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習錄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
>
素書
-
>
孔子的世界——儒家文化的世界價值
-
>
王陽明全集(全四冊)
-
>
生活與憶念
-
>
名家小全集(4冊)
陳鼓應(yīng)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譯(上下)/陳鼓應(yīng)著作集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1146059
- 條形碼:9787101146059 ; 978-7-101-1460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鼓應(yīng)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譯(上下)/陳鼓應(yīng)著作集 本書特色
傳統(tǒng)觀點向來把《周易》理解為儒家學派著作,以儒家思想解傳,再用這種儒家化了的《易傳》解經(jīng)。陳鼓應(yīng)先生通過一系列作品的精辟考辨,從哲學議題、思維模式以及萬物起源說、自然循環(huán)論、陰陽氣化論、天人一體觀、變化發(fā)展觀、樂天知命的達生觀等概念、范疇和命題的角度,論證了《易傳》為道家學派的作品,一反長久以來把《易傳》哲學思想歸屬于儒家的舊說,引起較大的學術(shù)反響。本書《周易今注今譯》全面體現(xiàn)了陳鼓應(yīng)先生有關(guān)《易傳》屬性研究的成果,新見迭出,解決了很多困擾讀者的疑難問題,對前人的研究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另外,本書文字簡煉優(yōu)美,邏輯嚴密,閱讀體驗甚佳。
陳鼓應(yīng)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譯(上下)/陳鼓應(yīng)著作集 內(nèi)容簡介
《周易》,又稱《易經(jīng)》,是古典哲學的源頭,經(jīng)文雖為占筮之書,但具有豐富的人生哲理,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本書參考和征引帛書《周易》,從易學史、思想史、文字、音韻等多方面對《周易》經(jīng)、傳做出注譯。全書思想脈絡(luò)清晰,卦象解說分明,義例辨析清楚,占筮方法介紹簡明,詮釋系統(tǒng)完整,譯文通俗易懂,適合初學者及廣大《周易》愛好者閱讀。
陳鼓應(yīng)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譯(上下)/陳鼓應(yīng)著作集 目錄
前言
一、乾??(下乾上乾)
二、坤??(下坤上坤)
三、屯??(下震上坎)
四、蒙??(下坎上艮)
五、需??(下乾上坎)
六、訟??(下坎上乾)
七、師??(下坎上坤)
八、比??(下坤上坎)
九、小畜??(下乾上巽)
一〇、履??(下兌上乾)
一一、泰??(下乾上坤)
一二、否??(下坤上乾)
一三、同人??(下離上乾)
一四、大有??(下乾上離)
一五、謙??(下艮上坤)
一六、豫??(下坤上震)
一七、隨??(下震上兌)
一八、蠱??(下巽上艮)
一九、臨??(下兌上坤)
二〇、觀??(下坤上巽)
二一、噬嗑??(下震上離)
二二、賁??(下離上艮)
二三、剝??(下坤上艮)
二四、復(fù)??(下震上坤)
二五、無妄??(下震上乾)
二六、大畜??(下乾上艮)
二七、頤??(下震上艮)
二八、大過??(下巽上兌)
二九、坎??(下坎上坎)
三〇、離??(下離上離)
三一、咸??(下艮上兌)
三二、恒??(下巽上震)
三三、遁??(下艮上乾)
三四、大壯??(下乾上震)
三五、晉??(下坤上離)
三六、明夷??(下離上坤)
三七、家人??(下離上巽)
三八、睽??(下兌上離)
三九、蹇??(下艮上坎)
四〇、解??(下坎上震)
四一、損??(下兌上艮)
四二、益??(下震上巽)
四三、夬??(下乾上兌)
四四、姤??(下巽上乾)
四五、萃??(下坤上兌)
四六、升??(下巽上坤)
四七、困??(下坎上兌)
四八、井??(下巽上坎)
四九、革??(下離上兌)
五〇、鼎??(下巽上離)
五一、震??(下震上震)
五二、艮??(下艮上艮)
五三、漸??(下艮上巽)
五四、歸妹??(下兌上震)
五五、豐??(下離上震)
五六、旅??(下艮上離)
五七、巽??(下巽上巽)
五八、兌??(下兌上兌)
五九、渙??(下坎上巽)
六〇、節(jié)??(下兌上坎)
六一、中孚??(下兌上巽)
六二、小過??(下艮上震)
六三、既濟??(下離上坎)
六四、未濟??(下坎上離)
系辭
系辭上
系辭下
說卦
序卦
雜卦
校后記
