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大家小書:蘇辛詞說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墨繪
-
>
(精)中國人的稱呼(簽名鈐印本)
-
>
楓涇史話
-
>
風詩的情韻:李山講《詩經(jīng)》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59417
- 條形碼:9787214259417 ; 978-7-214-25941-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本書特色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成果*全面論述“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這一議題*兩份大規(guī)模抽樣調查細致解剖中國文化消費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內容簡介
本書將研究對象“當代中國文化消費”置于“文化資本”和“消費社會”這兩個理論與現(xiàn)實視閾之下, 突出“文化資本時代”的時代坐標。經(jīng)過學術史梳理, 在學理層面, 關注當代中國文化消費意識形態(tài)問題、文化消費倫理問題、文化消費生態(tài)問題等, 說明文化消費基本知識點, 初步建立文化消費心理學體系 ; 在應用層面, 發(fā)掘文化消費現(xiàn)實意義, 剖析我國文化消費現(xiàn)狀與問題, 探索推動文化消費升級的系列路徑, 對農村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文化消費展開專題研究, 梳理與評價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消費相關政策法規(guī), 對教育以外各個主要文化消費門類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目錄
導言
**章 文化資本理論探源
**節(jié) 社會學視角下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述略
第二節(jié) 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文化資本理論研究述略
第二章 文化資本時代的到來
**節(jié) 文化資本時代輪廓掃描
第二節(jié) 文化資本積累轉化與當代文化消費的關系
第三章 消費社會與文化消費研究述略
**節(jié) 消費社會相關概念和理論
第二節(jié) 消費社會理論背景下的文化消費研究
第四章 消費社會的來臨
**節(jié) 西方和中國消費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jié) 消費社會理論解讀
第五章 消費社會的文化生產與消費
**節(jié) 消費社會與文化產業(yè)
第二節(jié) 消費主義與文化物化
第六章 文化生產的商品化轉向
**節(jié) 文化商品化是大勢所趨
第二節(jié) 我國大眾與分眾文化市場成形
第七章 文化商品化大潮下的文化消費倫理思考
**節(jié) 分解消費主義,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基于文化消費倫理,建構文化消費文明生態(tài)
第八章 文化消費基本知識點
**節(jié) “文化消費”概念
第二節(jié) 文化消費行為
第九章 文化消費心理學初探
**節(jié) 消費心理與文化消費心理
第二節(jié) 文化消費心理解析
第三節(jié) 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第四節(jié) 誘導文化消費的心理戰(zhàn)術
第十章 發(fā)展文化消費的現(xiàn)實意義
**節(jié) 文化資本與消費社會雙重視閾下的文化消費意義
第二節(jié) 增強文化軟實力,全面建設“文化強國”
第三節(jié) 迎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第四節(jié) 推動休閑經(jīng)濟浪潮,激活學習型社會
第十一章 我國文化消費現(xiàn)狀與問題
**節(jié) 消費大環(huán)境變革
第二節(jié) 文化消費總體趨勢向好,顯現(xiàn)可喜勢頭
第三節(jié) 文化消費仍是短板,存在一段較長瓶頸
第四節(jié) 文化消費樣本采集分析報告(2017)
第十二章 開啟我國文化消費新紀元
**節(jié) 多端口協(xié)同發(fā)力的文化消費拉動對策
第二節(jié) 我國文化消費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提振農村文化消費研究
**節(jié)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文化消費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以江蘇農村為例的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樣本調研報告(2019)
第三節(jié) 農村文化消費問題解剖
第四節(jié) 引導與擴大農村文化消費的路徑
第十四章 民族地區(qū)文化消費與民族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
**節(jié) 民族地區(qū)文化消費相關研究述略
第二節(jié) 民族地區(qū)文化消費特點與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以文化消費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路徑
第十五章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消費相關政策法規(guī)梳理與評價
**節(jié) 伴隨文化消費市場變遷的文化消費相關政策法規(guī)梳理
第二節(jié) 文化消費相關政策法規(guī)效能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探索
第十六章 教育以外主要文化消費門類發(fā)展趨勢報告(2016-2019)
**節(jié) 文化消費門類分類依據(jù)和界定邏輯
第二節(jié) 文教類消費
第三節(jié) 體育類消費
第四節(jié) 旅游類消費
第五節(jié) 娛樂類消費
第六節(jié) 產品類消費
第七節(jié) 其它類消費
結語
后記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節(jié)選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3.文化商品化的必然性 以上談及商品經(jīng)濟和世俗文化顯然都是以西方社會為背景,因為,**,眾所周知,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的農業(yè)社會,社會生活主要依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商品經(jīng)濟遲遲未能成型,盡管我國明末便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下的自然經(jīng)濟更受到了巨大沖擊,但真正的商品經(jīng)濟是在改革開放后才伴隨著自由市場建立起來的,人民才真正享受到了物質與文化商品的豐富帶來的便利。