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
>
祝酒辭大全
-
>
精選美味速成家常菜1000例
吃貨之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49764
- 條形碼:9787559449764 ; 978-7-5594-497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吃貨之書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為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學者、教授,書中既有對古代江南食材、食譜、城市風情、餐飲風貌的記錄,又有對現(xiàn)代美食家與美食文字的評價,如蔡瀾、梁實秋、汪曾祺、陸文夫等。注重還原生活體驗,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特質,涉獵廣泛,讀來香味四溢,是一本為吃貨而寫的隨身美食寶典。
吃貨之書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古人愛吃什么? ”“大師的‘吃貨哲學’”“巷子里的老味道”“餐桌上的藝術”四章, 討論古代飲食文化, 探究現(xiàn)代美食大家的文字, 探索商品經(jīng)濟大潮中懷舊與創(chuàng)新、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的張力, 聚焦美國飲食文化, 同時又談及調料、口感、饑飽、食療、餐桌禮儀等, 內容豐富, 精彩絕倫。
吃貨之書 目錄
001 南來北往吃東西
001 **章 古人愛吃什么?
002 先秦古人吃什么?
008 歷代古書中的江南食品
018 東京往事
023 杭州菜與揚州菜
028 《桐橋倚棹錄》之美食今昔
033 清代姑蘇的美人美食
037 隨園與笠翁
045 第二章 大師的“吃貨哲學”
046 現(xiàn)代文人的“蘇州菜情結”
052 “異數(shù)”陸文夫
057 汪曾祺與“名士菜”
066 周氏兄弟的口味
075 “吃主兒”父子
079 食葷者梁實秋
084 來自臺灣的美食回憶
090 美食專欄話美食
095 第三章 巷子里的老味道
096 舌尖上的心傳
100 別開生面朱鴻興
104 宮廷菜,官府菜,民間菜
111 南京懷舊美食
118 杭幫菜的前世今生
128 “天堂”老字號
133 當“傳統(tǒng)”成為賣點
139 無錫餐飲“老中青”
147 水鄉(xiāng)清味
153 江南食事(上)
162 江南食事(下)
239 第五章 餐桌上的藝術
240 關于中餐的“半科學”探討
247 中美素食主義
251 吃肉
255 饑飽
260 口有偏嗜
264 食療
269 好吃與好看
275 女作者筆下的美食旅游
280 餐桌禮儀的喜劇
285 江南零食懷舊
吃貨之書 節(jié)選
江南食事 家鄉(xiāng)的餛飩 我在美國教授中國文化,本人又是美食愛好者,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自然不可不談。課余教學生做中國菜,我總要一再說明餛飩和餃子的區(qū)別。雖說在英文中它們一概被翻譯成“dumpling”,但兩者中國的流行地域有南北之別,外皮和成品也存在形狀上的差異。 那年冬天我回家探親時,父親的朋友送了一大捆薺菜,母親張羅著包了一次薺菜餛飩。薺菜是一種野菜,英文叫“羊倌的錢包”(shepherd’s purse),在吾鄉(xiāng)是春日飯桌上的佳肴,涼拌、清炒兩相宜。余生也晚,從小又在都市長大,未曾領略春天出游,在野地里踏青、折柳、賞花、放風箏、“挑野菜”的盛事。不過,這次的薺菜卻是父親的朋友近日去陽山(著名的水蜜桃產(chǎn)地)游玩,親手挖的(鄉(xiāng)談中叫“挑薺菜”)。冬日吃薺菜,不管味道如何,先就讓人有了品味春色的情趣。 母親做餛飩,先將這些野生薺菜洗凈、擇好,又細細剁碎,然后拌上炒雞蛋、豬肉糜和干蝦仁(“開洋”),加上料酒、蔥花、姜末、鹽、糖,做成餡料。前一陣父親因為驗血發(fā)現(xiàn)嘌呤過高,怕得痛風,平日忌食豆腐、雞湯、海鮮、菠菜,好久沒吃蝦了。*近他驗血結果正常,這次吃開洋餛飩也算開禁。餛飩皮薄肉鮮,薺菜清香水嫩,滋味著實不壞。 我們江南的餛飩有“大餛飩”“小餛飩”之分。后者用極薄的餛飩皮包上少少一點肉餡做成,煮熟后只見湯碗里飄飄然的“紗裙”中一點粉紅,所以又叫“縐紗餛飩”或者“泡泡餛飩”。吃小餛飩的主旨其實更多在于品嘗加了紫菜、蝦皮、蛋皮絲或者豆干絲的餛飩湯,而不是餛飩本身。我們這次吃的薺菜餛飩則是“大餛飩”,真材實料,餡足湯清,模樣也討喜,一個個狀似元寶,吃湯餛飩、拌餛飩、或者煮熟了蘸醋,都別有一番風味。 餛飩是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食品,源于中國北方。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可見餛飩*初是餅的一種,夾內餡,經(jīng)蒸煮后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據(jù)說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混沌”,依據(jù)中文造字的規(guī)則,后來加了“食”旁,稱為“餛飩”。那時候,餛飩與水餃并無區(qū)別。至唐朝起,正式區(qū)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關于餛飩的緣起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漢朝老百姓痛恨匈奴部落中的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呼作“餛飩”,在冬至日煮食。也有人說,餛飩是西施在吳國做“無間道”時發(fā)明的點心,意在引誘吳王夫差驕奢淫逸,好為越國報仇雪恥。另有一種說法是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燕京歲時記》云:“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蹦纤螘r,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也開始盛行。 我國北方至今還流行“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不過,雖然上海人冬至也掃墓祭祖,吾鄉(xiāng)卻是冬至吃湯圓(元宵),夏至吃餛飩。餛飩發(fā)展至今,名目更為繁多,除了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以外,廣東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葉圣陶在回憶老家蘇州的藕和莼菜的文章中曾經(jīng)說過:“所戀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毕裎椰F(xiàn)在,一心牽記薺菜“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回味大餛飩“清淡甘美的滋味”,也就深覺親情可貴,故鄉(xiāng)美好。 ……
吃貨之書 作者簡介
馮進—— 美國格林奈爾學院中國與日本學系教授,系主任,比較文學教授。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比較文學、女性研究等。目前研究聚焦于中國當代流行文化、飲食文化等領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