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人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78715
- 條形碼:9787548078715 ; 978-7-5480-7871-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機與人格 內(nèi)容簡介
馬斯洛*初撰寫《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只是想在傳統(tǒng)心理學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拓展,并沒打算挑戰(zhàn)現(xiàn)行理論,更沒打算標新立異創(chuàng)立一套對立的理論,而只是想通過對更高層次人性的探索來擴展我們對人格的理解(*初馬斯洛想給這《動機與人格(32開平裝)》命名為人性的高標準)。然而,隨后的工作讓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新的、具普遍意義的、綜合性的人生哲學。這種新的“人本主義”世界觀似乎為任何一個,或者說每一個人類知識領域(如經(jīng)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為每一種行業(yè)(如法律界、政界、醫(yī)學界等),以及每一種社會組織(如家庭、教育機構、宗教團體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式,而且是更有希望、更鼓舞人心的思考方式。馬斯洛在對《動機與人格(32開平裝)》進行修訂時,他更相信這是一個更普適的世界觀、更豐富的人生觀。他把這個理論融入在此書中所呈現(xiàn)的心理學思想之中。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革命,因為它將使人、社會、自然以及哲學等展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形象!秳訖C與人格(32開平裝)》根據(jù)馬斯洛《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修訂版原文全本翻譯,可讀性強。
動機與人格 目錄
致謝
**章 從心理學角度理解科學研究
第二章 科學研究中的問題中心論和方法中心論
第三章 動機理論引言
第四章 人類的動機理論
第五章 心理學理論中基本需求的滿足感所扮演的角色
第六章 基本需求的類本能性質
第七章 高層次需求與低層次需求
第八章 精神病致病機理以及威脅理論
第九章 破壞性是類本能的嗎?
第十章 行為的表達屬性
第十一章 自我實現(xiàn)的人:一項對健康心理的研究
第十二章 自我實現(xiàn)者的愛情
第十三章 個體認知及一般認知
第十四章 無動機以及無目的反應
第十五章 心理治療學、健康與動機
第十六章 正常與健康,以及價值觀
附錄1 積極心理學所帶來的問題
附錄2 整體論動態(tài)心理學、有機體理論,以及綜合征動態(tài)心理學
參考文獻
動機與人格 節(jié)選
《動機與人格》:在嬰兒身上,我們還能看到對各類身體不適的直接反應。有時候,這些病痛本身似乎具有直接的威脅性,似乎讓孩子感到不安全。比如說,嘔吐、腹痛,或者其他劇烈的疼痛似乎都會讓孩子改變看待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在這種痛苦的時刻,在那個孩子看來,整個世界突然變了,一下子從陽光燦爛變成暗無天日,比方說,成了一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fā)生的地方。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所有原來穩(wěn)定的一切,一下子都變得不穩(wěn)定了。所以一個因為吃了變質食物而生病的孩子,可能在一兩天里都會恐懼纏身,噩夢連連,而且還會要求得到在他生病以前從未要求過的額外保護和安慰。近來的一些關于外科手術對兒童的心理影響的相關著作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見參考文獻270)。兒童對安全感的需求,還有另一個表現(xiàn),即,他希望日常例行活動規(guī)律不會被中斷,或者希望有某種固定的節(jié)奏。他想要的似乎是一個可預測的、有法可循的、有秩序的世界。比如,父母親做的事有不公正、不公平,或者是不一致的情況,似乎都會使孩子感到焦慮,并產(chǎn)生不安全感。這樣的感受可能并不完全是由于不公正的事情本身,或者因為不公正的事所造成的疼痛,而是因為受到這樣的對待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這個世界看起來不可靠、不安全或不可預測的危險。年幼的孩子似乎生活在一個系統(tǒng)中會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至少是具有固定不變的框架,在這個框架內(nèi)有某種程序、某種例行活動規(guī)律,一些能預料的東西,不僅是現(xiàn)在,而且會延續(xù)到未來。兒童心理學家、教師以及心理治療師發(fā)現(xiàn),有限度的許可,而不是不受限制的許可可能對兒童的成長更有利,而且可能也正是兒童更需要的?赡芪覀冞@樣說更準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組織的、結構化的世界,而不是一個缺乏組織性和結構性的世界。