陳鼓應(yīng)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譯(上下)/陳鼓應(yīng)著作集 節(jié)選
對《周易》經(jīng)、傳注譯與研究的學術(shù)著作浩如煙海,成就斐然。隨著帛本《易經(jīng)》、《系傳》及帛書《易》說(《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釋文的公布及其研究的推進,對《周易》經(jīng)傳進行全面整理省思的時機也漸趨成熟。我們不揣鄙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歷時兩載,撰成了這部書稿。 關(guān)于《周易》的研究,歷來存在著三個問題:**,學派歸屬問題。許多人都始終篤信司馬遷關(guān)于《周易》儒家傳承譜系的擬說,《周易》是一部儒家學派著作的先期假說便成為不刊之論,這樣一來,使得《周易》的研究一直被局限在狹隘的范圍內(nèi),對《周易》經(jīng)傳研究的膚淺、片面甚至曲解都與此相關(guān)。第二,以傳解經(jīng)問題。在把《周易》理解為儒家學派著作的同時,便是以儒家思想解傳,再用這種儒家化了的《易傳》解經(jīng),這樣一來,不僅《易經(jīng)》儒家說無法成立,而且也使得對《易經(jīng)》的解釋齟齬難通。第三,文字訓(xùn)詁問題!吨芤住芬粫胸S富的哲學內(nèi)蘊,為古今哲學家所特別關(guān)注,以《易》為載體寓托各自的哲學思考本是極自然的事,但由于忽略了對文字訓(xùn)詁的講求,加之前兩種原因,使得《周易》本文日漸隱晦,淪為一部無法讀懂的天書。近年來陸續(xù)公布了大量的考古文獻資料(如《周易》的經(jīng)、傳和各種《易》說以及《黃帝四經(jīng)》、《文子》等),使我們有可能對《周易》的研討做出新的認知和厘正,具體就體現(xiàn)在對上述三個問題的全新闡釋。在我們整理《周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下面便擇其一、二,以求教于方家。 一、今本《易經(jīng)》與帛本《易經(jīng)》 (一)關(guān)于成卦法與卦序 《晉書·束晳傳》載《汲冢竹書》與《易》相關(guān)者為:“其《易經(jīng)》二篇,與《周易》上下經(jīng)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其繇辭則異”。所謂“二篇”,即《系辭》“大衍之數(shù)”章“二篇之策”的“二篇”,指今本《周易》分上、下經(jīng)。今本《易經(jīng)》六十四卦的成卦和排序,是立足于爻畫,即以“非覆(卦爻翻覆)即變(卦爻反對)”為原則,將六十四卦分為兩兩相對的三十二組。其成卦是有序的,其排次則是隨意的。帛本《易經(jīng)》則立足于三畫的單卦重組,即以“分陰分陽”為原則,將八經(jīng)卦重組為陰陽各三十二組的六十四別卦。所謂“經(jīng)卦皆八,別卦皆六十有四”當即指帛書《周易》和《歸藏》而說!都弛V駮匪洝啊兑佐黻庩栘浴范c《周易》略同,其繇辭則異”,這指的應(yīng)該不是帛本《周易》,因為帛本《周易》的卦爻辭與今本《周易》基本相同,而且也不分上下篇。 (二)關(guān)于《易傳》的讀本 《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都分別是以何種《易經(jīng)》為讀本?《序卦傳》以今本《易經(jīng)》為讀本,這是顯而易見的!峨s卦傳》雖將今本《周易》的卦序錯雜打散,但仍以卦爻“非覆即變”為原則而兩兩相對,可知也是以今本《周易》為讀本!断髠鳌贰ⅰ段难詡鳌芬蕴斓貫榻y(tǒng)緒,應(yīng)該也是今本《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今本《系辭傳》“三陳九德”章所論九卦的次序與今本《易經(jīng)》相同,“大衍之數(shù)”章論揲蓍成卦法,也明標“二篇之策”,可證是以今本《易經(jīng)》為讀本;但有些章節(jié)卻也透露出作者參讀了其他《易經(jīng)》本子的跡象。帛本《系傳》無“三陳九德”與“大衍之數(shù)”章,當不是今本《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墩f卦傳》所陳說之卦序及卦象,無論是“順數(shù)”還是“逆數(shù)”,都是“分陰分陽”的,應(yīng)是以帛本《易經(jīng)》為讀本的!跺鑲鳌芬浴扒标柤啊袄ぴ标帪榻y(tǒng)緒,大概也是帛本《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 (三)易與乾——六十四卦總名與首卦名稱的關(guān)系 近人黃振華撰有《論日出為易》一文,認為“易”字的本義為“日出”,象征陰陽變化(《哲學年刊》第五輯,一九六八年,臺灣商務(wù)印書館)。這種說法很有道理。日之上出,運行移易,周而復(fù)始,六十四卦變易周環(huán),亦不外此理,故題其名為《易》。