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繪藝術精選集
-
>
中國美術8000年
-
>
西洋鏡--中國寺廟建筑與靈巖寺羅漢
-
>
和光同塵:徐家樹攝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廣州
-
>
(精)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八品)
-
>
銀翼殺手2029
移動的圣城:四座歐亞城市的隱秘傳記:hidden biographies of four Eurasian cities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4112407
- 條形碼:9787574112407 ; 978-7-5741-124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移動的圣城:四座歐亞城市的隱秘傳記:hidden biographies of four Eurasian cities 本書特色
本書以歐亞大陸間一條清晰的葡萄牙“海上航線”為線索,從地中海(羅馬)、大西洋(里斯本)進入印度洋(果阿)、太平洋(澳門),延伸出一條以“海洋地理空間”為單位的跨文化交流之路,圖像環(huán)環(huán)相扣,內(nèi)容連續(xù)性強,每一章基本按照時代背景、圖像傳統(tǒng)到藝術現(xiàn)象展開論述,*終以生動的圖像研究案例結束,由此開啟下一章的內(nèi)容情節(jié),使讀者在章節(jié)的推進當中,沿著歐亞大陸間的海上航路,逐步駛入東方。
本書內(nèi)容來自作者對于20多個國家、逾百個重要歐亞城市的實地考察、材料積累,并借助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研究機構開展深入研究,首次以“東方視角”聚焦“全球史”中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原創(chuàng)性地追蹤了羅馬“七丘”形象在地中海文化圈、從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向海外擴展的重要過程,不僅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力拓展至地中海的邊緣——伊比利亞半島,更以“跨文化”、“跨媒介”的視角追蹤這一藝術現(xiàn)象,借助歐亞大陸間海上航路,展現(xiàn)出羅馬帝都形象對于亞洲城市建設的潛在影響力,綜合了城市史、海洋史、地理學與藝術史的研究方法,為東西方美術交流研究打開了一個國內(nèi)外“人跡罕至”的“海上視野”。
移動的圣城:四座歐亞城市的隱秘傳記:hidden biographies of four Eurasian cities 內(nèi)容簡介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個征服“高地”的過程,從“七丘之城”羅馬到羅馬帝國境內(nèi)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漸成為羅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巔之城”。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僅再次得到強化,更在海權時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開系列“重建羅馬”的計劃,一面將其高低理念帶往印度洋的各個海岸和島嶼。隨著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個“東方的羅馬”,羅馬人的圣城理想也從地中海、大西洋駛入了印度洋。雖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國,強大的東方傳統(tǒng)*終挫敗了曾經(jīng)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時期的澳門,一座“水上的羅馬”卻赫然出現(xiàn)在半島之上。
移動的圣城:四座歐亞城市的隱秘傳記:hidden biographies of four Eurasian cities 目錄
1. 羅馬早期的山城景觀及其演變
2. 七丘之城:文藝復興時期羅馬的理想形象
3. 又見羅馬?—圣城景觀的轉移 第二章 里斯本:“水上的羅馬”
1. 大航海時期的葡萄牙山城
2. 里斯本的羅馬印跡
3.“理想城市”與中央高地
4. “重建羅馬”與“七丘之城”
5. 成為“水上的羅馬”
6. 結束與開始: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 第三章 果阿:步入東方的七丘之城
1. 理想起航:“七城島”與“真十字”
2. 移至亞洲的“理想城市”
3. 山城果阿
4. 殖民時期果阿的“高地景觀”
5. 里斯本還是羅馬?—果阿的“七丘之城”形象 第四章 澳門:半島上的“東方圣城”
1. 濠鏡澳—被遺忘的“真十字”之地
2. 開埠前的高地景觀
3. 力量的抗衡:“中央高地”的崛起
4. 傳統(tǒng)的勝利:另一種“山巔之城”
5. 被改變的“海島理想”:媽港圣名之城 第五章 移動的圣城
1. 從山地、平原到海濱:羅馬山城的“轉移”
2. 轉折:“水上圣城”的出現(xiàn)
3. 從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島嶼山城的崛起
4. 從里斯本、果阿到澳門:圣城景觀的“改寫”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結束與開始
移動的圣城:四座歐亞城市的隱秘傳記:hidden biographies of four Eurasian cities 作者簡介
文庫主編
李軍,澳門大學講座教授、藝術與設計系主任,中央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文藝復興藝術史學者,跨文化藝術史家。兼任國務院學位辦第八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國家遺產(chǎn)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出生前的躊躇:卡夫卡新解》《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譯著《宗教藝術論》《拉斐爾的異象靈見》等。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明日·藝術史文庫》《達·芬奇全集》等叢書;論文和專著獲第七、八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5)、一等獎(2020),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八屆中國優(yōu)秀出版物獎,第二十九屆“金牛杯”美術圖書獎金獎等。文庫主編
李軍,澳門大學講座教授、藝術與設計系主任,中央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文藝復興藝術史學者,跨文化藝術史家。兼任國務院學位辦第八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國家遺產(chǎn)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出生前的躊躇:卡夫卡新解》《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譯著《宗教藝術論》《拉斐爾的異象靈見》等。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明日·藝術史文庫》《達·芬奇全集》等叢書;論文和專著獲第七、八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5)、一等獎(2020),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八屆中國優(yōu)秀出版物獎,第二十九屆“金牛杯”美術圖書獎金獎等。
作者
劉爽,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美術學博士,主要從事“15—18世紀東西方藝術交流”“跨文化美術史”的研究工作。2016年、2019—2020年分別作為訪問學者、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前往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à di Bologna)深造,成果獲北京市優(yōu)秀博士論文等。近年研究主要集中于歐亞大陸間的海上藝術交流,發(fā)表《從全景到街景——從里斯本東方藝術博物館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長卷式”城市視野的形成》《圓形圖像與世界視野——博洛尼亞圣雅各伯圣殿洛倫佐·科斯塔壁畫新解》等。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