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人文科學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20595
- 條形碼:9787570220595 ; 978-7-5702-205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人文科學譯叢) 本書特色
當代著名理論哲學家埃斯波西托后期代表作審視并解構傳統(tǒng)人與物的二元坐標
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人文科學譯叢) 內容簡介
人與物的關系是什么?身體如何改變這種關系?本書中,作者認為,從身體出發(fā),而不是從事或人出發(fā),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考慮兩者的地位。 從一開始,我們的文明就建立在嚴格、明確的人與物的區(qū)別之上,建立在人對物的工具性支配之上。這種對立源于古羅馬,并延續(xù)至整個現(xiàn)代社會。在我們當下的優(yōu)選市場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關于人與物的矛盾。盡管這一區(qū)別對我們來說似乎是明確和必要的,但在法律、經濟和技術實踐中,我們不斷看到的是觀點的逆轉:某些類別的人正在被事物同化,而某些類型的事物則呈現(xiàn)出個人特征。羅伯托?埃斯波西托以其一貫的嚴謹態(tài)度,認為存在著一條從這一悖論中解脫出來的路徑,這條路徑由建立在身體上的新觀點構成。無論是人還是物,身體都成為重新思考支配我們哲學、法律和政治詞匯的概念和價值觀的決定性因素。
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人文科學譯叢) 目錄
**章 人001
占有001
區(qū)分010
一分為二019
用及濫用026
非人032
第二章 物040
物之虛無 040
Res[物]047
詞與物054
物的價值060
Das Ding[物]069
第三章 身體077
身體地位077
身體之力 084
讓身體存在095
物的靈魂106
政治身體116
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人文科學譯叢) 節(jié)選
如果人類經驗*初就有建立的基礎,那么這個基礎就是人與物的區(qū)分。物是人的對立面,因此我們不是物——這一信念在我們的感知和良知中根深蒂固,勝過其他一切信念。盡管這個觀念對于我們來說似乎再自然不過,但是它其實是長期規(guī)訓的結果。這個規(guī)訓過程貫穿和塑造著古代與現(xiàn)代歷史。古羅馬時期的法學家蓋尤斯(Gaius)在他的《法學階梯》(Institutes)中,明確區(qū)分出人與物這兩個范疇,并把它們與訴訟行為一道設定為法律議題。實際上,人/物之分是當時的人們早已普遍接受的準則,蓋尤斯所做的不過是賦予此準則法律價值。自古羅馬時期開始,到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法典,人與物的區(qū)分一再重現(xiàn),成為奠定其他一切思想(不僅法律,還有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等)的隱含基礎。這條分水嶺劃開了世界,把生命分割在相互對立的兩個界域——要么在人的這邊,要么在物的那邊,此二者中間沒有任何連接部分。 然而,人類學研究卻告訴我們有不同的情況:有這樣的社會,人與物是同一世界的一部分,他們相互依賴,相得益彰。在那里,人(humans)尚未受到人格裝置(the dispositif of the person)的塑造,物也遠不只是人們所擁有的工具或物品之類的私有財產,而更像是一層紗網,人們通過這層紗網相互發(fā)生關系。這樣的社會不同于后來的社會。后來的社會生活被分割成了宗教、經濟、法律等不同語言。而在人類學研究的這些社會里,人們在實踐中相互連接,把物視為活生生的生命,認為物有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值得人們特別的關愛。要想理解這樣的社會,我們不能只從人的角度思考,也不能只從物的角度思考;我們需要從身體的角度來考量。這樣的地方充滿著情感,物與人水乳交融,物成為人的某種存在象征,成為人的物質延伸。要想象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形,你可以想想某些藝術作品,或者某些技術產品,想想它們對于今天的我們意味著什么。這些物品似乎自身具有生命,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可以和我們相通。 古代社會與當代經驗的平行本身就證明一切都不會消失,都會在歷史中留下痕跡,只不過它們會以不同的形態(tài)再次出現(xiàn)。同時,這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現(xiàn)代社會雖然匯聚傳承了希臘哲學、古羅馬法和基督教思想,卻并未窮盡無限可能性。人的世界與物的世界長期對立,它們的二分模式現(xiàn)已日漸衰微,裂隙行將出現(xiàn)。隨著知識進步,技術物(technological objects)更加服務于人,可是,它們越是體現(xiàn)出某種主體生命,我們就越無法壓榨它們、奴役它們。與此同時,人類個體也不再是那個曾經的單子。如今通過生物技術,人的體內會駐留來自他人身體的物質,甚或是無機材料。因此,人的身體已成為流動的通道,或者精致的操作系統(tǒng),通過它發(fā)生的連接越來越無法簡化為二元邏輯。 長期以來,人類經驗被壓制(而且壓制還會繼續(xù))在幽閉的二元關系之中。在從身體的視角探尋出看待人與物的不同路徑之前,我們還必須重新勾勒出這個二元坐標。如此做的原因是,身體恰恰是被排斥在這個二元坐標之外的。當然,實踐領域內沒有發(fā)生這種排斥——踐行總是身體在行動;權力領域內也沒有發(fā)生這種排斥——衡量權力要看它有多大力量能夠控制身體的生產。然而,在知識領域內(尤其在法律和哲學領域),身體是被排斥的——知識旨在消除身體的特異性。身體既不屬于人的范疇,也不屬于物的范疇。長期以來,身體搖擺于二者之間,找不到自身穩(wěn)定的位置。無論在古羅馬的法律概念中,還是在基督教神學思想中,人從未與他的肉身——也即活生生的身體——同延共存。同樣,在西方古代和現(xiàn)代哲學傳統(tǒng)中,物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去肉體化”(decorporealized),消散于理念或詞語之中。上述兩種情形中,人與物的基本區(qū)分一再出現(xiàn),因肉體不同而彼此分離。
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人文科學譯叢) 作者簡介
作者: 羅伯托·埃斯波西托(Roberto Esposito,1950— ),意大利當代著名哲學家,現(xiàn)任教于比薩高等師范學院,理論哲學教授,他對“共同體”“免疫”“人格”等概念的思考在當今生命政治哲學研究領域有很大的影響,著有《非政治的范疇》《共通體:共同體的起源和命運》《免疫:生命的保護與否定》《生命:生命政治與哲學》《人與物:從身體的視點出發(fā)》等。 譯者: 邰蓓,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文化研究中心訪學,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及文學批評。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