而卦名“乾”字的本義,我們認為也恰恰是指日之上出,與“易”字之義正相合,所以才把它列于六十四卦的卦首。前人認為“易”字為“陽”,故以純陽之《乾》列居卦首(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這種提法雖然有問題,但其思路卻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 二、關(guān)于《歸藏》 《歸藏》也叫《坤乾》,從這個名目看,大概也如同帛本《周易》一樣是“分陰分陽”編排的,或許與《元包》的次序相近,《汲冢竹書》中的“《易繇陰陽卦》二篇”可能指的就是《歸藏》。它分陰分陽編排,陰卦居陽卦前,經(jīng)卦皆八,別卦皆六十四,而有些卦名及繇辭(即卦爻辭)則與《周易》略有區(qū)別!稓w藏》的卦序及編排方式可能即保存在《說卦》中,而所謂“繇辭則異”則可從《系辭》中略見一斑。如《系下》二章“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周易》中《隨》卦的卦名、卦象、卦爻辭與“服牛乘馬”頗有距離,《夬》卦的卦名、卦象、卦爻辭與“書契”同樣相去甚遠。然而,《歸藏》中《隨》作《馬徒》,《夬》作《規(guī)》。“馬徒”這一卦名與“服牛乘馬”相合,“規(guī)”有刻畫之義,與“書契”亦相合?梢圆孪搿稓w藏》中《馬徒》卦及《規(guī)》卦的卦爻辭與《周易》中《隨》卦及《夬》卦有異,而與“服牛乘馬”、“書契”相關(guān)。 《歸藏》的卦爻辭與《周易》有異,但很多可能都相近,這從大部分的卦名與《周易》都相同或相關(guān)這一事實中可以得知。如:《說卦》說“《坤》為大輿”,《歸藏》中《坤》作《》,其音義當與“輿”相關(guān)!缎琛坟载侈o說“需于酒食”,《象傳》說“君子以飲食宴樂”,《序卦》說“物稚不可不養(yǎng)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似皆讀“需”為“濡澤”之“濡”!稓w藏》作《溽》,亦沾濡滋養(yǎng)之義。帛本《少》卦,今本作《小畜》,《歸藏》作《小毒畜》!啊、“畜”同音,“毒”與“”同音(《老子》“亭之毒之”,河上公本、嚴遵本“毒”作“孰”),《歸藏》之《小毒畜》為帛本《少》及今本《小畜》之復(fù)合。又如帛本《林》卦,今本作《臨》!傲帧庇(xùn)“君”,“臨”訓(xùn)“治”,本卦象為君主臨治民眾!稓w藏》作《林禍》!暗湣迸c“轄”同音,“轄”亦有“治”義;“禍”又與“夥”古通,有“眾”義?傊嘀^君主治眾,似亦為帛本、今本之復(fù)合。又《坎》卦之“坎”字,本義為陷牲之阱陷,《歸藏》作《犖》,“犖”與“牢”通。在地下陷牲為坎,在地上關(guān)牲為牢,二者有聯(lián)系。后天圖中,《坎》為勞卦,居正北,萬物歸藏(見《說卦》);而“犖”與“牢”、“勞”音通,干寶引《歸藏》作《初》,將萬物至此倦勞歸閉(《周禮·地官·司徒·充人》注“牢,閑也”,“閑”即關(guān)閉之義)的方位亦已標明。 三、關(guān)于“逸象” 《象傳》的創(chuàng)作一部分是來源于散見在先秦古籍中的一些解釋爻辭的文字,我們姑且稱之為“逸象”。然而,由于所謂“國各為繇”以及隨著《象傳》承乘比應(yīng)等釋說體系的逐漸嚴密,今之《象傳》與古之“逸象”亦有一定的差異。今試舉三例以證之:《歸妹》上六爻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小象》說“上六無實,承虛筐也”,《左傳·僖公十五年》記《歸妹》上六說“其繇曰:士刲羊,亦無也。女承筐,亦無貺也”。“繇”是指卦爻辭。但我們知道,《左傳》中凡所征引之卦爻辭,一律不以“也”字煞尾,帛本、今本《易經(jīng)》亦復(fù)如此;反之,《象傳》解釋卦爻辭,一律都以“也”字煞尾,作為一種解釋性的判斷。因此,這里的“繇曰”應(yīng)該是兼繇辭和對繇辭解釋的文字而言(帛書《易之義》:“是故《乾》之亢龍……《豐》之盈虛,五繇者,剛之失也”,此“繇”即兼卦爻辭和《彖傳》而說)。就《歸妹》卦而說,二至上爻的《小象》均協(xié)陽部韻,與《左傳》“亦無也”、“亦無貺也”協(xié)韻相同,可見二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今本《象傳》的角度說,我們可以稱《左傳》所存之對爻辭解釋的文字為“逸象”!独А坟粤侈o“困于石,據(jù)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小象》解釋說“據(jù)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武子筮得《困》卦六三爻辭,陳文子說“困于石,往不濟也。據(jù)于蒺藜,所恃傷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無所歸也”。此所載陳文子之釋六三爻辭文亦可以“逸象”視之,亦為今本《象傳》的來源之一!