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中圖網(wǎng) 請 | 注冊

暈輪效應

作者:心靜
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03-01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280
中 圖 價:¥17.9(3.6折) 定價  ¥49.8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運費6元,滿39元免運費
?新疆、西藏除外
溫馨提示:5折以下圖書主要為出版社尾貨,大部分為全新(有塑封/無塑封),個別圖書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劃線標記、光盤等附件不全詳細品相說明>>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暈輪效應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7093480
  • 條形碼:9787517093480 ; 978-7-5170-934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暈輪效應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一本解鎖人類認知錯覺的心理學趣味讀物 十二種方法教我們?nèi)绾尾槐恢饔^印象所影響 帶你走出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 內(nèi)附精美原創(chuàng)心理學插畫 ●心理學領域又一經(jīng)典著作!一本解鎖人類認知錯覺的心理學趣味讀物。 ●內(nèi)附暈輪效應、巴納姆效應等著名心理學定律原創(chuàng)插圖。 ●媲美《墨菲定律》,將一個個看似艱深、晦澀的定律、實驗法則闡釋得透徹明了,對于讀者拓展認知心理,改善思維方法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慧心編撰,帶你走出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科學而理性地看待生活或工作中的諸多現(xiàn)象,讓自己真正享受生活和工作。 ●凝結(jié)剖析西方數(shù)百次大小規(guī)模心理學實驗,提煉十二種走出人類主觀認知錯覺的路徑。一個人越能盡早認清自己,越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雙封高品設計,附贈精美書簽。

暈輪效應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暈輪效應”為核心的心理學趣味讀物。暈輪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于 20 世紀 20 年代提出,是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zhì)或特點,就像月亮形成的光環(huán)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zhì)或特點,所以又被稱之為“光環(huán)效應”。 暈輪效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 :個人在敬仰、愛慕他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會認知。暈輪效應在愛情和偶像崇拜中*明顯。本書將從愛情、偶像崇拜、權(quán)威等方面闡述暈輪效應的本質(zhì)及其對我們的影響,以及應如何避免“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目錄

**章 桑戴克與“暈輪效應”——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

**節(jié)??我們都是“視覺動物”

人力資源測試的發(fā)現(xiàn) 003

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 005

以偏概全的心理模式 007

自帶光環(huán)的心理學之神 009

第二節(jié)??無處不在的“暈輪效應”

從“壞小子”到“醫(yī)學家” 015

文學巨匠的愛情悲劇 019

阿迪達斯的華麗變身 023

第二章 庫利與“鏡中我效應”——自我認識的心理陷阱

**節(jié)??我們通過“鏡子”看自己

“鏡中我”的源起 027

主我、客我理論的提出 030

“鏡中我”的認知偏差 032

來自密歇根州的宅男 034

第二節(jié)??打破標簽,走出“鏡中我”