第二,與歐洲長期處于教廷統(tǒng)治與宗教禁錮下的社會不同,中國人從來不曾虔信宗教,雖然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壓迫人民,在文化層面也始終追求高度專制集權,將思想定于一尊,但畢竟不存在神對于人的壓迫,只是人對于人的壓迫,比之西方古代社會,政治還是相對清明的,社會文化政策也相對寬松,這就使得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世俗文化的氣息一直比較濃郁。盡管中國自古有儒家的封建禮教,但這主要是一種士林哲學,是為上層社會服務的,在文人士大夫的階層廣為傳播,而對普通百姓和市井文化的影響并不大。因此,即使是在中國古代商品經(jīng)濟不甚發(fā)達的時期,中國的文化市場上還是有著諸如雜技表演、說唱藝術、民間戲曲等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動,但這和西方的文化商品相去甚遠。雖然觀看這些文藝表演也需要付錢,但那基本是一種維持生計的*低級的營生手段,是在自然經(jīng)濟形態(tài)下以保持自足為目標的生產經(jīng)營方式,根本談不上資本的積累與再生產。并且其規(guī)模也十分有限,在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大批量、標準化的生產,不具備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商品”的工業(yè)化生產特征。第三,盡管中國的世俗文化發(fā)展相對比較自由,我國古代的禮教并不像西方宗教那樣嚴格地控制文化,實行政教合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世俗空間的成長。如:我國自古“重農抑商”的觀念導致商品經(jīng)濟遲遲不能成長,而儒家哲學中“勤”“儉”的觀念也使我國人民長期貶抑消費;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雖然認可文人士大夫的藝術雅趣,如詩歌禮樂、琴棋書畫等,但一直貶低民間的文藝,尤其鄙視賣藝的藝人、“賣笑的戲子”等,這使得中國的民間藝術雖然出現(xiàn)較早,卻一直處于底層,無法進入高雅的藝術殿堂,也無法被各個階級的消費者喜愛。在中國,民間文藝長期以雜耍團、戲班子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一般不被上流社會重視;而外國的民間文藝卻有歌劇、舞劇等,從平民到貴族都可能成為其消費者,并且往往由貴族或資本家直接出資贊助。另外,在古代中國還難以談及文化商品,因為,傳統(tǒng)的中國士林階層對某些娛樂性質的文學藝術常常不屑一顧,并以“玩物喪志”的眼光來進行批判,剝奪了文化商品的成長空間。 但在今天,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文化的商品化已成無可辯駁的事實;不管對這一客觀現(xiàn)實的非議有多么強烈。早在照相、唱片、電影剛剛出現(xiàn)的年代,本雅明就敏感地察覺到文化工業(yè)的開始和即將到來的文化商品化。在他的理論視域中,文化商品化意味著傳統(tǒng)藝術品的“靈暈”從圣潔走向消逝的一個過程,當復制品取代了原作,影像代替了真實,流水線生產取代了藝術家個人創(chuàng)作,原作渾然一體的“靈暈”就被徹底解構了。無論在價格上,還是在意義上都與大眾更加親近的復制品的出現(xiàn),雖然對于大眾接受文化藝術不無進步意義,但是也導致了原作的原真性幾乎被一筆勾銷。以前的那種原真性,包括獨一無二的原創(chuàng)性、即時即地性、歷史感和年代感、手工質地和人的情感等,這被他看作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本質屬性。他認為,當機械復制藝術品的規(guī)模擴大,日漸取代傳統(tǒng)的制作方式,原作和復制品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模糊,特別在是攝像、攝影這些新型藝術領域,大量復制的照片和無數(shù)次拷貝的影片使得傳統(tǒng)藝術品的“靈暈”再難閃現(xiàn)。他對于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生產的新技術、新方式態(tài)度頗為矛盾,他不無留戀地告別了傳統(tǒng)藝術的時代,并以樂觀的態(tài)度擁抱了這個大量復制文化商品的時代。在他看來,這種工業(yè)化的生產模式興許是一次文化的解放,它提供了大眾的藝術與民主的文化。然而,即便是今天,消費社會越是前進,文化的商品化越是徹底,人們反而越是“發(fā)思古之幽情”。人們一邊接納著這個確鑿無疑的社會現(xiàn)實,贊美著無比豐盛的消費社會,一邊也回首留戀往昔的傳統(tǒng)藝術和精英文化,這種情緒在一些知識分子中尤為強烈,就如同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懷舊感和憧憬未來的希望之間難以磨滅的矛盾。以傳統(tǒng)的觀念理解,文化藝術是人類追逐自由、向往未來、抒發(fā)情懷的方式,它的形式是高雅的,它的情感是深邃的,與之相聯(lián)的是凈化人格、歷練人性、陶冶情操等古典道德。尤其在我國,文化藝術長期被作為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敏感話題,懸浮于上層建筑的領域,一旦將文化與資本經(jīng)營、與商業(yè)商品相聯(lián),總是十分小心翼翼,謹慎再三的。然而,當社會開始轉型,傳統(tǒng)社會轉向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倫理范式與現(xiàn)代價值理念相遇,古典情懷與世俗風氣相逢——在商業(yè)經(jīng)濟的推動、新貴階級的崛起、大眾市場的形成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精英文化的衰落就成為定局。取而代之的是大眾文化,是文化商品的大規(guī)模生產。正是在這個商品化的社會中,人們的人格發(fā)生了扭轉,由古典的、和美的、純粹的、超凡的“阿波羅”型人格向現(xiàn)代的、競爭的、欲望的、世俗的“浮士德”型人格轉化。文化再不是“高高懸浮于空中”的上層建筑,文化產品不僅是“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的高雅形態(tài),而更多的是滿足大眾娛樂需求和生活審美需求,刺激大眾感官和增添生活情趣,從而吸引大眾消費的日常商品形態(tài),具有通俗性。這很難說是“文化進化”還是“文化退化”,若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角度看,這種文化商品化、產業(yè)化的進程與商品經(jīng)濟的步調一致。 ……
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消費論 作者簡介
徐望(1985-),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江蘇文旅融合與全域旅游研究基地高級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紫金文創(chuàng)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主持并完成10余項國家、省部級、市廳級課題及橫向課題。出版專著1部(《文化資本時代的中國文化產業(yè)論》);作為首作者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其中30多篇發(fā)表于CS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多篇要報被政府采納,獲得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多次;長期為文化和旅游部提供智庫專稿;多項科研成果獲得榮譽。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jīng)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