皳(jù)于蒺藜,所恃傷也”與《小象》“據(jù)于蒺藜,乘剛也”顯然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只是《象傳》更明確地以嚴格的爻位承乘剛?cè)嵴f之!肚·文言》第三部分:“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蜍S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糊堄谢冢F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坤》的《文言傳》不釋用九、用六。其釋說體例皆不合,當非《文言傳》之原文;其以“也”字煞尾,釋說體例與《象傳》全同,其文義亦與《乾·象》接近,當是古之逸象竄入《乾·文言》中的。 四、驗辭與“有孚” 以龜甲占卜,其兆位有頭、腹、尾(見《史記·龜策列傳》);以蓍草占筮,其爻位有天、人、地之“三極”或“三才”。卜辭有貞辭、占辭、驗辭,筮辭當亦復(fù)如此。《周禮·春官·宗伯·占人》“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其所計之中與不中,即為驗辭,當在《周易》的卦爻辭中有所保留。 研讀《易經(jīng)》,我們認為出現(xiàn)高達四十次之多的“孚”或“有孚”便是驗辭。但它與卜辭中作為純粹驗辭的“允”字又有區(qū)別,它兼有二義:一為占辭,指征兆;一為驗辭,指征驗。其用法與“征”字略同。 “孚”字帛書均作“復(fù)”。孚、復(fù)均有信驗之義,如《解》卦程頤、朱熹訓(xùn)“孚”為“驗”,《論語·學而》皇侃疏“復(fù)猶驗也”。 《易經(jīng)》專講征兆、應(yīng)驗之事,但全部經(jīng)文卻不見征、兆、應(yīng)、驗等字樣,我們將“孚”字釋為征兆、征驗,便解決了這一疑問。這就如同《易經(jīng)》是專講吉兇禍福的,但卻不見“禍”字,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禍”是以“害”字為之的;這也如同《易經(jīng)》是占卜之書而經(jīng)文卻不見“占”字(僅一見,即《革》卦九五“未占有孚”,這個“占”字也很可疑),因此我們有理由將經(jīng)文出現(xiàn)六七十次之多的“貞”字釋為“占”。 “孚”字舊皆訓(xùn)為“信”,“兆”字也有“信”義(《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注“兆,信也”)?芍版凇北九c兆坼相關(guān)!版凇笔恰胺酢钡囊艏,《說文》之釋“孚”字可施之于“孵”。徐鍇《說文系傳》:“孚,卵孚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據(jù)玄應(yīng)書補“即”字,說:“孚,卵即孚也;一曰信也。”卵將孵化,表明事物之征兆,從這個意義上說,“孚”或“有孚”可以解釋為筮得的卦兆、事物的征兆及跡象等;卵已孵化,則表明事物之征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孚”或“有孚”可以解釋為事物發(fā)展已有或必有信驗、應(yīng)驗、報應(yīng)、結(jié)果等。 卵殼坼裂與龜甲兆坼是同一道理,故古人據(jù)此預(yù)測吉兇。古有龜卜,亦有雞卜。雞卜又有雞骨卜、雞卵卜等多種方法,蓋古人亦有以卵之孵化占卜吉兇之法。 “孚”字也有寫作“旉”的!皵辍敝^植物開花,與卵之孵化、龜甲之坼裂相類!墩x》釋《說卦》“震為旉”時說:“為旉,取其春時氣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而《解》卦(下坎上震)的《彖傳》說“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震》為東方春分雷乃發(fā)聲、蟄蟲開戶、品物開坼之時;《文子·上德》也說“雷之動也萬物啟”(“啟”,開坼),因此《歸藏》中《震》作《釐》,“釐”從“”聲,當即用為“”,《說文》:“,坼也。果熟有味亦坼。”此皆可見《易》中孚、復(fù)、旉之內(nèi)蘊。 “有孚”也可單言“孚”,二者相同。它們在經(jīng)文中位置很隨意,可置于爻辭之首,亦可在卦爻辭中間,也可居末尾,有時看上去還帶賓語,但在訓(xùn)釋時不可過泥。 五、《乾》、《坤》與《離》、《坎》 《乾》卦以龍之潛、現(xiàn)、飛、亢取象日之升落;《坤》本作《川》,指川水;《離》本作《羅》,指以羅網(wǎng)獸(帛本《系傳》也說“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羅》”);《坎》謂以阱陷獸。但是,這四個卦的意象卻多有重合,如“《離》為日,為乾卦”、“《坎》為水”、《坤》為眾、《坎》亦為眾等等。 