“獨家秘方”背后的奧秘 040

放大自我,打破負面評價 044

一生為錢所困的文學家 048

第三章 諾獎伙伴與“沉錨效應”——自我印象的心理陷阱

**節(jié)??“**印象”的騙局

假想實驗的影響 055

實驗結(jié)果的啟示 058

時光無法阻隔的友誼 060

第二節(jié)??擺脫“思維沉錨”的束縛

束縛了成功的“輪子” 064

A4創(chuàng)造的奇跡 067

逆向而行終獲成功 071

第四章 阿希與“樂隊花車效應”——自我迷失的心理陷阱

**節(jié)??浪潮下的自我迷失

阿希的三垂線實驗 077

謝里夫的游動實驗 080

巴倫的深入研究 081

杯中酒埋下的研究夙愿 083

第二節(jié)??永遠不要放棄獨立思考

“郁金香泡沫”的沉思 086

“茅臺騎虎難下”的啟示 091

顛覆所謂的傳統(tǒng) 095

第五章 福勒與“巴納姆效應”——自我暗示的心理陷阱

**節(jié)??我們只相信愿意相信的

人格測驗中的真相 101

心理學家中的“占卜大師” 105

第二節(jié)??清晰地認識自己

奧勒·布爾的輝煌人生 108

愛因斯坦清醒地認識自己 112

奧托·瓦拉赫的自我定位 116

第六章 塞利格曼與“習得性無助”——自我循環(huán)的心理陷阱

**節(jié)??“狗籠實驗”的啟示

穿梭箱中的“挫折狗” 123

“習得性無助”實驗的擴展 124

積極心理學之父 126

第二節(jié)??錯誤歸因引發(fā)的絕望心理

錢幣見證的人生 131

自信創(chuàng)造輝煌人生 135

感知當下方能體驗幸福 139


第七章 鋼絲上舞動的瓦倫達——自我得失的心理陷阱

**節(jié)??越在意越容易失敗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47

目的顫抖理論 149

前仆后繼的研究者 150

第二節(jié)??做事要專注過程

數(shù)學天才與“龐加萊猜想” 153

“華爾街股神”與億元帝國 159

第八章 邁爾斯與“自我服務偏差”——自我歸因的心理陷阱

**節(jié)??我們都是自戀的孩子

個體成長中的雙刃劍 165

深入研究的發(fā)現(xiàn) 167

第二節(jié)??正確認識自我

“自我美化”的奧朗德 172

清楚認知,成就奇跡 175

清楚自己的思維誤區(qū) 179

第九章 庫里肖夫“眼中的世界”——自我認同的心理陷阱

**節(jié)??不一樣的世界

心中所想即眼中所見 185

蘇聯(lián)電影事業(yè)的先驅(qū)者 187

第二節(jié)??擺脫“庫里肖夫效應”

可口可樂的秘密 191

百萬富翁的成敗人生 196

克服盲目認知的沃恩 199

霍華德·卡特的堅持 202

第十章 津巴多與“路西法效應”——外部情境的心理陷阱

**節(jié)??好人如何變成了惡魔

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 209

人性陰暗面的觸探者 215

第二節(jié)??人性的考驗

現(xiàn)代版“孟母三遷” 218

約里奧“浪子回頭” 221


第十一章 麻醉醫(yī)師與“安慰劑效應”——自我欺騙的心理陷阱

**節(jié)??醫(yī)學的真相

持續(xù)不斷地探究 229

雙盲實驗的發(fā)現(xiàn) 231

極具爭議的醫(yī)學家畢闕 233

第二節(jié)??相信也是一種力量

唐納姆用相信成就兒子 235

李·艾柯卡的自信人生 238

第十二章 法布爾與“毛毛蟲效應”——自我從眾的心理陷阱

**節(jié)??盲目順從的毛毛蟲

法布爾的科學實驗 243

慣性思維的影響 244

“毛毛蟲效應”的啟示 245

“昆蟲界的荷馬”——法布爾 246

第二節(jié)??別做“轉(zhuǎn)圈的毛毛蟲”

