xiàn)代對形象的研究的平庸之處在于必須把形象理解為一種語言;形象不但不能提供認識世界的透明窗口,現(xiàn)在反倒被看作一種符號,呈現(xiàn)一種具有欺騙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實際卻掩蓋著一個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現(xiàn)機制,意識形態(tài)神秘化的一個過程。 本章的目的既不是提出對形象的理論理解,也不是為逐漸增多的關于偶像破壞的論戰(zhàn)增添對現(xiàn)代偶像崇拜的另一種批判。我的目的是考察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我們用來玩弄形象的各種觀念的“語言游戲”,并提出與維持這些游戲的歷史生活形式有關的一些問題。因此,我不想就形象的本來性質(zhì)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定義,甚至不想檢驗特殊的畫或藝術品。相反,我將檢驗我們在制度化話語中使用“形象”一詞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學批評、藝術史、神學和哲學話語中的應用方式,并對每一個學科利用從鄰近學科借來的關于形象的觀念的使用提出批評意見。我的目的是探討我們對形象的“理論”理解何以置身于社會和文化實踐中,置身于一種歷史中,這個歷史不僅是理解何為形象、而且是理解何為人性或人性何為的根本。形象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符號,而頗像是歷史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被賦予傳奇地位的一個在場或人物,參與我們所講的進化故事并與之相并行的一種歷史,即我們自己的“依造物主的形象”被創(chuàng)造、又依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自己和世界的進化故事。 什么是形象 “什么是形象?”這個問題曾經(jīng)成為歷史上某些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公元8—9世紀的拜占庭,你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快就會使你成為皇帝與大主教之間斗爭的參與者,尋求清除教會中偶像崇拜的激進的偶像破壞者,或竭力保護傳統(tǒng)禮拜儀式的保守的親偶像派。關于圖像性質(zhì)和用法的爭論,在表面上是關于宗教儀式和象征物的意義方面的分歧,而實際上如加羅斯拉夫·派里坎所指出的,是“一場偽裝的社會運動”,“用教條的詞匯合理地解決本質(zhì)上屬于政治的一場沖突。對比之下,在17世紀中葉的英國,社會運動、政治事業(yè)與形象的性質(zhì)之間的關聯(lián)是毫無偽裝的。也許稍稍有點夸張地說,英國內(nèi)戰(zhàn)是由于形象的問題引發(fā)的,不僅僅是宗教儀式上雕像和其他物質(zhì)象征的問題,還有不具物質(zhì)形體的問題,如君主的“偶像”,以及位于這種偶像之上的“精神偶像”,這是宗教改良運動的思想家們力圖在內(nèi)部和在其他人中所要清除的。 如果今天追問何為形象時所涉及的主要問題略微遜色,那不是因為形象已經(jīng)失去了對我們的控制力,當然更不是因為我們清楚地理解了形象的本質(zhì),F(xiàn)代文化批評普遍認為形象在古代偶像崇拜者所夢想不到的當今世界上擁有權力。似乎同樣明顯的是,關于形象的本質(zhì)的問題在現(xiàn)代批評的發(fā)展中僅次于語言的問題。如果語言學界有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那么,圖像學界就有潘諾夫斯基和貢布里希。但這些偉大綜合者的在場不應該表明語言和形象的謎團*終將得以破譯。情況恰恰相反:語言與形象已經(jīng)不再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批評家和哲學家所認為的東西了——用以再現(xiàn)并理解現(xiàn)實的、完美的、透明的媒介。對現(xiàn)代批評家來說,語言和形象已經(jīng)成為謎團,是所要解釋的問題,是把理解閉鎖在世界之外的監(jiān)獄。實際上,現(xiàn)代對形象的研究的平庸之處在于必須把形象理解為一種語言;形象不但不能提供認識世界的透明窗口,現(xiàn)在反倒被看作一種符號,呈現(xiàn)一種具有欺騙性的自然外表和透明性,而實際卻掩蓋著一個不透明的、扭曲的和任意的再現(xiàn)機制,意識形態(tài)神秘化的一個過程。 本章的目的既不是提出對形象的理論理解,也不是為逐漸增多的關于偶像破壞的論戰(zhàn)增添對現(xiàn)代偶像崇拜的另一種批判。我的目的是考察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我們用來玩弄形象的各種觀念的“語言游戲”,并提出與維持這些游戲的歷史生活形式有關的一些問題。因此,我不想就形象的本來性質(zhì)提出新的或更好的定義,甚至不想檢驗特殊的畫或藝術品。相反,我將檢驗我們在制度化話語中使用“形象”一詞的方式,尤其是在文學批評、藝術史、神學和哲學話語中的應用方式,并對每一個學科利用從鄰近學科借來的關于形象的觀念的使用提出批評意見。我的目的是探討我們對形象的“理論”理解何以置身于社會和文化實踐中,置身于一種歷史中,這個歷史不僅是理解何為形象、而且是理解何為人性或人性何為的根本。形象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符號,而頗像是歷史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被賦予傳奇地位的一個在場或人物,參與我們所講的進化故事并與之相并行的一種歷史,即我們自己的“依造物主的形象”被創(chuàng)造、又依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自己和世界的進化故事。
雅努斯思想文庫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 作者簡介
W.J.T.米歇爾(W.J.T.Mitchell),美國《批評探索》雜志主編,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和英語語言文學系加洛德﹒唐奈利著名服務教授。 譯者陳永國,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