我們認為這種意象分流的現(xiàn)象與八卦圖中這四個卦的相互錯位有關(guān),即先天圖中《乾》、《坤》居南、北位置,而在后天圖中《離》、《坎》取代了《乾》、《坤》位置而居于南、北。可能由于這個緣故,《乾》、《坤》的部分意象也隨之分流到《離》、《坎》中。 我們知道,《元包》的卦序及宋人的先天圖、后天圖皆非杜撰,其不但可在《說卦》中找到依據(jù),而且從出土的帛本《易經(jīng)》中可以得到驗證。同時,也說明《說卦》確實保存了十分原始的《易》學材料;換言之,《說卦》中的分陰分陽的“天地定位”卦位圖及“帝出乎震”的卦位圖是古已有之的。因此,我們認為《離》、《坎》分流《乾》、《坤》意象的說法是有依據(jù)的。 今本《周易》經(jīng)、傳錯訛之處很多,而帛本經(jīng)、傳舛漏之處亦夥。然而兩相對勘互校,則諸多疑難之處頗可疏通。相信大家覽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有這種印象的。 由于有些觀點我們在其他地方已經(jīng)講過了,所以在本書中沒有再重復(fù)展開,請大家參讀《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以及刊在《道家文化研究》上的《先秦道家易學發(fā)微》、《乾坤道論》及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上的《說乾》等文章。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參考了以下著作:孔穎達《周易正義》(包括王弼、韓康伯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馬光《太玄經(jīng)注》、程頤《易程傳》、朱熹《周易本義》、葉適《習學記言序目》、陳夢雷《周易淺述》、朱駿聲《六十四卦經(jīng)解》、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周易大傳今注》、《周易雜論》、黃壽祺《周易譯注》、《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三期《馬王堆帛書周易六十四卦釋文》、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等。 著者 1998年夏
陳鼓應(yīng)著作集周易今注今譯(上下)/陳鼓應(yīng)著作集 作者簡介
陳鼓應(yīng),1935年出生于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臺,1956-1963年先后就讀于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1973年,因參與臺大校園內(nèi)的保釣運動,發(fā)表時論,被當局解聘,引發(fā)了長達兩年左右的著名的“臺大哲學系事件”。1979年離臺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學任職。1997年,臺灣大學為其平反,他又回到臺大任教,直至退休。他是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他撰寫的《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余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jīng)典讀本。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于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于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干說”,影響日益廣泛。中華書局陸續(xù)出版的“陳鼓應(yīng)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shù)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xiàn)。 趙建偉,北京人,1957年生。1987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導(dǎo)師陰法魯),F(xiàn)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著有《人世的禁區(qū)》、《中國古代禁忌》、《性命圭旨校譯》、《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及《說乾》、《乾坤道論》、《文子斷代研究》、《郭店竹簡老子校釋》等。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