敢于創(chuàng)新,成就迪士尼 248

突破思維的墻,喬布斯成就蘋果 251


展開全部

暈輪效應 節(jié)選

**節(jié)??我們都是“視覺動物” 人力資源測試的發(fā)現(xiàn)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眩暈效應”“光環(huán)作用”,是指個體從局部出發(fā)對事物進行認知和判斷,從而導致以偏概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這一心理效應的發(fā)現(xiàn)得益于一次人力資源測試,發(fā)現(xiàn)者是一位叫作愛德華·桑戴克的心理學家。 1915年,在對兩家大型工業(yè)企業(yè)員工進行調(diào)查時,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被評價為“聰明”“勤勞”的員工,在其他諸如“可靠程度”和“技能熟練度”等調(diào)查項的得分也相當高,甚至遠遠超出了正常水平。這一調(diào)查結(jié)果引起了桑戴克的注意,他開始思考,到底是只有這兩家企業(yè)存在這種狀況,還是在其他任何一個行業(yè)中,都有著類似的情況呢? 為了驗證自己的這個假設,桑戴克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他以軍營作為自己的實驗場所,選擇兩組軍人作為實驗對照組,并將需要評價的項目分為身體素質(zhì)(其中包括外貌、體能)、智力水平(Intelligence)、領導力(Leadership)和個人品質(zhì)(Personal Qualities)四個大類;又分別讓這些軍人的上級主管根據(jù)自己下屬軍人的儀表、體格、聲音、舉止、精力和耐性,在先前所劃定的四個大類中,確定他們分別是屬于上游、中游,還是下游。 實驗結(jié)束之后,桑戴克發(fā)現(xiàn),在這次的統(tǒng)計結(jié)果中,智力與領導力的相關程度,居然和智力與體能的相關程度區(qū)別不大,而這一結(jié)果顯然是違背常理的。事實上,按照人們正常的理解和認識,智力與領導力的相關程度要遠遠高于智力與體能的相關程度。很顯然,這份量表并不是非?陀^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桑戴克在得出這一結(jié)論后,又引用了心理學家奈特·鄧拉普(Knight Dunlap)的實驗來驗證該疑點。當初,鄧拉普曾經(jīng)讓學校領導對學校的129名教師進行評價,在實驗中,同樣出現(xiàn)了和桑戴克的實驗相似的結(jié)果,即教師的一般性優(yōu)點中被認為與其外表和舉止有著很強的相關性,而“教師良好的聲音”居然與“是否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評價人在對這些教師進行評價的時候,有可能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通過這位教師的總體表現(xiàn),給出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分數(shù)。 實驗結(jié)束之后,桑戴克于1920年首次提出了“暈輪效應”(The Halo Effect)這個概念。他認為,即便是一個非常公正、極有能力的雇主或者部門負責人,也很難將一個人當成數(shù)種不同品質(zhì)的集合體來看待,與其對某人擁有的不同品質(zhì)做出不同的評價,我們更傾向于根據(jù)自己對某人的大致印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而這種由其中一個品質(zhì)向外輻射遮蔽了其他品質(zhì)的心理學現(xiàn)象,便稱為“暈輪效應”。 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 桑戴克提出“暈輪效應”后,在這一心理效應的基礎上,他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于是有了后面關于教育學中相關的學習理論的研究。盡管桑戴克提出了這一心理效應,但他并未進一步地深入研究,而是將之拋于腦后。但是“暈輪效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未離開心理學家的視野!皶炤喰比缤粞笾械囊蝗~小舟,在浩如煙海的心理學之海中沉浮了數(shù)十年后,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另一雙手撈了起來,而這雙手的主人就是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Harold Harding Kelley)。 哈羅德·凱利是活躍于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當他注意到“暈輪效應”時,正供職于麻省理工學院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由于“暈輪效應”與他所研究的領域——社會心理學,尤其是人際關系學有著緊密的關系,于是他就開始將它當作值得研究的課題。 為了研究“暈輪效應”,凱利在麻省理工學院招募了兩組學生作為心理學實驗的志愿者,將他們分別標記為A組和B組。凱利告訴這兩組學生,這節(jié)課將臨時由一位研究生代課,并向他們簡略地介紹了一下這名研究生的情況。然而,A組和B組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在凱利的實驗中,A組學生被告知來代課的研究生是一位勤奮熱情的人,而B組學生也被告知了同樣的情況——除了把對這位研究生的描述從熱情換成了冷漠。 作為對照因素的研究生按照同樣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代課任務,課程結(jié)束之后,凱利分別調(diào)查了兩組學生對于研究生的評價。