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馨卡幫你省薪 2024個人購書報告 2024中圖網(wǎng)年度報告
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 >>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4-03-01
開本: 其他 頁數(shù): 520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68.6(7.0折) 定價  ¥9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版權信息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本書特色

☆ 1950—2010,重現(xiàn)戰(zhàn)后臺灣思想文化領域的曲折與變遷,讀懂當代臺灣各色思潮的前世今生 ☆ 60年的政治氣候變幻與社會思潮變遷,世事流轉(zhuǎn),人文理念與學術風氣如何與之適相呼應,又何以成為社會變革的先聲與導火索? ☆ 資深歷史學家20余年兩岸交流經(jīng)驗,親歷臺灣學界,遍尋檔案文獻,真實呈現(xiàn)臺灣人文學術與社會思潮的發(fā)源與流變。 ------------------ ◆“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光復之初臺灣社會文化的重建 ◆ “威權主義”與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1950—1960年代臺灣政治領域與文化領域的思潮碰撞 ◆ 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延續(xù)“學統(tǒng)”與現(xiàn)實轉(zhuǎn)型 ◆ 新儒學思潮的振起及其流播 ◆ 1970年代:當代臺灣的“關鍵十年”  ◆ 時政、學術、人文,作為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雜志如何反映時代的張力? ◆ “核心—邊陲”結構:思想困局與“邊陲”的文化省思 ◆ 從“西望”到“回歸”,社會風潮涌動下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國化”  ◆ 國民黨的“本土化”改革與“黨外”的興起 ◆ 當代臺灣的歷史書寫:話語、史觀及其“建制化” 1950—2010年臺灣人文學術的發(fā)源與演變,不僅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與軌轍,其問題意識、現(xiàn)實關懷、理論方法以及研究路徑等,也都受到不同時期政治形勢、社會轉(zhuǎn)型、文化思潮、國際學術研究風氣以及人事興替等因素的深刻影響。 本書以臺灣重大社會文化思潮的起伏以及政治情境的變遷為線索,分析各家各派的學術旨趣及思想意涵。將“二戰(zhàn)”后臺灣的政治、思想與學術團成一體,既同條共貫,又線索分明。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內(nèi)容簡介

本稿研究了臺灣光復以降至2010年這60多年間重大社會思潮的演進及其與人文學術的共生互動關系。課題系統(tǒng)地梳理了光復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國化”思潮、19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實證主義思潮、新儒學思潮、1970年代的“科際整合”思潮、文化“回歸”思潮、1980年代的“中國化”思潮以及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會文化思潮,同時,還從社會思潮與人文學術共生互動的角度,對各種社會文化思潮與臺灣現(xiàn)代人文學術的發(fā)展路徑、理論方法及其研究取向等,展開系統(tǒng)而又深入的探討。從而在學術與政治、學術與社會、學術與思想、學術群落與社會網(wǎng)絡、學術社群與蕓蕓大眾之間,建立起有機的鏈接,力圖從整體上來探究與揭示六十年來臺灣人文學術的發(fā)展與其政治變遷、社會演進、制度嬗變、思想脈動之間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 本稿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批準號:14BZS125)成果,結項鑒定等級為優(yōu)秀。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目錄

前 言 **講 “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戰(zhàn)后初期臺灣社會文化的重建  一、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漸進同化”政策和“皇民化”制度  二、國民政府的文化重建戰(zhàn)略與“國語運動”  三、回歸中華文化的總體戰(zhàn)略及其實踐路徑  第二講 文化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對壘:兩種思潮碰撞下人文學術的走向 一、民族本位文化思潮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二、自由主義思潮與中西文化論戰(zhàn)  三、兩種文化理念對峙下的學術走向  第三講 科學實證思潮與臺灣人文學術的展開  一、史語所遷臺與臺灣人文學術的奠基  二、實證史風的盛行及其實績  三、民族學研究的蔚興  第四講 新儒學思潮的振起及其流播  一、新儒學思潮的興起  二、新儒學影響的擴大  三、新儒學在臺灣的發(fā)展  四、 1980 年代后新儒學的再開展  第五講 科際整合思潮與史學的社會科學化  一、人文學術研究風氣的丕變  二、“科際整合”的倡導者——殷海光 三、史學社會科學化潮流的涌起  四、社會科學理論與臺灣史學發(fā)展  五、社會科學方法與臺灣的歷史學  第六講 從“西望”到“回歸”:1970 年代的思想轉(zhuǎn)型與人文嬗變  一、“核心—邊陲”結構下的思想文化困局 二、“核心—邊陲”結構的松動與“邊陲”的文化省思 三、思想轉(zhuǎn)型與文學流變  第七講 “回歸”大潮下的學術轉(zhuǎn)向:人文社會科學的“中國化”運動  一、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的早期發(fā)展  二、人文社會科學“中國化”運動的展開  三、從方法論的反思向研究典范的轉(zhuǎn)移  四、從“中國化”到“本土化”  第八講 狂飆突進的“本土化”思潮:興起、流布及其影響  一、“本土”“本土化”與國民黨的“本土化”改革 二、“黨外”的崛起與“本土”話語的建構 三、“中國結”與“臺灣結”:“臺灣意識”論的浮現(xiàn) 四、從“臺灣文學”論到“臺灣史”論:“本土化”推進的兩翼  五、從“臺灣主體性”“命運共同體”到“生命共同體”:文化民族主義的突進  六、“本土化”之后:臺灣社會的種種迷思 第九講 “本土化”思潮籠罩下的臺灣史書寫:話語、史觀及其“建制化”  一、戰(zhàn)后臺灣史研究的展開  二、彰顯“主體性”的臺灣史書寫及其話語建構  三、多元史觀的建構  四、歷史教育的“本土化”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當代臺灣人文學術九講 : 1950—2010 作者簡介

王東,1963年生,安徽廬江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擔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黨委書記、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教研室主任。兼任臺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客座教授、臺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客座教授,曾赴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臺灣“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史學史、史學理論及中國區(qū)域文化史,F(xiàn)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客家通史”。著有《客家學導論》等作品。 胡逢祥,1951年生于上海,浙江諸暨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和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全國史學理論研究會會員和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和學術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教學和研究。出版《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tǒng)――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等專著。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