父母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正常家庭的組織結構都是沒有爭議的。家庭成員的爭吵、肢體沖突、分居、離婚或死亡可能尤其令孩子感到恐懼。同樣的,父母對孩子大發(fā)脾氣,或者做出懲罰的威脅、罵他、粗聲大氣地跟他說話、粗暴地對待他,或者實際進行體罰,這一切有時會讓孩子驚恐萬狀,膽戰(zhàn)心驚;因此我們必須假定,這些給孩子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皮肉之苦。雖然在某些孩子身上,這種恐懼可能也代表害怕失去父母的愛,但遭到父母完全厭棄的孩子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恐懼。他們依戀令人憎惡的父母似乎更多純粹是因為要得到安全感和保護,而并非是希望得到愛。一般的孩子在面對全新的、不熟悉的、陌生的、不可控的刺激或情境時,常常會做出遭遇危險或恐懼時的反應,比如說,走丟了,或者甚至是短時間與父母分離,面對新面孔、新環(huán)境,或者新任務,看到陌生的、不熟悉的或不可控的事物,面對疾病或死亡。尤其是在這類情況下,孩子慌亂地抓緊父母,極有說服力地證明了父母作為保護者的角色(這與父母所扮演的食物提供者和愛的給予者的角色迥然不同)。通過此類以及類似的觀察,我們可以總結出,一般的兒童,以及我們社會中普通的成年人,雖然沒有孩子那么明顯,但都普遍更喜歡一個安全有序、可預測、有法可循、有組織的世界,一個可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不會發(fā)生意料之外的、無法控制的、混亂不堪或其他危險的事情;在這個世界里,無論發(fā)生什么事,他都有強大的父母或者其他保護者能使他們免受傷害。在兒童身上很容易發(fā)生這些反應,從某個方面來看正說明了,在我們的社會中,兒童的感受是多么不安全(或者說他們是在一個糟糕的世界里被撫養(yǎng)長大的)。在一個沒有威脅的,洋溢著愛的家庭里被撫養(yǎng)長大的孩子通常不會有我們所描述的那種反應。在這樣的孩子身上,危險的反應往往源于連成年人也會認為是危險的事物或情境。在我們的文化中,健康和幸運的成年人,安全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滿足。和平穩(wěn)定、平穩(wěn)運行的良性社會,通常都會讓其成員感到足夠安全,不會受到野獸、極端氣溫、暴力襲擊、謀殺、動亂、暴政等的侵害。因此,從非,F(xiàn)實的角度看,一個人身上的活躍動機里不再會有任何安全上的需求了。正如一個吃飽喝足的人不會覺得餓一樣,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也不再會時時覺得危險環(huán)伺。如果我們想直接觀察到這樣的需求,我們就必須去看精神錯亂的人,或者接近精神錯亂的人,觀察從經(jīng)濟和社會角度看的失敗者,或者把目光投向發(fā)生社會動亂、革命,或者權威崩塌的社會。介于這兩個極端情況之間的,我們可以認為,安全感需求的表達只會出現(xiàn)在這樣一些現(xiàn)象中,例如,一般人都希望找一份能做一輩子的工作,并有保障,希望有個儲蓄賬戶,有各種類型的保險(如醫(yī)療保險、牙醫(yī)保險、失業(yè)保險、傷殘保險、養(yǎng)老保險等)。其他更寬泛地試圖在世界上尋求安全感和穩(wěn)定性的例子還體現(xiàn)在,非常常見的偏愛熟悉的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或者說偏愛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事物。那種想用某種宗教或世界觀把宇宙,以及宇宙里的人統(tǒng)一為一個令人滿意的、和諧和有意義的整體的傾向等等,多多少少也是出于對安全感的需要。在這里,我們可以把一般科學和哲學也看作部分源于安全感的動機(我們稍后會看到科學、哲學或宗教的背后還存在其他動機)。要不然,安全感需求成為有機體活躍的和占主導的動機就只會在發(fā)生真正的危急時刻,比如戰(zhàn)爭、疾病、自然災害、犯罪浪潮、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神經(jīng)癥、大腦損傷,權力機構的解體、長期處于惡劣環(huán)境中等。我們社會中的一些神經(jīng)癥成年人,從許多方面來看,都很像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渴望安全的樣子,雖然這種渴望在成年人身上的表現(xiàn)形式較為特殊。他們的反應往往好像是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里,面對讓人難以抵御的威脅,未知的、心理上的危險。從他的行為來看,就好像一場浩劫會隨時降臨,也就是說,通常他的反應往往就像是在面對危機。他對安全感的需求的具體表達形式往往是尋找一個保護者,或者是尋找一個強者,可以讓他依靠,或許就是像希特勒那樣的“元首”!
動機與人格 作者簡介
陳海濱,資深譯者,生于1974年,祖籍上海。1997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外文系。從事筆譯20多年,其中擔任財經(jīng)新聞編譯兩年,某知名美資戰(zhàn)略咨詢公司專職筆譯10多年,圖書自由譯者5年多。2018年成立翻譯工作室。出版作品:《未完工的宇宙》《克隆版大腦》《回歸之路》《旋木情緣》等。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jīng)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