令人驚奇的是,A組學生對這位來代課的研究生普遍做出了相當良好的評價,他們與這位研究生一見如故,甚至就連下課之后還圍在他身邊親熱地交談;而B組學生對這位研究生的態(tài)度可以說截然相反,不僅在上課的時候表現(xiàn)冷淡,下課之后對這位代課老師也是敬而遠之。這一發(fā)現(xiàn)讓凱利感到頗為有趣,僅僅是一個形容詞的變化,就可以讓這些學生對代課老師的態(tài)度發(fā)生如此大的改變,這是否說明,我們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也會受到同樣的影響呢? 凱利將自己的這一發(fā)現(xiàn)寫入其群體社會心理學和人際關系的相關理論中,并進一步指出這一心理效應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以及在傳播學領域中的應用。 以偏概全的心理模式 桑戴克和凱利的兩個心理學實驗,揭示了“暈輪效應”的發(fā)生與個體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有關。而個體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以偏概全的看法,又與其內(nèi)在的心理相關。 首先,“暈輪效應”的形成與個體知覺特征的整體性相關。我們知道,知覺是各種感覺協(xié)同活動,進而在人的頭腦中產(chǎn)生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它具有整體性的特點。這種整體性決定了個體在感知客觀事物的時候,習慣于把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以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來感知,而非孤立地進行。比如我們感知到一棵樹的美麗,不是憑著這棵樹的綠葉部分,也不是憑著樹上開的紅花,而是將紅花綠葉合起來,進而產(chǎn)生心理上的美感知覺。這說明,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lián)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由于知覺的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時就可以迅速而明了地做出整體判斷,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而無須逐一知覺事物的各個不同的屬性。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在面對客觀事物時,只憑某種屬性的片面感覺,而非全面的知覺,便對人或事物做出評判,殊不知這種評判因其片面性而有可能大錯特錯。 其次,“暈輪效應”的出現(xiàn),還與內(nèi)隱人格理論相關。所謂內(nèi)隱人格理論,是指個體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關于他人心理和行為假設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個體一般會刻板地認為別人的人格品質(zhì)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一旦了解其中的一種品質(zhì)就可以推知其他相關品質(zhì)及行為的表現(xiàn)。比如,因為認為胖的人比較懶或笨,所以在與一個胖人見面時就會認定對方比較懶或笨,但事實上對方并非如此。這其實也是“暈輪效應”影響的結(jié)果。內(nèi)隱人格理論的產(chǎn)生是圖式在作怪。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網(wǎng)絡,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固定的解決問題的模式或策略,是一種心理捷徑。當我們在判斷事物時,倘若掌握的信息相當少,圖式就會跳出來自動為我們提供額外的信息。這就使我們在嘗試了解他人時,借助于自己頭腦中對此類人的圖式來更完整地補充自己的理解,讓自己得以迅速地形成對此人的印象,以節(jié)省時間或精力。 總之,無論是個體知覺特征的整體性,還是內(nèi)隱人格理論,都告訴我們,“暈輪效應”可正可邪,可好可壞,關鍵是我們在面對人或事物時,以怎樣的知覺去認知對方,以怎樣的圖式去解說對方。只有意識到“暈輪效應”的影響,才能避免其危害,發(fā)揮其長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這不僅提醒我們,在生活中,人際相處中,要多看少說,看好再說,以防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做錯事或怪錯人,給自己留下遺憾,給他人帶來痛苦;在處理問題時,沒有調(diào)查周全,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牢記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了調(diào)查還要深入思考,抽絲剝繭,方能得出結(jié)論,以免錯失機遇,與成功擦肩而過;現(xiàn)實生活中,要敢于將自己的優(yōu)點展示出來,同時,也盡可能科學地讓他人了解自己的缺點,以便讓他人全面地認識和了解自己。

暈輪效應 作者簡介

徐志晶 女,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從事多年教育學和心理學工作,熱愛生活,喜歡創(chuàng)作,獨立編撰書稿達50多萬字。關注成人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立足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曾主持編寫《蝴蝶效應》《帕金森定律》等多部心理學和教育學作品;組織翻譯《我并不瘋狂,只是我不是你》。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wǎng)
在線客服